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
长江最大支流
汉江(Han River),别名“汉水”“东荆河”,古称“玉带河”, 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嶓冢山,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个源头,分别为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后经武汉汇入长江。汉江全长1674千米 ,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汉江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玉带河等。
汉江流域地质复杂,流域内地层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地层从震旦纪到近代各个时期均有出露,主要构成为侏罗纪棕色粗砂岩页岩三叠纪页岩、灰岩。上游基本由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中下游河谷则以沉积岩层或疏松的沉积物为主。汉江流域内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地貌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地、河谷盆地、丘陵低地、平原,整体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汉江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汉江流城是中原地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动植物的交汇处,流域内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内约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9种。
汉江流域是远古人类繁衍和活动的重要地区,汉江上游十堰市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遗址,出土了两具完整的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考古发现的人类化石和遗迹表明,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几乎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汉江流域矿产丰富,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达65种,汉江流域的磷矿和盐矿资源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汉江流域内有森林公园总个数23个,自然保护区共23个,汉江流域风景名胜众多,上游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和十堰市境内。此外,流域内还拥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上,汉江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褒河的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杨镇堰、五门堰等。流域内水利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以及清泉沟引水工程等。
命名
汉江,在其源地名“漾水”,流经勉县(今勉县)称“玉带河”,东流至汉中市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市段古称“沧浪水”,襄阳市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历史上第一个为汉江命名的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公元前326年,西周滕国国君滕文公出访楚国,途经宋国时,曾两度慕名拜访孟子。孟子在向滕文公讲授治国理政要诀时,谈到尧任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孟子曰:“禹疏九河,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其中“决汝汉”的“汉”,被《辞海》认定为汉江一名的最初来源。
从“汉”字由金文大篆隶书演变轨迹去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时发现,“汉”字因古代中原朝廷专门安置政治犯的一条江河而诞生,这条江河就是汉江。
位置境域
汉江流域位于中国中部,处长江中游左岸,是长江最大支流。北以秦岭、外方山和伏牛山与黄河流域分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淮河分界;西南以大巴山脉、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与长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岭。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6°15'~114°20',北纬30°10'~34°20',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流域西北一东南长约820千米,南北最宽约320千米,最窄约180千米,涉及陕西省、湖北、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等6省(直辖市)的21个地(市)区、79个县(市),主要在陕西、湖北、河南3省境内。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汉江是古汉水的一部分。古汉水的源头在天水市境内的嶓冢山,后来由于地质运动古汉水东西分流,如今的汉江指的就是东汉水。
古汉江受安康断裂的区域挤压脊所限,与汉中盆地水系并不连通;汉中盆地早期发育南北向水系,有研究认为是经由西南侧注入嘉陵江水系。古汉江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区域挤压脊,在金水区域连通汉中盆地后,进一步自东向西逐步袭夺南北向古嘉陵江水系。在历经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和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期地壳运动的改造后,构建了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以后又经过漫长的内外营力的作用,于形成山岭相间、山岭盘地相依的现代地貌结构。后期伴随着安康断裂的走滑活动和伴生的挤压作用,石泉-安康盆地分水岭隆起,南侧支流袭夺干流,现代汉江上游水系格局最终形成。
河流变迁
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与今天门河位置相当。隋唐至北宋前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北宋中期至南宋,汉水下游有两条河道并存,北支在今河道附近 ,具体位置与今河道略有差异,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明代汉水下游岳口至汉川段河道在今河道之北,流经今天门横林、干驿与汉川田二河。这一河道在明清之际淤废,汉水主泓道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明朝末年,汉水下游河道的具体位置已与今河道基本一致,这一河道,到清代,随着沿汉堤防的逐步兴修与完善,逐步固定下来,只在个别穴口、河曲地带发生过小规模的变动,河道的总体位置未再发生变化。
从2001~2004年河床水面积逐渐增大,主泓线长度逐渐增加;2001~2002年河道摆动幅度为16.5m,2002~2004年河道摆动幅度为66.4m,河床摆动幅度亦呈增加趋势;这说明河床侵蚀加剧,崩岸时有发生,同时河道摆动幅度也在加剧,符合大坝建成以后下游河道的演变规律。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流段
汉江干流以丹江口市作为分界,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中游河段划分上从丹江口开始,下至钟祥市,区间河段即为中游河段,下游段从钟祥开始直到河口段为下游。
