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是中国五大居民特色建筑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种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民系的形成目前尚无定论,客家人口约有8000万,
广东省、闽西、
赣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约有5千万人口,其中,广东省的
河源市、
韶关市和
龙岩市、
三明市等城市中,80%以上都为客家人。
在地理位置上,
江西省南部、
福建省西部以及广东东北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数占总体客家人数的大部分。从地理角度看,这些地区属于
亚热带气候,冬暖夏热,且夏季多雨,湿度大,所以客家建筑的屋顶在设计中呈现倾斜态。
在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为躲避战乱,历经磨难,辗转至南方建立新的家园,在对南方气候、地理等多重因素的适应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客家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传统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特有的建筑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代礼制观念、宗族观念的深刻文化内涵。根据客家建筑的类型特点,可以划分为方形、圆形、围龙屋形、半圆和椭圆形。根据客家建筑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宋元明时期、
清代时期、近现代时期。
在布局上,传统客家建筑一直采用中轴对称的构造,同时坚持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结合。举例来说,建筑内部既有居室又有祭祀场所,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在分布上,客家建筑的空间分布模式趋向于聚集模式,
客家地区的西南部分布较多,东北方向分布较少,整体呈现出“西南多东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有以下四个核心分布区:
赣州市南部、
梅州市东部、
深圳市东部和
惠州市南部、
龙岩市和赣州市东西交界处。
在用料上,传统客家建筑运用“
金包银”的建筑方法,用料大多包括土、沙、木、竹、石以及少量石灰,外墙以青砖、青瓦为装饰。如赣南客家建筑的建筑材料有夯土、砖、瓦、石、木材,所有建筑材料均取自当地。赣南客家建筑的木架构及木梁采用的是整块木材,韧性高、抗震性强,这也是许多赣南客家建筑历经百年依旧完好无缺的重要原因。
在风格上,客家民居质朴、坚实、壮观,其独特的建筑和特定的居住模式生动诠释了建筑人文的多样性与复合性。如闽南客家建筑的石门框和抱鼓楼上多雕有
麒麟、
丹顶鹤、祥云、如意等中国传统元素,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