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英文: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沈体(SYTY)。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创立于1954年,是中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体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名单。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是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直属高校,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截止2024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1688.86亩,建筑面积30.67万平方米。学校有13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博士生导师18人,国际级裁判员40人。
历史沿革
源头创立
1954年,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改革开放后
1980年1月,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共建、以辽宁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共管、以体育局为主。
2004年9月,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学院迁入新校区。
2017年1月,沈阳体育学院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24年2月学校组织机构页面显示,学校有11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13个。
师资情况
截止2024年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博士生导师18人,国际级裁判员40人。教师中有全国最美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
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5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6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2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最美教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人才4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5人、省教学名师17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体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65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体育优秀课6门、省级公共艺术课1门。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在国际上,学校与俄罗斯、美国、丹麦、法国、英国、韩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列斯加夫特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休闲体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国内,与辽宁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
学术研究
图书馆
截止至2024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纸质图书总量98.9万册,电子图书24.6万册,馆藏图书结构以教育、体育学科为主,医、经、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已经形成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格局。购买各类在线数据库5个,分别为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体育咨询网、运动科学全文数据库(
EBSCO SPORTDiscus with Full Text),供读者查阅、利用文献信息。
学术期刊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由沈阳体育学院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004-0560,国内刊号为CN 21-1081/G。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该刊注重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鼓励学术创新,关注学科发展前沿,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体育科研院所人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等。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2月,学校共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包括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辽宁省运动诊断与评价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运动生命科学馆,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成果
截止2024年2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体育科技服务项目6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科技成果奖励68项。
校园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厚德:
语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有大德、心胸宽广、重公轻私。
博学:
语源自《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知识丰富。
弘毅:
语源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君子必须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致强:
致,意为求得、达到。强,意为优越。《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校徽
由学院象征图形符号、校名标准用字和校名标准英文组成,中心是处理成圆形的学院象征图形符号,外层环绕校名标准用字和校名标准英文,红白两色。
校歌
《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封 威 词曲
脚踏一方,东北黑土。
头顶一片,祖国蓝天。
心中飘扬一面五星红旗。
我们大家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拼搏,我们向前。
风雨浇铸钢铁意志,冰雪凝聚强国信念。
为了母亲为了祖国,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我们不怕流血流汗),
奉献青春无悔无憾,我们的明天任重道远。
我们的明天任重道远。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校园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鲁迅先生“中国脊梁”的表述鼓励体育工作者,镌刻在校园鲁迅像的基座上。
雕塑:走向世界
1983年,为纪念学校六一届毕业生王魁训练的女子竞走运动员徐永久为中国夺得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田金铎以她为原型之一创作了“走向世界”铜雕作品,现存于瑞士洛桑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曾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艺术奖。为铭记学校人才培养的功绩,在学校新校区落成后,田教授按洛桑总部原件规格复制,作品坐落于田径场东侧。
所获荣誉
2018年,沈阳体育学院获全市企事业单位保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学校标识.沈阳体育学院精神文化.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