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
明代大臣、文学家
解(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省吉安府吉水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县(今山西省忻州市[xīn zhōu shì]代县),为明永乐朝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著名文学家。
解缙出身官宦世家,年少聪颖,洪武二十年(1387)为江西省解元,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得中三甲进士,受到太祖朱元璋的青睐,后因卷入政治冲突,太祖朱元璋令其回乡进学十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解缙赴京却因违背诏旨而遭弹劾,后于靖难之役时迎附成祖朱棣,受到重用且成为大学士,参与朝廷的重要政务,先后受命重修《太祖实录》,编撰《永乐大典》等。永乐四年(1406),解缙因得罪汉王朱高煦及反对出兵安南而被贬广西壮族自治区,担任布政司参议。而后回京期间,解缙又私下见太子,遭汉王朱高煦构陷,永乐九年(1411)以“无人臣礼”下狱的罪名遭逮捕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被埋入雪中冻死,享年四十七岁,归葬于家乡江西省吉水县。解缙死后,朝廷把他的家产登记造册,妻子、儿女及宗族被流放到辽东朱高炽继位后,才下诏遣返,弘光元年(1645),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
人物生平
年少得志
据解氏族谱、《鉴湖阡表》《先妣高太夫人鉴湖阡》记载,解氏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自天宝天宝间始迁吉安市(今江西省吉安市),最后迁至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至解缙为止,共历十九代,因祖上多出官宦,故解姓成为了吉水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大族。其中祖父解子元为元朝至正五年(1345)进士,历任江西安福州判官、太史院校书郎等职,后因朝廷权贵倾轧,被贬为东莞市县尹;父亲解开,科举选拔为二魁胃监,五知贡举。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解子元不幸死于兵乱,解开扶柩回籍,从而避乱乡间。明初朝廷两次征召皆不应,后担任江西、 广东省等地乡试考官,回乡重建鉴湖书院;母亲高妙莹则为一位“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的才女。
洪武二年(1369)解缙便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年少时期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洪武四年(1371年),父母开始教授解缙认字,此时的解缙已经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应口成诵。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曾在《朝列大夫交趾布政司参议春雨解先生墓碣[jié]铭》中描述其,五岁父教之书,应口成诵;七岁赋诗,有老成语;十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十三尽读四书诸经,贯穿其义理,而文思溢发。洪武二十年(1387),年近弱冠的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一举夺得解元,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再经殿试,被录为三甲进士,一同及第的还有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
尽管没能成为状元,但朱元璋对解缙还是颇为欣赏,授予了中书庶吉士。从此解缙常侍从左右,能有机会经常接触明太祖朱元璋。一日君臣二人一同在大庖西室进膳,席间,朱元璋向解缙表示,朕与你义则君臣,恩犹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备受鼓舞的解缙即日便上书万言,即著名的《大庖西封事》,内容涉及“用刑太繁”“礼贤尊儒”“赋役不均”“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同时提出了庞大的编书计划并自荐参加,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包括了参井田之法、兼行郡县之制、正官民、兴礼乐、审辅导之官、新学校之政、省繁冗、薄税、务农、武备十个部分,全方位指出了明朝开国以来所积聚的以及前朝所遗留下来的社会弊端。
暂离京城
