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
周代诸侯国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中姜齐共32代国君,田齐共8代国君,始封君为姜子牙(姜尚、姜子牙),是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吕尚辅佐姬发灭商后,被分封在辛店(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了齐国。姬诵时,发生了武庚和管、蔡之乱,周公便命令吕尚向四方征讨五侯九伯,铲除祸乱。自此以后,齐国便有了征伐权,也从此成为周代中的东方大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将齐国的繁盛推向了巅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至此之后,齐国逐渐走向衰落,卿大夫之间相互倾轧兼并,姜齐名存实亡。公元前391年,田常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至此姜氏齐国彻底为田氏齐国取代,齐国的历史也从此进入了“田齐”时期。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任用邹忌为相,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田地田地时期,齐国对外扩张,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公元前221年,齐王建秦始皇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齐国首都是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齐国的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邻;春秋晚期,齐国疆域已包括今胶东半岛,西至聊城市,南至泰沂山系以南的部分地区。雷海宗认为齐桓公时齐国人口最多360万,齐国通行的货币是齐刀币、布币等。齐国政治上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上以农、工、商为国之三宝;外交上先后采取睦邻安邻、外攘戎狄、推行霸权、中立等外交政策;文化上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国号由来
周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对于齐国国号的由来一般学者认为也是沿袭商代已有的名称。在南宋《路史·国名记一》中就提到商代已有齐国,姬发立国后将姜子牙封在齐地,国号仍为齐。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提到“齐师”,对于甲骨文中提到的齐,郭沫若认为:“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公元前391年田和齐康公自立,保留国号,齐国因此有“姜齐”和“田齐”之分。其中“姜齐”的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第一人,“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
封侯立国
商朝末年,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姬周政权。建国后,周武王分封功臣谋士,因为吕尚功劳卓著,武王在进行分封时,首先将吕尚分封在辛店(后更名为临淄区),即齐太公。初封之时,吕尚并未去封地,而是继续辅佐周武王。周武王去世后,姬诵继位,成王年幼,管叔蔡叔度勾结帝辛之子盘庚等诸侯国叛乱,周公便命令吕尚向四方征讨五侯九伯,铲除祸乱。自此以后,齐国便有了征伐权。东征胜利后,吕尚才去封地。
齐太公吕尚到齐国后,用武力赶走了在齐地的莱等土著部族,采用包容政策治理齐国,使齐国成为大国。齐太公去世后,儿子齐丁公继位,是为齐丁公。
持续内乱
公元前921年,第五代齐侯齐哀公吕不辰即位,因齐哀公对周天子不够尊重,纪侯趁机进谗言,姬燮便将齐哀公烹杀,自此,齐国和纪国结下仇怨。公元前895年,齐胡公吕静继位,担心首都距离纪国太近不安定,公元前866年,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将国都迁到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公元前861年,齐哀公同母弟吕山率营丘人杀死齐胡公,将齐胡公的儿子全部驱逐出境,又把都城从薄姑迁回到营丘,并改名为临淄,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公元前824年,献公之孙齐厉公吕无忌继位,厉公为政暴虐,国人不满,在位九年后,被之前驱逐出境的齐胡公之子攻杀,齐胡公之子全部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齐文公为国君,是为齐文公。齐文公继位后,将诛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自此,齐国持续多年的混乱局面终止。
庄僖小霸
公元前794年,齐庄公齐庄公(购)即位。庄公在位六十四年,他在位期间,积极贯彻齐太公制定的治国方针,稳定政治局势,发展齐国经济,使齐国国力增强。公元前730年,齐僖公吕禄甫(又作禄父)即位,在庄公的基础上继续奋发图强。齐僖公在位期间,先后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先后与郑庄公鲁隐公宋殇公卫宣公结盟,并联合各国四方征战。
