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
位于江苏省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HongZe Lake)是我国著名淡水湖之一,为淮河中游末端最大拦洪蓄水综合利用的平原湖泊型水库。洪泽湖南北最大长度6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58公里,高程15.5米时,面积318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库容130亿立方米。位于江苏省西部,环湖为洪泽、淮阴、泗阳县泗洪县盱眙县5县,湖面主要属洪泽县。
洪泽湖的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淮河、池河、濉河,其中有70%以上的入湖水量来自于淮河,全湖水域由北部的成子湖湾、西部的河湖湾和西南部的淮河湖湾组成。
洪泽湖湖面区域气候类型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4℃,冬季结冰期最长不超过30天。沿岸冰厚可达25厘米。洪泽湖区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为925.5mm,集中在6—9月的汛期。
洪泽湖是黄河夺淮和“蓄清刷黄济运”不断修筑洪泽湖大堤应运而生。洪泽湖地处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浅水型湖泊。洪泽湖也是淮河流域集蓄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于一体的巨型平原水库
20世纪50年代治淮以来,相继建成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二河闸、淮沭河及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防加固工程,1931年8月蒋坝最高水位曾达16.25米;冬春季水位较低,1951年2月蒋坝站最低水位为8.87米。
其流域内设立泗洪洪泽湖湿地景区,湖内有鱼类近68种,以螃蟹,鲤、鲫、、青、草、鲢等为主,其中洪泽湖大闸蟹是有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季可供206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其中有大鸨、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禽,物种多样性得以有所保障。
命名
隋大业12年8月(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第三次游览江都(今天的扬州),当至盱眙至淮安末口的淮河故道(曾是隋代南北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时,由于正值旱季,途径破斧涧时降雨泛流,才使龙舟顺利通过,船队浩荡,杨广一时高兴,遂改名洪泽浦,以避“破斧”之“不详”,“洪泽”地域和洪泽湖由此得名。
位置境域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淡水湖之一,为淮河中游末端最大拦洪蓄水综合利用的平原湖泊型水库。洪泽湖南北最大长度6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58公里,高程15.5米时,面积318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库容130亿立方米。位于江苏省西部,介于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环湖为洪泽、淮阴、泗阳县泗洪县盱眙县5县,湖面主要属洪泽县。
洪泽湖的西部为安河洼、溧河洼,西北部为成子湖湾,东部为洪泽湖大堤,西南部为淮河干流入湖口。入湖河道主要在湖西,有安东河、徐洪河、淮河干流、新汴河怀洪新河和新(老)濉河等,在湖南省侧和北侧有张福河、维桥河、高桥河、古山河、五河县、肖河等入湖河道,入湖水量主要来自于淮河干流。
历史变迁
洪泽湖是黄河夺淮和“蓄清刷黄济运”不断修筑洪泽湖大堤应运而生。洪泽湖地处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浅水型湖泊。
古代湖泊成形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最为年轻的一个湖泊,形成于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是历代治黄、保运工程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历经8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现在的洪泽湖湖盆,原来在淮河流域。宋代以前在淮河右岸散布有富陵、万家、泥墩、破釜和白水等小型湖塘,这是洪泽湖的前身,其中地势较高的南部二湖系由塘堰拦截山水而成,汛期时湖水常溢入地势较低的北部三湖,浸及湖东的淮安地区。汉代以后,人们对淮河下游洪泽浦一带的陂塘进行了开垦,军队的屯田规模会更加巨大。为防止淮水危及高家堰东边的农田,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大筑高家堰以泄洪水。公元616年,隋炀帝将破釜涧改名为洪泽浦,始有洪泽之名。公元12世纪末叶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而是在涟水县东面独流入海,入海口门水深而宽阔,海潮一直可上溯到盱眙县,宽深的淮河足够排泄上游的来水。