上游具有峡谷盆地交替的特点,除汉中市安康盆地之外,其余均为山地地貌,上游河长约为925千米,约占干流总长的59%,涉及流域面积达到9.52万平方千米,且上游落差较大,占干流总落差的95%。上游流域主要支流左岸有褒河旬河、夹河、丹江;右岸为堵河等。
中游其河段长为270千米,占干流的17%,流域控制面积达4.68万平方千米。区间入汇的主要支流左岸有小清河唐白河,右岸有南河、蛮河和北河。
下游河段总长382千米,占干流的24%,流域控制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平均比降为0.06‰,较上游河床,下游比降要小很多。河道弯曲,洲滩较多,两岸筑有堤防。入汇的主要支流为左岸的滶水汉北河等。
主要支流
汉江流域支流众多,其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3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1000平方千米之间河流的有玉带河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40多条。
褒河
褒河古称“褒水”“乌龙江”“黑龙江省”,元代一度称“紫金河”,明代称“褒谷水”,是汉江干流最长、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汉中市重要的生活水源地。褒河流域地跨宝鸡、汉中两市的太白、凤县、留坝、勉县、汉台5县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6°40′~107°20′、北纬33°12′~34°12′。河流属山溪性河流,流域上游宽40千米,下游宽20~30千米,河道干流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河道比降3.7‰,多年平均径流量13.45亿立方米。褒河发源于秦岭南麓,河流发育,形成了较大的河源区。一般认为,褒河有东、中、西三个源头:西源——凤县秦岭南麓代王山秦岭沟;中源——红岩河上游的上河;东源——太白河。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留坝县西与风县交界处的紫柏山南麓黄花坪沟,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八庙河和冷峪河后进入略阳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纳白河。白河口以上为上游,又称“黑河”,长112千米,留坝县先后有17条沟水注入。白河口以下为下游,长18千米,称“沮水”。白河汇入后转东南流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江”。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河道穿行于留坝、勉县、略阳县三县土石山区,河谷宽60~100米,弯曲狭窄。
湑水
湑水河古代称“左谷水”“巩水”,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改为圻水,清末改名湑水,为汉江左岸支流;源于周至县西南秦岭光秃山西北侧的财神岭,向西流入太白县,纳太白河、红岩河、大箭沟、牛尾沟,经黄柏转向西南,经二郎坝穿洋县西北角,纳坪堵河,入城固县,纳石槽河、溪河、桃源河、板凳河,经石马、盘龙、小河,又转向东南,再经桔园、西原公、吕家村、莲花,在良马寺东南流入汉江,全长165.5千米,流域面积2307.38平方千米。沿途有大、小涧溪,沟壑支流数百条汇入,其主要支流有太白河县、洪水河、大剪河、观音河、牛尾河、板凳河、石槽河、平堵河、砖溪河和小北河等。
玉带河
玉带河古称“水”,是汉江的源流之一,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下游有汉惠渠灌溉工程。境内干流长87.5千米,流域1022.8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8.17‰。河流大致呈西南至东北流向,地势西高东低,属高山峡谷河道。
漾家河发源于云河乡崖柏树,流经县境25.3千米,至钢厂乡朱家坝入勉县境汇入汉江,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65.005平方千米。其中10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4条。多年平均流量5.15立方米每秒。河槽稳定,河谷狭窄,河道比降28.45‰,较大支流有张家河,发源于魏家桥乡大娅,东流至云河乡店子村注入于流。
濂水河
濂水河,古名“廉泉”“廉水”,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南郑县喜神坝乡,向北流,与白岩河相汇,此段形似剪刀,故又称“剪子河”,于梁山镇入汉江。干流长70.1千米,流域面积742.5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4.6‰。
冷水河
冷水河左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羊山脚下的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张坪乡。主要由木厂沟、甘沟、张家洼沟三条支流汇集而成,河谷狭窄幽深,两岸山势陡峭,植被覆盖较好,流域内人口较少,溶洞发育,污染小,水质优良,为一级清洁水源。主河道长30.47千米,流域面积147.2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06万立方米,流经旬阳县张坪乡、白柳镇、甘溪镇,从甘溪镇梯子岩村汇入旬河。
主要湖泊
莫愁湖又称“沧浪湖”,俗名“北湖”,因战国楚宫歌姬莫愁女而得名。沧浪湖地处湖北省十堰的汉江、丹江口市汇合处,东起市区,西至县西岭下,南起丹江口市浪河镇武当山镇,北到河南淅川县,面积740平方公里,蓄水190亿立方米,为中国第二大水库,进入库区深处,犹如人工海洋,故被称之为“小太平洋”。水库常年水位保持在145.3米, 航道220公里,贯通陕、豫、鄂三省,千吨货轮可昼夜航行。
地下水
汉江近岸区域的地势较为平坦,地下水一般由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组成,地下水化学类型大多属于硬水。地下水含水岩组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砂、砂砾石构成,含水层上部有粉质黏土和黏土层组成的隔水顶板,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地下水埋深在30m以内,周边区域的地下水大多赋存于第四系中更新统黏土的裂隙孔隙中。
由于202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盘踞在长江流域,并且还与大陆的伊朗高压相向发展,季风环流和西带环流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当年夏季持续高温异常事件的发生,汉江中下游6-9月的月平均降水量仅为76mm,相比2021年减少了106mm,地表水体面积大幅减少,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
水文特征
径流
汉江流域,1956~1998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6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356毫米。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极为不均匀,主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枯水期(11月至翌年6月)占年径流量的35年内最大与最小月径流量之比,一般达10倍以上。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秦岭山地和米仓山、大巴山脉一带均在400毫米以上,其中米仓山、大巴山高值区分别为1400毫米和1000毫米;径流深小于200毫米的低值区位于丹江上游商、丹盆地及东部的南襄盆地一带。
水能
丹江口市水库与钟祥市为界,将整个流域划分为三个典型的河段:丹江口上游属秦岭山系,分布有大量湖泊,其中以丹江口水库和葛洲坝电站为主的荆江干流上建有7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力资源具备良好开发条件;中游有长杨河(清江)梯级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境内有小湖泊367个(其中水库两座)和小Ⅱ型以上水利工程23项;汉江下游地区分布有大小湖泊298座,丹江干流上建有2个中型水库。全流域已建或在建水电站168座,总装机容量367.49万千瓦,年发电量126.86亿千瓦时。其中干流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266.65万千瓦,年发电量92.99亿千瓦时;支流电站162座,总装机容量136.84万千瓦,年发电量45.27亿千瓦时。
