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这个词最早是由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1776年的著作《
国富论》中提出,并真正对市场经济进行了系统的研论。它的基本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以市场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分配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从基本特点看具有市场性、开放性、企业自主性、
宏观调控性。又具有社会资源调节、市场导向、节约社会资源、利益刺激等功能。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其规律主要为市场主体利益导向规律、
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四个方面。基本机制有三种,分别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政府在其中则起着调和作用。从古典市场经济的人力交换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资本主导,再到互联网市场经济的信息共享革命,市场经济在不断变革中迎来了新时代。由于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应用,所以市场经济模式可分为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市场经济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五种模式。
市场经济在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激励竞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也又局限性,总结起来可分为自发性、事后性、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外部经济”问题、公共产品调节的局限性这五个方面。
基本信息
定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基于社会化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济体制,供求、价格和竞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也得以发挥作用。市场经济在这三者的相互联系中体现其功能,有效地发挥着经济运行的作用。市场经济并不仅限于一种模式,而是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
国情紧密相关。即便在
发达国家中,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们都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市场性
市场性是市场经济生存条件的一项重要特征。它强调社会的生产、经营、消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劳务信息等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进行经济管理。这种方式旨在确保资源高效配置,最终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期望。
开放性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特征,这是其运行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中获得信息并组织生产,以获取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这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市场经济不断刺激竞争,推动市场的发展。
企业自主性
企业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在市场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管理企业,确定生产和经营方向。因此,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并对其决策采取的行动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宏观调控性
宏观调控性是指市场经济在宏观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特征。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主运作和生产力盲目性的特点,而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在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盲目性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各种
经济政策和手段,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功能
市场经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资源调节功能
社会资源调节功能是通过市场上商品和
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变化,引起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随着价格的变动,生产要素从盈利低的部门和企业向盈利高的部门和企业流,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供求的变化。因此,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着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市场导向功能
市场导向功能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市场信息的传递,引导商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反映着各种变化,并传递相应的信息,使得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及时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并快速作出决策,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节约社会资源的功能
节约社会资源的功能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由于生产者都力求使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价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做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并促进技术进、管理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成本。这种方式驱动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并使得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有效。
利益刺激功能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经营者都致力于积累和增加自己的财产,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并且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这种共同的追求带来了强烈的竞争压力,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进行竞争,并努力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市场要求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为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需要建设完整的、成体系的市场,其中包括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市术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这些市场必须是相互独立、统一规范、运作公平、透明的,从而达到有效流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
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
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必须消除地域限制,建立覆盖全国的市场体系。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垄断、行业封锁和人为垄断等阻碍市场发展的障碍,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体系。
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内市场只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市场经济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的相适应,实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逐渐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优胜劣汰。
市场经济的规律
从一般的共性角度来看,市场经济遵循四大规律。
市场主体利益导向规律