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全部河水直接经泗河在清口注入淮河河口段。从此,淮河一直承遭黄河的河水,直到1855年黄河自坝头乡改道经山东省利津县入海,才结束了黄河夺淮700多年的历史。黄河夺淮期间,淮河无法承载大量洪水,只能任由黄河带来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和许多支流,河水泛滥,淮河水系被打乱,淮河清口以下的河床越淤越高,成为“悬河”。淮河水无法进入其下游河道,只好洪泽区凹陷区储积,使诸小湖塘水位增高,湖面逐渐扩大。明清两朝为确保运河漕运和解决淮海地区下游河床淤垫问题,在洪泽凹陷区的东侧,增高、加长高家堰,想要保证航运畅通。于是,淮水东流出口被彻底堵闭,淮河与诸湖塘合而为一,洪泽湖得以初步形成,但由于淮河水流过大,最终淹没明祖陵及古泗州城。
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加固加高洪泽湖大堤后,洪泽湖只能向西向北两面扩展。湖水向西扩展后淹没了明祖陵和泗州城;向北扩展后使今溧河、安河和成子三大洼地与洪泽湖连成一片。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对洪泽湖大堤全面改建加固,堤顶高程已达19米,大堤设计防洪水位现为16米,校核防洪水位为17米。目前堤内湖底高程一般10~11米,高于湖东地面4~8米,成为“悬湖”。
近代湖面成形
1708年的洪泽湖尚未形成固定湖岸线,与现代洪泽湖形态相比差异显著,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洪泽湖形态与现代相比尽管存在差异,但轮廓基本趋于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泽湖形态变化较小,仅局部小范围出现湖域增减变化,基本形态已经固定。
地理特征
气候
洪泽湖湖面区域气候类型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月均温27.5~28℃,1月均温-0.5~0℃,冬季遇强冷空气南下时湖面冰封,但最长不超过30天。沿岸冰厚可达25厘米。洪泽湖区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为925.5mm,平均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都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6—9月份降水量为605.9mm,占年总量的65.5%,水域总面积为2069km²,水深一般在4m以内,在正常蓄水水位12.5m时,洪泽湖年平均气温16.3℃,自北向南递增。
气候引起的水灾
洪泽湖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影响因素大,降水的时空分配相差极大,暴雨洪水经常发生。亚热带高压过强或西伯利亚冷气团势力过强时极易形成干旱气候;梅雨峰在江淮停滞时会形成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水引起洪涝灾害。洪泽湖最大年降水量(1240.9mm,1965年)是最小年降水量(532.9mm,1978年)的2.3倍;径流的年际变化比降水量更大,最大年径流量达800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仅为28亿m³,年际丰枯极值比达28.6,变差系数达0.8。洪泽湖区汛期6—9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70%以上,且多以降雨强度大、面积广、持续时间长为特征的暴雨形式出现,易发洪水,而且难以利用;而少雨季节或年份,又易缺水,旱涝交替。淮河汇入长江的入水口处,因长江流量大,汛期长,往往也是积水难排,而江、淮两河位置相近,如果同时发生洪水,长江不能承载淮河水量,这样就造成了淮河经常泛滥的局面,从而影响洪泽湖水位。
地质地貌
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和万家湖等。在1亿万年至300万年前,由于地壳的断裂,形成苏北凹陷区。洪泽湖位于下陷区的西部边缘,也就是说,它曾是黄海海湾
洪泽湖湿地土壤洪泽湖湖盆沉积物粒径有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湖区东部以黏土质泥为主;溧河洼至穆墩一带,以及成子湖东部,则是泥质砂、粉砂、白色的贝壳层和黑色的铁锰结核砂;西部为砂质泥、粉砂或砂;其他湖区多为粘质泥、砂质泥和粉砂,泥质砂和砂占少数。湖底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温泉等资源,特别是芒硝储量全国最大,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元明粉生产基地。
因洪泽湖水域形态宛若一只昂首挺立、展翅欲飞的天鹅,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天鹅湖”。洪泽湖湖底为浅碟形,湖底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废黄河口基面)一般在10.0~11.0m,最低洼地段在7.5m左右,比其下游里下河地区高4.0~8.0m,成为地上“悬湖”。
水文