解缙素来与兵部尚书沈不和,一次到兵部索要差役办事,因言语轻慢而遭到沈溍的告状,朱元璋认为解缙过于闲散随意,遂改任其为监察御史。解缙依然如故,不久因“李善长”而深陷政治旋涡。
“李善长案”是“胡惟庸案”的延续。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曾经立下卓越功勋,于洪武十年(1377),升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由此变得越发的专横跋扈。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借胡惟庸儿子坠亡一案,将胡惟庸等一大批官员处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借家奴卢仲谦指证李善长为胡惟庸同谋,将李善长一家70多人全部处死。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解缙上《论袁泰奸状》。
对此,五品郎中王国用认为此为一桩“冤案”,其又与解缙交好,转而请求解缙代笔;解缙奋笔疾书完成了这封鸣冤奏折,而后解缙又为同僚草拟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朱元璋知晓后,同年借解父解开觐[jìn]见之机,让解开将解缙带回江西省,暂时远离政治,继续做学问,为期十年,同时交给了解缙几项修书的任务。
接连变故
回乡的解缙遵循朱元璋的旨意,每天埋头于修书,陆续完成了勘误《元史》、修正《宋书》、删定《礼经》。洪武三十一年(1398)得知朱元璋驾崩,解缙便赶赴京城,却遭到弹劾,认为其违背先皇“十年再来”的旨意;与此同时,因解缙母亲也新丧,又被指责其犯下“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的人伦大罪,论罪当诛。所幸,朱允炆朱允炆[zhū yǔn wén]刚继位,网开一面,才改为充军至千里之遥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卫。
到达河州的解缙特地给董伦修书一封,坦言既有水土不服的不适,也在承受丧母之痛,心中更是担忧年迈的父亲,希望其施以援手,此人曾侍奉朱标朱标,后因直谏朱元璋,于洪武三十年(1397)被贬谪至云南任典教。朱允继位后开始招募人才入宫效力,作为东宫旧臣的董伦由此被召回,任命为礼部侍郎。建文元年(1399年),在董伦的推荐下,解缙进入翰林院担任从九品的翰林待诏。
重获重视
建文四年(1402),南京城即将被攻陷前夕,众多官员纷纷逃亡,解缙与同乡胡广王艮李贯聚在一起商议去向时,认为朱允炆虽然仁慈,但处事优柔寡断,注定不是一个好皇帝,而大智大勇的燕王朱棣则不同,其有能力使得天下安宁,国运兴隆,我们不必有什么顾虑。而后,解缙携胡广等人迎附,另外,当代学者商传在《论解缙》一文中,认为在方孝孺拒绝草拟即位诏书的情况下,推测《登极诏》,这个为朱棣正名,一定程度上洗脱了朱棣篡位的嫌疑的诏书,有很大可能就是出自解缙之手,从而解缙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升任为正六品的翰林侍读,不久又与黄淮杨士奇、胡广等七人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学士,参与了朝廷的重要政务,作用如同大学士
同年,朱棣下诏重修《太祖实录》,任命解缙担任总裁官,李文忠李景隆、忠诚伯茹为正副监修官。解缙也不负众望,夜以继日地编修,用时一年半,于永乐元年(1403)完成了重修 《太祖实录》,且在书成之后,解缙将原始材料及旧版本实录悉数焚毁,不留一丝痕迹,对此,朱棣非常满意。同年,解缙又先后受命编撰《永乐大典》以及《古今列女传》。
期间,解缙晋升为翰林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官品升为正五品;解缙等七人还获赐五品公服,七人妻室还得到了仁孝文皇后的接见。而后,在群臣朝贺的宴会上,朱棣赐予了解缙、黄淮、杨士奇等人与六部尚书、侍郎相同的金织文绮衣,对这些近臣以示笼络。
再遭贬谪
正当扶摇直上之时,解缙再次因朝堂之上一系列不妥的举措,渐渐失去了朱棣的信任,最终落得再遭贬谪的下场:
含冤入狱
出兵镇压安南的战事历时10个月,于永乐五年(1407)五月告一段落,随后朱棣将安南改为交州,并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正如解缙反对出兵时所预料的一样,永乐七年(1409)交趾再次发生叛乱,英国公张辅只得再次前往,历时约一年,于永乐八年(1410)初才重新平定交趾。期间,解缙恪尽职守,很好地完成了督运粮饷,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南北漕运不畅带来的艰辛,故在平叛后回乡探亲途中,与王偁[wáng chēng]一同实地勘察,提出了借鉴秦国开凿灵渠的方法开凿赣江,如此,可以大大缩短了南北漕运的距离,并将方案完善,待回京面圣上奏。当时朱棣正远征鞑,由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朝政;故解缙入宫向朱高炽详细地说明了开凿赣江的方案。