含沙量
汉江是长江中游的主要产沙区,输沙量大,输沙模数为湖北最大的地区,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2.0千克每立方米。汉江流城内植被覆盖一般较好,虽然有的地方由于人为的影响,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但少于黄河的含沙量。由于汉江流量比较丰富,所以年输沙量也相当可观。汉江白河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0.52亿公吨,碾盘山站约1.1亿公吨,相当长江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在大通站多年不均输沙量为5.02亿公)的1/10和1/4。汉江泥沙主要来源于丹江唐白河,其中以唐白河为最多。唐白河上游花岗石片麻岩丘岗,坡面破碎,在南阳盆地一带为冲积土,并分布着受现代强烈侵蚀的荒丘,加上植被不良,所以供给了汉江大量的泥沙。但由于中游大量沉积的关系,下游的含沙量就稍稍减少了,丹江口市水库建库前,汉江中游泥沙主要来自丹江口上游。黄家港年平均输沙量为9370万吨,输沙模数为984吨每平方千米年;皇庄年输沙量1.27亿吨,输沙模数893吨每平方千米年。约占全年来沙量的80%上。丹江口建库后。泥沙淤积库内。出库泥沙很少,黄家港1968~1989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11万吨,只为建库前的1.2%。丹江口水库以下,因下泄清水对河床冲刷和区间面积的泥沙加入等,下游泥沙有所增加,但仍较建库前为少,皇庄1980~1991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2098万吨,只为建库前的16.5%。合沙量的年内变化,其最大月含沙量多集中在夏汛7、8月,最小月合沙量散见于枯水期的各个月份。由此可见,汉江合沙量大小与夏汛洪水是分不开的,若洪水大而集中,则河流含沙量就增高。河床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水质
汉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据1999~2002年数据,水质现状Ⅱ类以上河段1018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8%。水质现状为Ⅲ类的河段有179.5千米,占评价河长的13.82%,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河段。水质类别为VI类的河段有101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78%,主要分布在丹江口以上,污染较严重的汉中市安康市。但汉江干流总磷超标率比较严重,下游干流河段枯水期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支流中,丹江水质较好,所有测站全年水质类别均为Ⅱ类,白河及唐河南阳河段水质较差,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地理环境
气候
汉江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半年受蒙古高气压的控制,夏季则受太平洋高气压的影响,但由于汉江流域北有秦岭山脉,既能阻挡由西北南下的干冷气流,也可阻拦夏季由东南北上的湿热气流,使之形成了优于中原地区纬度其他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在700~1300毫米范围内,降雨量呈现上游向下游递增趋势。上游地区平均隆雨量为700~900毫米,中游地区为800~1000毫米,下游地区为1000~1300毫米。区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汉江流域年内各月降水量分布不均,变化比较大,降水多发生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11月至次年4月为降水较少期,仅占全年的15%~25%。流域中下游地区于6月进入降水多发期,上游地区大多于7月开始增多并持续到10月。汉江流域降水量总体较丰沛,各地多年(1981~2010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800毫米,但年降水量在各年份的分布差异较大。
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在12~16℃内,极端最高气温能够达到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能够低至-17℃,冬季干流也不会全河结冰。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93毫米,陆面蒸发量为513毫米,相对湿度为70~75%。
汉江流域太阳总辐射处于全国低值区边缘,光照资源属中等偏少地区。汉江流域日照市地理分布的基本趋势是自北往南,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东北部商洛市、南襄盆地及汉江下游平原的日照极为丰富,部分地区的年照时长可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45%以上。汉江上游秦巴山区,云多雾重雨日多,又受坡向、地形遮蔽状况及森林郁闭度等因素影响,日照的时空分布远较气温、降水分布更加复杂,大部分山区年日照时数在1600~1900小时之间其中大巴山地又少于泰岭山地,是全流域日照最少的地区。
汉江流域风向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1~3米每秒,最大风速24米每秒左右。
地质
汉江流域地层从震旦纪到近代各个时期均有出露,尤以古生代变质岩系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岩系和第四纪的疏松沉积物,中生代地层面积最小,主要构成为侏罗纪棕色粗砂岩页岩三叠纪页岩、灰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构成秦岭大巴山脉武当山等崇山峻岭,在高度2000米以上的山地带多残留有古冰斗槽谷等冰川作用遗迹。新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地堑及下游低洼地区,成为中山丘陵。各类岩层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地域,从谷城县房县、至县一线以北及方城经枣阳市至汉口一线以东为变质岩——火成岩区,此线以南及以西为沉积岩区,故汉江上游基本是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中下游河谷则以沉积岩层或疏松的沉积物为主。
汉江流域是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极强的活动地带。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仍较活跃,但地震活动很少,地壳相对稳定。褶皱轴的方向主要有东西向、西北一东南向两组,与褶皱方向平行则分布着许多断层。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地形地貌
流域内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地貌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区、山地、河谷盆地、丘陵地带、平原,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地貌占比达55%;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周围呈现丘陵地貌,占比21%;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和汉江河谷阶地周围,占比23%;湖泊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约占比1%。
山地
• 秦巴山地
秦巴山地是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平行山岭。秦巴南北对峙,东西横跨600千米,一般海拔1500~2000米,主分水岭高度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流域上游东端的秦岭山地,山体结构呈掌状向东分开,主要山峰的海拔大都在500~1000米。汉江流经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后,走向大体呈西北一东南向,山区分布有许多大小盆地。