洪泽湖上游来水以淮河干流为主,历年入湖水量平均占入湖总水量的65.5%,潼河次之,占7.7%;其他支流合占18.5%湖面承水为22.2亿立方米,占5.4%蓄水变量为11.5亿立方米,占2.9%下游出湖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河三大排水河道,以出三河闸经入江水道为主。洪泽湖水位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汛期6~9月水位较高,1931年8月蒋坝镇最高水位曾达16.25米;冬春季水位较低,1951年2月蒋坝站最低水位为8.87米。汛前5~6月水位一般降至11米以下。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由湖面产水量、湖区区间径流和入湖河川径流量组成。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是由于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因而导致湖区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同。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湖水上涨,在特大洪水年,易患洪涝;枯季水量较少,易形成旱灾。夏季径流分配最多,占全年的50%以上,冬季不足10%。
蒸发量
洪泽湖区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45.7mm,其地区上分布的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水面蒸发量时间分布不均匀,5~8月的蒸发量占年均蒸发量的50%;最大月蒸发量发生在7、8月,多年平均值为159.6mm,占年均蒸发量的15.2%;最小蒸发量发生在1、2月,占年蒸发量的2%~4%。陆地蒸发量空间分布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多年平均值为600~800mm。
水质
洪泽湖水质状况与流域降水量、过境水量、污染源的多少有很大关系,丰枯年份水质差异较大。1992-1995年曾经在淮河流域连续发生大面积的污染事故,洪泽湖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化合物、酚、汞等。入湖河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源,尤其是淮河口污水量为最多,能占入湖污水总量的60%,而且水中普遍检出氨氮氟化物、六价铬、、汞等污染物。
洪泽湖湖水矿化度在150~250mg/L之间,全湖平均210mg/L左右;PH值变幅在8.20~8.40之间,河口及城镇附近较低。除发生污染事故的年份,洪泽湖水的水质综合评价为:湖西淮河入湖口为Ⅲ级,湖心、湖心以北、三河闸坝前均达Ⅱ级,水质类型为CCal、CCa11型(阿列金分类)。目前,洪泽湖流域的地下水尚未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普遍良好。
泥沙问题
由于黄河长期夺淮带来大量的泥沙造成淮河流域水系紊乱,下游河道泥沙堆积堵塞,淮河入海流域受阻严重,汛期上游水量激增,下游泄洪能力无法支撑,导致洪泽湖水面的扩张与沿岸崩溃塌陷。明代洪泽湖可以向东经里下河地区入海泄洪,但在1851年,淮河洪水突掘开辟了洪泽湖大堤南端的三河口,经三河口东入高邮湖,经芒稻河于三江营汇入长江,从此淮河主流与黄河汇流入海的方向改为以南注长江为主,借长江河口得以东流入海,淮河下游便成为长江的支流。1938—1947年,延续9年的黄泛灾害在洪泽湖中沉积了约3.6亿m³泥沙,湖床水位抬高,蓄洪能力远不如前。这就为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埋下了伏笔,使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洪涝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
生物
洪泽湖鱼类共有16科84种,主要经济鱼类有20余种,虾、蟹亦为重要水产品。1989年水产捕捞量突破5万吨。由于人工放养蟹苗成功,70年代以来,螃蟹捕捞量增加到总捕捞量的1/5,成为江苏省的螃蟹新兴产地。洪泽湖还是206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其中有大鸨、天鹅、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禽。湖西侧浅水湖滩有水生植物30多种,盛产芦苇、菱草、芡实莲藕菱角米等,其中芦苇分布面积约40平方公里,最高年产芦苇5~8万吨。除此以外生长在水质优渥洪泽湖内的优质经济食材如荤八鲜(莲藕、藕葶、莲子、芡实、芡实梗、菱角、菱角秧、水芹);荤八鲜(洪泽湖大闸蟹、小龙虾、对虾淡水鲨鱼银鱼𩾌𩷕白鱼、河蚬、虎头鲨),也为洪泽湖提供了特色食材。
洪泽湖湿地景区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北部泗洪县境内,湿地内生物种类繁多,鸟类有震旦鸦雀大鸨丹顶鹤白骨顶戴胜、天鹅、鸬鹚、大雁、鸳鸯、喜鹊等,水生动物有河蚬、银鱼、昂刺鱼、白鱼、青虾、洪泽湖大闸蟹等,植物有茭白、菱角米、蒲草、槐树、梅花、银杏、水杉、茨菇等。
主要支流
洪泽湖的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淮河、池河、濉河,其中有70%以上的入湖水量来自于淮河,全湖水域由北部的成子湖湾、西部的溧河湖湾和西南部的淮河湖湾组成,跨洪泽、淮阴、泗阳县、泗洪和盱眙五县。
人类活动
20世纪50年代治淮以来,相继建成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二河闸、淮沭河及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防加固工程,保证了湖东广大低平原的防洪安全。湖畔的洪泽盐矿已正式开采。
水利活动
