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绣眼鸟
绣眼鸟科绣眼鸟属下的一种鸟
红胁绣眼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别名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成年后体型中等,体长10-12厘米,体重在7-13克。上体背部、脸部以耳部羽色为黄绿色,胸部与腹部羽色白灰色占比较多,肋骨两侧为红棕色(不易显露),下颚为淡黄色,且喉部斑色较小。眼部周围具有显著白圈,眼睛虹膜为红褐色,嘴部为橄榄色,脚部为灰色。外观上(体型与羽色)与暗绿绣眼鸟和灰腹绣眼鸟相似,可通过肋骨两侧羽色(红胁绣眼鸟为棕色)来进行判断与区分。
红胁绣眼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中国西南部与东北部,长期居住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林以及次生林中。成年后每年在5-8月进行繁殖,卵多为乳白色,平均重量为1.1克。
2000年,红胁绣眼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6年,红胁绣眼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无危(LC)。2021年2月5日,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红胁绣眼鸟为新增二级保护鸟类。
红胁绣眼生性活泼,行动敏捷,叫声婉转动听,自古以来便作为观赏鸟,被人们广为饲养,但随着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颁布,红胁绣眼鸟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饲养。
形态特征
红胁绣眼鸟的体型中等,成年后体长10-12厘米,体重在7-13克。
雄性红胁绣眼鸟的羽色从头至尾部以及脸颊和耳部呈黄绿色,其背部上方主要以暗绿色为主,淡黄色为辅;眼部虹膜为褐色,且周围一圈为白色短羽且有黑色细纹;肩和小覆羽为暗绿,飞羽和其余覆羽为黑褐色;颏部、喉部、颈侧部和前胸部是淡黄色,后胸与腹部为白灰色,后胸两侧苍灰。雌性红胁绣眼鸟羽色与雄性类似,主要区别在于雌性肋部的红棕色颜色较淡,甚至出现黄褐色。
嘴部与跗部颜色会随着四季发生变化,春季:上嘴褐,下嘴蓝色或上嘴褐,下嘴呈肉色,夏、秋季:先端带红色以至上嘴和下嘴先端褐色,冬季:下嘴基部蓝铅色;呈冬、春季:跗蹠部为蓝铅色,夏、秋季跗蹠部为红褐色。
栖息分布
分布范围
红胁绣眼鸟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中国西南部与东北地区部,在东南亚越冬。在中国繁殖于东北,迁徙经华北、华中地区、华东及华南大部分地区,在四川省、华中地区、华东至华南地区越冬。
栖息环境
红胁绣眼鸟主要栖息在阔叶林和阔叶树为主的各种类型的森林中,或栖息于果园以及高耸的树木顶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胁绣眼鸟部分为候鸟部分为留鸟,夏季从炎热的南方迁徙至气候温良的北方(4月上旬),选择海拔较高的森林进行筑巢栖息,冬季从寒冷的北方迁徙至南方(9月中旬)。通常集结成数大规模群体,最大规模多可多达百只,飞行高度在海拔200~300米之间。因天气原因以及健康等问题在迁徙期间会出现短期停留,且每日在6-10与15-18时被人类遇见的概率较高。受季节变化,气温影响,10月后以7-11和15-17时遇见概率较高。
觅食行为
红胁绣眼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以及半翅目昆虫,包括蛾类幼虫和蛹),并且还包括部分植物(荚蒾和其他植物种子)。
社群行为
红胁绣眼鸟常独自、成对或者集成群体进行活动。边飞边发出响声,数百米外便可听到响声,当其听到地面同类鸣叫,并有合适的停歇地,便可落下。
活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红胁绣眼鸟性情活泼,行动敏捷,喜在树枝间进行穿梭跳跃,在树枝顶端进行活动与觅食,偶尔悬吊在细软的枝条与叶片下方,活动时发出特有的嘁喳叫声,音似“dze-dze”。正常飞行时速度较为缓慢,受惊时飞行迅速,且姿态为波浪状。
生长繁殖
筑巢
红胁绣眼鸟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8月。筑巢阔叶、针叶树的树枝或灌木丛中,离地 0.8-2.5米。巢为杯状,形圆而深,小而精致,由细嫩枝、棉花、杂草等构成,内衬细草根、松针、羽毛等,外添有蜘蛛网、纤维、地衣等。巢的外径6.5厘米、内径5厘米、深3厘米、高5厘米。
繁殖与育雏
窝卵数3-6枚,卵为椭圆形,呈乳白色或天蓝色。大小为12-12.5毫米×15.8-16.6毫米,平均12.3毫米×16.2毫米,平均重1.1克。孵化期11-12 天,育雏期约12天。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红胁绣眼鸟体型,羽毛色彩美丽,叫声婉转,常被人们作为笼养观赏鸟之一,导致红胁绣眼鸟遭到大量猎捕、贩卖,野外种群数量衰减严重。
保护措施
目前,红胁绣眼鸟已经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的保护。私自进行驯养繁殖,需获得国家批准,否则将给予法律严惩。如因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监测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猎捕红胁绣眼鸟,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此外在中国,还通过举办爱鸟活动,发现和消除对于迁飞鸟类的人为威胁、并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地,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保护级别
2000年,红胁绣眼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2016年,红胁绣眼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无危(LC)。
2021年2月5日,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红胁绣眼鸟为新增二级保护鸟类。
相关文化
中国产的绣眼鸟有三种,即暗绿绣眼鸟、红胁绣眼鸟以及灰腹绣眼鸟。绣眼鸟生性活泼,行动敏捷,叫声婉转动听,自古以来便被人们广为饲养。而作为笼养观赏的绣眼主要有两种(暗绿绣眼与红胁绣眼)。但由于自然的地理分布,红胁绣眼鸟主要在北方人被进行玩赏,暗绿绣眼鸟则在南方。
近种鉴别
红胁绣眼鸟、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与灰腹绣眼鸟(Zosterops palpebrosus)同属绣眼鸟科绣眼鸟属,,形态相似。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分布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方式
生长繁殖
筑巢
繁殖与育雏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相关文化
近种鉴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