比干[gàn](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
子姓,名干,沬邑(今河南淇县)人,是
商朝帝王
太丁的次子,
帝乙的弟弟,
帝辛(纣王)的叔叔(一说是纣王的兄弟),官少师(
丞相)。因其封国于比(今山西汾阳县西北),故人称其比干。
比干二十岁就以
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
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因强谏纣王而被杀,终年(公元前1029年)六十三岁。
《论语》中称
微子、
箕子、比干为“殷三仁”。
周代尊为“国神”,
李世民追赠太师,谥忠烈,
元朝加封为仁显忠烈公。
道教界尊为文曲守财藏真福禄真君,简称守财真君、文财真君、财禄真君等,被视为财神。祭典日为四月初四。是林姓的太始祖。
人物生平
少居高位
比干是
商朝贵族商王文丁之子,商王
帝乙子羡的弟弟,
帝辛帝辛的叔叔,他从小就聪慧好学,二十岁就辅佐商王帝乙,官拜少师,相当于后世的
丞相。
帝乙死后,比干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他从政四十多年,忠君爱国,倡导“治国要以民为本,言论公正;君子立志要追求真理”。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注重
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剜心而死
在比干等重臣的帮助下,帝辛时期的国家领土迅速扩张,新归顺的民众得到巩固团结。后来,帝辛决定攻打大国徐夷,经过几年的征战打败了徐夷,但是这也严重削弱了国内的军事实力。于是比干等人建议休养生息,给百姓以喘息的机会,而后再兴征伐,帝辛不听。再后来,周国造反,帝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怒,就带着朝歌城内东夷的各族俘虏去讨伐周。
商纣王帝辛暴虐无道,荒淫失政,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重臣
微子等人多次进谏都没有用,就商量要离开,比干认为作为臣子,当君主有罪过时,如果不以死来进谏,百姓就会受害,而百姓是无辜的。于是就以死谏的方式向纣王进谏。
纣王很生气,就以听说比干的心有七窍,要看看为由,命人把比干给杀了,杀了之后把他心肝拿了出来。
身后之事
比干死后,比干的夫人氏刚刚怀孕三个月,害怕被祸及自身,就逃出了朝歌,在长林(今
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的石室之中生下一个男孩,给他取名泉(
林姓始祖)。
后来
姬发讨伐纣王,
商周大军对峙于牧野。由于收编的俘虏临阵倒戈,
商朝军队大败,
帝辛于摘星楼自焚身亡。天下
大定,周武王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之后,就赐其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
安平县),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周武王灭商后,修整比干的坟墓,封比干为国神,并立放铜盘铭。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谏诤而被杀的忠臣,历代很多帝王将相、 文人名士都曾亲临
比干庙(今
卫辉市境内)瞻凭吊,留下不少诗文以表达对比干的仰慕之情。
孔子《论语·微子》说:“ 微子去之,
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认为
商朝的三位重臣,微子逃跑了,箕子做了奴隶,只有比干是因为进谏而死,所以称他为“三仁之首”;并且剑刻“殷比干莫(通“墓”)”四字碑文(碑文今存于卫辉比干庙内)。
北魏太和十八年 ( 公元 494 年) ,
拓跋宏路过比干墓,为其忠心不二却被杀而感伤,亲自写文凭吊,并树碑立庙,即立《太和碑》,此碑书法价值极高,后人将其列为神品。碑文中记载:“惟子在殷,实为梁栋。外赞九功,内徽辰共。”称赞比干在殷朝是国家的栋梁,在朝廷内外辅佐帝王成就九功之事,为天子一心一意尽忠。
李世民祭文和诏书赞曰:“殷故少师比干,贞一表德,忠介成性”,“见义不回,怀忠蹈节”。盛赞少师比干心怀忠义,一心为国的精神,并追赠他为
太师,谥号忠烈公。
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说比干为了国家不惜杀身已成仁,因此不为剖开自己的心而后悔,而后才以忠而受到后世的敬仰。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碑》称:“公屡切谏,
大义斯伸;忠诚素挺,至陨其身;周武与义,孔圣称仁”说比干屡次进谏,伸张大义,因为太忠心以招致杀身之祸;所以
姬发称他忠义,
孔子称赞他是圣人;后来的历代仁人志士,都愿意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清康熙御制诗称赞比干:“浩气长存贯日星”,认为其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历史遗迹
天下第一墓
比干谏死后,周
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封
比干墓,称其为“比干垄”,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距今已三千余年的历史,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墓”。
天下第一庙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拓跋宏拓跋宏路过比干墓,写下碑文并因墓立庙,才开始有比干庙。现存的比干庙是在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的。
比干庙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庙墓合一建筑群的经典之作。其坐北面南,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占地 4.7万平方米,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 碑碣林立,放眼望去,气势宏伟,环境幽深。
自
唐朝以来历代皇帝多次对比干庙加以封谥和维修。
赵祯为《比干家谱》题诗(《西河九龙族谱·西河世纪》),到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为比干立碑
塑像(《元史·本纪·仁宗》、《皇元敕修太师忠烈公殷比干庙碑铭》),
朱祐樘重建比干庙(《重建太师殷比干庙记碑》),
爱新觉罗·弘历祭文题诗(《乾隆御碑》),
爱新觉罗·旻宁修复比干庙正殿(《汲县志》),这些君王或亲临祭祀,或题诗,或扩建,尊崇忠烈,毕恭毕敬,使得比干庙的规模越来越大。
庙内现在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
碑刻64座,其中著名的石刻有
拓跋宏吊比干文、
陈顼祭比干文及
李世民赠殷太师比干诏、乾隆御碑等。为数众多的造像记、重修庙(碑、墙 垣、祭田)记、维护告示、祭诗、杂记类碑碣等构成了一个琳琅的“比干碑林”。
作为
中原地区的第一座庙墓合一的建筑群,一树一碣.彰显了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内至今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
比干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构成集墓葬、
庙宇、珍贵历史文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孔子剑刻碑
公元前497年,孔子从
鲁国来到了
卫国,然而他在卫国并没有得到
卫灵公的重用,于是他就带着弟子去往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经过牧野时忽然车子坏了,他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卫地。孔子非常激动,就去
比干墓祭拜,并挥剑刻下四字“殷比干莫”。这是孔子唯一留存于世的真迹,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据传说,这是孔子借地为土,故意把“墓”写成了“莫”。后来有个好为人师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就讥笑孔子写了错别字,就拨剑在莫下刻上了土字,刚刻好,天上就乌云滚滚,
雷声大作,只听轰隆一声,将土字劈掉,就成了现在这样一块残碑。
清朝
爱新觉罗·弘历到此游览时,见此残碑,挥笔写下“宣圣真笔”四字,以告诉世人说:“这是孔子的真迹!”