洪泽湖地区的水利工程随处可见。自诞生之日起,洪泽湖承接着黄河淮河、长江三水流域交汇蓄容的多重使命,因而洪泽湖历史也是一部治水抗洪的斗争史。在治水抗灾过程中,洪泽湖区留下了众多遗迹,周桥大塘就是其中之一,它反映出以林则徐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治水大家的勤劳智慧、廉洁自律和责任担当。不同历史时期的洪泽湖也建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闸”和“坝”,“闸”有高良涧进水闸、三河闸、二河闸等,“坝”有著名的仁、义、礼、智、信五座滚水坝,洪泽湖因此也被水利界称为“闸坝博物馆”。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km。洪泽湖大堤上承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保苏北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必须确保安全,被誉为“水上长城”。它和沿堤建筑物构成了洪泽湖控制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产、航运、生态、旅游等综合效益。洪泽湖大堤历史悠久,距今约1800年,始建于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后经历代修建,不断加高、接长、培厚,特别是明清两代,逐步将土堤加做石工墙。从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到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经过171年才基本完成。
三河闸
三河闸建成于1953年7月,是淮河入江水道的口门,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控制工程。三河闸年平均泄洪水量近200亿立方米,70%以上的上游洪水由三河闸分泄入江,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供水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工程规模大,工程共63孔,每孔净宽10m,闸室总宽697.75m,设计泄洪流量为12000m3/s,是淮河流域第一大闸,江苏省第一大水闸;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代表性建筑物。三河闸底板、铺盖、消力池、闸墩和门墩等结构设计轻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处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4次较大规模加固,依法安全运行;三是管理水平高,是江苏省淮河第一家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全国水闸管理的先进代表;四是重要性突出,保护着苏北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2600多万人口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流域及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河闸水利景区
二河闸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镇东北约7公里处(淮安市洪泽区滨湖路350号),建成于1958年,为大(1)型水利工程,共35孔,单孔净宽10米,闸总宽401.8米,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二河闸是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和淮河入海水道的总口门,又是引沂济淮的渠首,发挥着泄洪、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受益范围涉及淮安、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四市十多个县区,是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水利工程。目前二河闸管理所是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省级水利风景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确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又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流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淮工程。二河闸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于1957年11月开工建设,至1958年6月建成,历时不到1年,其中土方工程约267万立方米,石方工程约1.2万立方米,耗费混凝土6万余立方米,钢筋约2000吨。从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二河闸泄水总量超4000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余个洪泽湖总蓄水量。
环境问题
水环境污染
近年来,洪泽湖水环境质量总体呈向好趋势,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水功能区仍存在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洪泽湖湖区内总磷、总氮的污染负荷较为严重。外源污染主要来自于湖区周边地表径流与入湖河道径流,其次是洪泽湖周边城镇、淮河上游的生活污染物排放和工农业污染物。内源污染主要为大面积圈圩、围网养殖造成自然水域面积减少,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排放的氮养殖污染就会形成很高的营养负荷,再有就是底泥的释放和死亡的生物体分解也是内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湖面萎缩,植被破坏
