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Binzhou Polytechnic)简称滨州职院或滨职,位于山东省
滨州市。学院是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由
滨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由山东省主管。学院是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于2001年7月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原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卫生学校、滨州工业学校、滨州经济学校、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2023年5月22日,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工匠学院”在学院挂牌。
截止2022年1月,学院占地3639.96亩,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986.07万元。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在校生23516人。设15个二级学院,48个招生专业,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
在2023年软科中国综合类高职院校排名,滨州职业学院位列第13位。
历史沿革
四校一所
滨州农业学校
1956年,山东省惠民农业学校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隶属山东省农业厅。1958年,由中专改为大专,更名为山东省北镇农业学校,隶属于淄博专区。1961年,学校划归惠民地区管理。1966年5月,“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2年5月,学校恢复招生。1986年10月,更名为山东省滨州农业学校。199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A等三级学校”。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3年,举办山东农业大学滨州班(专科)。1998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滨州卫生学校
1958年9月1日,惠民专区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成立。1959年,更名为山东淄博专区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1960年,7月6日,更名为山东省北镇卫生学校。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停止招生。1962年8月,学校正式宣布停办。1963年恢复招生。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1983年11月,更名为滨州卫生学校。1985年,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滨州卫校校刊创刊号出版。1987年,以第五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山东省中等卫生学校教学检查评估,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1992年9月,省评估检查团对学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检查。1993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中专学校”“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1999年,顺利通过全省中等教育专业设置评估检查。2000年11月,被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省级会计基础规范化优秀单位”。
滨州经济学校
1972年,滨县北镇高中创建,隶属滨县人民政府。1977年,更名为滨县第十中学(完全中学),隶属滨县人民政府。1980年,划归北镇镇政府。1982年,更名为滨州市第五中学(初中),隶属滨州市人民政府(县级)。1985年,在第五中学基础上筹建滨州市职业中学。1987年,更名为滨州市第一职业高中。1990年,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滨州经济学校,隶属滨州地区行署,滨州市人民政府(县级)代管。1993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合格学校”。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中等专业学校优秀学校”。1998年,彭李中学划归学校,分为东西两个校区。1999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滨州工业学校
1982年5月,地区纺织局成立惠民地区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筹建领导小组。1983年5月,经山东省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鲁职〔1983〕5号文件批准,成立惠民地区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学校升格为副县级单位,隶属地区纺织局,获纺织工业部“全国纺织系统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被授子“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集体”。1988年,被授予“全国纺织系统教育先进单位”。1989年,获山东省纺织厅“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6月,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滨州工业学校,同时保留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召开首届教代会,被省政府命名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1-1991)。1992年,创办《滨州工校报》。1993年6月,召开首届党代会。1994年,被授予“全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省级重点职工中专学校”。
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6年,成立山东省惠民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原惠民农业学校合署办公,始建于1946年的原渤海专区农场奶牛场并入。1958年,省政府批文正式建所,业务上受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农科院指导,党政由地委、行署领导。1962年春,与原北镇农校分制。1967年,更名为山东省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8年,迁址于渤海五路710号,即原渤海五路实验农场,年底受“文革”影响,被地区革委会下令撤销。1969年10月,恢复建制。1992年,更名为滨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99年,《滨州农业科技》创刊。2000年,更名为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更名为滨州职业学院农业科学研所。
合并办学
2001年7月25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鲁政字[2001]223号),在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卫生学校、滨州经济学校、滨州工业学校、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建立滨州职业学院。2002年2月25日,印发《滨州职业学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方案》,学院设6系1部和17个行政部门。4月18日,《滨州职业学院报》创刊首发。7月15日,图书楼、实验楼破土动工,人工湖开挖。秋季招生4090人,在校生达万人规模。10月28日,学院举行盛揭牌庆典。2013年10月学校通过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2017年9月以全省第4名的成绩进入第一批
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学校行列。2019年10月成功入选“双高计划”。2023年5月22日,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工匠学院”在学院挂牌。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22年1月,学院设15个二级学院,48个招生专业。
师资力量
截止2022年1月,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8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2人,其中正高48人、副高304人,双师型教师733人,兼职教师385人。“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1月,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国家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6种。顺利通过2015—2018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2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获批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8个,省委托项目1个。