盆地
• 汉中盆地
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省南部,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镇,空间上为一近东西向延伸的狭长盆地。汉江由盆地西侧勉县武侯镇注入,向东至洋县龙亭镇流出盆地,河床开阔,南北两岸发育有多级阶地。汉中盆地北部山区海拔为900~1300米,V字形沟谷普遍发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区域,洪积扇和河流三、四级阶地被冲沟侵蚀破坏,盆地南部丘陵区海拔650~800米,地势缓和,山顶圆滑,冲沟发育较少。汉江阶地南北两岸差异较大,北岸阶地发育宽阔完整,南岸阶地分布狭窄且残缺不全,盆地内地貌面具有向南倾斜的特征,从而造成汉江不断向南迁移,随着河流的演化最终展现出现如今的地貌特征。
• 安康盆地
安康盆地位于陕西省东南安康县境内,是汉江中上游山间盆地之一。安康盆地包括石泉、马池、汉阴县、恒口、安康五个小盆地,盆地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脉山地。汉江从盆地东南角流过,汉江的支流月河自西向东贯穿盆地。盆地东西长30千米,南北宽5一6千米,基本上呈西南-东北地区向展布,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
• 南襄盆地
南襄盆地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地跨华北地区板块和扬子板块,地层出露较齐全,四周环山,盆地的西北和西南部分布中山和低山,盆地的正东为丘陵所环抱,盆地边缘其他地段则主要为岗地和平原地带。平原岗地海拔小于200米,占南襄盆地的72.2%,丘陵海拔200~500米,占18.0%,剩下低山中山区域平均海拔在500~3500米之间,不足10%。
平原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市,北自荆门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汉江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扬子淮地台江汉段拗,绝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海拔地域50米,部分低山丘陵分布,但面积极小,海拔超过200米的区域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且都分布于研究区边缘。平原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原内部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江河之间的地势相对较低,形成凹地。
土壤
汉江流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棕壤,山地棕和暗棕壤等,其大部分为森林植被所覆盖。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新积土、潮土、砂姜黑土、石灰土、紫色土和石质土等。是汉江中游河段一带土壤肥力较好,其中红层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农作物生长。汉江上游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在丹江口市以下土壤主要由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组成的。由于这些区域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土层深厚且疏松肥沃,耕层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唐白河流域土壤主要以黑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但是近年来由于干旱和人为活动等因素,使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土壤质地变硬,肥力下降,作物产量降低。
非地带性土壤的发育受人类经济活动和区域性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水稻土大致分布在河流沿岸阶地及汉江较大支流下游的山丘区,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米;潮土冲积土一般分布在江河沿的滩地和低阶地,以上是流域内较重要的几种耕作土壤。石灰土是碳酸岩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岩性土壤,分布区内的石灰岩山地丘陵,以汉江流域中游面积较为集中,在植被生长较好的岩溶地区多与黄棕壤或棕壤呈复区分布。石质土属于流域内难利用的一种土壤,是裸落岩石、石渣碎研和矿质屑风化物上形成的初育性土壤,基本上分布于秦岭、大巴山等坡度较陡、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山地上。
生物
植物
汉江流城是中国亚热带植物和暖温带植物重要的交汇处,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全流域森林面积482.29万公顷,覆盖率27.886%,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区,此外伏牛山桐柏山和大洪山等亦有较集中的分布。森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华山松油松云杉冷杉属、栓皮栋、麻栋红桦青冈、梓树、山杨南方铁杉、白皮松、树和竹类等,其种类兼有中国南北种类成分。就植物区系的组成而言,成份复杂而丰富,有些珍稀植物显示出其古老性和珍奇性,仅陕西省境内的秦巴山区即有种子植物约4000种。这里还是中国于特有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有物种包括银杏、粗框、红豆杉穗花杉秦岭冷杉巴山冷杉巴山松、铁竖杉、鹅掌献、连香树水青树、锐香木、大血腾、赤壁草、桐和杜仲等。
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汉江流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9种,占湖北省的71.8%。1994年时,汉江中下游流域的藻类包含7个门35属,浮游动物共发现40余种。干流7个站生物量为0.618mg/L,浮游甲壳类生物量为3.195mg/L,底栖动物共采集到33种,其中水生昆虫18种,寡毛类6种,软体动物门6种,其他3种。截止2000年时,汉江中下游采集的鱼类共达到118种,分隶属9目21科78属,其中经济鱼类占80%。
此外,汉江流域还生活着一种珍稀鸟类——鹮嘴鹬,这是一种灰、黑及白色的鸟,体型约40厘米。它的腿是浅粉紫色,嘴是明亮的红色,且长而下弯。翅膀的白色斑点与灰色的上胸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鸟主要生活在海拔1700至4400米的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中,主要食物为各种昆虫、小鱼、虾和软体动物。
自然保护区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地处汉江中游的西南岸,武当山南麓,地跨北纬32°14′至 32°18′,东经111°38′至111°41′,规划总面积为21.9平方千米。湿地公园在谷城县城东侧,包括了汉江西岸的河滩以及江中部分沙洲,以及河流故道改造为的农田鱼塘等,具有河流湿地和农耕型人工湿地两种类型。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丹江口水库位于湿地公园上游,距离约为70千米。共有1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银杏(Ginkgo bilob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兽类有67种,隶属8目24科,其中有14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鸟类有125种,隶属11目33科,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爬行纲31种,隶属3目9科,游蛇科谷城县爬行动物主要种类组成。两栖动物21种,隶属2目8科,其中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物2种:大鲵属(Andrias davidianus)、 虎纹蛙(Rana Rugulosus)。