洪泽湖湿地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围垦。根据有关资料,在正常蓄水位为13.0m下,2007—2018年湖区水面面积比1970年减少了541km²,缩小了近1/4。洪泽湖已从导淮和治淮初期的“四岗三洼”相间的“天鹅形”收缩成“老鹰形”。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围网养殖技术的推广,沿湖各乡在湖边湿地大规模进行围网养殖,湖滩湿地通常被分割承包,湖区水面进一步减小,大面积水生生物遭到破坏,湿地资源退减。
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明显减少,分布面积不到全湖的30%。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大规模的围网养殖导致大面积天然湿地转变为养殖场等人工干扰的湿地。在洪泽湖局部围网养殖区出现了原生水生植被消失、水质浑浊、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水生植被的减少或消失,使鸟类、野生鱼类等生物得栖息地面积萎缩,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湖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
风景名胜
洪泽湖湿地景区
泗洪洪泽湖湿地景区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北部泗洪县境内,北枕世界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南依中国南北分界点淮河,东临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是75万亩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面积5.2平方公里,分为五大游览区,分别是以芦苇迷宫为代表的湿地文化体验区、以洪泽湖鱼族馆为代表的湿地科普互动区、以千荷园为代表的湿地植物展示区、以深呼吸通道为代表的湿地生态养生区以及以湿地度假村为代表的湿地度假休闲区。景区集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度假养生等为一体,先后荣获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景区、中国最具魅力景区、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现已成为华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湿地景区。
洪泽湖盛产中华绒螯蟹,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隋炀帝开辟运河,除了到扬州市琼花,另外就是品尝洪泽湖大闸蟹。明朝时“洪泽湖螃蟹”就是朝廷的贡品。相传朱元璋幼时就非常喜食“洪泽湖螃蟹”,常与小伙伴下湖捉蟹解馋,后来入主京城,每至中秋节重阳节淮安府官员必挑选极品大蟹进京进贡,一时京城王公贵族蟹之风盛行,“洪泽湖螃蟹”名噪一时。洪泽湖大闸蟹的背面有字母“H”的形状,是洪泽湖天然“地理标志”,与洪泽的“洪”和品质好的“好”字头一个拼音字母H天然巧合,更是洪泽湖螃蟹“身背H闯世界”的文化图腾
相关文化
文物遗址
洪泽湖流域内古建筑遗存星罗棋布,被列为文物保护的遗存达217处,其他古遗迹、古墓群、古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洪泽湖周边。泗城遗址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石窟寺及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老子山犹龙书院碑等石刻清晰地记录着当年的传奇故事;分金亭、挂剑台、韩信故里、甘罗城等更为世人所熟知;清康熙四十年监造官王国用铸造的镇水铁牛依然镇守于三河闸上。
寺庙
寺庙聂氏宗祠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古时洪泽湖地区寺庙祠堂林立,但大多毁于水灾、战火和时代变迁。据史料记载,仅洪泽区境内就有大小寺庙30余座,民国以前,还有“三步两座桥、一步两个庵”的美称。如今,大吉祥寺、安淮禅寺等众多寺庙依然香客纷至、晨钟悠扬。
渔文化
洪泽湖地区自古以来宜农宜渔,人们为更好地利用洪泽湖出产的水产品和绿植,不断改进渔具渔法和农耕器具,练就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洪泽湖边的盱眙县范家岗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独木舟。因水浅和开花浪的自然条件,洪泽湖船舶跟其他湖泊船舶在外形和部件设置特点上有差异,其“方头平底”,船底浅而宽、吃水浅,船行平稳、能抗风浪。洪泽湖曾有渔具16类61种之多,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更好利用湖区丰盛出产的芦、柳、竹、蒲等绿植,柳编、竹编、芦编、香蒲编织等传统工艺应运而生。
口音
洪泽湖地区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口音和服饰。这里的原始村民以淮夷为主,后来的渔民大多来自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地,后淮夷方言逐步演变,形成了偏向北方话“侉”音的方言。
