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靡菲斯特》(英文名:Mephisto)是由
伊斯特凡·萨博执导,伊斯特凡·萨博、Klaus Mann、彼得·杜巴根编剧,由
克劳斯·布朗道尔、克里斯蒂娜·杰恩达、伊迪科·班萨吉等人主演的彩色
剧情,该片由
匈牙利、
德国、
奥地利联合摄制,于1981年2月11日在匈牙利首映。
《靡菲斯特》改编自
克劳斯·曼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一名饰演靡菲斯特的戏剧演员亨德利克·赫夫根投靠了纳粹政权,获得了权势和名声,但也逐渐丧失自我的故事。
1981年。影片在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上得到
金棕榈奖提名,获最佳编剧奖。次年,在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该片在中国华表电影奖获得优秀译制片。
影片剧情
汉堡市一家剧院内,演员在聚光灯下表演,他们享受着瞩目、掌声与喝彩。而在角落里,话剧演员亨德利克·赫夫根(
克劳斯·布朗道尔 饰)渴望拥有这一切,却只能接受自己名声不显的现状。他有着杰出的天赋和不寻常的努力,但一直未能取得成功。不久之后,赫夫根爱上了著名教授的女儿芭芭拉(克里斯蒂娜·杰恩达 饰),两人很快完婚。出身的不同,让二人在生活习惯和对事物的看法上有很大不同。借助芭芭拉家族的影响力,赫夫根名声渐起,在话剧团内也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他对其他演员的刻薄引起了话剧演员汉斯·米克拉斯(
乔治·切豪尔米 饰)的不忿,为此发生了争吵,赫夫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逼迫剧场经理开除了汉斯·米克拉斯。优秀的表演才能让赫夫根的声誉日隆,他不再满足自己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名演员,仰仗岳父的影响力,赫夫根离开
汉堡市来到
柏林,进入了柏林国家剧院。赫夫根的演艺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很快他就名声鹊起,他饰演的戏剧角色靡菲斯特非常成功。
此时,
德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变,
法西斯主义取得了最高权柄,感受到国内严酷的政治气氛,芭芭拉一家离开了德国,赫夫根本来不愿意离开柏林,但提倡以戏剧唤醒人们对抗威权政府的话剧演员沃尔里西斯(彼得·安多莱 饰)等文化名人的突然失踪,让很多戏剧演员都逃离了德国,赫夫根逃到了
布达佩斯。一封来自国内戏剧届朋友的信件,谈到了政府高层对赫夫根的欣赏和承诺,让他返回了
柏林。对权势的俯首帖耳,让赫夫根再次获得了饰演靡菲斯特的机会,演出取得了成功,他得到了纳粹党将军(罗尔夫·霍帕 饰)的赏识。将军对戏剧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可以通过戏剧实现对人的思想渗透,还认为德国人身上不能只拥有浮士德的特性,那会让人软弱,让敌人遂愿,还应该拥有靡菲斯特的特性。赫夫根受到将军的恩宠,和上层人士往来,过着舒适的生活。曾经有过纠葛的汉斯·米克拉斯也臣服于赫夫根,但汉斯·米克拉斯对不公正事件的抗议为他带来了灾祸,盖世太保抓走汉斯·米克拉斯枪杀了他,随后官方宣布他死于车祸。
赫夫根的识时务和乖巧让他得到了更大的信任,他被任命为国家剧院的经理, 并负责领导第三帝国的所有剧院。显赫的身份需要配有无可挑剔的身世,为此,他与芭芭拉离婚,他的黑人情妇朱丽叶(卡琳·博伊德 饰)也被送出国外,同妻子的女友尼科勒塔·冯·希尔伯(伊尔迪克·本萨奇饰)结了婚。当他得知沃尔里西斯要被杀害时,去找将军说情。将军大骂他为戏子并赶走了他。
出访
法国,赫夫根密会了朱丽叶,又去拜会了芭芭拉,芭芭拉出言讽刺,让赫夫根心情郁,独自离开。
回到
德国后,赫夫根饰演的哈姆雷特再次获得成功。将军的生日到来,赫夫根为将军献上别出心裁的贺礼。晚会后,将军带着赫夫根来到一座未完工的大剧场。来到剧场中央,周围是漆黑的环境,站在强烈的聚光灯柱下,赫夫根露出了恐惧而疑惑的表情,他喃喃自语: “你们要我干什么?我不过是个演员。”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剧本改编
德国制片人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在读到德国作家
克劳斯·曼1936年出版的小说《靡菲斯特》后,邀请
吕振羽他多次合作的
匈牙利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筹划合拍这部影片。萨博也被小说曲折有致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所吸引,于是邀请
德国诗人彼得·杜巴根共同改编剧本。《靡菲斯特》的主人公赫夫根是以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著名的演员谷斯塔夫·格林更斯为原型人物,该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向世人昭示了这名演员令人唏噓的一生。在剧本改编时,伊斯特凡·萨博把原著中赫夫根的风流韵事删剪不少,以突出影片的政治意义。他还认为影片主人公身上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在《
浮士德》中,靡菲斯特是引诱浮士德怠惰满足的
魔鬼,是代表“恶”的否定精神,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形象。在影片中,靡菲斯特既是赫夫根扮演的一个舞台角色,也是他的人性在纳粹党专制统治下逐渐异化的记录,同时,还是对纳粹政权的暗喻。
选角
1979年,
克劳斯·布朗道尔接到《靡菲斯特》制片方的邀请,他也想拍一部有影响力的影片,就满怀激情地参与了影片拍摄。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想要找几个演技精湛、经验丰富、能够做到表情与音乐相匹配的演员,参与拍摄《靡菲斯特》,在选角色时,他与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在选角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还听取了摄影师的意见。
伊斯特凡·萨博参演了影片,饰演一个参加宴会时发牢骚的客人。
拍摄过程
