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Ⅲ委员会和第Ⅵ委员会主席、武汉·
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等。
196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李德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至1994年,先后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0年,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担任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2013年,被聘为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李德仁主要从事
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首创了“李德仁方法”,并提出了处理
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
数据挖掘理论,解决了
测量学的一个百年难题。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开启卫星测绘地理信息新征程,而且还开发了三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Star、GeoGlobe、GeoSmart),广泛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城市与
智慧城市建设中。此外,1988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至2020年,先后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
一等奖1项,2017年,李德仁获得第八届“
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2022年,荣获布洛克金奖。2024年6月,荣获2023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于
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家中排老二。1951年秋天,11岁的李德仁小学毕业,顺利考上江苏省泰州中学,于该校毕业后,在家人支持下,1955年,于江苏省泰州中学就读,1957年,18岁的李德仁从泰州中学毕业,报考了北大工程物理系,结果被录取到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属于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航空摄影测量系攻读本科,当时,学院院长是夏坚白院士,系主任是
王之卓院士。
科研经历
1963年,李德仁于该校本科毕业,而王之卓院士更是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当时选拔的考试科目共3门,李德仁以两科满分、一科99分的成绩报考研究生时,因档案问题,政审未能通过,被取消了录取资格。1963年8月至1964年12月,李德仁在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任研究实习员。1964年至1977年,先后在航测队、
水泥厂、研究所当技术员、科室负责人,还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进行
劳动改造,期间和同事成功研制了“新型铝酸水泥系列”技术,并获得了第一届
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也回到校园继续学业,并师从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
1981年,就在李德仁以全优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时,导师王之卓将他送到了
波恩大学进修深造。在波恩大学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发表了两篇高质量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推导出比丹麦法更具优势的新方法,被国际
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研制出新的软件,计算结果比波恩大学原软件更佳。1983年,进入
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摄影测量领域世界著名领军学者弗里兹·阿克曼(frieze · Ackerman),为了将更多知识早日带回祖国,李德仁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五六年的课程,在博士毕业那年,就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
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
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并获得了1988年的“汉莎航空测量奖”。
1985年,博士毕业答辩结束后,李德仁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同月29日,李德仁回到了中国,担任武汉测绘学院讲师,给本科学生讲授“基础摄影测量学”课程。次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并被任命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主任。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凭借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成果,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李德仁提出“3S集成”a理论,获得了国际认可。1994年,李德仁主持完成了“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此次实验,大大缩短了成图期,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至2000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0年,担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获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同年,
5·12汶川地震,他带领实验室,为
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
分辨率最高的数据;北京奥运期间,带领专家团队利用
武汉大学世界先进的
测绘学遥感技术,从
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为国家节省约16亿元。2010年,当选为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Fellow(会员)。2012年,担任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2013年,被聘为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2017年,先后参加
南非的全球环境与
遥感会议、北京的全国城市地理
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验收工作,同年
8·8九寨沟地震,李德仁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灾区遥感数据分析,给救援队伍的科学部署指明方向。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李德仁带领团队,就
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6月,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授予李德仁布洛克金奖,是中国获此奖项的第一人。2023年,被任命为眉山卫星应用院士专家顾问。2024年4月,当选2024年度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6月24日,荣获2023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李德仁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及误差处理方案,采用提出的误差可区分性与粗差探测方法,建立了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技术体系,彻底解决了无地面控制点的境外高精度测图难题,保证了国防、
一带一路和中国走向全球的紧迫需求。
3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首创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可区分性理论,以及系统误差和粗差检测方法,此方法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而且将李德仁提出的从验后
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摄影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
遥感系统:李德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集成的3S理论与方法,引起了中国测绘领域从“野外测量”“纸质测图到数字化”“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技术变革。在航天
测绘学遥感系统方面,自主研发了中国军民各类光学遥感
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和中国军队一系列航天遥感应用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航空测绘遥感系统方面,研制的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
数据采集工具与
实时处理系统,极大的提高了野外测量工作量,在中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
5·12汶川地震快速测绘等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面测绘
遥感系统方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同时,自主研发的地面移动测量系统,成为国际上三大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之一。
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李德仁带领团队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GeoStar、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系统软件Geosurf、GeoGlobe、国家地理信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推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球空间信息学: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德仁提出了“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挖掘”“空间信息网格”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推动中国成为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世界强国。
科研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主要论著
出版图书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李德仁发表论文1000余篇,下表仅收录部分
社会任职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收录部分
教育成就
人才培养
截至2013年,李德仁培养了1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全国优秀
博士论文获得者、4名
长江学者等,到2022年,李德仁培养的
博士研究生就超过了200人。截至2015年,李德仁所在的团队先后培养了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7名、国家杰出青年3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2014年,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到2022年,李德仁带领团队参与过
青藏铁路测量、四川汶川抗震救灾、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安保、
数字敦煌工程、
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建设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2024年,李德仁获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
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
朱裕璧医学奖”,以支持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程建设
1985年,李德仁从
德国进修回来后回来后,先后给本科生开设3门课、给研究生开设1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而且,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4位教授联合主讲的大一专业基础课,是
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07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荣誉与获奖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人物评价
“李老师最大的贡献,是与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整个测绘学科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测绘学科近年来发展得最好最快。”(李德仁的得意门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说)
“李德仁院士的杰出成就,使
武汉大学成为今天世界上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他还对培养国家和国际学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授予李德仁名誉博士学位的颁奖词)
“1985年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
测量误差,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国际测量学界评)
参考资料
科研成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