市经济体制所表现出的市场导向是由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市场主体,根据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在市场中决定其发展方向的结果。这种市场导向实际上是由利益导向所主导的。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并非由个别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此外,价格规律在商品生产中不仅要求必须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还要求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正确分配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到不同种类的商品生产中。
供求规律
供求规律指的是商品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当市场供应过剩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市场需求超过供应时,商品价格则会上涨。
竞争规律
竞争规律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争夺有利的产供销条件的必然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价格的合理化和效率的提升,这是市场运行的基础规律。
基本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有三种,分别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又统称为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内各种因素、方面和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产生有机联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一种机能。
市场机制的特点
自动性
机制的运作是自动的,较高的价格和利润会促使产品产增加,无外力干预。这种自动调整意味着,在经济系统中设有“
自动稳定器”。
关联性
市场机制的运作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互相配合才能确保整个市场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如果其中一个市场机制出现了问题,就会牵动其他场机制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市场机制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市场机制的故障会对整个市场机制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市场的失序和混乱。
迂回性或时滞性
市场机制在作用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个迂回曲折的态势,并且其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市场机制所反映的供求状况有时会存在滞后的现象。
利益约束性
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直接相关。换言之,市场机制通过影响每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发挥作。因此,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在于确保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动态性
市场机制一直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发挥作用的。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的内容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核心的机制,其功能主要是通过价格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协调。
价格是价值在货币形式下的体现,同时也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手段。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价格机制主要扮演了号传导机制、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自我平衡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角色。信号传导机制的是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变化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而资源配置机制则表明了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的变化引导资源自适应供求关系,把资源分配到市场需要的行业、部门和企业中。利益调节机制则由价格调节企业的物质利益产生,诱导企业根据价格变化决定商品的供求,从而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自我平衡机制说明了价格随市场供求、竞争等要素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以达到市场动态平衡的状态。
价格机制不仅仅是商品和劳务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即利率)和动价格(即工资)等。因此,在讨论需要考虑到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等方面。
价格机制的特征
价格机制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直接性
价格机制是一种市场机制,可以迅速、直接地起作用。价格的变化可以产生信号,引发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过程没有中间环节的干扰,从而使市场行为更加简洁高效。
敏感性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经济主体都非常敏锐地关注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并以此为驱动力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双向性
价格机制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对供给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对需求进行调节。以价格上升为例,这既可以刺激供给,促进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也可以通过阻碍消费者的需求来抑制需求过热。价格机制可以相应地调整供求关系以达到市场平衡,是市场经济发挥用的重要手段。
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在市场经济中全面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之一,它可以被视为根据供求规律进行协调的形式。它与价格和竞争机制密切相关,并且反映了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供求机制主要的功能是协调生产和消费,通过变化的供求关系来实现供求平衡。如果市场上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将会上涨,从而导致生产增加,消费减少;相反,如果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将下降,从而导致生产减少,消费加。
供求机制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实现供求平衡,而不是完全的平衡。事实上,供求总是不断变化,供求平衡只是偶然的现象。通常,一个略大于需求的买市场是更加合适的。在这种市场中,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竞争重点集中在卖方(生产者)之间,因而供求机制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生产平衡发展。
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中经济主体为了争夺有利条件而展开的一种对抗。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必然的规律,是由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等市场活动所引发的客观经济现象。竞争机制与供求、价格变动等市场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优胜劣汰和
适者生存是竞争机制的无情法则。经济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适应市场并提高效率来与其他经济主体竞争机制促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争取资本、技术和人才、加强管理、力求创新,从而
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的
微观使用效率。在不同领域之间,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者争抢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投资条件、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种竞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宏观使用效率。
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条件
竞争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关键条件
商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独立性,这是竞争能够得以实现的关键条件。
动力
竞争的充分展开可以推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这是因为在竞争中,他们将被迫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竞争的动力将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和创新,并以更加优秀和经济有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竞争可以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繁荣的引擎。
