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
西晋开国皇帝
司马炎(公元236年至公元290年),字安世,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之子,晋朝开国皇帝,史称晋武帝。
司马炎最初靠着其父亲曹魏权臣司马昭入仕,随后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参与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被封为中抚军、新昌乡侯。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受封晋公,司马炎被立为晋国世子。同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其爵位与权势,掌控魏国朝政,并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接受曹奂禅让称帝,建立晋朝。随后司马炎励精图治并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亡江南孙吴,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在施政上,司马炎提倡节俭并积极招揽人才,在经济上改革农业、推行限田以抑制土地兼并,同时亲自参与法律编工作,因此在司马炎的治下人民安居乐业,最终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盛世景象。而执政后期司马炎开始逐渐怠政、宠信小人,并坚持将能力欠缺的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为晋朝内乱埋下隐患。晋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日(公元290年5月16日),司马炎去世,葬于峻阳陵(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区),享年五十五岁,谥号为武,庙号为世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炎生于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字安世,是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曹魏嘉平年间被皇帝曹芳任命为北平亭侯,后来又逐渐升任至中护军、假节。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群臣迎立常道乡公曹奂为皇帝,司马炎在东武阳(今山东省聊城市附近)迎接,之后升任中抚军,并被封为新昌乡侯。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曹奂封相国司马昭为晋公,此时司马炎并不是晋国世子的第一人选,司马昭本想立其过继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为世子,而司马炎的才气名声也不及司马,但此时的司徒何曾以司马炎能力极佳且相貌非凡为由极力劝阻司马昭,于是司马炎被立为晋国世子,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开府。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五月,曹奂赏赐司马昭天子仪仗,司马炎也被晋升为晋国太子。同年八月,晋王司马昭患病去世,司马炎继承其爵位与官职,掌握了魏国朝政。
登基称帝
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爵位、官职之时,司马家族已经经历其祖父司马懿叔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经营,在中央取得了掌控曹魏朝政的大权,在地方上平定了三次忠于曹魏宗室的势力对司马家族势力的反抗,即“淮南三叛”,至此司马家族已经获得了对国家的掌控权,司马氏取代曹魏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于是咸熙二年十二月,曹奂正式下诏希望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司马炎推辞不接受,但此时群臣坚持请求司马炎接受皇位,于是司马炎只得顺从众臣的意见,接受禅让登基称帝,以封国晋国为国号建立晋朝,并改年号为泰始。司马炎随即大赦天下,将原先的曹魏皇帝曹奂改封为陈留王,并将曹魏宗室的诸王爵位降为县侯,同时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一并追封为皇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司马炎还将皇子司马衷立为皇太子。
统一中国
