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上海市境内高校
上海理工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为“USST”)位于上海市。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实施高等教育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上海理工大学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创建沪江大学。1949年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归入华东地区各校,在原校址上建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设工学堂。1922年在德文医工学堂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1945年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49年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归入上海理工大学。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3人次,省部级人才316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74人,博士生导师430人。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设立军工路516号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和复兴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复兴中路1195号),其中军工路516号校区为主校区。
上海理工大学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401-500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7名。
历史沿革
沪江大学时期
上海理工大学校址系原1906年由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创办的上海浸会大学,1915年起更名为“私立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1919年,增设生产学系,1923年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三项,同时增设地质学系。1927年南京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校长必须由国人担任,1928年2月25日学校为刘湛恩校长举行就职典礼。1931年起英文校名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1932年创办了城中区商学院。1949年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归入华东地区各校,在原校址上建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
德文医工学堂时期
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设工学堂。1922年在德文医工学堂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1945年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49年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59年6月22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定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的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内燃机制造、机械工厂热工装备等四个专业评往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中专部,原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的机器制造等五个专业迁往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该校定名头机器制造学校。
1960年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双重领导,以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主管单位。8月起,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热力涡轮机械、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光学仪器与工程热物理专业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
上海理工大学时期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9月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高校。003年7月24日,上海市政府将学校列为市属高校中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组建医疗器械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2018年5月,学校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上海市第6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2020年12月,学院成为EFMD正式会员。2021年12月,学院正式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责任管理教育原则”,成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第28所签署高校。2023年4月3日,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入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以工学为主,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医学共7个门类,18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其中,其中38个工学专业占59.38%、5个理学专业占7.81%、6个文学专业占9.38%、3个经济学专业占4.69%、7个管理学专业占10.94%、5个艺术学专业占7.81%。
师资规模
截至到2023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3人次,省部级人才316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74人,博士生导师430人。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目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3人次,省部级人才267人次。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0人;高级职称教师949人,博士生导师为430人。学校现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0个。
学科建设
截至到2023年12月,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6个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9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学科(培育)1个。“高峰”“高原”学科6个。截至2023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共8个学科。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有2606门、6874门次。已获批上海市一流课程3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2023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获批数位列上海市属高校并列第二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5个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2.0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一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学校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到2023年12月,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国际学生近600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国内交流
截至到2023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与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和苏州市台州市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9229m2,阅览室座位数433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50.4万册,当年新增43648册,生均纸质图书72.39册;拥有电子期刊11.71万册,学位论文870.62万册,音视频293451.9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59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300.31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851.58万篇次。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主办或承办的期刊有《上海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学仪器》《能源研究与信息》《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5本。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被CA、AJ、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CSC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3及2019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2020年连续三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以及2016—2020年连续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理工大学主办的,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主、以高等教育研究为辅的,面向学术界、教育界以及高等院校广大师生的学术期刊。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光学仪器》杂志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办和出版的全国性科技刊物,创刊于1979年。《能源研究信息》
《能源研究信息》报导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新政策、新规划以及当前国内外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原《上海有色金属》)是由上海有色金属学会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行业性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有色金属材料各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报道有色金属材料科技发展最新动向,有色金属主导产品在节能、降耗、环保、质量等方面的通用工艺技术成果,及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战略、技术措施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拥有20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获奖项目
自2012年至2021年,学校共有获奖项目136项。自2016年度至2022年度专利及软件著作授权共347项。
重要研究
2024年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在超大容量三维超分辨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对中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卡脖子”障碍、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排行
上海理工大学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401-500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7名。
校园文化
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爱即 “爱国”,勤即 “敬业”,信是 “诚信”、义即 “友善”。立志,是学业起点,事业基础。“思学志远”的校训既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也启发学生认识学与思的重要性及学与思的关系。
校徽
学校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圆外侧上方是学校中文校名,内圆外侧下方是学校英文校名;内圆内侧是由“USST”组成的盾形主图案,下方是“1906”字样,代表学校办学的起点。
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校庆
每年十月最后一个星期六。
校园环境
图书馆
2004年,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文信息中心建设通过立项,并于2005年10月15日举行了奠基典礼。2007年7月,位于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主楼的图书馆新馆启用。2009年12月8日,在图书馆首届服务月闭幕式上,“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揭牌。具有近代欧洲巴罗克风格的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8层,地下1层。2层设有自修室,3-7层为大型阅览室和书刊库,8层设有学术报告厅和学生自修室;在功能上采取“藏、借、阅、询、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截至2015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8318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13多种、外文期刊2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48万册,电子图书749万种;订购中外文各类数据库47种;自建本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突出特色,兼具综合的藏书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图书馆主馆馆舍总使用面积为19000平方米,共设有6个功能不同的阅览室。图书馆设办公室与采编、流通、期刊、信息、技术服务、参考阅览、军工路1100号服务部、南校区服务部9个部室,可开展图书借还、书刊参考阅览、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查新委托、文献传递、文献复制等业务,并为本科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文献检索及管理应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一楼大厅和各库室设有PC机,可为读者免费提供书目查询、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互联网信息检索等服务。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校区主馆(即湛恩纪念图书馆)外,还有军工路1100号校区分馆、军工路南校区分馆(新馆舍在建)和复兴路校区分馆(中英国际学院图书馆)。
人行天桥
新天桥位于第二学生公寓与第五、第六学生公寓之间,总长29m,桥面净宽度3.5m,桥下通行高度4.5m。充分考虑交通疏导、透视美观、避雨散热等多方面因素。玻璃外壳设计独特。
校区情况
学校设立军工路516号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和复兴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复兴中路1195号)。军工路516号校区为主校区。
徐汇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中英合作专业录取新生就读校区为徐汇校区;其余专业录取新生就读校区为校本部。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截至到2017年8月,上海理工大学先后获得八次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6年获得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
荣获第十七届(2013—2014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多次荣获“上海市武装先进工作单位”“杨浦区武装工作先进集体”等征兵荣誉。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
大学章程.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学校概况.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爱企查.2024-05-15
上海理工大学2022年招生章程.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2024中国大学排名.软科.2024-05-15
重点学科一览表.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上理要闻.上海理工大学.2024-05-15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专业汇总表(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现任领导.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学校办学情况与历史沿革.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官网.2023-05-14
学院简介.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院士风采.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师资力量.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情况.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2022报考指南.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双击666!我校获批新设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2023-05-14
欢迎访问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信息网!.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23-05-14
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人才培养概况.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学校专业评估情况(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4
专业建设.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简介.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官网.2023-05-14
《能源研究与信息》.能源研究与信息官网.2023-05-14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23-05-14
获奖项目.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专利信息.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2021年获奖项目.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本馆简介.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上理又一网红打卡地来啦!!!.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2023-05-14
历任领导.上海理工大学.2023-05-14
无悔青春!这就是上理军人!.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2023-05-14
喜报|我校荣获第十七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2023-05-14
校园|携笔从戎,书写无悔青春.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2023-05-14
张龙翔.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李坚.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李公朴.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雷洁琼.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荣鸿庆.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徐子瑛.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杨霖.上海理工大学校友总会.2023-05-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沪江大学时期
德文医工学堂时期
上海理工大学时期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师资规模
学科建设
教学情况
学校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获奖项目
重要研究
学校排行
校园文化
校训
校徽
校歌
校庆
校园环境
图书馆
人行天桥
校区情况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