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材料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以及其
复合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和生产工艺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其研究方向广泛,包括
冶金、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等多个方面。培养具备
工程意识、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组织管理和国际视野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类企业和科研类单位中从事各种相关工作。
专业发展
1998年,经教育部研讨决定,新增了金属材料工程(080202)专业,该专业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粉末冶金、复合材料、腐蚀与防护、铸造、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以及焊接工艺及设备八个相关专业整合而成。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对照表》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代码变更为080405。2020年,经教育部的决策,将金属材料工程划分到工学和材料学两大范畴中。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工程在应用领域大放异彩,并积极探索创新方向,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毕业生应具备工程意识、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组织管理和国际视野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科技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知识要求
学生将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规律。他们还会学习到各种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检测与分析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此外,该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对材料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所了解,并具备创新思维,能够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合适的材料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也会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规、政策和方针,并具备高度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涵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确保课程结构和内容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并能够有效满足学校提出的本专业类人才的培养需求。其中,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部分强调对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核心部分涉及到专业领域的前沿性问题的研究,而多学科交叉部分则强化了工程师在不同领域之间协调合作、发挥创新应用能力的能力,使其具备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相关能力。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到各类工程单位进行实习或工作,以取得实际的工程经验,并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现状。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该环节需要制定符合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明确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课题工作量和难度适当,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每位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
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从科研任务中选择规模适当且相对独立的题目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重要的是确保每个毕业设计(论文)都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
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选择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工业类企业和科研类单位中从事各种相关工作。在工业类企业,毕业生可以从事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研发、材料
生产组织、生产技术、材料检测、失效分析、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科研类单位,毕业生则可以参与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同时也可以从事金属材料的科研工作。也可以报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海关、
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公务员岗位。
师资队伍
高校根据专业一级/二级进行师资配置,专任教师人数不能低于一定比例,且生师比不高于18:1。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较高,以满足学科的持续发展需求。高校应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高、
中级职称比例不低于50%和85%,并且硕士、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80%,其中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50%。学科带头人需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领域知识,并且专业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
学缘结构合理,相同学历背景的教师比例不高于50%,骨干教师数量适宜,以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教学条件
高校应确保教室、实验室和设备数量与功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室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5000元。实验设备应完备、充足、性能优良,以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求。专业课程实验开设率应不低于90%,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每个实验应该有足够的台套数和较高的利用率,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2人,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大型仪器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8人。
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具备实验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配置、维护并有效地管理实验设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提供校内外实习及实践基地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生产实习应有具体的实习大纲、明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并确保实习带队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需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而配备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7所,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3-2024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3所,等级5★-的学校4所,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