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约翰·基廷
澳大利亚第24任总理
保罗·约翰·基廷(Paul John Keating),1944年1月18日出生于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州悉尼(Sydney, New South Wales),毕业于澳大利亚德拉萨天主教学院(De La Salle Catholic College),是澳大利亚政治家,澳大利亚第24任总理、前工党 (ALP)领袖。
保罗·约翰·基廷在15岁离开学校时便加入了澳大利亚工党;1969年10月25日,保罗·约翰·基廷当选为悉尼布拉克斯兰(Blaxland)的众议院议员,最初在爱德华·惠特兰(Gough Whitlam’s)的政府中担任部长;1975年11月11日,保罗·约翰·基廷被任命为北澳大利亚部长;1975年至1983年,保罗·约翰·基廷在反对党期间担任工党发言人,负责一系列事务;1983年3月5日,保罗·约翰·基廷担任澳大利亚财政部长;1990年4月至1991年6月,保罗·约翰·基廷担任副总理和协助总理处理英联邦国家关系的部长;1991年12月20日,保罗·约翰·基廷正式当选总理;1992年,保罗·约翰·基廷发表雷德芬公园演讲,承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受到的虐待,并呼吁土著和非土著澳大利亚人之间的和解。1993年3月13日,保罗·约翰·基廷领导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保罗·约翰·基廷在执政四年多后,于1996年3月2日带领国家进行了第二次总理选举,最终败给自由党领导人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随后,保罗·约翰·基廷辞去工党领袖一职,并退出议会。保罗·约翰·基廷在离开政坛后,曾接受任命为多家公司的董事、华尔街精品投资银行Lazard的高级顾问、新南威尔士大学公共政策客座教授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等。
保罗·约翰·基廷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批准了外国银行在澳大利亚的经营,同时解除了对澳大利亚经济的管制,赢得了金融记者和商界的赞誉,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务主管”;同时,其在担任总理期间,实施了重大的经济改革,包括引入强制性退休金,浮动澳元,并启动了《土著权利法案》;他在职期间,政府还成立了共和党咨询委员会,以促进关于澳大利亚共和国可能性的辩论,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并推出鼓励经济竞争力的政策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4年1月18日,保罗·约翰·基廷出生于澳大利新南威尔士州悉尼(Sydney, New South Wales),他的父亲是一名锅炉制造商和工会官员;1955至1958年其间,就读于澳大利亚德拉萨天主教学院,后来在贝尔莫尔和悉尼技术学院学习;保罗·约翰·基廷在15岁离开学校时便加入了澳大利亚工党,开始在悉尼电力局做职员。
早期政治生涯
1966年,保罗·约翰·基廷成为工党青年委员会主席, 他接触了当时的一些主要政治家,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工党对布拉克斯兰席位的支持,并于1969年10月25日当选为悉尼布拉克斯兰(Blaxland)的众议院议员;1975年,保罗·约翰·基廷成为爱德华·惠特兰内阁的北澳大利亚部长;翌年他被提升为反对派发言人,并以积极的辩手而闻名。
内阁大臣
1975年至1983年,保罗·约翰·基廷在反对党期间担任工党发言人,负责一系列事务,同时还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担任工党新南威尔士州支部主席;1983年3月5日,保罗·约翰·基廷担任澳大利亚财政部长;1990年4月至1991年6月,保罗·约翰·基廷担任副总理和协助总理处理英联邦国家关系的部长。
担任总理
1991年12月,保罗·约翰·基廷在六个月内第二次挑战鲍勃·霍克(Bob Hawke),最终以56票对51票击败了鲍勃·霍克总理;1991年12月20日,保罗·约翰·基廷宣誓就任澳大利亚第24任总理;上任后,保罗·约翰·基廷对内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但人事方面几乎没有变化。
1992年1月,保罗·约翰·基廷在上任3周后接待了美国前总统乔治·H·布什( George H Bush)的来访;1992年2月底,保罗·约翰·基廷发布了“一国”经济计划,计划到1996年创造80万个就业机会,当时澳大利亚正处于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经济增长连续8个季度下滑。1992年,保罗·约翰·基廷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雷德芬公园演讲,承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受到的虐待,并呼吁土著和非土著澳大利亚人之间的和解。
1993年4月21日,保罗·约翰·基廷在墨尔本公司董事协会发表演讲,宣布对劳资关系进行广泛改革,他修改了选举前的减税承诺,建议分两个阶段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减少政府在一系列项目上的开支。
1994年5月,保罗·约翰·基廷向议会提交了“工作国家”,这是政府的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来扩大就业,特别是为年轻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1995年5月,保罗·约翰·基廷访问日本期间,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亚太地区的工作;同年年底,保罗·约翰·基廷在堪培拉国会大厦成立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协会。1996年1月,保罗·约翰·基廷对马来西亚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正式访问,弥合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总理未能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的裂痕。
离开政坛
1996年3月2日,保罗·约翰·基廷带领国家进行了第二次总理选举,但当时,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的外债、高失业率和高利率引起了广泛的担忧,工党管理经济的能力日益受到质疑,最终败给自由党领导人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随后,保罗·约翰·基廷辞去工党领袖一职,并退出议会。保罗·约翰·基廷在离开政坛后,曾接受任命为多家公司的董事、华尔街精品投资银行Lazard的高级顾问、新南威尔士大学公共政策客座教授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等。2023年7月9日,保罗·约翰·基廷发表声明称:对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反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向亚洲扩张”一事表示赞同,认为有关各方应该时刻记得北约的“北大西洋”这一地理范围定位,并对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提出严厉批评。
