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觉(1925年6月27日—2016年6月3日),男,出生于
上海市虹口区,原籍
苏州市,半导体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1949年毕业于
同济大学,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12月任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2000年受聘担任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2016年6月3日逝世,享年91岁。
王守觉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研究解决了“两弹一星”所需计算机基础器件;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研制成功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出版了《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入门》《微电子技术》《仿生模式识别与多权值神经元》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一等奖等奖项各1项。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5年6月27日,王守觉出生于
上海市虹口区天通庵,原名王守平,原籍
苏州市。1930年进入上海
巨鹿路采福里小学就读。1936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1937年在东吴大学附中读完初一;同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1月战火直逼苏州,开始逃难,王守觉随双亲逃难,绕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
越南,于1938年逃到大后方
昆明市。1939年年初,进入昆明天南中学读初三下学期,初中毕业后升入
高中。但因病住院而辍学。
1940年休学,期间在昆明郊区自家建的茅屋旁边养猪;修理旧钟表;手工制作门锁出售;在修建机场的工地做测量员,同时自学了高中课程。1941年进入昆明裕庆建筑公司当练习生。1942年考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和
同济大学;同年10月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电讯专业专修科学习;11月,离开西南联合大学,到四川
南溪区李庄,改名为王守觉,进入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弱电专业学习。
1945年1月入伍,在四川泸县青年军203师受训,后分配到通讯营当报务员及机务员。1946年回到已迁回
上海市的同济大学继续学业。1947年到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上海广播电台实习。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结晶学研究室,做助理员;开始从事
氧化亚铜整流器应用研究。
工作经历
1950年应聘任上海新成电器厂工程师。1952年起在上海新成电器厂承接的
衡阳站信号系统改造工程中,负责设计井指导建成了其自动闭塞系统。1953年调入第一机械部第二设计分局动力科做描图员。1954年在第一机械部第二设计分局动力科电讯组任主任设计师。1955年在第一机械部第二设计分局动力科电讯组任组长。1956年调入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
高级工程师。1957年10月,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在
圣彼得堡列别捷夫研究所等机构学习和参加研究工作。1958年回到中国,并于同年9月主持研制成功了截止频率超过200兆赫的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
晶体管,它的截止频率比当时中国研制的锗合金结晶体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1959年领导技术人员在109厂指导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生产。
1960年年初,指导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硅平面型低反向电流
二极管。1961年4月,被任命为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器件研究室主任;王守觉获悉美国发明硅平面器件与固体电路的信息,决定终止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的硅台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转而投入对硅平面工艺的探索。1964年7月,开始固体电路的研究工作;11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块硅固体电路。1965年,研制出三种性能基本符合使用要求的超小型固体电路第一批样品。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很快成为半导体研究所的第三号被打倒对象,停职劳动;固体电路和图形发生器研究被迫中断,研究设备被拆除。1967年7月,109厂完成了109丙
计算机研制所有硅
晶体管的生产任务。1969年停职劳动结束。
1971年改造成功了第一台能自动
制版的积木式图形发生器。1973年研制成功自动制版的积木式图形发生器;同年领导全组人员投入了计算机硬件和自动制版软件的研制工作。1974年,王守觉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
集成电路掩膜版,为基于计算机与图形发生器的自动制版法代替传统的刻图照相制版方式开辟了道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复杂性不再受制于刻图尺寸与精度。1978年,王守觉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应用DYL电路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全部应用国产集成电路的大型电子智能游艺机。1983年12月,任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90年起,王守觉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1994年,王守觉在对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功能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结构,发现了神经元与高维空间几何形体之间的潜在对应关系,提出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1996年,王守觉提出排序学习掩蔽数学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馈网络模型。1997年,王守觉提出模式识别用的神经网络的新模型,比原来的网络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000年,王守觉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双权
向量硬件“预言神二号”,并用于实物模型的识别。随后还进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预言神系列计算机和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2000年受聘担任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模式识别理论——仿生模式识别,是仿生信息学发展的重要一步。
人物逝世
2016年6月3日,王守觉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果
195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
晶体管,并在109工厂进行小批量生产,应用于晶体管化高速
计算机。1959-1963年负责研究成功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并研制成功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1974年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
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版。1976年起从事新电路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值与连续逻辑高速电路——多元逻辑电路,并试用于整机。1979年后主要从事多值与连续逻辑电路系统的研究及使之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硅平面器件研究
王守觉从基础设备研制到各项平面工艺的探索,在无法取得进口设备的情况下,亲自参与和带领全室人员,在两年多时间里自己乏计加工制备了一系列专用工艺设备,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了一系列崭新的工艺问题。1963年底,完成了国防部门5种硅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务。该项成果于1964年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联合组织的评奖中,被评为全国
工业新产品一等奖和1964年
国家发明奖。同时为中国在“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
计算机——09丙机提供了器件基础。在硅平面器件工艺基础上,他于1965年4月,研制成我国最早的固体组件,每个固体组件内含二十多个元器件,为后来研制弹上用微型计算机打下了基础。
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研究
1978年王守觉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其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制的高速数模转换器电路使我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缩短至4n以下。
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
王守觉研制成中国唯一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提出并发展了一种高维空间复杂几何形状覆盖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新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创了用神经网络对多变量控制生产系统进行总结经验、全局优化的新方法,用于一个20个变量控制,在大量生产的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优化中,总结经验、全局优化,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合格产品增加超过了10%。
发明专利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王守觉共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王守觉先后出版了3部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王守觉的研究成果先后获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全国工业新产品
一等奖、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一等奖等奖项各1项。
人才培养
王守觉是中国第一批博士导师,培养研究生40余人。
影响与后世纪念
王守觉先生追思会
王守觉先生追思会于2016年6月17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学术会议中心举行。
王守觉纪念专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官网设置了王守觉纪念专题,展示了王守觉的生平事迹以及图文资料。
人物评价
挽联:“高品行高学问高端创新一代宗师,集器件集功能
集成电路 万世流芳。”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表示:“王守觉先生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荣伟大的一生,他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科技与教育事业。”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200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1
199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1
200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1
197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