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修业年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研究文物学、历史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合成、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技能,在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等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例如:遭受风雨侵蚀的壁画的修复,铜铁器的防锈,丝绸、字画的防腐防霉等。本专业毕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工作。
专业发展
2001年03月0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0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1〕7号),公布200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200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有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文物保护技术入选《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专业代码为:060106W。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代码由060106W变更为060105T。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代码为:060105T。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文物鉴定和保护修复知识,能在政府所设文物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及艺术品经营等单位从事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受到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实际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从事历史文物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课程体系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程由文物保护导论、普通物理学等组成。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检索、史学论文写作、田野调查与考 古发掘报告撰写、博物馆陈列设计训练、公众历史策划等。专业实训主要指专业考察(如文化遗址考察、博物馆研习)、社会调查(如口述历史)、大学生自主 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田野考古实习、博物馆工作实习、社会实习(如新媒体历史传播实 习)等。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设计、调研 报告等多种形式。选题力求立足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对相关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较为系统和全 面的了解。能够明确选题的意义,力求在理论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学生拟定选题后,须经指导教师审定和 同意,方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选择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科学技术史、中国史等专业继续深造学习。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后可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师资队伍
历史学类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另可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 : 1。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 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3。
教学条件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学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应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 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B+的学校共有1所,其中评级B+及以上3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2所,A+档次的学校5所,学校排名依次为:
目录
概述
专业发展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毕业写作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就业方向
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
开设院校
专业排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