公元前713年十月,郕国违逆周天子攻打宋国,齐僖公与郑庄公于是派出联军攻打并攻进国;次年七月,齐僖公又联合鲁隐公、郑庄公攻打许城,占领许国,平定许国之乱;公元前710年,又与鲁桓公陈桓公、郑庄公等平定了宋国华督之乱。但是,当时盟国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时和时离,公元702年,齐僖公联合卫国郑国攻打鲁国;公元前699年二月,齐僖公联合宋国、卫国、燕国攻打纪国,鲁国和郑国联合救纪国,结果齐僖公四国联军兵败;公元前698年冬天,齐僖公联合宋国、卫国、蔡国陈国攻打郑国,郑国大败。同年十二月齐僖公去世,其子吕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即位后,先后降服纪国与郕国。
桓公称霸
桓公即位
齐襄公时,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齐桓公逃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大夫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其堂弟公孙无知即位。次年,雍廪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公子小白在公子纠前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管仲改革
齐桓公即位以后,任管仲为相并从内政、军事、财政各方面进行改革。齐桓公接受管仲的改革措施,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农业方面,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上的改革,将井田划分给耕者,实行分田到户的个体经营,然后按土地质量和产量,让农民将收获的一部分以赋税交给国家;在手工业方面,设置“工正”“工师”“铁官”“三服官”等管理手工业的机构,使国家加强对冶铜、制铁、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并大力发展冶金手工业生产。
在行政方面,齐桓公也用管仲之法实行“国”(都)、“野”(郡)分治的制度,并将士、农、工、商分开,不能自由迁徒。把国(都)分成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由桓公自己亲自统领十一乡,大夫国氏和高氏各管理五乡。把国政分为三项,确立三官制度,立三宰,掌管群臣;工商各三乡,分立三族、三乡管之;设三虞之官掌川泽水产,设三衡之官管山林事务。 在鄙野五个属中,分别在五个属大夫之下设置五正,共同管理行政、军政要务。上下统属的官僚行政机构,保证行政命令的有效传达,保证各级政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军事方面,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主要从完善军队的指挥系统;稳定兵源,寄军于政;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三个方面对军事进行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在齐国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实力增强,军队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这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称霸中原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市)召集宋、陈、蔡、四国诸侯会盟,目的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叛乱,齐桓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为盟主的诸侯。次年,参加过“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伐宋之前,齐桓公先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为树立威信派大夫单伯带兵会同齐、陈、蔡三国伐宋,宋被迫求和。公元前679年,齐与宋、陈、郑、卫在地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此后,齐桓公多次出兵援助弱国。从公元前663年到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先后派兵或团结其他诸侯救援燕、邢、卫、郑、蔡等国,稳定时局。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的国家有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并送上礼物,会上各国公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国势衰颓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临死前的谏言,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人,朝政由他们把控。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公子无亏齐孝公、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五公子争位。同年十月,齐桓公饿死。桓公死后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的尸体放在床上六十七天无人收殓,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易牙、竖刁等人拥立公子无亏夺位后才收殓。