司马炎即位初期较为励精图治,制定并完善法令,派遣羊祜杜预等有能力的人才镇守地方,同时鼓励农业生产,在各地受到自然灾害时积极进行救济,还多次下诏教化民众,经其治理下晋国逐渐繁荣,国力获得增强。而此时位于江南吴国皇帝孙皓则沉迷酒色、荒淫滥杀,吴国国力大大衰弱,时常有边境将领投降晋国,而司马炎都给以优待,因此吴国民心渐渐倒向晋国。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司马炎下令大举进攻吴国,派遣二十万士兵分六路进攻吴国,晋国军队接连取得胜利,占领大片吴国土地,最终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濬率领晋军攻至吴国首都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的石头城(一座军事要塞,位于秦淮河长江交汇处,今南京市鼓楼区),孙皓向晋军投降,至此吴国灭亡,之后晋国废除了当地的苛政,并救济老弱及贫困的人,吴国百姓因此乐于接受晋朝统治。司马炎通过对吴国的战争,吞并吴国下辖的四个州,获得人口二百二十万人,至此在司马炎领导下的晋朝暂时结束了自汉末以来的战乱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原地区
稳固太子
司马炎确立的太子司马衷智力存在缺陷,其他儿子也都或年幼或平庸,而此时已是齐王的司马攸名望很高且同样具有继承帝位的法统,因此太子的地位并不稳固。早在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时洛阳市爆发瘟疫,司马炎也染病以至于无法接受朝见,这时朝中大臣便希望司马炎去世后将帝位传给司马攸。其中河南尹夏侯和向朝中重臣贾充进言迎立更有贤能的人为继承人,贾充犹豫并未表态,司马炎得知后很不高兴,之后便夺去了二人的实权。尚书张华更是直言继承人应当为司马攸,司马炎听后便将其外放贬出中央。
后来司马炎身边的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紞(dǎn)因与司马攸关系不和,向司马炎表示朝廷百官都心向司马攸,太子将来必然无法顺利继位。司马炎便下决心消减司马攸的名望,之后采纳冯紞的建议,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通过此举表面上为司马攸提升了官职,实则将其调任到封国中远离中央,从而减弱其势力。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司马炎继续下诏书催促司马攸前往封国。司马攸知道自己受到陷害,于是忧愤成疾,乞求留在国都看守皇陵,但司马炎予以拒绝。之后司马炎派御医治疗司马攸,御医迎合司马炎的心意都表示司马攸没病,于是司马炎继续催促病情加重的司马攸启程,司马攸便勉强辞行,强撑病体启程,两天后病死,至此司马攸本人去世,不支持太子的大臣也被司马炎进行打击,太子司马衷的地位得以稳固,使得后来司马炎去世后晋朝权力平稳过渡。
晋国大治
自太康元年灭亡吴国后的十数年里,晋国国内外没再出现较大的叛乱或军事冲突,国内经济得以充分恢复,司马炎也进行了农业改革、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使得国内生产出现繁荣景象。此时期晋国国内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仅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时晋国国内户口便从统一全国时的二百四十五万户增长至三百七十七万户。同时经司马炎改革后,太康年间的赋税比较平均,国家没有多少大事发生,因而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出现小康的局面,社会繁荣以至牛马遍野、外户不闭,甚至传出了天下无穷人的谚语,这一段社会经济高度增长、繁荣的时期也被后世称为“太康之治”。
此外上百个晋国四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也在数年里先后向司马炎表示归顺,而司马炎也继续派兵击败不服从晋朝的鲜卑族人,最终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迫使辽东慕容部鲜卑的首领慕容廆归降。
祸患浮现
司马炎执政后期,国内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其本人自平定孙吴之后便开始逐渐懈怠,较即位初期更加注重享乐,在扩充后宫的同时也沉浸于宴饮游乐之中。朝政上司马炎宠信皇后的父亲侍中杨骏等人,晋朝开始出现贵族、外戚专权的现象。而政治制度上司马炎继承了曹魏的政策,采取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长期垄断高级官员位置,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下降,且给予世族地主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待,这些导致太康后期东晋社会腐败奢侈情况严重,以至于出现公卿石崇王恺斗富、太傅何曾每日饮食耗费高达万钱的情况。世家大族的奢侈行为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使得太康年间的小康局面好景不长。
司马炎对于太子的一系列举措同样为晋国埋下了隐患,考虑到司马衷嫡长子不是其皇后贾氏所生,于是采纳谋臣王佑的建议,大力提升宗室藩王们的地位与权力,并授予他们很大军权,命其守卫各个关键位置以做防备,但这又为藩王们兴兵混战埋下了隐患。