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江崔家营大坝至汉江襄荆高速公路大桥之间,汉江大堤及鱼梁州南岸区之内。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始试点建设。其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全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中线通道的重要驿站。是汉江流域面积最大、原生生物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的国家湿地公园用。
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段汉江中心线长度约23.14公里,面积5.84万亩(3894.25公顷),划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据统计,湿地公园分布有高等维管植物241种、脊椎动物346种。公园内鸟类逐年增加,已经由2013年的109种增加到192种,数量由年平均3000余只增加到15000余只,发现千只以上鸟类集群2处,一群上百只、几百只水禽集中栖息飞翔的景观时常可见,以前没有记录到的灰鹤、天鹅、鸳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出现在湖北汉江中国湿地公园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汉江流域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达65种,主要有铅、锌、铜、锑、、铁、汞、金、银等金属矿产,磷、石膏、南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和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铁矿主要分布于陕西省金矿产于河南桐柏山及太白县勉县镇安县3个矿区。沙金主产于湖北及陕西,以陕西月河恒口砂金矿较为集中。钛矿主产于枣阳市大阜山金矿石矿床。磷矿主产于钟祥市一带,是中国重要磷基地。石膏主产于湖北,质量储量均居全国之首。石英砂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境内,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玻璃原料和工业铸型用砂。汉江流域除下游的磷矿和盐矿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余矿产分布分散,储最有限,不具规模。
水资源
汉江流域水量丰沛,落差较大,待开发的水能资源量大,站点多,分布面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88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172亿立方米。汉江流域157条河流中,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83.16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装机容量816.72万千瓦,年发电量 285.25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量装机容量780.62万千瓦,年发电量269.73亿千瓦时占长江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的4%,居长江主要支流第四位(仅次于岷江雅砻江乌江)。干流电站年发电量63亿千瓦时,是长江流域内主要支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河流。
人类活动
航运开发
汉江“西接甘陇、东控荆襄”,自古便有“南船北马”、黄金水道之誉。干流自洋县以下1313km为通航河段,其中,陕西境内洋县至白河通航里程455km为低等级航道(500吨级以下),湖北境内通航里程858km;襄阳市以下为四级(500吨级以上)航道,通航里程532km,占总里程的62%。
历史上,襄阳主城区集中了多个货运码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因噪音污染和货物集散受限而逐步拆除废弃。目前保留的襄阳港是全省五大枢纽港之一,也是汉江流域唯一的枢纽港,拥有生产性泊位95个,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962万吨。但因航道萎缩,襄阳港在近十年内都未实现货物吞吐能力的达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江水运呈曲线上升、下降的特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在襄阳市布点建设“三线”工业,在丹江口市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加之汉江流域沿线城市竞相发展,汉江航运一派繁忙,成为整个汉江流域地区物资运输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的汉江航运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公路运输的高速发展,水运货源结构及运输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汉江水运量在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形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汉江航运仅以运输沙石料等大宗散货为主,年均维持在700万吨左右,不及铁路货运量的三分之一,仅占公路货运量的7%左右。
“南水北调”正式调水后,汉江襄阳至沙洋高石碑镇(“引江济汉”由此进入)以上约240km河段水量骤减,在枯水期里,平均流量只有400多立方米/秒,致使航道经常出浅,低于四级航道(480立方米/秒)的天数达到百天以上。同时,正在实施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还将从丹江口市库区年均引水7.7亿立方米。汉江航道的持续萎缩,使水运企业、船舶总吨位逐年下降,全市现有水运企业仅11家,船舶总吨位11.5万吨;同时,由于通航等级不高,船舶吨位偏小,襄阳市到汉口的平均水运价格达0.12元/吨公里,仅比铁路平均运价0.145元/吨公里少0.025元,高于长江平均水运价格4.8倍,高于湘江赣江平均水运价格3.2倍。
水利工程
古代
历史上,汉江流域(特别是汉中市)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这种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促进了汉江流域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水利工程褒河的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杨镇堰、五门堰等。汉中水利灌溉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组成的汉中三堰,直到今天,它们依然发挥着灌溉作用。据统计,如今三堰灌溉面积共计21.75万亩。
山河堰
山河堰是汉中市的古老水利灌溉工程,是民国以前千百年间南郑区(今陕西汉中)、褒城县(今陕西勉县东北)两县农业丰收的源泉。其创修于西汉,鼎盛于两宋,历元明清延续至民国前期。民国后期拦褒河修筑褒惠渠,20世纪70年代建设石门水库以后,山河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山河堰管理制度宋代已有记载,明清有较洋细的规定并留传沿用。当年二堰之下一百多里长的干渠分上下二坝轮灌。海轮10天,上坝4天,下坝6天,有专人负责启闭闸板;各支流闸门也有固定的宽度和深度,放水时间多用燃香衡量。每年维修按亩摊派。灌区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还有小甲,各负其责。违反堰规则按有关条款予以惩处。1945年以后,山河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5年建成了以灌溉为主的石门水库,灌溉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很大提高
