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1900-03-21至1990-07-11),原名孙成玙,出生于
重庆市,中国内地电影导演、编剧,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
孙瑜毕业于
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教育的电影艺术家,也是最早使用运动镜头在实景中拍摄的导演之一,他用最原始的手工配音,为中国电影配上了最早的插曲,从而促成了电影与流行音乐的联姻,成为中国电影歌曲首创者。
留学回国后的孙瑜,最初梦想从事编剧工作,但由于职场失利,开始从事电影行业,后逐渐编导了《
渔叉怪侠》《
故都春梦》等多部电影。1928年,孙瑜编导了人生第一部电影《渔叉怪侠》;两年后,导演电影《
野草闲花》,他特地为此片创作了一首插曲《万里寻兄词》,并请唱片公司录成唱片,因此成了中国首部“配音有声片”的创作者。1932年,导演作品《
野玫瑰》,拓宽了中国电影的视野和容量;同年,写出了反抗
日本侵略主题影片《
小玩意》。1934年,拍摄了划时代影片《
大路》,这部电影横跨了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孙瑜的影片借鉴西方戏剧结构和新颖的电影手法,被同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
沈西苓盛赞尊为“诗人”导演。1951年,他因电影《
武训传》受到由人民日报引发的全国性批判,此后便临来创作上的止步,后期的四部作品也只上映了《
乘风破浪》和《
鲁班的传说》两部,晚年的孙瑜渐渐离开电影行业,闲暇时间用来创作自传等文学作品。
孙瑜,原名孙成玙,原籍四川自贡,1900年生于
重庆市,其父是清朝末年一位诗人、学者,曾在
川西、江南、
河北省等地执教,孙瑜少年时代即随父游历大江南北,十二岁时在上海的一家戏院中看到“电光影戏”,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影。
孙瑜十五岁进
天津市南开中学念书,和周恩来同志是四年的同学,在校时他曾看过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同志主演的几台反封建的话剧,受到启发和鼓舞,开始对文艺产生了兴趣。1993年考入今天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高等科,入学第二年,孙瑜和同学组织了电影社团,开始对创作电影产生兴趣,一次偶然机会,孙瑜投稿针对美国影片《
赖婚》的影评征文,并意外获得影评征文的第一名。
毕业后孙瑜公费去美国留学,在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选读文学戏剧科,后来他又进纽约电影摄影学校和
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科,学得了电影编导、摄影、剪辑、洗印等技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还攻读高等电影编剧导演专业,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电影专科学校毕业的电影艺术家。
1926年,孙瑜回国,经著名戏剧家洪琛介绍应聘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剧,但此次应聘并没有成功,之后便投身
长城画片公司和
民新影片公司,从事电影工作。1928年,孙瑜初露锋芒,编导了电影处女作《潇湘泪》,后改名为《
渔叉怪侠》。1929年刚进入民新影片公司后,编导了《风流剑客》。进入30年代,他遇见了“华北电影大王”罗明佑,受邀导演《故都春梦》,影片播出后票房大卖,也正因为这部影片,让一代名伶
阮玲玉就此成名。1930年,孙瑜转入罗明佑的联华影业公司,导演了中国第一部“配乐有声片”《野草闲花》,同样在影坛引起了巨大轰动。
1932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受
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孙瑜进入了自己电影创作的旺盛时期,具有爱国热枕的他带着对
日寇侵略
东北地区的悲愤心情,写出了反抗
日本侵略主题的《
野玫瑰》《
火山情血》《天明》《
小玩意》《
体育皇后》《
大路》等影片,以唤起民众抗日激情,其中《小玩意》由著名银幕女星
阮玲玉主演,是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代表了
上海市三十年代电影制作业的黄金时代。在这些影片中,以《大路》成就最高,它将默片和有声片进行时代划分,被称为“无声对白配音歌唱影片”。193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
到自然去》上映。中国艺术报知名作者
石川曾评价孙瑜的作品:“它虽然努力向着时代靠拢,却不能最终融时代政治的主流。”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瑜与家人转移到了
重庆市。导演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长空万里》,随后根据当时日机轰炸重庆的实际情况编写了
间谍影片《火的洗礼》并进行拍摄;后辗转去了美国养病。1943年孙瑜受民众教育家
陶行知之托开始构思剧情电影《
武训传》。1945年,孙瑜开始担任
中国电影制片厂驻美代表。1947年,回国加入
昆仑影业公司,翌年筹备拍摄《武训传》;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50年,在更换了两家投资公司的艰难历程后,《武训传》终于于年底拍摄完成,这部影片发展了他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既不脱离、又不拘泥于描摹现实的诗情
现实主义风格,被评为《
大众电影》10部“最佳国产影片”之一。但是,由于该作品体现出创作者与新的国家
意识形态间在文艺构想上的差异,在1966年“文革”爆发后,孙瑜本人遭到了强烈批判。
1957年,孙瑜与蒋君超联合执导剧情电影《
乘风破浪》。第二年,他创作了生涯中最后一部故事片《
鲁班的传说》,并于2月1日在大陆上映,影片以循序渐进的叙事手法,表现出对旧社会皇权对百姓摧残的抨击,也对劳动人民面对危难时的创造性智慧进行了歌颂。1960年,执导戏曲片《
秦娘美》,这也是孙瑜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1981年他出版了《孙瑜电影剧本选集》和《李白诗新译(英文)》;随后,晚年的孙瑜编写了自传《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1990年,他的自传易名《大路之歌》在台湾及海外出版,同年7月1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1926年8月初,回国后的孙瑜曾移居到
青岛市,住在江苏路41号,1927年
元宵节孙瑜和张绮先在青岛结婚。次年秋天,孙瑜刚满八个月的女儿白蒂在青岛夭折。
纵观孙瑜的电影生涯,他一直以相当自觉的使命担当意识对中国电影投入着饱满的热情,正如他在《电影导演论》中所言,“他应该抱着战士的精神去奋斗牺牲,保持着艺术家的态度去努力创造,燃烧着热忱,不断地去学习、研究、试验,使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对于人类的进化和幸福得以完成它的伟大意义和使命。”(中国电影资料馆评)
如《
影戏杂志》的评论所言,孙瑜的作品一反当时追求感官刺激、低俗趣味的风潮,转而关注社会阶级矛盾、民族救亡、国家建设。生产这些影片,一是为了提供人物更写实、故事更跌宕、内容更深刻的国产佳作,二则是为了提供文化上的教育、启蒙。就生产意图而言,孙瑜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端。(钱江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