影片是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剧组的很多人员都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拍摄过程中,为了还原赫夫根的原型人物谷斯塔夫·格林的人物经历,剧组在欧洲很多国家进行了影片的实景拍摄。
影片中有着人数众多的小演员一起喊口号的戏份,为了让动作和口号整齐划一,剧组用了很长时间对小演员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尽管如此,在实际拍摄时,仍然用了几个小时才拍摄完成。
影片拍摄时,剧组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极大地还原了历史,关于政治方面的戏份,完全选用了真实角度,没有添加任何创造和意会的成分。
影片是由
匈牙利,
德国、
奥地利合作拍摄的,剧组人员包括匈牙利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波兰人,对于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来说,协调和管理这么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国籍的人,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情,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剧组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影片在轻松的气氛中拍摄完成。
配音
20世纪80年代,《靡菲斯特》曾由
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译作《梅菲斯特升官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
童自荣为男主角赫夫根配音。他很喜欢挑战这种性格反差大、内心世界复杂的角色。童自荣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成功地完成配音工作,充分展现了角色的魅力。
影片特色
还原历史
影片以主人公霍夫根的舞台生涯和个人命运作为故事线。霍夫根在纳粹党上台后,为了前途,逐步投靠纳粹政权,最后当上了国家大剧院的院长,统治起全国的剧院,舞台。影片把纳粹统治下人性的复杂状态,把血腥而残酷的历史展示出来。经过导演独具匠心的再创作,艺术地剖析了一个血腥的时代,让人们看到霍夫根被纳粹历史浊浪所裹挟,无法辨认历史的走向,在人与魔之间摇摆,最后成为昙花一现的“丑角”,从而使观众从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受到启迪,并通过这段历史而悟出某种深刻的哲理。
色彩蒙太奇
《靡菲斯特》用彩色与黑白的更替来表现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出现,体现了色彩作为电影元素的特殊功能。多用于传记片、历史片中的这种色彩蒙太奇。人们时观看电影时,会自然而然地默认,彩色画面代表戏份或现实,而黑白影象则代表着历史或回忆。如此,只要用渐变的镜头将彩色画面转化为黑白画面,就是用电影语言告诉观众,这是在展现历史或回忆。
象征性
影片中有几场戏份具有独特的象征性。首先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赫夫根来到朱丽叶的住房。她的住房兼练舞间是昏暗的,只有彩色丝质灯罩下发出微弱的灯光,这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这封闭的空间,阴郁的色彩,象征着霍夫根内心的压抑。其次是影片中豪华的祝寿场面,剧院大厅被装饰得光彩夺目,大厅的中央挂着纳粹党旗,显示
法西斯主义的不可一世和嚣张。最后是影片的结尾,赫夫根被带到柏林奥林匹克新体育场,体育场上空夜色如漆,赫夫根走到广场中间,几条强烈刺眼的光柱照射在他脸上。这强烈的光柱象征着纳粹党的统治,而赫夫根在光柱下也就是在强权下,成了一个渺小的历史丑角。
影片配乐
影片配乐信息来源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信息来源
荣誉奖项
获奖情况信息来源
影片影响
《靡菲斯特》被列入
美国影评人
罗杰·伊伯特编撰的《伟大的电影》一书。
评分与评价
网站评分
网站评分截至2023年5月9日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Qnetwork》的影评人詹姆斯·肯德里克 (James Kendrick)认为,电影《靡菲斯特》对野心、机会主义和妥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展示。这些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借鉴意义,在这个时代,专制行为明显上升,而那些人应该更了解这一点。国家可能兴衰,但权力的诱惑和随之而来的腐败是永恒的。
《北青艺评》认为,《靡菲斯特》讲述了纳粹党政权统治下,话剧男星霍夫根攀附权势走上高位。他在舞台上饰演靡菲斯特,在台下也与魔鬼并行,他以为自己可以从事艺术事业而不不涉政治,其实都是他自欺欺人的想法和说辞。当他在嘉宾包厢里向纳粹高官献媚,艺术和人格就已经被出卖,自己已沦为纳粹的工具而不自知,最终在聚光灯下遭受摄影机的审判。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耶菲斯特》一片获奖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影片不仅使观众从主人公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示和教益,而且可以促使观众反躬自省: 如果处在影片主人公的处境,是像他那样卖身投靠,还是洁身自好。
《
华尔街日报》认为,影片把人物在紧要政治关头时的心理矛盾表现得十分成功。影片不仅叙事性强,视觉风格丰富多姿,而且还寓有深刻的政治涵义。
《
纽约时报》认为,影片的艺术成就不亚于它的政治意义。它用丰富的电影语言,画面、灯光以及音乐舞蹈来突出
法西斯主义的残暴和主人公的可悲。
负面评价
西班牙《
国家报》影评人迭戈·加兰(Diego Galán)认为,电影只揭示了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探讨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