克服垄断
克服经济垄断现象是解决竞争对立的重要途径。垄断与竞争是直接对立的概念,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企业是否处于垄断地位会直接影响其对于竞争机制的反应。因此,为了促进公平竞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遏制经济垄断现象的发生。
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竞争并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需要建立开放、完整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这将为竞争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和领域。
政府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其主导生产关系并与其他经济形式调和,以推动公共利益为直接目标,确保自身存续为根本目标。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但实际上市场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因此,政府必须填补市场缺陷,干预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秩序,并提供公共物品等。这种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制定法规、监管市场、解决自然垄断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调节财富分配、规范市场秩序以及保障公共利益,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
公共卫生和教育等。
在市场经济模型中,没有公共物品的概念存在。但事实上,政府在确保经济稳定、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公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既执行自身代表的
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又执行被统治阶级意志,维护被统治阶级利益,以实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目标。政府既有政治作用,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政府自身存在与发展等;又有经济作用,包括矫正
市场失灵等。因此,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里可以利用一个假设,在
经济学分析中,有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根据这个假设,人们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于纳税人来说,纳税行为是否也符合此种行为模式。税收从本质上是国家利用强制力从纳税人那里占有的一部从而减少了纳税人的收益。 如果纳税人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目的,那么他必然会产生
逃税的心理和动机。这就是市场经济中最典型的利益最大化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就要在市场体系中发挥的配置、分配和稳定作用。在配置方面,政府通过征税、补贴和调整市场结构等手段来影响个体决策,以促进市场竞争。在分配方面,政府通过征税和发放福利金等方式直接转移收入。在稳定方面,政府主要依靠调控财政和
货币政策,以及外贸政策等来维护经济的稳定。然而,政府在参与经济活动时需要平衡各种目标之间的矛盾,确保自身的参与范围和目标的轻重缓急。
相关概念解释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在
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或充分利用的现象。即使市场达到了资源分配的效率,也不能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即达不到
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
价格往往只反映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者的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而并不总能反映一个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的边收益和
边际成本。当某些购买和生产决策对第三方产生影响时,这些影响被称为外部性。外部性分为负外性和正外部性。当外部性没有合理地反映在价格上时,它们往往被私人决策者所忽,从而导致市场结果不理想。因此,正确评估外部性对于实现理想的市场效果至关重要。
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一个常见的负外部性例子。如果企业不需要承担污染对环境造成的费用,这将导致污染水平加重。在这种情社会其他成员要么分担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费用,要么忍受污染的后果。因此,缺乏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可能导致与其相关的不良影响,损害环境和社会健康。
医疗和教育是典型的拥有正
外部性的服务业。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服务不仅使个人受益,也能够为整个国家带来好处。举例来说,一个受过好教育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支持的发展。因此,通过投资和发展医疗和教育领域,可以实现个人和国家双赢。
在图中的正外部性中,社会的
边际收益超过了个人的边际收益由于正外部性没有完全反映在价格中,
市场失灵便出现了。
如果不存在负外部性,则社会的
边际成本与个人的边际成本
相等。在此情况下,个人认为最优的决策是选择个人边际收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的那一点,此时消费水平为Q。但是,这样的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收益的存在。
相比之下,社会认为最优的决策是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时,此时的消费水平为Q。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真实收益时,会导致消费不足,表现为产量低于Q。这意味着不足的资源投入到该项经济活动中了。
在图示中的Q和Q之间,社会的
边际收益超过了社会的
边际成本,阴影面积代表了个人消费不足所带来的
社会福利损失。若将产量从Q增加到Q’,则整个社会将获得更多的福利。
公共物品
要阻止任何人享用公共物品的收益是很难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不会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而减少。公共物品这种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导致了不付费而指望他人付费的搭便车者出现。这使得公共物品的生产者无法对公共物品消费者收取费用,因此私有企业不太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所以,如果把生产公共物品的责任留给私有企业,即使消费者和社会都会从公共物品的生产中得到收益,相应的市场也不会存在。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为国防司法和路灯。因为市场并不存在,所以大多数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
矫正市场失灵
所以政府在面对市场失灵时有以下几种作用
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完全竞争虽然难以实现,但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创造有效竞争状态。经济实践,政府可以采取下述手段控制或改变垄断状态,促进公开公平竞争,鼓励技术进步。就比如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案,防止单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市场、在断行业建立多个相互竞争的公共企业、对垄断行业的企业进行分拆和管理、颁行专利保护法案等。比如在中国,为了鼓励竞争,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鼓励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对“
中国电信集团”进行了分拆;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和进步,同时制定了
知识产权保护法,倡导建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提供公共产品
在实践中,政府代表国家来行使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可以保证通过税收等途径,以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得弥补供给公共产品所需的费用,从而超越“个别资本”能力的有限性,并克服市场难以解决的“搭便车”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来满足共同需要。比如,国防作为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是国民的共同需要与共同利益,即使是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也必须担负起供给“国防”的责任。政府还可以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铁路、港口等,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便利化。
外部性扭曲了价格机制,破坏了实现资源配置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政府可以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把外部性产生的成本与收益内部化,使外部性的生产者要么承担成本、要么享受收益。