杨填堰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宝山镇丁家村。据记载该堰为宋代洋洲开国候杨从仪所修。杨填堰,古代引水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州、城固2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元、明、清各代不断整修,灌溉面积有所扩大。民国37年(1948)杨填堰纳入湑惠渠灌区。后因供水不足,城、洋2县又于1952年联合从旧堰引水,灌溉马畅以西水田3183亩,“八五”(1991一1995)期间,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将引水枢纽均改建为固定堰坝,加固衬砌干渠11公里,配套建筑物15座。至1995年,灌溉面积1.15万亩。
五门堰
 五门堰址在今城固县桔园镇许家庙下街,堰长374米,堰高1.2米,堰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每秒,现灌田7300余亩。堰南侧为渠首,筑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故称五门堰。古堰由汉初唐公始创。北宋祥符至南宋绍兴(1008~1162)年间,县令鲁宗道、阎苍舒、薛可光等重视水利,相继扩修,灌田达3000余亩。元至正七年(1347年)县令蒲庸兴堰务,开渠道,在引水口重修5洞,创修石渠县,可灌地4万余亩(元贾申立《五门堰碑记》)。明、清各代曾不断加固改造,灌地面积达五、六万亩。民国22年(1933),洪水冲毁堰坝数十丈,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派营长李维民率官民抢修,堰复通水,秋谷丰收。民国37年(1948)湑惠渠建成,取代了五门堰。后因湑惠渠水量不足,1952年重修旧堰,灌溉面积由5300亩逐渐扩大到9300亩。1984年五门堰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老化工程进行了改造和干渠衬砌,加固干渠7.18公里,翻新改造建筑物6座,灌溉面积达到0.8万亩。1992年、2006年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8日,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同意将五门堰等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汉中市“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现代
根据汉江干流功能区划分和梯级开发布置,干流总体开发方案为15级开发,即:黄金峡—石泉县—喜河—安康—旬阳市蜀河—白河—孤山—丹江口市—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汉江干流规划的15级枢纽除已建成运行的石泉、喜河、安康、丹江口、王甫洲、崔家营、兴隆枢纽,汉江上游的黄金峡、旬阳、蜀河、白河、孤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汉江中游的新集、雅口和碾盘山枢纽也已开工建设。汉江上还有较多重要引水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以及清泉沟引水工程等。中下游设置有分蓄闸、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设施。
丹江口水利枢纽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具体位置在汉江干流与丹江交汇口下游约800米处。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对汉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并对汉江进行治理的关键型水利枢纽,其不仅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还是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的重要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在1958年9月正式动工修建。初期规模水库正常蓄水位157米,死水位140米(极限消落水位139米),汛期限制水位149米(夏汛6月21日至8月20日)~152.5米(秋汛9月1日至9月30日),防洪高水位160米,设计洪水位160米,校核洪水位161.4米,保坝洪水位163.9米,坝顶高程162米,具有年内水量调节能力,开发任务涉及到防洪、 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养殖等多个方面运用;工程包括挡水前缘总2.5千米的拦河混凝土坝(水下部分按后期最终规模兴建)及两岸土石坝,装机900MW的水电站(6台单机150MW发电机组)和一线能通过150吨级驳船升船机,另在陶岔村及清泉沟分别修建了灌溉引水渠道及引水隧洞,初期工程于1973年底全部建成,工程运行40余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 大坝加高工程在2005年正式开始施工建设,于2013年8月顺利进行蓄水验收,次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全线通水验收,同年12月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向北方通水,这也标志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规模全面转入正常运行期。
崔家营航电枢纽
崔家营航电枢纽位于汉江中游襄阳市~宜城市河段、湖北省襄阳市下游约17千米处,2010建成运行。崔家营航电枢纽主要以航运和发电运营,此外还兼顾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产养殖供水等。库区正常蓄水位为62.73米,死水位为62.23米, 水库总库容为3.86亿立方米,整个枢纽主要由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以及挡水坝组成,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枢纽采用的5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相应的流量为19600立方米每秒;以30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校核,相应的洪水位流量25380立方米每秒。当遭遇洪水时,采用敞泄方式进行调节,当洪水来量大于1920立方米/秒、小于19600立方米/秒时,通过控制泄水闸孔数和闸门开度,使下泄流量等于洪水来量;当洪水来量大于19600立方米/秒时,泄水闸全部敞开泄洪。枢纽最大通航流量为15820立方米/秒,最小470立方米/秒。
兴隆水利枢纽
兴隆水利枢纽是为了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下游水量减少的影响,在枯水期抬高兴隆库区以上水位所修建的中下游四项整治工程之一,同时也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主要是灌溉和航运,同时兼顾发电。兴隆水利枢纽已于2009年2月开工,2009年底截流,2013年建成。根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提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兴隆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下游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境内,推荐坝址位于汉江右岸兴隆二闸下游约1270米处,下距引江济汉出口约3000米,坝轴线总长2830米,兴隆枢纽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42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面积的90%。兴隆枢纽正常蓄水位36.2米,回水长度76.39千米,规划水库总库容为4.85亿立方米,受益灌溉面积达到327.6万亩。设计、校核洪水流量采用本河段的最大安全泄量19400立方米/秒。兴隆枢纽通航建筑物采用单线一级船闸方案,船闸规模1000吨级,船闸尺度为180×23×3.5米(长×宽×槛上水深)。