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纳
车前科婆婆纳属植物
婆婆纳(学名:Veronica polita Fries)为车前草科(Plantaginaceae)婆婆纳属(Veronica)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别名老鸦枕头、老蔓盘子、豆豆蔓。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后被引种到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欧亚大陆北部广泛分布,在中国华东、华中地区、华中等地区常有生长,多生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湿地、河岸、河滩等地。婆婆纳喜阳光充足、凉爽且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冷、干旱和潮湿,适宜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婆婆纳多少被长柔毛,高10-25厘米。叶心形至卵形,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叶状,下部的对生或全部互生;花冠淡紫色、蓝色、粉色或白色,裂片圆形至卵形。蒴果近于肾形,密被腺毛,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过之。种子背面具横纹。在中国中北部地区,婆婆纳的出苗期为9-10月,4-5月抽开花,5月下旬种子渐次成熟。
婆婆纳花色优美、叶色浓绿,且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可作为园林地被植物。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婆婆纳全草均可入药,具有补肾强腰、解毒消肿的功效。除观赏与药用外,婆婆纳还含有粗蛋出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可作为饲料。
婆婆纳为田园中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大麦、蔬菜、果树等作物。可通过适度密植,或喷施除草剂防治。
形态特征
婆婆纳为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多少被长柔毛,高10-25厘米。
叶仅2-4对(腋间有花的为苞片,见下),具3-6毫米长的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毫米,宽6-7毫米,每边有2-4个深刻的钝齿,两面被白色长柔毛。
总状花序很长;苞片叶状,下部的对生或全部互生;花梗比苞片略短;花萼裂片卵形,顶端急尖,果期稍增大,三出脉,疏被短硬毛;花冠淡紫色、蓝色、粉色或白色,直径4-5毫米,裂片圆形至卵形;雄蕊比花冠短。
果实与种子
蒴果近于肾形,密被腺毛,略短于花萼,宽4-5毫米,凹口约为90度角,裂片顶端圆,脉不明显,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过之。种子背面具横纹,长约1.5毫米。
物种分布
婆婆纳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后被引种到世界大部分地区,在亚欧大陆北部广泛分布。在中国华东、华中地区、华中、西南、西北常有生长。婆婆纳多生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湿地、河岸、河滩、湖滨、荒地、林缘、路旁等地。
习性
婆婆纳属于绿体春化型植物,喜阳光充足、凉爽且通风良好的环境,其根系发达、分支众多,且耐寒冷、干旱和潮湿。婆婆纳的发芽适温为18℃-20℃,生长适温为15℃-20℃,适宜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含水量以20%-60%为宜,低于10%和高于90%都不适宜植株生长,土层深度以1-3厘米为宜,超过6厘米种子不易出苗。在中国中北部地区,婆婆纳的出苗期为9-10月,11月和翌年3月各有1个出苗高峰,4-5月抽薹开花,5月下旬种子渐次成熟,6月植株枯死,种子成熟后约有3个月休眠期。
婆婆纳可形成局部小群落,但在群落中一般不能成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只作为杂类草草甸或灌丛群落中的伴生种出现。在中国华北北部的高山草甸中,常与针茅(Stipa capillata)、线叶菊线叶菊属 sibiricum)、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等植物组成杂类草草甸,在中国东北是小叶樟(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的伴生种。
栽培技术
播种
婆婆纳播种前需对种植地深耕作垄,并施腐熟肥、复合肥作基肥。可在春季4月中旬和8月直播,也可在3月中旬育苗,5月中旬露地移栽。播种后及时覆盖细土或地膜保湿,保持环境温度在20℃左右,约7-14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待植株长出5-6叶后即可移栽定植。
分株
婆婆纳的分株繁殖需在春季将老株挖出,并分割成株丛,每丛留4-6个芽,然后直接栽植于土壤中。
组织培养
剪去生长健壮、无病害害的婆婆纳叶片作外植体,杀菌消毒后接入初代培养。待愈伤组织形成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的分化。最后,选取高度约2厘米的不定芽转接至生根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生根。生根后可进行炼苗移栽。
田间管理
按行距定植婆婆纳后,注意幼苗期及时中耕除草,但不宜太深,避免伤害植株根系。植株移栽后可追肥1-2次,第一次以氮肥为主,第二次以磷、钾肥为主,还可在植株间穴施或沟施适量土杂肥,并结合追肥基部培土。婆婆纳处于生长期时,需及时浇水,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秋季除去花序,越冬时清理枯枝落叶。春季越冬苗出土后,每株选留1-2个健壮的主茎,再剪除多余的芽。连续栽培2年以上的植株生长密集,叶面变黄,花序变短,需施肥或分栽疏苗。
病虫害防治
婆婆纳的常见病虫害有斑枯病、白绢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等。斑枯病发病初期可喷施波尔多液,白绢病发病时需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内用石灰水消毒,将幼苗用退菌特浸泡后,稍晾后再栽种。红蜘蛛、蚜虫发生时,可喷施扑虱灵或阿维菌素药液杀虫。
物种入侵
植物危害
婆婆纳为田园中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大麦、蔬菜、果树等作物。婆婆纳生长力强,当田间发生密度大时,会形成厚厚的毡层,与作物竞争光照、水肥等,且该杂草生长周期较长,容易与小麦混生在一起,人工除草难以彻底防除,会逐渐上升为田间恶性阔叶杂草之一。并且,婆婆纳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缺少自然条件的制约,繁殖速度快,生长期还会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生长。
防控措施
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旱田轮作改为水旱田轮作,或使用唑草酮、环吡草和磺草胺等除草剂均能够有效防除婆婆纳,但在生产应用中需谨慎使用唑草酮,否则在田间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较易出现药害。
用途
园艺观赏
婆婆纳花色优美、叶色浓绿,且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可作为园林地被植物。
医学药用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婆婆纳全草均可入药,其植株含有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大波斯菊、婆婆纳苷等化学成分,具有补肾强腰、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治疗肾虚腰痛、疝气、睾丸肿痛、妇女带下病、肿等病。
畜牧饲用
婆婆纳含有粗蛋出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属中等饲用植物。青嫩期或开花之前牛、羊、猪均喜食,开花后或植株干枯时,茎粗糙,羊喜食。
相关研究
刘芳等人通过实验评价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使用植物化学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发现婆婆纳包含羟基苯甲醛、胡黄连苷II等7个单体化合物,除羟基苯甲醛外,其余6个单体化合物均能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的细胞增殖
张军林等人通过实验对婆婆纳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婆婆纳水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加强,其对小麦根长的抑制作用比对苗高的抑制作用强。
延伸文化
婆婆纳在中国明代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中被初次记载,书中描写婆婆纳“生田野中,苗塌地生,叶最小,如小面花儿状,类初生菊花芽,叶又团边。微花,如云头样。味甜。救饥”。中国明代植物学家王磐在其著作《野菜谱》中写到“破破衲,不堪补。寒且饥,聊作脯,饱暖时,不忘汝”,其中破破衲就是婆婆纳,字不同,但音相似。婆婆纳的种子生长在叶腋中,长得很小,形似肾脏,因此又被称为双肾草、卵子草、狗卵草等。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习性
栽培技术
播种
分株
组织培养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物种入侵
植物危害
防控措施
用途
园艺观赏
医学药用
畜牧饲用
相关研究
延伸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