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府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心目标是努力保证市场供求双方关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是充分的、完全对称的。信息的提供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政府在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则是通过颁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以及实施严格的产品广告规范和制定金融、保险法规来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
历史沿革
古典市场经济
古典市场经济是指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原则是通过私人所有权、自由竞争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来配置资源和决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行为。古典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
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在
资本主义国家盛行,
理性主义国家职能学说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观点。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经济主体享有平等参与权、自主选择权。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国家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公共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受到抵制,国家的重要职能就是政治统治,而非经济控制,严格限制其经济职能,完全的自由放任市场竞争,经济管理服从于政治统治,在社会经济领域也就仅限于提供和平稳定的经济活动环境,使国民财富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增长。这一阶段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财产的所有权以及流转、侵权过错责任、人格独立、
结社自由等民商事制度得以确立,以此来全面保护人身财产权利、推动经济发展。在他的理论里有一条互补链,即“
看不见的手”。这意味着市场有一种自我调节的逻辑,通过这种逻辑,供需规律总是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佳分配。
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和政府共同调节经济运行,实际上是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它以“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原则为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在高技术兴起和新
工业革命条件下,其特点大体概括为:信息化、金融化、知识产业化、全球化。它的理论和实践是由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共同提出和发展的。按照
霍耐特(AxelHonneth)对于社会自由的理解.社会自由就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中相互交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承认。那么,市场体系中陌生人之间所进行的经济上的交换不能算作共同体中的相互承认。因为在市场体系中,每个人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现代市场经济相对于古典市场经济而言,突出的特征是政府系统地干预经济运行。当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时,或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介入时,现代市场经济就形成了。应该说,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与政府的历史一样长远,远在15~17世纪的
重商主义时期,政府就已经有意识地干预经济了。如政府为防止贵金属外流而禁止金银出口并阻止商品进口;为了鼓励贵金属流入而鼓励商品出口。
互联网市场经济
20世纪,科技持续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打破了市场范围内所受到的地域与国别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产品营销已然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点,由此衍生出了新的市场经济也就是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模式,其产生于
信息技术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中,其不仅包含了经济关系还包含了多种经济活动,如生产、交易、资源分配、消费行为等。就比如美国学者(Arthur Ince)就在1976年提出,强调网络规模的增长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和价值,从而形成正向反馈循环的网络效应模型,以及美国学者(Jean Tirole)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边市场理论,用于分析涉及多个参与者的市场,例如搜寻引擎市场、广告市场等。该理论揭示了多边市场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竞争策略。
模式类型
市场经济模式的类型通常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主导经济运行。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应用,但都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各种模式的市场经济都有其优势和不足,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与不同制度相结合:与
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
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市场经济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也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或“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权利的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政府少介入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倾向于监管市场经济。其体制与运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
自由企业制度是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其独特之处。在这种为市场活动的独立主体,享有完整、充分的权利,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
微观决策通常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企业经营的重点是自由与独立,而且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上的。此外,在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自主性十分重要,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对市场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许多企业都聘请专职律师或设立法律部门,以便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
市场的合理性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政府
宏观调控工作集中于市场。美国政府导场管和保护竞争。为此,
美国通过了一系列反托拉斯立法,以法律手段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此外,市场调节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市场信号的真实性。美国政府视市场信号的真实性为职责所在,力求确保反周期和抵制
通货膨胀的目标得到实现。
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偏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美国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介人和干预的方式是依据法律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的。主要采用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来调整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引导供求关系变化,促进企业调整决策。
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扩大或压缩市场有效需求,而非强调特定功能、产业政策或
计划经济。
体制关系的透明度较高