最大通航流量10000立方米/秒,最小通航流量(保证率 95%)420立方米/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输送至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天津市以保证该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灌溉以及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的输水工程。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总共17个省辖市,受水区面积达到15万平方千米,惠及约3500万人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2010年作为规划水平年,计划多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设计渠首引水规模350~420立方米/秒;2030年为远景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调水130亿立方米,相应设计渠首引水规模630~800立方米/秒。渠首引水位闸为陶岔引水闸,并于1973年建成,该闸主要是向北方输水。输水总干渠除了北京段以及天津干渠为管涵输水以外,其余均以明渠为主,输水渠道全长1432千米。陶岔引水渠首随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而重建。一期主体工程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组成。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开工建设,于2014年9月全线通水验收,2014年12月正式向北方通水。陶岔引水闸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作为是工程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同样也作为丹江口枢纽的副坝,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境内。原引水闸1969年1月动工兴建,1974年8月建成通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要,2009年12月在原引水闸下游约80米处,重新建设引水闸,老闸拆除。新建引水闸后,规划第一阶段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后期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
引江济汉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是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从荆江河段引水输送至汉江兴隆河段下游,以期对汉江的补水能够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带来的影响。为改善兴隆下游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引水、航运用水条件等。引江济汉工程渠道全长约67.23千米,对汉江及其支流年平均输水为37亿立方米,其中向汉江补给水量31亿立方米,向东荆河补给水量为6亿立方米 。引江济汉工程已于2010年3月正动工,于2014年底通水。引江济汉工程进口位于荆州市李埠镇龙州垸,出口为兴隆枢纽下游约3千米的高石碑。龙高一线全长67.23千米,渠底宽60米,设计水深5.72~5.85米,设计内坡1:2~1:3.5,设计外坡1:2.5。引江济汉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5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东荆河补水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10立方米/秒,泵站单站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加剧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汉江沿线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每年排入湖北汉江流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近6亿吨。汉江流域主要排污企业33家,年排工业废水1.32亿吨,年排生活污水4亿多吨。湖北沿汉江干流14个市县年产生活垃圾117万吨,成为了汉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面源污染也较突出,湖北汉江流域耕地130万公顷,年农药使用量为2.3万吨,化肥127.4万吨,这些农药和化肥有相当部分进人环境,污染汉江水体。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又加剧了汉江水体的污染。汉江中下游多次发生“水华”现象。发生“水华”时,汉江水色呈棕褐色,使以汉江为水源的自来水带有明显的腥味。汉江多次“水华”现象,均发生在气候偏暖的初春,汉江水受长江的顶托作用流速缓慢,形成类似于湖泊的水文环境,由于江水中含有大量富营养物质(如磷、氮),导致硅藻类小环藻大量繁殖而形成“水华”。
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
流域内陆地和水域生物种类数量下降,生物生境破坏严重,生物生存条件恶化,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整体处于减少趋势,部分种类特别是经济动物种群密度明显下降,有的灭绝,有的濒临灭绝。在1997-2001年的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中,一些野生动物出现频率很低,以前常见种类如狼狐等动物明显减少,甚至难以见到,蛙类、蛇类等动物数量下降很快,一些猛禽和越冬鸟类数量越来越少。同时,部分野生保护植物的数量也很少,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接近灭绝的边缘。
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汉江上游的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谷城县等地区位于鄂西山区,地质构造多为古老的沉积岩变质岩,岩石风化层较厚,岩性松软,土壤质地松散,易遭受侵蚀。仅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4425.9平方千米,土地损失达2.6亿元,肥力损失0.85亿元。同时,汉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南方暖流和北方冷气交汇地带,4~9月雨量集中,降雨时间长、雨量大的情况下易产生强烈的水力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森林覆盖率仍然较低,种群结构尚未恢复,资源质量亏损和生态功能减弱还在延续。森林的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少。森林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
环境保护
相关政策
2018年,国务院原则同意《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围绕改善提升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生态经济带。同年颁布《汉中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为保护汉江水质常清提供保障。2022年6月,出台《汉中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保护汉江流域水质,防治水污染。
林业生态建设
“十三五”期间,汉江流域相继启动实施了日本援助营造生态林工程、平原绿化及农田防护林工程、鄂北防护林工程、林业血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工程、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沙化监测及治理工程与石漠化监测及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尤其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汉江流域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营造林总面积为89.01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13.43%,其中:人工造林61.70万公顷,封山育林27.31万公顷。