公子无亏即位后,公子昭逃到宋国求助宋襄公。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等国攻打齐国,相助公子昭归国夺位。同年三月,齐国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杀竖刁、无亏,迎立公子昭,因其他四公子的追随者的阻拦公子昭再次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派兵在地(今山东济南附近)打败齐国众公子,公子昭得以即位,是为齐孝公
齐孝公死后,公子潘的亲信开方杀死孝公之子,助公子潘即位,是为齐昭公。公元前613年,齐昭公逝世,其子吕舍即位,在位五个月后被公子商人弑杀。随后,公子商人即位,是为齐懿公。齐懿公荒淫,在位四年后,被贵族邴歜与大臣庸职合谋杀害。齐懿公死后,齐人怨恨懿公骄恣无道,废其子拥立逃亡卫国的公子元回国即位,即齐惠公
国势暂复
公元前552年,齐灵公逝,崔杼拥立灵公长子光即位,是为齐后庄公,四年后,又联合庆封一起弑杀庄公,拥立齐庄公的幼弟公子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
齐景公即位之初,朝政由崔杼与庆封把持。公元前546年,庆封攻灭崔贵妃,崔杼自杀,庆封独揽朝政,次年,鲍氏、高氏、栾京庐攻灭庆氏,庆封逃到吴国。公元前532年,田无宇乘栾氏(栾施)、高氏(高强)醉酒之时,联合鲍氏(鲍牵)发动袭击,栾氏、高氏逃亡,田邑被田氏、鲍氏瓜分。这时候,晏婴规劝田无宇将获得的财产、田邑上缴景公,自此,齐景公开始执掌朝政。
公元前530年,齐景公与卫灵公郑定公去晋国见姬夷,次年,齐景公到平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参与晋昭公主持的平丘会盟。公元前526年,齐景公派兵进攻徐国,还未进攻徐国遣使求和,随后,、莒两国也向齐景公求和,齐景公与三个国家的国君在蒲隧会盟,兵接受他们送的甲父之鼎。公元前517年,齐景公在陵(大致在今山郑城县东北)与莒、邾、杞、鲁昭公等小国会盟。
公元前492年,齐景公派遣国夏卫国军队一起攻打晋国的戚邑。次年秋天,齐景公派遣田乞、弦施与卫国宁跪率军攻打援救晋国范氏。齐景公又派国夏进攻晋国,最终攻陷了晋国邢、任、栾、鄗、逆畴、阴人、盂、壶口八个城池。
田氏代姜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临终前立幼子公子荼为嗣子,并将公子荼托付给国惠子与高昭子,不久后,景公去世,公子荼即位,即齐晏孺子。同年夏,田乞联合鲍牧(鲍氏)及诸大夫发动政变,高昭子与国惠子出兵救援齐侯失败,国惠子逃往莒,高昭子被杀,晏圉(晏婴之子)奔鲁避难。接着田乞胁迫鲍牧立公子齐悼公为君,是为齐悼公,并派人弑杀齐侯吕荼。公元前485年,田常田恒唆使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齐简公。公元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弑杀齐简公,拥立简公弟弟公子骜为国君,是为平公。自此之后,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平公、宣公、康公三代,诛杀鲍、晏等族,齐国政令由田氏发出,祭祀由田氏主持。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吕尚之祀。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区别于姜姓齐国。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氏至此绝祀。
威王称王
邹忌改革
公元前357年,田午田午去世,其子齐威王继位,是为齐威王。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并积极改革。在吏治用人上,制定了整顿吏治的考核标准,要求依法“督奸吏”,用人上注重选拔贤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当时的朝廷上朝廷就有孙膑这样的军事家担任军师。在为政上广开言路,齐威王在齐国的设立“稷下学宫”中招来各国学士,让他们“议而不治”——充分给予批评朝政、建言献策的自由,在中央层面建立了言路的机构。同时齐威王还对民间进谏的人给予赏赐,进一步将批评朝政的权利释放到民间。
在军事上,为加强齐国军队的战斗力,齐威王选派得力将帅统领军队,加紧囤积军备物资,改善军队装备并组建了“带甲数十万”,“疾如锥矢”,“战如霞电”,“解如风雨”的强大军旅。在经济上,奖励耕战,提倡节俭。齐威王招来和鼓励流民垦荒,改进了国家授田制,规定了生产指标,制定了超产奖励,减产惩罚的制度。另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之风,注意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增强国力。齐威王任用邹忌,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齐国逐渐强大。
称霸东方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派使者向齐、楚求救,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与宋国卫国军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十月,齐军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靖郭君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来解韩国之困。最终在马陵杀魏国将领庞涓,大败魏军。齐威王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会盟,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了魏的王号。
