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维庸
法国中世纪抒情诗人
弗朗索瓦·维庸(François Villon)法国中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继承了13世纪市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扫贵族骑士抒情诗的典雅趣味,是市民抒情诗的主要代表。
作品
作为一个诗人,维庸的一生要算是奇怪、罕见的了。他就像当时社会的一个怪胎,
集许多矛盾的因素于一身。死亡的主题,在维庸的诗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生中,他每时每刻都感到死亡的威胁。死亡的恐怖如同一个巨大的魔鬼,紧紧地纠缠他。难怪他的第一部诗集就开始立遗嘱,而第二部诗集就径直以“遗嘱”来命名了。因此,当他最后被判处绞刑时,他真切地感到死神在向他逼近,再也无法逃脱了。而在等待死亡之时,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被吊在绞刑架上,在《绞刑犯之歌》这首诗中,他以一个绞刑犯的身份在向读者开口说话了:倾盆大雨涤荡浇淋,烈日之下干瘪乌黑。鸦鹊把眼睛啄成窟窿,胡须睫毛也荡然无存,鸟雀噱下,如同顶针。我们再也不得休憩,随着风儿,飘来荡去,听其摆布,南北西东。维庸不愧是写死亡的大手笔,他的作品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人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在死亡的天平上,富人和穷人,王侯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具有相同的重量。即使是罪孽深重,十恶不赦,在冥冥的彼岸世界,也同样得到上帝的怜悯。世人面对绞刑架下的尸体,大可不必再有蔑视和讽刺。
简介
维庸生于巴黎,早年丧父,被一个名叫纪约姆·维庸的教士收养,以后便从了养父的姓。维庸受过高等教育,获得过文学学士,但他生活的时期正值百年战争,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风气败坏,维庸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染上了恶习,酗酒闹事,打架偷盗,无恶不作。1445年他因命案逃离巴黎,次年遇赦,不久又因盗窃案再次逃亡,临行前写下了《遗言集》,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讥讽和嘲笑权贵僧侣。
文学历程
写完 《小遗言集》 后,维庸在外飘游数年,其间多次犯案,曾被判死刑,后减为流放。1461年维庸作 《大遗言集》 。《大遗言集》是维庸的代表作,全诗由186节八行诗组成,其中还插入了一些谣曲和长短歌。该诗集抒情、讽刺和哲理为一体,真实而完整地坦露了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维庸在诗中诉说自己的身世,并忏悔了自己所犯的罪恶,流露出悔恨之情。接着,诗人深化了主题,对人的命运进行了沉思:昔日友人,有的已长眠地下,有的尚在人间;有的荣华富贵,有的沿街乞讨。然而,不管是贵是贱,贫还是富,美还是丑,人在死亡面前是一律平等的。在名篇《歌昔日女子》中,他列举了许多贵妇美女的名字,她们生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到头来还不都化为一堆尸骨。维庸强烈地感到世间的不平和人间的不公,让死神这个谁也摆脱不了的阴影来替天行道,从而表达了他渴望人间平等的愿望。《大遗言集》带有某些神奇的象征色彩,这种象征意义不仅表现在词汇和意象上,而且也表现在诗的结构形式上。全诗186节,这个数字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同时,该诗集风格多变,各部分相对独立,有的欢快,有的严肃,有的轻松诙谐,有的沉重压抑,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粗俗与精细相融合,语言则朴素无华。《大遗言集》集中体现了维庸的抒情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完《大遗言集》后,维庸重返巴黎,但再度犯案,1463年被巴黎法院判处绞刑,后改为逐出巴黎,流放十年。此后维庸便神秘失踪,音讯杳无。
维庸的诗典型地反映出市民文学的特点:集抒情、讽刺、哀伤和机趣为一集,感情真挚而又不受拘束。他既描写身边的日常生活,又抒写爱情、青春和梦想,而死亡的阴影则时刻笼罩着他的诗。他有时也玩弄文字游戏,用粗俗的语言表现真情实感,致力于冲破中世纪的种种枷锁。同时,作为市民知识分子,维庸又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他的许多诗都带有悲伤的情调和受压抑的痕迹,这不仅反映出诗人坎坷的生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宫廷诗人用满纸艳词奉承贵妇人时,维庸能在诗中描写和歌颂下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作品
简介
文学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