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
学士。
本专业主要研究的是传统和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涉及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机等热工设备的设计和测试技术。这些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风能、生物能等,而在应用上则体现为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风能用于发电、燃气锅炉供暖、空调和制冷机的设计及测试等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
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领域从事相关设计和管理工作。
专业发展
中国的能源动力类专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工业产品生产为指导,划分出锅炉、内燃机、电厂热能、低温、水能动力、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等几十个“小”专业。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在1993年编制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逐步整合这些领域的小专业为9个专业,进一步提高了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在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专业目录中,各种相关专业被合并到一个大的专业中,即
热能与动力工程。最终,2012年新的专业目录中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标志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成为一个更加建设性和包容性的领域。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宽厚基础理论,并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新能源技术、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将具备在能源、动力和环保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能力,拥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具有高素质、专门技能的人才。
知识要求
学生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和
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以及相关工程学科,如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机工程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们还应该熟悉能源系统中的热力学、
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能源转换与利用、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能源动力系统与装备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故障诊断、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这需要他们熟练掌握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最新科技信息,跟踪本专业类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学生必须具备辅助设计、数值计算和工程分析等计算机技能,以应对在工作和实验室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课程体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工程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国家和地区以及行业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和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条件与机会。实践育人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国际认证接轨,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供多元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这些原则可以为基于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保证,并实现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高校应设立课程实验、金属加工实习、思维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以及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等重要实践环节。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科研和学习的重要实践环节,需要根据专业要求和标准制定相应的评审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在确定选题时,应基于工程实际问题,并适当控制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指导老师每年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不得超过6人。此外,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独立性的科研任务进行研究,也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关键是要确保每个毕业论文(设计)都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综合能力。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选择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领域从事相关设计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领域进行研究和创新工作。此外,机械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等领域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也可以报考中央办公厅、哈尔滨铁路公安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师资队伍
院校内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该具备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并且拥有至少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其中,60%以上的专业教师应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教师队伍中应该有至少10%的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包括企业或行业专家兼职教师。除此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或跨文化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教师应该高尚的师德、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且应该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清晰认识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趋势。最后,在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将领先的学术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条件
高校在本专业类教学中,需要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备的教室和相关设备,并应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为保障学生的课内外学习,高校需要提供满足条件的软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条件、图书期刊和音像资料等,同时提供满足实践需求的实习或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教育经费需投入适度,应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和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并应不断增加。此外,每年的教学经费应囊括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资料采购、实习基地建设等经费。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4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17所,A及以上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3中国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5所,A+档次的学校5所,其中A++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
科学教育评价网2024-2025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4所,等级5★的学校5所,其中等级5★+及5★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