合纵攻伐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彊继位,是为齐宣王。田辟彊即位后,任田婴为相,加强合纵同盟 。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匡章发兵占领燕国,攻下燕都后由于齐军军纪败坏,燕人叛乱,其他诸侯国谋划合纵攻齐保存燕国,齐军被迫撤军。田婴去世后,其子田文被任用为相国,在田文的建议下,齐宣王发起合纵攻秦之事,致信楚怀王希望楚能与齐合力组织六国合纵伐秦,还未有所行动,楚国便背齐合秦。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联合出兵伐楚,因秦国救援而退兵。公元前301年,齐、魏、韩进攻楚国,楚将唐眜率楚军主力在泚水与齐魏韩联军对峙长达六个月。齐将匡章在泚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垂沙之战胜利后不久,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
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大破燕国。齐湣王欲借此机会灭燕,燕国使计让齐国转而伐宋,宋割城求和。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遣使欲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在苏代的游说下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复称王,随后,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吞并了宋国,齐国势到达巅峰。
盛极转衰
齐湣王吞并宋国的同时也失去了楚国、韩赵魏等国的支持,公元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的灵丘县。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军溃败。燕国大将乐毅于是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区,齐湣王逃到莒县,不久后,被楚将淖齿所杀。
淖齿离开莒城后,齐国大臣找到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拥立他为国君,是为齐襄王。公元前279年,齐国将领田单即墨区作为基地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齐国都城临淄,齐国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复,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
降秦亡国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其子齐王建继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继位后,由其母君王后辅政。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后(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齐王建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的贿赂后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五国后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秦始皇派宾客陈驰诱骗齐王建,只要投降秦国,秦国便赐给他五百里封地。与此同时,后胜也劝说齐王建放弃抵抗投降秦国,齐王建听从建议向秦国投降,齐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疆域和人口
疆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征伐不断,齐国的疆域多有变化,齐桓公时的疆域较初封之时有所扩大,《左传》中管仲曾说齐国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也就是北临渤海,东与南并临黄海;西至于河是指废黄河到所经之地,即今南乐冠县西,大名东,堂邑博平北,馆陶清平南;南至于穆陵指今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的穆陵关;北至于无棣指今河北盐山县即古无棣。
到了齐景公时,齐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左传》中晏子提到齐国的疆域是“聊、摄以东,姑、尤以西”,也就是东到今山东聊城市西北,茌平西;西到今山东半岛中部的大姑河,小姑河。大至上扩至今山东冠县、临清市以东,大沽河以西。至此,胶莱河以东包括今整个胶东半岛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域,便全部纳入了齐国的版图。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疆土时伸时缩,难有定数。齐国北境与东境均临海,战国时期疆域的变化主要是在西部和南部。战国时期齐在西部主要与魏、卫、赵 、燕等国为邻, 南部主要与鲁、宋、卫 、魏 、楚等国为邻,其疆界的变动即是这些国家彼此之间征战的结果。
