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痣薮(学名:Liocichla steerii,常见别名:黄胸薮鹛),是
雀形目噪鹛科的小型鸟类。体长为17~18厘米,通体
橄榄绿色,头顶、后颈呈石板灰色,眼先下方具明显橙黄色块斑,具黑色眉纹;耳羽和后颊呈橄榄绿,后缘显黄色;喉部深灰色,胸、腹淡黄色;两翼飞羽外缘黄色,内侧飞羽外缘呈棕
栗色;尾羽橄榄绿色,尾端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与白色端斑,野外易识别。
中国台湾特有种,地方性
留鸟,无
亚种。喜栖于阔叶林及果园的较低层,在低矮的植被或隐蔽的底层活动,通常隐匿于浓密树叶的覆盖下单独、成对或集小群出现,也常见于路旁;有时候会加入鸟浪。
学名说明:Liocichla希腊文为「」的一种,steerii指美国鸟类学家J.B.Steere(1842-1940)。
于2016年被IUCN评定为国际保护等级LC(无危),在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发布)。
形态特征
大小度量
中等体型的薮鹛。大小度量如下:
羽色特征
前额布黄黑色杂纹,头顶至后颈呈石板灰色,各羽中央色淡或羽轴呈灰白色。具黑色眉纹,前端较粗,后端细而不显著。颊、脸和耳羽
橄榄绿色,眼先下方具橙黄色斑,颊后部和耳羽后缘的羽轴呈黄色,从眼后沿耳羽后缘而下至颈侧形成一块不连续的黄色月形斑。背、颈侧、肩呈橄榄绿色,腰石板灰色。两翅覆羽
橄榄黄色;初级飞羽外缘灰橄榄黄色,内瓣为黑色;次级飞羽外侧橄榄黄色,先端黑而末端白;三级飞羽赤褐色。尾方,中央一对尾羽呈榄黄色,其余尾羽外侧黑而内侧榄黄,末端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颊、喉、前颈石板灰色,胸、腹部淡黄色,两胁和下腹石板灰色。尾下覆羽末端鲜黄,基部黑色,羽轴黑色。臀黑,羽尖的亮黄色构成鳞状斑纹。喙、跗跖黑褐色。
雌雄鸟羽色相似,但雌鸟羽色略淡。雌雄鸟虹膜均为
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脚
橄榄褐色或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为地方性常见鸟类;单型种,无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喜栖于中海拔山区1000~2800米的
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底层的浓密丛薮中,或林缘杂草丛生的山沟里。性情大胆,不怕人,可近距离观察。常在林缘开阔的矮丛中聒噪喧嚣,频繁地在灌丛下层活动或在藤蔓上跳跃,有时也见栖息于高树桩或低树枝上等高处,偶尔也于林中小径或人工林缘道路上进行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黄痣薮鹛为杂食鸟类,食物来源包括植物果实、各种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游客丢弃的各种食物;主要以蝗虫、
直翅亚目、蠕虫等昆虫为食。根据食物质地和尺寸上的区别,取食行为有所差异:对质地较软的
浆果、
毛虫和
蛋糕等,直接啄食;对较大的食物如活毛虫和蚯蚓,往往先在枝条上将其摔昏或摔死,再用脚爪抓住,先啄食头部,而后分块啄食或将喙深入体腔内拖出内部组织食之。有时也会飞上空中
捕食正在飞行的昆虫。
集群行为
黄痣薮鹛常单独、成对或3~5只成小群在林缘矮丛中活动。在繁殖初期,常见配偶成对活动;3~5月间,由于配偶之一负责孵卵工作,更常见单只活动;雏鸟出壳之后,
亲鸟便带领幼鸟共同活动。在非繁殖期季节常聚集成大群,最多时可达二、三十只,但仍存在配偶关系。
节律习性
日节律:黄痣薮鹛为日行性鸟类。在清晨曙光初现时即可听到其嘹亮鸣叫声,且一只鸣叫可引发附近其他个体的鸣叫;天亮后第一小时是鸣叫的尖峰时段。傍晚在天黑的前一刻减少活动,找寻合适的栖所度过夜晚。
鸣叫习性
黄痣薮鹛的鸣叫有多种变化,均洪亮、婉转而有力。如雄鸟宣示领域的“ji-jiu”叫声;雄鸟鸣唱、雌鸟回应以“ji-ji-ji”叫声的二重唱;警戒声“gei-gei-gei”;对峙打架时的“zhi-zhi-zhi”声;低哑的“ga-ga”叫等。雌鸟很少主动鸣叫,一般都是被雄鸟的叫声所引诱。
繁殖方式
黄痣薮鹛的繁殖期在5~7月。繁殖期间多以家族形态活动,初期成对出现于占区,以鸣唱宣示领域。为宣示领域,雄鸟会站立在高处如灌丛或树枝上鸣唱,同时身体呈水平地向左右两侧不停转动,有时冠羽上翘。
占区后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树枝分叉处,林下灌丛或芒草丛中,距地高约1m(偶尔见于4米高的树叉)。巢呈碗状,外径12~15cm,内径5~7cm,高7~8.5cm,深4~5.5cm;主要构成材料为
苔藓植物、
芒草叶、花穗、细草根、竹叶、草叶等枯叶枯枝。
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3枚。卵为淡乳青色或蓝色的椭圆形,带有灰紫色或赤褐色的小斑点或条纹,大小约25mm x 18mm。黄痣薮鹛领域性甚强,在繁殖期对进入巢区的其他鸟类和动物常加以驱赶。3~5月时,因配偶之一在孵卵,故较常见单只活动的情况。孵卵期间,在巡视领域的空当或与邻鸟打斗之后,雌雄鸟会互相理羽。理羽时用脚爪整理头和颈部,用喙整理全身其他羽毛。
雏鸟晚成性,出壳时口腔和舌橙黄色,无斑点。孵出后可见
亲鸟带领幼鸟一起活动。雌雄亲鸟共同喂养;亲鸟带食物进入巢中时,幼鸟常身体半蹲、翅膀扇动,喙向上发出急促的“棲、棲、棲”声以乞食。
物种保护与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08项)。
物种现状
黄痣薮鹛食物来源广,能在森林砍伐后的新环境中适应生存。至2010年,黄痣薮鹛在台湾已甚为普遍,未见有减少趋势。因其为台湾特有种,原被列为台湾省第三级其他给予保育的保育类鸟种名录中,2008年已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