在美国模式中,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地位都有明确规定和法律依据。政府行为必须遵循立法规定,宏观干预和调节的实施也需通过立法来执行,具有较高的公开性,保证了透明度。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模式,即所谓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将个人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通过国家的有限干预实现“社会公正”。
德国认为它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管死。该模式的体制与经济运行持征主要有以下点特点:
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证自由竞争
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之一,也是支撑社会的主要力量。然而,垄断和“不道德竞争”无疑威胁到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政府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护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消除任何可能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企业也应当拥有自由的间。实上,在市场自由的前提下,企业的自主性即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
宏现调控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稳定与均衡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环境的有序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其中,价格稳定、货币稳定、增长稳定以及收入稳定是经济稳定的主要方面。为此,安排调控采取了制度政策、稳定政策和
社会政策等多种手段。制度政策主要是保障市场竞争充分、有效;稳定政策则包括物价、货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其具体手段有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结构政策等;社会政策则涉及到收入
再分配、
社会保障等方面。
有比较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市场经济注重经济高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兼顾。为维护社会公平,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推行监管,实施影响之下的主职双方共同决就业、收入等具体问题,工人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此外,
德国进一步扩展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企业和职工认缴保险费的“三方付费”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水平较高的医疗、失业、退休和事故等各种保险制度,以及
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
体制关系的透明度很高
在德国的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法律保障占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立法的基础上,竞争秩序被有序、合理且公平地维护着。由于该体制的关系非常透明,因此其在德国社会中具有着高度的可信度和透度。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经济模式被称为“政府指导型”或“社团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特别注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仅要调节市场,还要直接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发展。与此相关的,日本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发展上。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和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比较突出地强调政企合作
“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日本的经济体制中,政府与企业之间追求调一致,而非单纯地要求企业充分自主发展体关系强调政府和企业必须合作,共同参与决策,并且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实施具体措施。虽然企业仍然是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但其受到政府有关经济计划明显限制,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其自主程度相对较低。
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注重政府
宏观调控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政企关系建立在市场与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并不是要取代市场调节,而是通过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补充其不足之处。
有一套官民结合的严密而有效的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日本的经济组织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体系,其中包括政府机构、半官方的经济审议会、民间的行业团体和企业内部的横向联系等多个层次的官民一体型结构。这种官民合作的模式使得政府可以更好地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
经济政策益,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和公众对政策的响应和自觉执行。在这种体系下,官民相互联系、互通意见、有机结合,达到了协同共赢的目的。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别和产业政策
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来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尤以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为主要手段。经济计划的特点包括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其主要任务是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以实现这些目标。而由通产省主导制定的产业政策则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在产业结构设想和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倾斜,并从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惠,以期达到优化整个产业链,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体制关系的透明度较低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强调政企合作,政府对企业进行大量随机监督与指导。同时,企业也经常向政府请求指导和扶持,双方联系非常紧密。由于这种联系,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完全依靠法律,所以日本市场经济的公开性较差,透明度也相对较低。
法国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
混合经济,它结合了市场调节和国家计划调节机制。在法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干预的主要特点有三个:
重视国有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混合经济体制的第一个特点是重视国有经济的发展。尽管法国的私营经济占据着
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自30年代至80年代三次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后,国经济即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
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成为该国混合经济的物质基础之一。政府控制了全国工业生产能力的20%,拥有决定国家经济命脉或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部门因此,
法国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组织形式上,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具体多数国有企业应当行份制的管理方式,将其组成限责任公司。政府作为股东,通过
控制股权比例等措施掌控国有企业,使其成为实现宏观经济预期目标的重要段。同时,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让企业自主经营,推向市场。
制定并签署“计划合同”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国家计划相一致,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制定并签署“计划合同”,合同中规定了各方在实现计划中的权利和义务。
分类管理
此外,针对不同的国有企业应当进行分类管理。
实行计划指导
法国经济干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实施计划指导。借助指导性计划对
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管理和调控,这一策略体现了
法国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经济计划并不是从上至下全面规定的指令性数量指标体系,是基于以下内容展开:科学分析国民经济现状、预测经济发展前景、向企业及
