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2015年06月19日),出生于
江苏省淮阴市,毕业于淮海军政干部学校,中国内地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50位电影艺术家之一。
1958年,谢铁骊初执导筒,拍摄了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次年,独立执导拍摄个人首部电影《
无名岛》,由此正式开始导演生涯。次年,其执导拍摄由
周立波长篇小说同名改编的电影《
暴风骤雨》,该片是他的代表作,谢铁骊也因此在电影界成名。1963年,谢铁骊拍摄了他的代表作品《
早春二月》,该片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登上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之后又执导了《知音》《
包氏父子》和《红楼梦》等影视作品。。
新世纪以来,谢铁骊致力于电影立法,参与了《电影法》的制订和修订。2005年,他获得
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19日10时40分,谢铁骊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谢铁骊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家中清贫,从小只念过两年
私塾,之后插班进入
淮安市的安乐巷小学,却因战争辍学。在13岁时便随哥哥参加抗日救亡剧社,15岁时参加
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40年,谢铁骊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两年后加入共产党,在新四军文工团当戏剧教员,1945年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
导演经历
文革前
1950年,谢铁骊被调到北京,在文化部电影局创建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担任演员班班主任这一职务。三年后,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成立时,谢铁骊出任副团长。1956年该团划归
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也入厂转做副导演,并于1958年初执导筒,拍摄了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虽然是纪录
短片,但是谢铁骊在影片景物的选取方面注重抒情,剪辑方面简明扼要,展现了谢导个人散文诗式的电影风格。之后,在电影《
林家铺子》和《
红旗谱》中担任副导演。
谢铁骊在1959年首次独立执导拍摄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
无名岛》,该片取材于1958年人民解放军海军击沉蒋匪军舰“大成号”的斗争事件,主要讲述了我方海军在海防前线小岛上对敌斗争的故事。谢铁骊凭借其随军经历,完成了这部作品。拍摄期间,正好遇上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还常常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进行工作。次年,执导拍摄由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
暴风骤雨》。谢铁骊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做了些删减,该片是他的代表作。当时领导想把该片拍成正流行的彩色片,不过谢铁骊提倡以黑白片的形式来表现历史长河中的沧桑感,作品能够完成,还得益于
北京电影制片厂上级领导陈克寒的支持,结果该片广受好评,成为革命教材。谢铁骊也因此在电影界成名,成为北影厂的重要导演之一。。
文革时
1963年,谢铁骊拍摄了他导演生涯中的代表作品《
早春二月》,不同于《
无名岛》和《暴风骤雨》都是奉上级命令命令而作,这次的拍摄是他自己喜欢的电影。该片改编自
柔石的小说《
二月》,与“十七年”期间(1949-1966)的革命电影有很大不同,主要讲述的是爱情和理想而不是战争。在拍摄手法上,谢铁骊不仅运用空镜头,还采用“多场景组合”的影像叙事方法,这是新中国影史上的首创。该片虽有周恩来的指示和
夏衍的参与,但还是被扣上了“
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和
人道主义”的帽子,因当作“大毒草”进行批判放映,所以该片并未被修改,保全原貌大范围的与观众见面,直到“文革”后本片才恢复了应有的地位。该片入围197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登上戛纳电影节的影片,还获得
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该作品奠定了谢铁骊在影史的地位。
1967年,谢铁骊拍摄特殊时期下的文艺产物——“样板戏”,八部“样板戏”他拍了五部,分别是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龙江颂》《
海港》《
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原本要拍一个月,修修改改近乎拍了两年,其中“打虎上山”的段落,以及《杜鹃山》中群舞的场景,是一代人铭记的经典,后被多次翻拍。
在1971年,谢铁骊被下放到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了解到工人们想看故事片,他在取得周总理的同意后,改编了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为改好剧本,他跟作者黎汝清进行探讨,到东南沿海地区体验生活,还去见了小说主角海霞的原型——汪月霞,最终创作出了电影剧本《海霞》。拍摄时,谢铁骊临时接到其他拍摄任务,不得放弃该片的拍摄,导演组另做调整,之后导演们找到合适拍摄的演员后,还请谢铁骊过目拍板。拍摄完成后受到“四人帮”的多次围剿并被勒令修改,谢铁骊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直到1975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该片才得以上映。
文革后
1979年,谢铁骊与
陈怀皑联合执导的电影《
大河奔流》作为国庆30周年献礼片被推出,该片是粉碎“四人帮”之后问世的第一部电影剧作和影片。之后他又寻求创新,在散文诗式电影中开辟道路,拍摄作品《
今夜星光灿烂》,以个人化的视角、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展现民族革命史上的恢弘事件,讲述的是谢铁骊耳濡目染的革命情怀。在形式上注重
特写铺陈,运用
意识流和跳切,在内容上强调对于战争的反思和人性赞美。该片也经历波折,原本片中有30副担架上都是待掩埋的战士和一个地方出现了被炸断腿的卫生员这两幕画面,在审查时被说“宣扬了战争残酷论”,被迫删减了这两个场景。该片打破了多年以来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形成的陈旧模式,成为别样的经典。谢铁骊也凭借该片获得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在1981年,谢铁骊为纪念纪念
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拍摄英雄美人传奇电影《
知音》,该片讲述的是
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其主题曲《高山流水》被广为流传,因蔡在
袁世凯复辟时写了劝进书,该片被电影局多次叫停,几番周折才被允许拍摄。
谢铁骊是对历史名著改编最多的导演之一,在1989年,他将古典文学巨著《
红楼梦》搬上了银幕,该作品创作周期有5年之久,系列作品剧集长达6部。该片开创了系列电影的先河,后被翻拍多次,谢铁骊也凭借该作品获得了第十届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此后,谢铁骊还尝试不同题材的电影,拍摄恐怖
惊悚片《
古墓荒斋》,民族史诗巨制《
月落玉长河》,反腐倡廉题材《
天网》等作品。并接连获得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新世纪以来,谢铁骊致力于电影立法,参与了《电影法》的制订和修订,推动了电影行业的规范化进程。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将代表至高荣誉的终身成就奖颁发给谢铁骊导演,以表彰和肯定他对中国电影事业不遗余力的贡献。
2015年6月19日10时40分,谢铁骊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2022年谢铁骊在新时代国际
电影节金扬花奖中选入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
个人生活
谢铁骊在14岁时与王遐相识,25岁时两人成婚。
主要作品
注:以下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3月
导演作品
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资料来源:
纪录片
参演电影
顾问
人物评价
在中国电影史上,谢铁骊是第三代导演中的领军者,他与
谢晋并称“南北二谢”,是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主力导演,是新中国电影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与师承老上海电影的谢晋不同,谢铁骊完全是在共产党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艺术创作风格上,谢铁骊导演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既能掌控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革命历史题材,又能婉转刻画知识分子的文人内心。(
饶曙光评)
谢铁骊视电影为生命,对艺术有敬畏之心,而他拍的《
智取威虎山》《
杜鹃山》很有特色,“你得懂戏曲的音乐、
锣鼓的节奏、演员的表演才能做到,
戏曲表演跟影视、
话剧表演都不一样,真正懂经典作品的大导演才能拍好。所以我说他的离世是电影界的巨大损失”。(
六小龄童评)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资料来源:
其他荣誉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