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植物生产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子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的,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
农学有关的技术研究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发展
专业前身是1979年吉林农业大学与全国供销总社合作办学首个全国招生的农药化肥专业,为全国供销系统培养专门人才,全国统一专业目录后,于1988年和1998年先后分别更名为农业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是我国唯一培养农资行业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40余年来,为国内外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农药化肥的推广与科学使用、保障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服务三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行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行业认可度。目前,吉林农业大学农药化肥专业是全国唯一一个融文理结合,农药化肥双方向培养人才的专业。
农药学系前身是原植物保护系的植物化学保护教研室,成立于1980年,1983年开始为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开设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2004年成立农药学系,目前,设有农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多年来,在老一辈农药学家薛绍、
沈慧敏等教授和新一代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梯队。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分别掌握现代作物学、园艺学或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
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与植物生产类的整体要求相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农药化肥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要求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课程体系
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除包括外语、数理化、思政课程外,还包含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须全部或大部分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宽口径培养建立公共专业基础课平台。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地区、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等千差万别,不宜用一个固化的课程体系来确定专业课程,因此,本标准只列出各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作为参考。各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补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课程或知识单元。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双语教学。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学生应完成必要的科研训练、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专业社会实践、综合教学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类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实习等。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4个月。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须建立于对毕业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或调研)的原始史料(含调研数据)的阐释。在实验研究(或调研)过程中,应有完整的实验研究(或调研)方案,力求获得完整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处理。毕业论文(设计)在结构上要求条理清楚,科学严谨,合理铺陈支撑数据或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力求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或视角上的创新或改进;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获取的科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写作须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科学规范和各培养单位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
发展方向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国内外农药化肥生产、流通企业中技术服务、推广应用、营销管理、产品研发等以及相关领域工作岗位。
师资队伍
须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培养单位每个专业应拥有2~3名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2人,生师比不高于18:1,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各培养单位必须拥有与所办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其次,培养单位公共图书馆应具有数量丰富的专业图书和专业期刊,专业期刊种类不少于30种,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再次,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最后,培养单位应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仪器设备较为完整,安全措施规范,可以有效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