有关部门提供政府
经济政策和市场状况的综合信息,以及对相关各方的经济活动进行协调。法国经济计划的具体特点如下:
协商性
在经济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中央计划总署会与地方政府、企业、各种经济中介组织和经济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商。这些协商的过程旨在达成有关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的共识。一旦共识达成,中央计划总署会将经济计划提交议会进行审议和批准。
指导性
法国实行的经济计划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并非行政性或指令性的。它主要提供信息、指导方向和加强协调作用,对大多数单位而言并无强制性的约束力。尽管如此,法国国民经济计划还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各个部门和企业具有指导和协调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只有极少数企业受到明确的约束。
间接性
法国的经济计划指导和协调作用是通过一系列间接手段来实现的。这些手段包括调整利率、税率、补贴等多种政策措施,签订有关合同,以及控制政府和公共行政机构的消费和投资等方式,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活动。这样可以全面地实现法国经济计划的发展目标。
灵活性
它能够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对原本的计划进行必要且及时的调整,从而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间接调控
第三个特点是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控。
法国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因此政府非常注重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种调控方式属于间接调控,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行
改革开放政策,采取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1993年1月,为了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体制,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六条新思路。
建立所有制结构
建立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并实现长期、稳定、平等地竞争。这种所有制结构,旨在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政企分开,生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除了极个别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所有其他
公有制企业都进入市场,并相互竞争。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采取以放为主、调整与开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商品价格和劳务收费的市场化定价,仅极少数重要商品价格和劳务收费由国家管理。其中一些商品最终还要同国际市场价格相对接。通过这样的改革,还可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建立宏观间接管理体系
建立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为主要任务的宏观间接管理体系,并运用
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作为主要调控手段。同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管理机构,包括结构合理、责任明确、精干高效等方面的内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
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并利用财政、货币、收人政策以及利率、汇率、税率、财政贴息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经济机构的优化,公平竞争市场,并调节收入分配。
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企业和职工之间实行双向选择的竞争性开放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同时,构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经济法规体系和经济监督体系
建立严谨、科学、统一和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和经济监督体系,就必须制定包括市场经济基本关系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据国家体改委指出,此举需要基于国际国内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要求的认识。同时,还需正确掌握建立新体制的主要环节与基础工程,从而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利与弊
优势
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激励问题,要从市场上获利,必须要为市场创造价值,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得到回报,在自愿与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平等交易。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提升,
科技创新
科技的创新带动竞争驱动,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和功能。这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质量和性能更高要求的需求,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了市场信息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资源利用
市场经济通过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能够快速、有效地调整资源的配置,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市场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并通过
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向效益较高的领域。例如,电力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并根据
电力价格来进行能源资源的分配,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激励竞争
市场经济为企业提供了自主决策的空间和竞争的环境,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改进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创新、激励竞争,可以更广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而这一切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局限性
市场经济具有合理配置资源、激发
经济动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显著优势,然而也存在一定内在缺陷和局限性。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自发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和调节方式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各分散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息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然而,由于各个
微观主体仅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不可能了解
国民经济全局。这往往导致社会处于
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需要反复多次调整,才能达到平衡。特别是在重大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时,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更为突出,时间长、成本高、代价大。因此,在这些领域,市场经济需要寻求其他形式的辅助或替代机制,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追求
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样一来,环境污染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会不惜一切代价污染环境,导致空气、水质下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事后性
根据市场信号,各市场主体进行商品交换,但这些信号是短期的、局部的和不确定的。对于那些需要耗费稀缺资源、具有长生产周期和规模庞大的商品,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供求平衡。例如,市场经济中,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企业可能会使用低质量的原材料或添加非法添加物等,制造出不安全的食品。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消费者出现健康问题后才被发现和纠正。
不能实现社会分配收入的公正性