齐宣王公元前409年为例,当时齐西境大体以河水为界与燕 、赵、魏、卫等国接境, 有:饶安 、麦丘、高唐县灵丘县、博陵 、平阴县 、薛陵 、阿 、马陵等地 ;南境则达泗水县流域, 有 :莒、阳关 、郕、平陆县、桑丘 (山东平原西 ) 、丘 、阳晋 、甄 (鄄 ) 、毌丘 、薛 (徐州市 ) 、刚 、寿等地。到了齐威王公元前332年时,西部增加桑丘 (河北徐水西南 ) ;南境增加襄陵 、甄 (鄄 )和南城。
人口
管仲在齐国为相时,齐国有二十一乡,每乡2000家,计4.2万家;鄙有五属,计45万家。国合计49.2万家。以每家5口计,齐国人口就有246万人。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人口属于多的。历史学家雷海宗认为齐桓公时齐国人口最多360万。战国时期齐国人口有所增加,范文澜先生估算战国时期人口总数为2000万左右,其中齐国人口数300万—400万。
行政
中央
行政组织
在齐国,齐侯世袭太师职,入周兼职。诸侯之下是大夫,大夫分卿与大夫,卿分为上卿、中卿,下卿;大夫分为上大夫与下大夫。大夫之下是士,士有上士、中士、下士贵贱之分。卿,原是军职,也是相职,在文武部分职的时候,卿也是将军。齐国的国氏、高氏二卿,是周代直接任命的,位居上卿。齐国在春秋初年的军队由国氏和高氏分别统帅。
齐国仿照周王室设有三司,即司徒司空司马,由三卿担任。其中司徒管土地、人口、耕籍之事;司马管军事、军赋;司空管百工劳役。其次还有司寇管司法。此外,还有史官,负责记录事件、起草诏书等事务。
政治纲领
姜子牙吕尚到封地之后,根据齐地的客观条件,制定了建国方针:简其礼,从其俗,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尊贤尚功。这套政治纲领一直影响齐国始终。
简其礼,因其俗,即简化君臣之礼,顺应当地习俗。这一政策也表明,在齐国境内,不去强制推行周人的传统文化、习俗、礼仪制度。在齐国,所有居民,不论其族属如何,均各从其便,各随其愿。这就是说,姜太公在对待周人与东夷人的民族政策上,是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是齐国的经济政策,齐国建国之初就主张利用有利的条件,发展经济,以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尊贤尚功是齐国在用人上的方针。《汉书地理志》也说“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能,赏有功。”这是太公吕尚“尊贤而上功”的合理解释。齐国所尊崇的是德行超群、多才利民的人,任人唯贤,而不计较门第身份,注重于功利主义
地方
行政制度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比较普遍地实行郡县制战国七雄中只有齐国没有设郡,但也实行了相当于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制度。齐国相当于郡的地方行政机构称“都”。齐国共设五都,五都所指并没有明确记载。五都的长官称都大夫,即是五都之兵的主将,又是都的行政长官。都之外的另一级行政机构是县,县分等级,县以城为中心,城是县的治所,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军事制度
齐国施行征兵制度,以都县为征兵单位。农民在农忙的时候进行生产,农闲的时候集中操练,有战事时出征。齐国除了以都县为单位征兵外,还实行常备兵制度,常备兵的待遇优厚。
赋税制度
齐国征收的赋税有多样,有土地税、户籍税、人头税等。土地税根据土地的好坏而征;户籍税叫邦布,每户每年交十钱;人头税每人每月三十钱。除此之外,还以县为单位征收军赋。赋税制度规定十三岁以下的免除赋税徭役,六十以上和十四至十六岁的负担二分之一的赋税徭役,凡是不交赋税的要惩罚。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来源,齐国也实行了户籍制,将全国人口编入国家的户籍,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重要依据。
外交
春秋时期
霸业时期
春秋初期,齐国采取的是睦邻亲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武力征伐的外交政策。齐桓公任用管仲后,齐国发展成为强大的诸侯国,这一阶段,齐国采取的是睦邻安邻、外攘戎狄的外交策略,例如齐桓公救援燕、邢、卫、郑、蔡等国,稳定时局,来保持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推行霸权外交政策,奉天子以令诸侯,形成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重塑春秋新秩序。
中后期
齐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审时度势,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具有针对性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斡旋于晋楚之间的平衡外交政策,根据晋、楚之间形势的动态发展而采取不同外交策略,斡旋于两大国之间,平衡齐国在其中的利益关系,在晋楚争霸中占据先机;另一方面,外归其义的外交政策,既要和睦于诸侯,在乱世之中为齐国争取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又要树立齐国的大国威严,在诸侯列强中掌握主动话语权。外交政策的推行与内政改革的双行并轨,使齐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保有大国的地位。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姜氏政权被新兴的田氏政权所代替。刚刚夺取政权的田齐统治者雄心勃勃,外交上遵循利益第一的原则,征伐四方,力图重振齐国昔日霸业雄风。到了田地时灭掉宋国,却招致了燕、韩、赵、魏、秦五国伐齐,致使齐国损失惨重,国力由盛转衰。到齐王建时,秦国采纳了范雎 “远交近攻 ”的外交政策,并派谋士携带大量珠玉财宝贿赂六国重臣,结果齐王建中了秦国的外交计谋,采取了既不助五国攻秦,也不参与三晋与楚、燕的诸侯大战的孤立外交政策,坐视其他五国灭亡,最终也被秦国所灭。