去世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重,此时开国功臣们大多去世,而侍中杨骏不许其他大臣见到司马炎,独自守在其身边,并趁机改换朝中公卿,安插自己的亲信。之后司马炎病情稍好,见杨骏的人事安排不合理,便下诏命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一起辅政,同时任命了一些有名望的年轻大臣辅佐太子,而杨骏却将诏书藏匿起来,后来司马炎病重,皇后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头应允。随后司马炎希望见司马亮一面对其托付后事,但司马亮没能及时回到首都。之后皇后又写了一份对杨骏大加封赏的诏书,司马炎由于病重看后没能言语,而诏书最后仍然被执行了下去。
同年四月己酉日(公元290年5月16日),司马炎在含章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被安葬于峻阳陵,庙号为世祖。司马炎去世后,太子司马衷登基,即晋惠帝,但其能力欠缺导致皇后贾南风杨骏争权,使得晋朝政局动荡,同时各地藩王的权力过大,开始起兵争夺对中央权力的控制权,晋朝陷入动乱之中,国力大大下降,史称“八王之乱”。
墓葬信息
经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工作,司马炎的陵墓峻阳陵被证实位于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南蔡庄村北2.5公里的山坡上。峻阳陵背靠海拔252.8米高的子山,面对着低平、开阔的伊洛平原,同时在历史上多次被盗,骨架零乱,随葬品散失尽,幸存的几件器物也已破碎不堪。
为政举措
政治
颁布新法
司马炎即位时便开始颁布新的法律制度,之后又多次对官员下诏命其积极处理案件、审理冤案,还曾亲自巡视官员案件处理结果。同时司马炎时期相关官员在汉朝法律基础上修订的新法律成型,其中以对实事有益为标准,删除了苛刻繁琐的条纹,只保留了简洁的部分,还对死刑、连坐等刑罚进行调整、删除并废除了肉刑以减少这些刑罚的使用。司马炎也对编纂法律的官员大加赏赐来做出表彰,还曾亲自去讲授法律,后来又同意让明法掾张斐对新法进行了注释解释。
招才纳谏
司马炎喜好大臣直言进谏,并虚心采纳,他曾多次下诏命令各地官员举荐有才能且品行好的士人。而在任用人才时司马炎也基本秉承以贤良为标准,不以官员家人犯罪或私人恩怨而影响对官员的任用。吴国被灭亡后,司马炎也没有对吴国士人进行打压,而是下诏对吴国境内有名望的人进行任用。
提倡节俭
司马炎即位初期大力提倡注重节俭,自身也较能够以身作则,曾当众烧掉进献上来的珍奇服饰以示节俭。登基之初有官员建议建造七庙用于祭祀祖先时,司马炎也以所需徭役繁重为由加以拒绝。平定孙吴后,尚书令卫瓘上书司马炎劝其前往泰山封禅,但司马炎也因封禅耗费大量民力与钱财而拒绝。但到了司马炎晚年,由于其也渐渐沉浸于腐化奢靡的生活,便不再注重提倡节俭了。
经济
鼓励农业
司马炎即位后,采取了重农政策,起初延续了曹魏以来的屯田制度,下令军队进行屯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军队粮食自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司马炎还免除奴隶们的身份使其转变为屯田兵参与屯田,此举对发展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稳定屯田制便无法满足发展生产的需要,于是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开始施行占田、课田法,将原先屯田制下受军部管理、收获粮食需上交屯田兵变为缴纳一定租赋后便能获得全部粮食的自耕农,此举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日渐繁荣。
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司马炎曾多次下诏命令各地积极开垦农田同时限制流动商贩,还对劝课农桑中成效良好的官员进行赏赐以起到鼓励作用。此外,司马炎还下诏设立常平仓,丰年时买入粮食,荒年时卖出,以稳定粮食价格。
推行限田
司马炎在吞并孙吴后,颁布了限田政策,规定了从诸侯、王公、贵族官吏到普通百姓的拥有土地的最高数额及对应的赋税,同时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减少税收的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未能彻底落实,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地地方豪族侵占土地的行为,为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农业起到了一定作用。
军事
秦凉之变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晋朝西北秦、武威郡爆发了以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为首的反晋起义,史称“秦凉之变”,司马炎被迫暂缓攻打吴国的行动,派兵前往平定叛乱。司马炎先后派遣尚书石鉴、镇西将军王骏等人率军与秃发树机能多次作战,互有胜负,始终无法将其击败。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秃发树机能一度派人质向晋朝请求归降,但随即又发起叛乱。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司马炎派遣平虏护军文鸯大败秃发树机能,使得胡人二十万人重新归降晋朝,但之后凉州刺史杨欣作战失败,秃发树机能攻占凉州。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司马炎派遣讨虏护军马隆击败了秃发树机能,并将其斩杀,最终平定了叛乱。秦凉之变的平定,使得晋朝后方获得了稳定环境,也让司马炎能够重新组织对孙吴的大举进攻,为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人物评价