市场经济是当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供求关系的平衡与价值交换。然而,这种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建立在已有的社会收入基础上,而市场信号并不能反映这种分配是否合理。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制定也不会考虑到不同收入者之间的差异,这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公与两极分化的情况,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例如,由于市场经济下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的,富人能够支付更高的学费上更好的学校,而穷人则只能选择更差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社会分配更加不公。
“外部经济”问题
市场机制虽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意义,但对于保护
生态平衡和环境等“外部经济问题”,其单纯运作难以产生良好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应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节作用,采取各种措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例如,许多工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废气、废水和废固体等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可能会通过空气、水源或土壤进入到附近的居民区域,逐渐影响到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导致人民健康受到威胁,以及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福利下降。虽然这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但实际上它们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所有成本并不只是对它们还包括了
社会成本,如治理污染、维护生态系统等。
公共产品调节的局限性
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往往难以通过市场价格得到正常的反映。政府或市场难以提供整体效果最好和最实惠的
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在某些离城市较远的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居民可能只能依赖医生的直接访问,交通和物流困难使药品和医疗设备供应受限。
相关概念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也称为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在这种
经济体系中,政府制定所有的生产和分配决策。这种体制下的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计划经济以
公有制为主体,主张产品经济,限制
商品经济,强调计划和国家统一规定价格,同时政企合一,没有微观基层结构系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是一种集中的、高效的社会经济体系,旨在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指导实现高效率的经济运作。在计划经济下,政府通常拥有和管理国有企业,决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并且对市场进行管制,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混合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界定为不同经济之间的融合,既包含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间的融合,也包括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的融合、私营资本与个体资本甚至外国资本的融合,只要不是单一的所有制就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最早由国外的经济学家华格纳提出,并认为混合经济涵盖私营经济、国营经济和慈善经济。在混合经济中,既存在市场交换与市场竞争,也存在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政府在混合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税收政策、经济规制、
社会保障等手段来引导和调节经济发展。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认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自由市场机制和
计划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资本主义混合经济体现了私有资本与公有资本的融合发展,并能同时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许多
发达国家如
欧洲国家和
日本等采用了混合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是
德国新自由主义提出的。他们把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经济秩序”最终归结为两种“经济理论典型”一种叫做“中央管理经济”,一种叫做“自由市场经济”,二者是纯理论抽象,不等于现实经济制度,但现实经济制度却总是其具体表现形式。故而自由市场经济就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个体和企业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只承担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竞争等基本职能,限制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国家有
美国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它具备了市场经济的普遍特点。该模式的关键特征在于明确产权的市场主体,其中
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政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负责提供经济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并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这种独特的模式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追求最大
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是“为赚钱而赚钱”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
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公有经济占次要地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少数
资本家决定企业生产的质量、数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资分配制度,以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现私人资本利益最大化,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原则进行分配。此经济以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唯一依据,大量资本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而少量资本才被多数人劳动者占有,如此分配出现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相关学者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一位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
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苏格兰
启蒙时代的重要人物。斯密因两部巨著而广为人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以及《
道德情操论》(1759)。前者通常简称为《
国富论》,被认为是斯密最重要的作品以及第一部现代经济学著作。
李义平。代表作:《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体制选择分析》,《中国的经济过渡》,《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三联书店出版)书中阐释应当相信体制的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刘尚希 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产物。代表作:《新中国财政史》。
让·萨伊(JeanBaptisteSay),1767(丁亥年)~1832(辰年)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曾主编过当时颇有影响的《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由于反对
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政策而被解职,办过实业拿破仑倒台后受政府委派去英国考察工业,并讲授
经济学。他最主要的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参考资料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综合网络信息平台.2023-09-09
刘尚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