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1917年6月23日—2017年8月8日),出生于长春市,祖籍黄岩区,中国共产党党员,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193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4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顾问,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等职务。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8月8日去世,享年100岁。
柯俊主要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是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新产品工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先后获评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柯俊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长春市,祖籍黄岩区。1924年在长春吉长铁路子弟小学插班二年级读书,后于吉长铁路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31年暑假后到沈阳辽宁三中读高中,不到一月九一八事变爆发,被迫前往天津市求学。1934年完成两年预科学习后,决定进入位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学院化学系学习。
1935年“华北事变”后,作为河北工业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柯俊,高举“天津学生请愿团”的大旗,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天津地区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1937年9月作为河北工业学院肄业的学生注册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师从物理化学家邬保良。193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国民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期间主要工作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重型机械、化学工业纺织工程等设备迁到川陕滇贵等地,以免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
1944年12月获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学术奖金,争取到机会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学习,师从著名的金属学家迪·汉森教授。1948年12月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担论文《钢在过热过烧后的晶粒间界现象》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难题,引起了较大反响。毕业后担任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讲师。
工作经历
柯俊1951年获任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同年发现钢在相变过程中固溶体分解时的贝茵体(或称为贝氏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1953年8月回到中国。在回到中国前,柯俊订购了很多书籍和杂志寄回中国,为中国金属科研和金属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借鉴和帮助。回到中国后进入北京科技大学任教。
20世纪70年代参与到冶金史的系统研究中来,和同事合作为考古学服务,创建了技术史(含冶金史)专业。1974年北京钢铁学校受冶金工业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编写《中国冶金简史》,柯俊参与编写工作,期间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图书馆资料大量流失,资料搜集工作相当艰难。柯俊带领团队经一年多奋战,在1976年底完成编写,1978年2月《中国冶金简史》正式出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被授予钢铁大师称号。1988年获英国萨瑞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人物逝世
2017年8月8日柯俊去世,享年100岁。根据柯俊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武汉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
主要成果
创建金属物理专业
1955年柯俊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物理化学系主任,同意了柯俊建立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议,并授权他负责筹备事宜,金相教研组内成立了由柯俊、张兴钤、方正知、谢逸凡、蔡美良等参加的金属物理小组着手筹建金属物理专业。柯俊翻译了1951年由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编撰的《钢铁及非铁金属合金金相图片集》,该金相图片集于1956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钢铁学校的金属物理专业走在全国前列,于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教委颁布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提出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
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金属学界都认为贝茵体(贝氏体)转变是由钢中的原子扩散控制的,扩散学派成为当时解释这一现象的主流学派。柯俊在研究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并提出钢在固溶体分解发生相变时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是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建立了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该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逐渐形成了全世界对这一现象研究的主流学派——切变学派。世界上把钢中切变机制生成的无碳贝茵体称成“柯姓贝茵体”。
发展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20世纪50年代柯俊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及其对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提出了“奥氏体中不均匀性和原子簇的形成和存在,将会影响马氏体的生核和长大”的假说。柯俊与陈梦合作研究了“高速钢奥氏体化火过程缓冷时的稳定化和高温加热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该假说的正确性。1959年该论述在苏联《金属学及金属物理》杂志发表,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萨道夫斯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探索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
柯俊系统研究了微量硼在钢中作用的机理,用径迹显微照相技术进行了“硼在晶界非平衡偏聚的研究”。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根据四川攀枝花市矿产资源的特点,负责“六五”“七五”钢中钒、钛研究攻关项目的课题。研究了微量的钒、钛对重轨钢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微量钛在钢中的分布,二氧化钛形成机制以及在钢中的作用等。柯俊等还完成了对纳米级析出相的萃取及鉴定方法。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柯俊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新产品工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
柯俊创办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科技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推动了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率先在中国开设起电子显微镜学,培养了早期中国电子显微镜人才。与师昌绪张光斗等人推动全国工程教育改革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大材料”试点班。共培养了学士、硕士、博士共1600人。代表性学生有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院长向安强,中国科学院大学A级教授夏洋,上海大学教授周忠福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
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于2016年6月23日上午在北京科技大学教职工活动中心召开。
柯俊科技教育基金
柯俊科技教育基金设立于2016年6月23日,由柯俊个人捐资10万元及北京科技大学出资2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设立,旨在奖励在材料、科学技术史领域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
《柯俊传》
《柯俊传》于201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韩汝玢,石新明编著。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院范煜表示:“柯俊用自己的勤勉、博大和创新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钢铁事业完成了从蹒跚起步到展翅腾飞的跨越。”
学习时报》表示:“柯俊院士是国际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和高等工程教育家。”
北京科技大学表示:“在柯俊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的报国情怀、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评价说:“柯俊院士有高尚的品质和超常的风格。他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他精力充沛,心胸开豁,至今还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十年来他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并受到同行的尊敬。”
刘晓峰表示:“先生(柯俊)为人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不愧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题词:“创新求实大师风范,爱国奉献学界楷模。”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题词:“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柯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柯俊:让我国超级钢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北科大师生敬贺柯俊先生百岁生日快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柯俊:提出中国“十大发明”的钢铁大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记柯俊院士:金属物理奠基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听北科大讲述柯俊的故事2页.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2023-03-31
柯俊.中国知网.2023-03-31
向安强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院长.2023-03-31
创新导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2023-03-31
创•在上海.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2023-03-31
周忠福.上海大学.2023-03-31
..2023-03-31
柯俊传.中国科学院.2023-03-31
听北科大讲述柯俊的故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听北科大讲述柯俊的故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3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创建金属物理专业
提出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
发展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探索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影响与后世纪念
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
柯俊科技教育基金
《柯俊传》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