朱高煦朱高煦获悉后,便又在朱棣面前声称,认为解缙上离宫出征,竟偷偷回京私会太子,如此无人臣之礼,背后必有图谋。朱棣不动神色,一直到永乐九年(1411),才以“擅自回京,私谒太子”的罪名,将解缙下狱,后供词又涉及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等人,皆一同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囚犯名册,朱棣见到解缙的名字,便故意询问解缙是否还在世;明白意图的纪纲随后将解缙灌醉,任其在雪中冻死,终年四十七岁,归葬于家乡江西省吉水县。解缙死后,朝廷把他的家产登记造册,妻子、儿女及宗族被流放到辽东,朱高炽继位后,才下诏遣返,弘光元年(1645),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
主要作品
解缙留下了一部文集,题为《学士(文毅公)集》,或为《解春雨先生集》。该文集初版共三十卷,于1457年刊印,其中一些篇章被认定为后世伪造,于是在后来的版本中予以删除。后来的一些版本与初版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其中一版为十卷本,由解缙的一位后人解桐(1540年中举人)于1562年删订,后来的再版又加上了两卷年谱作为附录;另一种版本稍微进行了扩充,共十六卷,于1719年刊行。流传最广的版本当属1766年版,为1719年版本的再版,加入了一些增补的作品,题为《谢文毅公后集》(六卷)。在最早的十六卷本中有六篇关于书法的文章,追溯了从古代到解缙所处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些文章后来收入单独的一卷,题为《春雨杂述》(一卷),收录于陈继儒(参见《清代名人传略》)的《宝颜堂笔记》。增补本收录了解缙为一些家族谱系所作的四十则序言,这些家族绝大多数源自江西省。在最初的版本中亦有六则这样的序言。
相关人物
解缙家族
恩师及学生
主要成就
文学方面
解缙一生业绩主要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元年(1403)解缙受命召集人员,把“散载诸书”的古今事物,分类搜辑,“统之以韵,辑为一书”;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编成了书稿,取名《文献大成》。不过,明成祖朱棣并不满意,认为内容简略,不够宏广,下令重修。新成立的编辑机构十分庞大,包含了监修、总裁、副总裁、修以及缮写人员等。总监修以解缙为首,还有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liú jì chí]。总裁5人、副总裁20人,都是翰林院、国子监的负责人以及学术上的知名人士,而纂修则为内外官员及四方宿学鸿儒、有学问者充任;缮写人员从国子监和州府县学能书的生员中选拔,共计将近3000人,于永乐六年(1408年)冬告成,明成祖朱棣将其更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2000册。广收古今图达七八千种,总计约3.7亿字,是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此外,解缙还勘误在《元史》、修正《宋书》、删定《礼经》,以及重修 《太祖实录》、编撰《古今列女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方面
解缙为政期间,曾先后两次上过《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力陈对于朝政的看法,除了后者提及的“广封藩”之外,两者内容略同。一是指出朱元璋重典治国时,用刑太繁;二是谈到“礼贤尊儒”时,劝说朱元璋不要读《说苑》《韵府》之类的杂书,由此提出修书的主张,核心还是尊儒,不辱没士大夫的身份。对当时士大夫最反感的“士不为君用”之法提出批评,同时建议改善选士制度,兴学校之政。当时朱元璋对臣下不能谏诤极为不满,根源在于严法峻刑阻塞了言路,从而提出政治上放宽的要求;三是指出存在赋役不均的问题,认为此为地方官府与地主豪强勾结的结果,并提出了重新丈量土地的建议;四是谈到了内外有司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风气。
书法方面
解缙也是明初的书法名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笔迅疾精妙,放纵洒脱。喜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有才子之誉,永乐初年,与胡广、王琏[liǎn]等都是成祖身边有影响的书法家。明代吴宽题解缙墨迹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又明时曾棨《巢睫集》赞其书法:“公为中书庶吉士,尝应制《春雨诗》《养鹤赋》,操笔而成,造语奇崛。时中书舍人詹孟举以书名世,亟称公书有法,而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的《自书诗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常写这种圆滑的草书,以不可辨认的狂草著称,有人把他的写法看做是明末连绵草的开始。其书法有永乐朝第一之称。
争议事件
死因成谜