经济
农业
春秋后期,劳动人民就推行牛耕的方法。到了战国时期,牛耕更加普遍,同时用于农耕的铁器也更丰富。1958年,临淄考古队对临淄故城进行发掘,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包括铁、铁锄、铁铲等农具,说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铁制农具也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了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齐国的农业作物生产,主要是五谷、桑麻、六畜、蔬菜等人工生产。在春秋时期人工生产已趋向定型,并且取得绝对支配地位。采集、渔猎等生产活动降为次要地位。
齐国作为北方大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谷”,即麦、菽、稷、麻、黍五种,因为齐国地处古青州和兖州,土质是腐殖质较多的灰壤和灰棕壤,地属上下等,宜于植五谷。齐国的经济作物以蚕丝、麻葛为主。丝麻在春秋以前已经成为衣着的主要原料,植桑种麻、养蚕抽丝成为各诸侯国着重提倡的农业生产项目。至春秋之后,齐国阿邑生产的享誉列国。
 工业
冶铁业
齐国作为春秋首霸的大国,执行通商惠工的政策,使手工业技术各门类在诸侯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齐国国内是鼓励冶铁手工业的,管仲就曾对齐桓公建议冶铁,铁的生产扩大后可以保障不征人头税而国库依然充盈。
考古发现齐都临淄就有炼铁遗址6处,总面积达90.92万平方米,近1平方公里,约占临淄齐国故城总面积的1/15,并且在齐国境内已发现的铁器相当多。这些充分说明齐国的冶铁业发达。
例如在齐国的莱夷的冶铁业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据《齐侯钟铭》载:“齐灵公灭莱后,对其宠臣叔弓说:“余命汝司予莱,陶铁徒四千,为女敌”,说明当时莱夷地冶炼业的规模大,仅“陶铁徒”就达4000人。到了战国末,齐国的冶铁业依然誉满天下,以致秦统一后,齐国亦有大冶铁户被列人迁往咸阳市的12万豪富之列。
纺织业
齐国是丝绸之国,丝织业有悠久的历史。山东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产丝地。齐国政府业重视发展丝织业,齐国专门设置蚕丝税,政府会在每年春季发放贷款扶助蚕桑业。政府的大力支持让齐国的纺织业在春秋时期的列国中富有盛名。司马迁说齐国“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班固也说齐国“制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国桑麻的种植、养蚕、制种、缫丝、织帛、练漂、绘杂,在诸侯国中是首屈一指的。丝织的品种主要有罗、绮、纨、缟等。
齐国的官方有专门的官府纺织业工场,其产品有“锯枝兰鼓”,可能是一种织有锯枝兰鼓的美锦。由于它十分稀少,所以价值高昂,每匹卖价达万钱。齐国同时也是最早发展染色技术的国家。尤其是齐国东莱人最擅长染色。
 商业
齐国在齐桓公时代首霸中原,城市扩大,齐国的大商业城市有临淄、即墨、安阳、薛,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在都邑中个体手工业者居住经商,在各国边境军队驻防的地方也兴起了“军市”。齐国重视商业,交通发达,再加上有列国不可缺少的食盐,所以诸侯列国的商业首先从齐国发展起来,在齐国,鱼盐业成为运销各国获利甚丰的大宗贸易。
在春秋时期,专业性的商业业开始发展。管仲采取相应的政策招致各国商人到齐国来作买卖,他在齐国对各国商人采取通商的优惠政策,让商人有利可图,商人增多,商业繁荣让齐国的财政收入增加。
 货币
货币是与商业交换密切联系的,制币是为了商品流通。在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是多品位的货币制度,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实物货币有珍异珠宝和日用品绢布;金属货币有黄金、铜铸币刀布(也作刀币),刀布的形制不同,轻重不一。
齐国刀币上皆刻文字,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四种。如三字有“齐之化”“齐法化”;四字有“齐之法化”“节(即)墨法化”;五字刀有“节墨之法化”“安阳之宝化”。除了刀币,齐国还流行无文铜贝(益贝)和布币。
文化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是田午在都城临淄设立的一个集学术研究、教育和政治咨询为一体的类似于今天国家社会科学院性质的机构,这一机构从齐桓公执政期间(前374—前357年)创立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历时一百四十多年。稷下学宫由官方提供一切物质条件,学者自己管理,在这里学者们可以自由学习、讨论、研究学术和政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言论的自由。
