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法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知识产权主要研究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等企事业单位进行知识产权服务,包括知识产权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毕业后可从事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咨询等工作。
专业发展
1986年,
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我国首个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先河。迄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分别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知识产权
第二学士学位和辅修知识产权
双学士。
知识产权专业于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2018年,教育部出台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知识产权的专业学科门类为法学,属于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02T,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校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知识要求
知识产权专业要求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专业的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知识产权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应根据本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课程应当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明确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师资队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知识产权专业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教师队伍中应当包括一定比例的实务部门专家,专业生师比不得高于17:1。专任教师应具有五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第一,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法学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数字资源库,
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二,各高校应为法学类专业教学提供数量足够和功能齐全的教学设施,专业教学设施应完全开放。各高校应与相关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专业实习,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保障学生集体实习比例不低于50%。第三,应切实保障法学专业类的教学经费投入,在保证生均年日常教学经费不少于1400元的基础上,教学经费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就业方向
知识产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检索、知识产权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以选择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知识产权登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8所,排名依次为:
中国
科学教育评价网2023-2024年知识产权专业排名中的中国
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4所,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