家族成员
妻子:妫姓陈氏
比干文化
比干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被誉为“忠谏极则”。其忠君爱国、以死直谏的精神备受后世圣明君主和仁人志士的推崇。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的诸多仁人志士,逐渐形成了比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干文化是以比干精神为基点衍生出来的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作为历史个体的比干文化,主要包括比干的忠君爱国精神、直言谏诤精神、杀身成仁精神等;二是被神格化的文化,主要包括裘业鼻祖信仰和财神崇拜文化;三是作为林姓太祖师(即以林姓宗族文化为依托的)比干文化,主要包括以比干为太师祖的林姓根亲文化、家规祖训文化等方面。
文学形象
明代小说《
封神演义》中,比干是为不世出的贤人,有一颗“七窍玲珑心”。
帝辛被
狐狸精妲己迷惑,终日沉迷酒色,比干识破了妲己的狐妖身份,并放火烧了其老窝,引来妲己记恨。于是妲己设计陷害比干,说自己的心痛之疾只有比干的七窍玲珑心煎食可愈。纣王信以为真,就召来比干,要求他挖心为妲己治病。比干怒骂
纣王是沉迷酒色的昏君,随后剖腹掏心掷于地上,下了
鹿台。
由于姜子牙事先让比干服下符水,所以他挖心而不死,一言不发,骑马飞奔了好几里。路遇一名卖无心菜的女贩,问她人若无心会如何,只要听到“人无心还活”一词就能免死,女贩却答曰人无心即死,比干当时就死于非命。
后来周
武王伐纣,
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后,奉
元始天尊之命封神,封比干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
宗教形象
姬发灭商后,修整比干的坟墓,封比干为国神,并立放铜盘铭。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封比干为
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自此以后,比干这位道德型的“仁者”就被后世逐步神格化,演变成“官神”(又称国神)。又加上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荣华富贵都从科举中求取,因此,比干的文曲星君形象又逐步演变为“
文财神”,供奉文财神,就能获得功名禄位;是以比干被后世以“文财神”敬奉,祭典日为四月初四。
不管是在
比干庙内,还是民间年画中的比干形象,都是头戴官帽、赏罚分明、妒恶如仇的“清官”形象和手捧如意、足蹬元宝的财神形象的“官神”与“财神”合而为一的二重神像。
传说典故
关于比干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多,以下是一些流传较广的传说。
空心菜
"空心菜”是关于比干最有名的传说,在小说《
封神演义》中也有记载。
传说比干惨遭
帝辛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
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骑马南行,到达心地(即
新乡市),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于是他策马南行,不料行至必经之地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空心菜。比干就问她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那老妇回答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至今,比干墓冢上和
比干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空心菜;空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
开心柏
比干庙正殿前有一棵古柏,其树心开裂,在分叉的地方有一个拳头大的如心脏一样的凹坑,就好像没有树心一样。传说比干死后,这棵老树有知,甘愿把自己的心掏出来为比干换心,使其重返人间,继续伸张正义。
天葬墓
相传比干口吐鲜血,坠马而亡后,霎时天降异象,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把比干的尸骨埋了起来,故后世称其为天葬墓,也就是后来的
比干墓。
又有传说天葬墓四周生出许多
蕹菜和空心柏树,这是因为比干为了国家为人民宁愿剖心,此举感动万物精灵为比干献心。牧野地区人民为了纪念比干,用比干心起名心乡即现在的
新乡市。
制裘于广郡
相传
商朝末年,比干曾在广郡(今
枣强县大营一带)为官,当时此地荆棘遍地,野兽肆虐。比干就贴出告示,鼓励百姓打猎食肉,他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最终发明了熟皮技术,把兽皮制成裘服。之后他把这一技术传授给百姓,造福庶民。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术延续了上千年,至今依然惠及大营一带的百姓。后来的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制裘业的鼻祖,世代供奉。
文财神
传说比干剖心后就升天了,
玉皇大帝有感于他为国尽忠却无辜被害,认为他既然无心,就不会再生贪念,就封他为财神,因为他生前是文官所以又叫文财神。正因为比干“无心”,所以无“私心”有“公心”,办事公正无私,不偏不向,因此深受民间百姓爱戴,认为在比干手下做买卖的人,都没有“心眼儿”,这样的话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
影视形象
以比干为主角的影视剧并不多,以下是一些戏份较多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