后世许多学者对司马炎进行了评价,其中褒贬不一,一般以其平定吴国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对其行为的褒奖较多,在此之后则贬抑较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司马炎拥有非凡的天资,是罕见的贤君。《晋书》中认为司马炎积极教化民众、提倡节俭、任用贤能,同时取得了统一中国的非凡成就;但之后宠信的杨骏贾充等人凶恶奸险,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同样认为司马炎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之后宠信小人使得士人寒心,之后又传位给无能的子嗣,使得国家分崩,因此其相较于明主相差甚远。
进入现代,赵昆生教授在《晋武帝与“太康之治”》中对司马炎进行了评价。他肯定了司马炎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与取得的成就,但也同样指出封建时代下君主的终身制与世袭制必然导致皇帝的怠政与荒政,因此司马炎后期的表现也正是落入这一循环的结果。
尚志迈教授同样对司马炎及其开创的太康进行了评价。他认为司马炎开创的太康之治虽然是短暂的繁荣时期,但仍在古代史中占据一定地位,不过司马炎后期没能居安思危并且逐渐骄奢,对后事也安排失误,这也导致了太康之治迅速消逝殆尽。
人物趣闻
羊车望幸
司马炎的后宫中妃嫔很多,并且在吞并孙吴之后将吴主孙皓的几千名妃子收入自己的后宫,以至于后宫的妃子数量达到近万人。其中受到宠幸的妃子有很多,司马炎也难以选择到哪个妃子处,于是便坐着羊拉的车,任凭羊拉车行动,羊车停下时便就地休息。后宫中有些妃子为了获得司马炎的宠幸,便将竹叶插在门上,并在门前洒盐水以吸引司马炎的羊车,后世称之为“羊车望幸”。
参与斗富
太康年间太仆石崇与皇族王恺都极其富有,并在奢华方面相互攀比。司马炎也参与进来,因王恺是皇室亲族于是常常资助他财物以供其斗富。司马炎曾经送给王恺一株华丽的珊瑚树,王恺便拿给石崇看,而石崇随手便用铁如意将其打碎,并命人将自己家中的珊瑚树都带来,让王恺从中选一个作为赔偿,而石崇的珊瑚树中许多都和司马炎送给王恺的一样华丽,有些甚至更高更艳丽,因此司马炎没能帮助王恺在斗富中占据上风。
家族关系
父母
父亲:司马昭,曹魏权臣,去世后被曹魏封为晋文王,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其为晋文帝,庙号为太祖。
母亲:王元姬,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封其为皇太后,谥号为明。
皇后
杨艳:司马炎第一任皇后,生下毗陵王司马轨司马衷司马衷、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谥号为元。
杨芷:司马炎第二任皇后,生下渤海王司马恢,谥号为悼。
子女
司马炎共二十六个儿子,其中八人因早夭且无封国与追谥而未被史料记载,故今已不可考。
司马轨,字正则,拜骑都尉,被封为毗陵王,两岁时夭折,谥号为悼。
司马衷,字正度,晋朝第二位皇帝,谥号为惠。
司马柬,字弘度,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录尚书事、大将军,被封为秦王,谥号为献。
司马景,字景度,被过继给城阳王司马兆,封城阳王,谥号为怀。
司马宪,被封为刘章,谥号为殇。
司马祗,字敬度,被封为驺摇,谥号为冲。
司马裕,字濬度,被封为始平王,谥号为哀。
司马玮,字彦度,官至卫将军北军中候、侍中、太子少傅,被封为楚王,八王之乱的重要参与者,谥号为隐,追赠骠骑将军。
司马允,字钦度,官至太尉,被封为阳王,后改为淮南王,官至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假节,谥号为忠壮,追赠司徒
司马演,字宏度,被封为代王,谥号为哀。
司马该,字玄度,被封为新都王,谥号为怀。
司马遐,字深度,官至抚军将军、侍中,被封为清河王,谥号为康。
司马谟,字令度,被封为汝阴王,谥号为哀。
司马乂,字士度,官至大都督,被封为长沙王,司马冏之乱的重要参与者,谥号为厉。
司马颖,字章度,官至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被封为成都王,八王之乱的重要参与者。
司马晏,字平度,官至太尉、大将军,被封为吴王,谥号为孝,追赠太保。
司马恢,字思度,被封为渤海王,谥号为殇。
司马炽,字丰度,被封为豫章王,后被立为皇太弟晋朝第三位皇帝,谥号为怀。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1994).豆瓣电影.2023-05-17
三国 (2010).豆瓣电影.2023-05-17
一统三国 (2022).豆瓣电影.2023-05-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登基称帝
统一中国
稳固太子
晋国大治
祸患浮现
去世
墓葬信息
为政举措
政治
颁布新法
招才纳谏
提倡节俭
经济
鼓励农业
推行限田
军事
秦凉之变
人物评价
人物趣闻
羊车望幸
参与斗富
家族关系
父母
皇后
子女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