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英文名称:China Women’s University,缩写:CWU),位于北京市
朝阳区,由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是中国妇联所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中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商务部发展中国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单位,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
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1949年,革命前辈创办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是学校的前身;1995年,校址迁移并启用中华女子学院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23.75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0.60万平方米, 学校总
建筑面积为14.5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72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为4291人,普通本科生数3827人。18个本科招生专业 ,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学前教育、法学、
女性学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
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社会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
人事管理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4年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中,中华女子学院位列14名。2024年软科全国参考排名排名中,中华女子学院位列452名。
历史沿革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49年7月,中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接管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同8月,经中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学校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50年7月,学校的400名学员毕业,由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工作岗位。
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
1950年7月,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是中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中国妇联书记处停办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中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邓小平同志亲自协调学校恢复办学。
1979年3月,学校恢复办学。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84年3月,学校更名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同年7月,学校成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举办两年制大专班,创建并开办三个系,分别是妇女运动、学前教育管理、法律。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招收中国社会各界的女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时举办。
1990年春节,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陈慕华率书记提出要选择新校址,把学院扩建为女子大学。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列入A级院校。
1993年1月,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中华女子学院
1995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成人高校制,是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同年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
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9月,学校与
东北师范大学签订研究生协议,分别是
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女性学、会计学、法学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方向。
2010年,学校根据《方案》进行教学机构调整,设立七个二级学院和三系二部。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学校首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
2019年,学校把学院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的基地,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2021年11月5日,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9月15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与体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女性与体育论坛在京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3年8月,学校设有妇女发展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院部。18个本科招生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72人,教职工中有联合国教席主持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有法律、社会工作、教育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 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2021年获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北京市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有多个教学基地。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瑞典、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暑期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院校的英语培训项目,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赴美社会调研项目等学生交流项目;学校与地方妇联建立合作,2020年与建德市妇联、重庆市妇女联合会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推进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的合作,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6089.5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200个;拥有纸质图书75.37万册,当年新增13684.0册,生均纸质图书170.17册;拥有电子期刊133.45万册,学位论文 930.07万册,音视频28602.13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0.70万本册,电 子资源访问量2260.2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91.92万篇次。
学术期刊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第一家以探索和研究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由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1991年面向国际公开发行,学报打造了一系列女性/性别、儿童、家庭栏目,如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将持续重点打造“女性与法律”栏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学科扩展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学校有实体科研机构4个,非实体科研机构32个,研究院2所。
学术成果
学校在201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项;有学位论文 846.61 万册。
学校排行
在2024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中,中华女子学院位列全国第14名,全国参考排名452名。
校园文化
校训
学校校训是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校徽
校徽内围主体造型由三颗心组成,象征崇德、至爱、博学。三颗心形交叉组成的“女”字,外围为中英文校名组合,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校区情况
截止2023年,学校有校本部和北校区两个校区。
校本部
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创新路20号,主要为本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和高职一、二年级学生住宿、学习、生活管理服务。
所获荣誉
201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在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长大会暨工作年会上,学校获“2017年度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
2021年,北京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为学校颁发组织贡献奖。
参考资料
校情简介.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3-05-06
统计数据.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3-05-06
学校概况.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4-04-20
教学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3-05-07
郭国庆.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2023-05-07
教学名师.中华女子学院人事处.2023-05-07
交流合作.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4-05-24
学报.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3-05-07
历任领导.中华女子学院 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2023-05-06
北校区简介.中华女子学院北校区.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