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属 album L.),
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植物,别名灰、灰菜。分布遍及全球
温带及
热带,中国各地均产。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间,为很难除掉的杂草。花果期5-10月。
藜为一年生
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叶片菱状卵形至宽
披针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
花序;花被裂片宽卵形至椭圆形。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
藜的幼苗可作蔬菜用,是中国传统的
食用野菜,茎叶可喂家畜。全草可入药,能止泻痢,止痒,可治
痢疾腹泻。
历史记载
藜始载于《
诗经》,作为药用则首见于《本草拾遗》,载能“杀虫”,但无
气味记载,至《
本草纲目》始载”甘,平,微毒”,《
山东中草药手册》则又载“有小毒”。
形态特征
茎
藜为一年生
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
叶
叶片菱状卵形至宽
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
花
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
花序;花被裂片5,宽卵形至椭圆形,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边缘膜质;
雄蕊5,
花药伸出花被,
柱头2。
果实和种子
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藜喜阳,适应性强,耐寒耐热,耐旱耐贫瘠,生长力强。常生于原野田间、地边、宅旁、沟边及路旁、坡地,是一种泌盐性植物,能在含水量中等、含盐量较高的环境中生长。花果期5-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藜繁殖力强,生长快速旺盛,在自然界中一般通过种子繁殖。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于秋季采集藜的种子晾干备用。以春播为宜,其他季节可按市场需要进行。整地时施入适量有机肥或腐熟人畜粪作基肥,翻耕耙平,宽约120cm左右,平整畦面后撒播或条播,播后用扫帚顺畦向轻扫一遍,使种子落入土中,浇水浇透,保持土面湿润,4~5天出苗。藜生长力强,病虫害较少,在肥沃湿润的土中生长快速,施用基肥后可不再追肥,无雨天适时给予灌水即可。
物种危害
藜被列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十种
禾本科杂草之一,由于它的破坏性生长和化感作用使其在生存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作物产量显著下降。同时,藜适应环境能力强,可以通过不同的生存策略与其他植物争夺营养、水分、光线和空间,并可能藏匿作物病虫害。
在藜结子前及早清除沟渠地边的杂草,防止杂草种子传人田间。深翻土地,可将地表的藜种子埋入土壤深层内,抑制种子萌发,有利于减少田间发生密度。加强田间管理,藜幼期应及时进行人工除草。适时秋播可减轻田间为害。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藜全草可入药,
气味苦、凉,具有清湿热、降压、杀虫解毒、除口臭等作用,能够防止
消化道寄生昆虫,常用于治疗
痢疾、
腹泻等。
食用价值
藜的幼苗或嫩茎叶可作为
食用野菜食用,
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丰富。其中
维生素c含量明显高于
芹菜和
结球白菜等一般蔬菜,并且富含铁、锌等人体必需的
微量元素。此外,藜含17种氨基酸,其中包含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常用于炒食、做汤、
凉拌,拌
玉米面蒸吃或作干菜。
经济价值
藜因种子含油量高且具有高含量的亚油酸、油酸、
亚麻酸等不
饱和脂肪酸,同时
芥酸的含量很低,可作为一种新型油料植物。其还可作为家禽家畜的青饲料。
相关研究
关于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株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性质研究,其中活性成分包括
黄酮、
叶黄素、
多糖、
维生素c、
蛋白质、
多酚等。除此之外,藜属于泌盐盐生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逆特性,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并有望用于改良
盐碱地的物种。有研究指出藜盐
囊泡与植株抗旱耐盐特性密切相关。
延伸文化
成语“蒸藜出妻”典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
曾子孝顺,其妻拿没煮熟的藜菜给后母吃,曾参知道后就休掉妻子,并终身不再娶。比喻人子克尽孝道。其中的“蒸藜”指煮
食用野菜,也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
成语“藜藿不采”语出《汉书·盖宽饶传》“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人民怕猛兽,所以不敢上山采野菜。比喻国家若无忠臣保卫,奸邪之徒就会兴风作浪。其中藜藿,指粗劣的饭菜,也借指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