交流合作
国内合作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依托首批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与中裕集团、京博集团、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青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成立滨州市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国际合作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与加拿大诺奎斯特大学合作共同举办护理专业、与美国
诺斯伍德大学合作共同举办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与澳大利亚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共同举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德国格拉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共同举办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日本
鹿儿岛县医疗技术专门学校合作共同举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获批首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智能制造领域”试点单位与专业。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秘书处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工业机器人专业试点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获批首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智能制造领域”试点单位与专业,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入选的试点院校。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图书馆馆舍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藏书总量193.4万册,中外文期刊475种,报刊50种,电子期刊1万多种。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和
超星数字图书馆。
学术期刊
学校期刊为《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主办单位为滨州职业学院,主管单位为
山东省教育厅。截止2023年7月,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
全国报刊索引》固定来源期刊。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特色学报”,2008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2011年为庆祝建校55周年暨合院10周年编辑出版校庆专刊一期。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12月,学院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5个,
校企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科研成果
截止2022年1月,学院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蓝黄”两区重大理论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7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项目获批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5个项目获批山东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近百项,累计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
学校排行
2024年,在软科中国综合类高职院校排名,滨州职业学院位列第13位。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为圆形徽标,上方边缘为学院英文译名,下方边缘为“滨州职业学院”鲁迅书法集字字样,中心图案为学院校标。主体由手变体组成,同时是书的抽象体,表明了学院是由“四校一所”合并而来,即原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经济学校、滨州市农科所合并组建、握指成拳。五个手指分别代表:君子品格、忧乐情怀、竞合精神、知行境界、红色基因。
校训
责任
校歌
《滨州职业学院院歌》
办学理念
与市场共舞,助群雁起飞
教风
知行垂范
学风
博知敏行
校风
崇德尚能
校庆日
10月16日
校园环境
滨州职业学院位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十二路919号。
太阳广场
“太阳广场”其状恰如太阳,广场中心用地砖镶嵌巨大太阳图样,四周树木、花池造型和人行道设计呈放射状,象征着滨州职业学院是一所充满希望与朝气的高职院校,寓意着蒸蒸日上、前程似锦,也象征着青年学生是祖国7、8点钟的太阳,健康向上,风华正茂。同时,太阳普照大地,也寓意着学院的发展在党的阳光下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学生们常在这里举办文艺晚会、学生社团等活动,成为学生开展日常小型活动的场所。广场四周绿地地形
微波起伏,草坪修剪整齐,树木四季常青;四角设有4盏
高亮度照射灯,南段安装了8盏
景观灯,使这里的夜晚夜明如昼。
琴湖公园
琴湖占地面积55亩,湖型柔美、飘逸,湖区水面碧波荡漾,绿地微波起伏,假山亭廊错落有致,营造了园区独特的园林景致,主要景观包括:一廊两岛两桥两亭。一廊即观湖长廊,两岛是南北两侧的两个湖心岛,两桥两亭则是两岛上的“步闲桥”“木栈桥”和“聆风亭”“毓秀亭”。
范公文化园
范公文化园是学院与
滨州市滨城区彭李办事处合作建设,学院与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园区共建就是合作办学成果之一。园区设计灵感源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诗句,突出体现了滨职师生先忧后乐、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拳拳情怀,集中展现了集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风貌。园内林荫小路曲径通幽,
缓坡地形高低起伏,葱郁绿树枝木交叉。
行知广场
行知广场是位于学生公寓区之中的学生休读广场,取意于著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时刻警示着我们牢记“知行合一、实践成才”的责任,昭示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并重,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行知广场北邻是晨读广场,每天清晨和黄昏,学生在这里会在这里看书,读英语、朗诵诗词和练习台词。
剑湖公园
剑湖湖型刚劲、有力,主要景观有一亭一桥一场,一亭一桥是剑湖亭和剑湖桥,因剑湖而得名;一场是门球场,为老干部等门球爱好者提供了幽静的活动场所。
孙武文化园
园区设计在充分感悟古老璀璨的中华兵学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了
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文化,对于培养我们同学高贵的品质,锤炼坚强不屈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昭示出了真才实学必须在“动手动脑”、“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过程中才能练就的理念,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动脑、真刀真枪的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实践锻炼。园区设计凸显了孙武性格刚直的特点,线条笔直的道路像似利剑崭劈而来,兵圣亭、孙武像、景观石坐落在中心广场,兵圣亭
隶书镌刻“嘘吸沧溟三尺剑,吞吐日月一卷书”楹联,孙武像威武壮观,景观石刻有孙武生平简介以及著名的《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园区是学院与
滨城区市西街道办事处共建,景观石由滨州经济开发区沙河办事处捐赠。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奖项
2020年,学校荣获“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学校荣获“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2021年,学校荣获“全国服务贡献典型院校”。
2021年,学校荣获“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