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工程物理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核工程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该专业主要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他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和利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相关应用等,常在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工程规划与设计等,从而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品质。该专业毕业后可在电力工程、暖通工程、制冷工程、核工程等方面工作。
专业发展
工程物理一词来源于苏联,半个多世纪前,核能科学技术是一个敏感的领域,苏联学者用工程物理来称呼原子能这个领域。
工程物理学是一个以实现核能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交叉学科领域,是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合奏的交响乐,是20世纪人类最有标志性的科学技术进展之一。目前我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辐射物理、加速器物理、辐射探测、核信号处理、粒子信息分析及 核技术应用等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射线分析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科技人才。
知识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科和艺术素养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趋势和需求;了解本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法则,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较系统的专业实验和实践训练,较好掌握工程技术分析、应用系统开发及计算机应 用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
工程物理专业知识体系分为通识类知识、专业知识,核工程类的学科基础知识三个部分。通识类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学等;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核物理量子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等; 专业知识包括反应堆物理、反应堆运行、反应堆控制、反应堆热工水力、聚变与带电粒子物理、核动力系统与设备等。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院校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种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课程应包括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在学生完成验证性教学实验外,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制作、调试和运行,以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建立与相关科研和生产单位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和高年级学生的生产实习,鼓励学生认识和了解行业生产,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综合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建立设计(论文)检查评价机制,落实教师有效指导,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毕业写作
学生毕业前用较长时间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科研生产中的实际课题,通过课题调研、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验测试、论文答辩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锻炼和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 是对学生大学学习的综合训练和检验,通过最后的论文写作和答辩给出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有核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核能核技术工程、安全工程、物理学、电机工程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工程类企业:工程设计、光学工程、技术工程、电子工程、电力工程、暖通工程、核反应堆工程、品质控制等岗位就业,也可报考汕头海关、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师资队伍
核工程类各专业应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室总面积不得低于500平方米,以满足实验设备功能和学生数量的需求。 实验室应该设备齐全,满足需求。要求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安全合理、符合规范,辐射安全与消防安全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实验室设备要求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专业教学实验的需求。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 安全和更新制度,为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作风以及锻炼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实验室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要求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协助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活动。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工程物理专业介绍.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2
硕士专业目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05-12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05-12
目录
概述
专业发展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毕业写作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就业方向
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