2024年8月8日,保罗·约翰·基廷在参加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一档访谈节目时,就台湾问题、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和中国军力发展等问题发表看法,驳斥污蔑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批评澳大利亚政府与美国相捆绑的政策。
政治观点
保罗·约翰·基廷反对澳大利亚工党对AUKUS的支持,重视和澳大利亚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重视亚太地区的合作,也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发展。
2024年8月8日,基廷表示,澳大利亚加入“奥库斯”跟美英绑在一起是“史上最糟糕协议”。在台湾问题上,基廷对澳现政府与美国捆绑的做法深感担忧。同时他表示,台湾是中国的“地产”。8月13日,佩洛西就基廷的发言宣称,“他应该知道台湾不是中国的地产”。随后,基廷发声明反驳佩洛西的言论。他表示,小保罗·佩洛西2022年“鲁莽任性”窜访台湾,“险些让美国和中国陷入军事对抗”。
执政举措
经济
1992年1月,保罗·约翰·基廷在上任3周后接待了美国前总统乔治·H·布什( George H Bush)的来访,这为保罗·约翰·基廷提供了讨论鼓励美国更多地参与太平洋贸易政策的机会,并称这是亚太地区发展强大贸易区域的关键;同年2月底,保罗·约翰·基廷发布了“一国”经济计划,计划到1996年创造80万个就业机会,当时澳大利亚正处于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经济增长连续8个季度下滑。
保罗·约翰·基廷在第一个任期内,澳大利亚失业率持续攀升,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训练局法案》(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澳大利亚首都领地 1992),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培训机会,提高劳动力技能,并为青年培训提供工资;1992年《残疾歧视法》为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保罗·约翰·基廷专注于国内经济问题,他在成立新政府时宣布,他将解决失业问题,修复受损的经济,以此作为实施经济和社会公平计划的基础。他提出的这一优先事项与他的“大蓝图”密切相关,即澳大利亚的未来是一个平等公民的共和国,不再受与英国的旧关系的束缚。相反,中原地区在亚太地区建立未来。这种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新首相的观点及其执政时期的特点。
1993年4月21日,保罗·约翰·基廷在墨尔本公司董事协会发表演讲,宣布对劳资关系进行广泛改革。政府的经济表现,或者紧张的经济时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了比1983年霍克政府从弗雷泽-安东尼联盟接手时还要大的赤字。1994年5月,保罗·约翰·基廷议会提交了“工作国家”,这是政府的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来扩大就业,特别是为年轻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1994年通货膨胀减少,经济增长良好,从衰退中复苏似乎指日可待。到1994年底,失业率降至9.3%,经济增长继续改善。
1992-1994期间,澳大利亚政府着重加强澳大利亚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集团内邻国的联系,并努力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实现更密切的区域经济合作;1994年,澳大利亚《工作国家白皮书》,阐述扩大就业特别是扩大年轻人就业和提高劳动力技能的战略。1995年,澳大利亚总理会议同意了一项开放电力、天然气、水和运输领域的国有垄断的商业竞争计划,以提高公用事业的提供效率。
立法
外交活动
1992年4月,保罗·约翰·基廷作为总理的第一次海外访问活动,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亚,提出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作用的建议获得了支持,保罗·约翰·基廷是推动各成员国同意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议的主要力量,这是将亚太经合组织建设成为指导本地区自由贸易和务实经济合作总体发展的机构的关键。
1992年9月至10月,保罗·约翰·基廷在日本、柬埔寨新加坡举行了高层会议,把加强亚太经合组织的问题提上了议程。1993年,保罗·约翰·基廷派出两名最亲密的顾问担任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日本大使,并访问了中国和韩国,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计划进行宣传。
1994年,保罗·约翰·基廷继续在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 APEC)成员国定期会晤,同年4月访问老挝泰国越南,同年6月访问印度尼西亚;同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在印尼的茂物召开会议时最终敲定的《茂物目标》(Bogor Goals),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高成就。
个人生活
保罗·约翰·基廷以喜欢华丽的时尚而闻名,他在任职期间经常穿着色彩鲜艳的西装;同时他是一位古董钟表收藏家、古典音乐爱好者(尤其是歌剧);保罗·约翰·基廷在业余时间喜欢画画、橄榄球、板球等。
亲属关系
保罗·约翰·基廷的父亲是马特·基廷(Matt Keating),是当地工党的主要成员,母亲是敏·基廷(Min Keating);保罗·约翰·基廷是四个兄弟组妹中的老大,他们一家都是爱尔兰天主教徒;1975年,他与荷兰空乘安娜·范·勒塞尔(Annita van lersel)结婚,婚后育有四个孩子:亚历山德拉·基廷(Alexandra Keating,)、卡罗琳·基廷(Caroline Keating)、凯瑟琳·基廷(凯瑟琳·基廷)、帕特里克·基廷(Patrick Keating)。
获得荣誉
以上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早期政治生涯
内阁大臣
担任总理
离开政坛
政治观点
执政举措
经济
立法
外交活动
个人生活
亲属关系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