风景名胜
汉江流域风景名胜众多,上游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和十堰市境内。安康旅游以自然资源为主,有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千家坪、天华山、上坝河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化龙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堰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丹江口水利枢纽风景区等景点。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库坐落在汉江上游最下段,地处鄂西北、豫西南、陕东南交界处的大巴山脉秦岭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特大型水库。丹江口市库区有“小太平洋”“千岛湖”等一批景点,库区及大坝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库区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水质纯净,鱼类资源丰富。水库两岸古文化相对集中,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有楚始都丹阳故址龙城、规模巨大的下寺春秋楚墓群等楚文化遗迹。此外,水库岸边还有下王岗新石器遗址。沿岸泉流众多,比较有名的有“五泉汇流”“刘家泉”“黄龙泉”等。
武当山风景区
武当山国家AAAAA级旅游区,又名“太和山”,位于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东接闻名古城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千米。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武当山62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道教医药、武当山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武当太极湖、玄岳门、太子坡、南岩宫天柱峰紫霄宫五龙宫、琼台八大景区,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烟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2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天造玄武、天然“真武大帝梳妆像”,以及“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观,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黄鹤楼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以后各代屡毁屡建。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诗篇。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声大噪。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因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市三大名胜”,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关文化
汉水文化
汉水文化是一种以地域命名的区域文化。受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秦陇文化的交叉辐射,具有起源性与多样性、边缘性与过渡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等特征。汉江流域在历史时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先扎根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区域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圈”。汉江流域勾连东西、贯通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政治军事上的屏障作用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得汉水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牺牲奉献、太和博爱、道德至上和独立求真等精神。从尧舜禹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水已在国家政治生活及华夏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熔铸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冶铸出了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都将汉水纳入其文化视野。齐、吴、秦、楚等诸侯国也曾关注或争夺汉水流域,将汉水纳入其政治军事视野,显示出汉水流域在国家分裂到统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四方文化特别是南北文化在汉水流域的交汇融合等。汉水文化带在战国时期最终形成。
参考资料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汉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2024-01-15
..2024-01-13
..2024-01-15
CCTV.com-国家地理.央视网.2024-01-24
..2024-06-22
..2024-01-13
..2024-01-13
碧波荡漾莫愁湖.钟祥市人民政府.2024-05-21
..2024-01-15
..2024-01-13
..2024-01-25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2024-01-13
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2024-01-24
..2024-01-15
..2024-01-24
第五节 汉中堰渠.陕西省志网.2024-04-23
汉中地名故事:五门堰.汉中日报-今日头条.2024-04-23
国务院关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5-21
汉江(汉中段).生态环境部.2024-05-22
汉江(汉中段).生态环境部.2024-01-25
武当旅游.武当山道教协会.2024-04-26
十堰市武当山风景区.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4-26
黄鹤楼概况.黄鹤楼.2024-04-26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河流变迁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流段
主要支流
主要湖泊
地下水
水文特征
径流
水能
含沙量
水质
地理环境
气候
地质
地形地貌
山地
盆地
平原
土壤
生物
植物
动物
自然保护区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人类活动
航运开发
水利工程
古代
现代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加剧
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
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环境保护
相关政策
林业生态建设
风景名胜
丹江口水库
武当山风景区
黄鹤楼
相关文化
汉水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