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里狮子(
学名:Panthera leo leo),别名阿特拉斯狮子、北非狮,是一种已野外灭绝的狮子
亚种。雄狮体长2.35-2.8米,雌狮体长2.5米,体重270-300
千克,巴巴里狮子的体型非常大,其鬃毛很长,颜色深,其中混杂着许多明亮的棕色或黑褐色的毛发,从手臂延伸到腹部。
巴巴里狮子曾经在
北非发现,从
阿特拉斯山脉延伸到地中海地区,其主要栖息在树木繁茂的山区。古罗马时期数量众多,曾被用于整个
罗马帝国的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供人们娱乐,19世纪中叶,由于
火器的广泛分布以及
土耳其政府控制该地区后,施行狮子灭绝政策,其数量大大减少。1942年在
摩洛哥的
大阿特拉斯山脉一头
母狮被杀死,这是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巴巴里狮子的记载。摩洛哥皇家圈养狮子的后代具有与巴巴里狮子相似的血统和身体特征,被认为是其后裔,全世界的数量不到9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该
亚种定为“野外灭绝”。
1758年
瑞典生物学家
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以来自
北非的一头巴巴里狮子为模式标本首次为其取
学名为Felis leo,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小组根据狮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暂时提出将狮子分为两个亚种:
亚洲、
西非、中非和北非的狮子称为P. l. leo亚种,南非和东非称为P. l. melanochaita亚种。
巴巴里狮子体长:雄狮为2.35-2.8米,雌狮为2.5米;体重:270-300
千克。
巴巴里狮子的体型非常大,其具有颜色非常深的长鬃毛,其中混杂着许多明亮的棕色或黑褐色的毛发。巴巴里狮子的鬓毛从手臂延伸到腹部,雄狮的鬃毛相对雌狮更长,脸部周围的鬃毛是淡黄色的,在颈部、
喉咙、肩部和胸前的鬃毛颜色较深;胸部前面的鬃毛逐渐变短变细;在腹部下面有两条平行的长毛,形成腹部的鬃毛,颜色与胸前鬓毛类似;尾巴上的绒毛颜色更深一些。
雌性巴巴里狮子的颜色与
雄性相比较浅。巴巴里狮子鬃毛的颜色和大小取决于环境温度、血液中
睾丸激素的水平和可获得的食物量,其通过长长的鬃毛来保护自己免受温度影响。
巴巴里狮子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整个非洲,主要分布于
北非的
阿特拉斯山脉,绵延约2.5千米。直到18世纪,巴巴里狮从阿特拉斯山到
地中海都有分布,包括
阿尔及利亚和
马格里布。19世纪,由于猎人的迫害,巴巴里狮子
种群数量减少,从阿尔及利亚西北部穿越,向西进入
摩洛哥,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向东进入
突尼斯,最终于20世纪灭绝。
巴巴里狮主要栖息在树木繁茂的森林和山区,如瓦尔塞尼(Ouarsenis)、塔扎山(Pic de Taza)、恩内达特(Djebel Ennedate)之间的森林
丘陵和山脉、
君士坦丁省附近的森林和山上。
巴巴里狮子是独居动物,
交配季节除外。1839年至1942年,野生目击的巴巴里狮子均为独居或成对生活。可能是由于
温带栖息地的猎物密度较低,其
种群密度通常也较低。
所有大型猫科动物都是食肉动物,狮子几乎会
捕食任何动物,但以大型有蹄类动物为主,例如
瞪羚(Gazella)、
马鹿(Cervus elaphus)、(Sus scrofa)和
家畜绵羊(
盘羊属 公羊)、牛(Bovine)等。
阿尔及利亚的巴巴里狮子一般在1月份
交配。野生巴巴里狮子不同于圈养狮子那样每年繁殖,一般超过两年繁殖一次。其一胎生三四只,其中至少两只一般都能成熟。
生长巴巴里幼狮在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虚弱,需要雌狮照顾,甚至在可以捕猎后一段时间内,也会在雌狮的指导下行动。幼狮在冬眠期间经常打瞌睡,出牙期一般在其三个月大之后,鬃毛在三岁时生长,在六岁左右完全生长。
IUCN野生
猫科现状调查和行动计划承认某些圈养狮子可能是巴巴里狮子的后代,将该
亚种定为“野外灭绝”。
巴巴里狮子经历了与现代猫科动物所面临的威胁相一致的各种衰退因素:
栖息地的可用性、野生猎物的可用性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巴巴里狮子被运送到
竞技场供人们娱乐,成千上万的巴巴里狮子被以观赏性的名义被屠杀。北非东部(今
利比亚和
埃及地区)曾有密集的狮子种群,到18世纪初,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部分狮子已经灭绝,只剩北非西部的一个孤立种群,此时该种群数量仍然很多。巴巴里狮子在中世纪的欧洲动物园里很常见,19世纪时它们是动物园里的热门展品。巴巴里狮子也是
启蒙运动新兴自然科学家遇到并
编目的第一种狮子。19世纪中叶,由于
火器的广泛分布以及
土耳其政府控制北非西部地区后,施行狮子灭绝政策,奖励猎杀狮子,巴巴里狮子的数量大大减少。后来在
法国控制该地区时期此政策一直存在。最终于19世纪末,
突尼斯和
阿尔及利亚的巴巴里狮子全部灭绝。在
摩洛哥,巴巴里狮子一直存活到20世纪,最终在1940年代灭绝。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巴巴里狮子是在1942年的高阿特拉斯地区。在十九世纪50年代,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有人称看到巴巴里狮子,因此有人怀疑存在小
种群一直存活到60年代。
摩洛哥皇家收藏圈养狮子的后代曾被认为是巴巴里狮子的后裔,全世界的数量不到90只。19世纪末,摩洛哥
苏丹的狮子园安置了最后一批纯种的巴巴里狮子,1953年至1955年间王室短暂流亡时,其中一些巴巴里狮子被卖掉,苏丹国王把剩下的巴巴里狮子转移到新成立的摩洛哥国家动物园。其中有少数“皇家狮子”与巴巴里狮子具有相似的血统和身体特征,被认为是其后裔。但
摩洛哥皇家狮子作为野生巴巴里狮子后代的真实性存在疑问,摩洛哥皇家狮和野生巴巴里狮之间还没有确定的基因匹配。历史上巴巴利狮子的遗传特性尚未完全确定,少数利用博物馆样本的巴巴里狮子研究,由于缺乏野生来源的参考标本而受到限制。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摩洛哥皇家狮子可能与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非洲狮子存在杂交,不能排除从其他来源引入这个圈养繁殖群体的多重
基因渗入的可能性。但摩洛哥皇家狮子的潜在意义不小,许多学者称皇家狮子
种群可能仍然拥有全球狮子种群的独特遗产。1974年,保罗·莱豪森和赫尔穆特·赫默在对巴巴里狮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国际巴巴里狮子生存项目,接下来的几年该项目在几个
欧洲和美国动物园中启动。然而由于但
摩洛哥皇家狮子作为野生巴巴里狮子后代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巴巴里狮子圈养繁殖项目最终被质疑,几个参与的动物园放弃了该项目,最终该项目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