齐国的稷下学宫兴盛于齐威王时,在齐宣王时达到鼎盛,吸引了很多学者到此讲学。如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环渊接子尹文等,都曾在稷下讲学。在稷下学宫,儒、墨、道、法、纵横、兵、农等不同学术流派的学者纷纷登台讲学。他们一边著书立说,一边教育弟子,进行着自由的学术讨论。稷下学宫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
稷下学宫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继承、发展了孔子私学的本质属性和诸多优势,又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从办学体制、教学形式等方面,创新、超越了孔子以来的私学教育,影响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兵学
兵家的军事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兵学文化的辉煌成就是齐人创造的,齐国是先秦军事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史记》为之作传的四位兵家人物中齐国就占了三位——田穰苴孙武孙膑,还有一位吴起虽不是齐人却也是在齐国学成的兵法。齐国兵法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初年的姜太公姜子牙,《史记》中写道“其(姜太公)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后经管仲等人的继承发扬,至春秋战国之际,终于形成了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兵学之集大成者,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坚实基础。
现存的齐国兵书,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以 《吴孙子》 与 《齐孙子》 为代表,此以谈兵略为主;一派以 《司马法》 为代表,此以记录古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为特点。这两个流派可以说代表了先秦齐国兵学的最高成就。其中第一派别包括 《吴孙子兵法》 《齐孙子》《太公》《管子》 中的兵家言若干篇。
音乐
齐国是华夏音乐的重要发祥地,吕尚封齐后,遵从当地的风俗,吸收了东夷音乐的精华,形成了齐国独特的音乐风格。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精美的陶制乐器:陶制号角音色浑厚宏亮,陶制杯形笛,音色洪亮。东夷人以鸟为图腾,其音乐活动也往往与凤鸟有关。
齐国的音乐很普及,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人不喜欢音乐。如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都喜欢音乐,民间的音乐活动也很普及,齐城雍门一带,民俗音乐活动很盛。演奏家子周就是这里的名人。齐国音乐的普及也推动了齐国乐理的发展,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关于音乐的探讨就有很多,如荀子就谈到过音乐的社会功能。
社会
服饰
齐国未立国之前,齐地东夷人的服饰形制,其主要特点是“左”,即衣襟向左。这种服饰的造型形式一直沿用到姜子牙治齐后,将中原服制带到东夷。齐国在立国之初,由于太公在文化上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齐国的服饰融合东夷人服饰特点和其他诸侯国有所不同。齐国的服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实物,但从考古发现的一些陶俑瓦当漆器等资料可以看出齐国服饰的特点。
从目前所见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章丘女郎山战国墓、长岛王沟东周墓、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的大量彩绘人物陶俑中,可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当时齐国男女服饰的基本形制。章丘女郎山的歌舞俑与观赏俑均着被体深遂的长衣,其右衽有向后拥掩的续衽钩边,这与长沙附近出土战国彩绘木桶的服装形式相似,此乃战国时代广泛流行的“深衣”。这组陶乐舞桶,或穿红底白点深衣,或穿灰底红点深衣,或在深衣下露出彩条、花点长裙。临淄郎家庄出土陶乐舞俑,也残留着彩条衣裙,反映了齐国服饰花纹的共同特点。相比较而言,齐国服饰以朴素典雅为特色,华丽程度稍逊楚国。
婚嫁
按照一般的婚嫁习俗,结婚要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成婚当日,由新郎到女方家里去迎娶,齐国却有男方派人去迎娶的情况,女方坐车到新郎家,新郎在院子里或堂屋里等待迎接新娘。
齐国一度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也就是长女不嫁的风俗。这种风俗开始于齐襄公时,规定家中长女不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于家族发展,后来长女不嫁就成为齐国的风俗。
尚武之风
齐自建国之初至春秋末期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齐国主体居民为东夷民族,其四周也被夷族包围,东夷民族尚勇、尚武之风对齐人尚武之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姜太公在立国之初便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齐人继承了东夷人勇猛善战的民风民俗。对于这种尚武之风齐统治者也加以提倡和鼓励,例如齐桓公时就有举荐勇武之人的制度,齐景公也向天下求勇武之士。