服饰
由于受到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地服饰习惯的影响,洪泽湖渔民的服饰多为上衣对襟下身免裆裤,色调以黑、蓝、白三色为主,俗称“奤子棉袄两面蓝”“渔子穿衣一身黑”,具有山东省、河南省典型的服饰特点。
娱乐
来自不同地区的渔民将具有淮河流域特征的文艺形式带到洪泽湖地区,在民歌小调和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发展了奇特的渔歌渔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洪泽湖地区文艺形式。当地民歌格外丰富,既有南腔北调,又有正宗的黄梅戏、河南梆子、山东吕剧、江苏省淮剧、杨柳青等民间传统戏剧唱法,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洪泽湖渔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岔河高跷》《高渡花船》等是流传至今、久演不衰的群众性表演节目。“洪泽湖渔鼓舞”诞生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它是洪泽湖流域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被广泛流传于渔民的生活区域,受到了渔民们的广泛喜爱。该鼓舞从形成到现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800年,由最初的渔民说唱等最简单的歌舞形式形成而来,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刻纸武艺、杂技等,表演内容和形式不断走向成熟。洪泽湖渔鼓演出多在湖面上进行,并连两只大船作为舞台,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和装饰有刻纸的图案等。陆地演出还要在旗杆上挂神幡。展示时,有严格的“开坛”、“展鼓”、“拜坛”、“祭神”程序,随后的演出,艺人左手端着形似芭蕉扇,直径33公分的单面羊皮鼓,右手执细竹签敲击鼓面,同时晃动鼓柄,鼓柄上的铁环相撞击,哗哗作响,伴奏出特殊的音乐效果,故称“打端鼓”。“打端鼓”(端鼓舞)表演,舞步轻盈、荡漾,幅度较小,多为双脚踮起,按照鼓的节泰踏步,上身随船体摆动,似船在水中行走。
美食
洪泽湖湖鲜为名闻天下的淮扬菜提供了食材原料,“湖水煮湖鱼”成就了当地的珍馐美味,奠定了淮安市入选世界美食之都的基础。洪泽湖大闸蟹、蒋坝酸汤鱼圆、朱坝“活鱼锅贴”、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湖河蚬以及与太湖“三白”同宗同源的白鱼、白虾和银鱼等一大批美味珍馐名扬四海。
礼俗文化
洪泽湖渔民的人生礼俗浸透着淮楚和齐鲁文化的元素。此外历史上洪泽湖地区频繁遭受洪涝灾害,民间信仰大多反映出敬水畏水的心态,拜河神就表达了祈求河神安澜洪水的愿望。岁时节令,从年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传统习俗并传承至今。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泽湖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间文学、诗词歌赋、民俗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曲艺、民俗风情剪纸等多个方面,现有代表性传承人近千人。
美丽传说给洪泽湖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与洪涝灾害作斗争过程中,人们期盼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帮助他们摆脱洪涝灾害,继而演绎出许多与洪泽湖有关、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九牛二虎一只鸡传说》《九龙湾传说》《龟山传说》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洪泽湖区还流传着大禹抗洪驻扎龟山岛、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子在老子山炼丹普度众生、播撒道家文化,姜太公垂钓淮水、运筹济世良策,岳飞、梁红玉、穆桂英驻扎洪泽湖抗击外敌入侵等一大批生动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洪泽湖渔文化。
参考资料
洪泽湖 .淮安市洪泽区政府.2023-04-23
物产资源.洪泽湖湿地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3
洪泽湖湿地景区 AAAAA.泗洪县人民政府.2023-04-23
湿地生物.洪泽湖湿地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3
淮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4-23
江苏省洪泽湖大堤工程.江苏省水利厅.2023-04-23
江苏省三河闸工程.江苏省水利厅.2023-04-23
江苏省二河闸水利风景区.江苏省水利厅.2023-04-23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变迁
地理特征
气候
地质地貌
水文
生物
主要支流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风景名胜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