鬼神迷信
齐人重鬼神,齐人认为山川江河乃至万物皆有神灵执掌,神灵也有尊卑贵贱,因而对天地鬼神山川的祭祀,在齐极为普遍和庄重。在《左传》《晏子春秋》等书中,多次出现桓公、景公见到怪物,或上山遇虎、或下泽见蛇的事情,他们都认为这些是不祥之兆。齐国还流行“盟诅”,解决民间的纠纷,有的官府甚至以此断案。发生纠纷的人中定有一人理屈,让他们对神明发誓,然后双方按誓言念下来,看效验如何,谁受到惩罚,谁就败诉。
遗址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临淄齐国故城是西周至东周时期齐国都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今临淄区齐都镇境内。故城东依淄河,西临系水,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其东北部伸进大城西南隅。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其中大城是官史百姓居住的郭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城系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据史书记载,城门13座,已探明11座。发现主干街道10条,其中大城7条,小城3条,这些街道多与城门相通,其中4条主要街道经纬交叉,成“井”字形,在大城中心,当是城内最繁华的区域。城内已发现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废水和积水均可通过排水沟穿过城墙下的排水道口流人城外护城河
考古学家在故城探有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制骨作坊遗址4处。城内还有桓公台、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墓和新发掘的东周墓狗马坑等众多遗迹。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为方便农业生产,在齐国故城内划定了48处重要地点。2005年3月,淄博市政府确定故城城墙两侧各100米、48处重要地点四周向外100米为保护范围。
田齐王陵
田齐王陵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淄河村西南,是指田齐六代君主的陵墓,即齐废公田剡、田午田午、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疆、齐田地田地六位君主。其中第二齐废公、齐桓公墓东西并列,合称为田齐二王陵。在二王冢西侧1.2公里处有自西向东排列的是另外四位君主的陵墓,合称四王冢。二王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90米,坐落在牛首山、紫荆山和驴山之间的鼎足山上。四王冢中(自西向东),齐威王冢海拔131.4米,冢高30米;齐宣王冢海拔133.2米,冢高34米;齐湣王冢海拔130.7米,冢高22米;齐襄王冢海拔125.9米,冢高23米。威、宣王冢相距130米,宣、湣王相距105米,湣、襄王冢相距180米。四王冢总长541米。四王冢坐落在稷山北侧的山前台地上,面向齐都城(今齐都镇)和鲁北平原。1988年,田齐王陵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下学宫遗址
在山东临淄齐都镇刘家庄东北,在大理石的围栏内,耸立着一块青石碑。石碑上刻着“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的建筑现今已不存在,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临淄县志》说稷门为齐城西南门;《齐乘》曰稷门为齐城西门;刘向《别录》写道:“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但就现在已发现的十三座城门,没有稷门。大城西墙外的邵家村,1946年修建学校时,曾于河(系水)中挖出石碑一块,上面书写“稷下”二字,今石碑已无下落。
从2017年6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通过5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2022年,正式确认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为稷下学宫遗址。
帝王世系
姜姓齐国
田姓齐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国号由来
历史
封侯立国
持续内乱
庄僖小霸
桓公称霸
桓公即位
管仲改革
称霸中原
国势衰颓
国势暂复
田氏代姜
威王称王
邹忌改革
称霸东方
合纵攻伐
盛极转衰
降秦亡国
疆域和人口
疆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人口
行政
中央
行政组织
政治纲领
地方
行政制度
军事制度
赋税制度
外交
春秋时期
霸业时期
中后期
战国时期
经济
农业
 工业
冶铁业
纺织业
 商业
 货币
文化
稷下学宫
兵学
音乐
社会
服饰
婚嫁
尚武之风
鬼神迷信
遗址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田齐王陵
稷下学宫遗址
帝王世系
姜姓齐国
田姓齐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