关于解缙的死因,据《明史》说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朱棣汇报诏狱囚犯的名单,朱棣见到解缙的名字,问了声“缙犹在耶?”——这个解缙还在啊?于是纪纲就用酒把解缙灌醉了埋在雪中,将其活活闷冻而死。原文中用了个“遂”字,似乎纪纲是秉承朱棣的意思。但实情到底如何,后人难以断定。而据杨士奇记载,解缙是病死的,那么连他是否是被杀都成疑问了。
赐谥时间
解缙死后,明朝官方何时给他赠与谥号,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朱见深朝之“成化说”和赵顼朝的“万历说”。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
成化说
首先是所谓“成化说”,即言解缙之谥号定于明宪宗之成化元年(1465)。如刘超文、彭国远等言:“一四六五年(成化元年),宪宗朱见深诏令恢复解缙的官衔,并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公’。并在南京和吉水给解缙重新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规定两地出殡时,武官要扛丧,文官要吊孝。”然未见该书作者注明此说的根据和出处,并且,刘等此论多传说之语,如“武官要扛丧,文官要吊孝”之类,这很难说具有多少可信度。推考刘、彭诸人之说,大抵是偶然看到某处曾有人如是说,即采信了。如郭伯恭在《<永乐大典>考》之第三章“纂修人物考略”中说:“(解缙)成化元年(1465),复缙官,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这或许是其信息源头。然这是值得怀疑的。例如,在嘉靖年间(1522—1566),解缙的另一位乡贤罗洪先在和解缙的后裔一起整理解缙的文集并作序时,根本没有提到“文毅”之号。这似乎不大合乎古人编辑前贤文集之常理。因为如若早在成化元年即已有“文毅”之号,罗氏等当有所提及才是。
万历说
另一说法是“文毅”之号在神宗时期追赠的即“万历说”。如《明学阁记》一文,其曰:“至世宗,因江西省抚臣之请,诏允建祠,神宗追谥曰:‘文毅’……迄我神宗,载扬伟绩,潜光益彰,照耀方策。”然有专家查阅文献发现,言及朱翊钧时代追赠解缙“文毅”之谥号的,仅见此处。这则材料中涉及到明世宗和明神宗两位皇帝:世宗朱厚熜,肃皇帝,年号嘉靖(1522—1566年);神宗朱翊钧,显皇帝,年号万历(1573—1620年)。这段话中,就说了神宗时代给解缙追赠了“文毅”之号。后世人们推断解缙“文毅”之谥起自神宗时期,大抵就是源自于此文。如后来余悦先生《解学士传奇》“解缙传”则说:“万历年间(1573—1619),诏建特祠。神宗朱翊钧追谥‘文毅’并崇祀郡邑乡贤祠、鹭洲书院、泰东书院。”大抵即是承《明学阁记》而来。
弘光追赠
南明弘光朝(1644—1645),解缙的确被追赠了谥号。首先记载此事的是清查继佐(1601—1676),他在《罪惟录》“解缙”条下有这样一句话:“弘光中,贈礼部侍,謚‘文毅’”。据专家考证,这大抵是官方最早追赠解缙“文毅”谥号的记录。而更为清晰记载解缙被追赠谥号之事的是稍晚于查继佐黄宗羲(1610—169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也是易代之际的见证者。他在《弘光实录钞》中一段记载:“(弘光元年九月)补谥开国文臣:翰林学士陶安‘文宪’,御史中丞章溢‘庄敏’,左春坊大学士解缙‘文毅’,太子正字桂彦良‘敬裕’,训导叶居升‘忠愍’,翰林承旨詹同‘文宪’……”这条抄自“弘光实录”的文字应该是可靠的,并且从实录本卷可知,在弘光元年九月,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谥活动,其前尚有“辛丑补谥逊国文臣七十五人”、“补谥直谏名臣”,紧邻其后的就是这条“补谥开国文臣”。至此,基本可以断定,解缙是在明代行将覆灭的南明弘光朝被追赠谥号的。在满清进攻之下,明朝实际败灭,由部分破落臣民组成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亟需获得大家的认可,以号召臣民抗清,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给本朝前贤追赠谥号的举措,加之邹、李诸人的呼请,解缙由是得到了官方的赠谥。
人物评价
纵观解缙的一生,其天资聪颖,才能卓越,得到了后世的肯定。朱元璋曾当着解父评价“是子大才”;明仁宗朱高炽认为解缙的所论“皆有定见”;明万历十七年的状元,明代著名学者焦竑[jiāo hóng]认为,解缙的才能与西汉名臣东方朔相似,但远见卓识方面则超过了东方朔;清代重臣张廷玉在《明史》中评价解缙“才高,表里洞达”。另一方面解缙却又多次表现欠妥,最终落得冻死雪中的悲惨结局。对此,张辅、蹇义等《明太宗实录》认为解缙为人旷易无城府,清代重臣张廷玉在《明史》中则称其“缙少年高才,自负匡济大略”,以致“彼其动辄得谤,不克令终”。清朝史家夏燮[xià xiè]在《明通鉴》也认为解缙“然好臧[zāng]否,无顾忌”“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
墓葬
解缙死后葬于家乡江西省吉水县,由封土墙、台阶、蔡坪、罗圈墙、墓碑、望柱、“解学士文集序”望碑、封土堆、保护标志等组成,占地面积138.99平方米,墓葬长7.3米,宽6.3米,高2.6米。正面墓碑为三门四柱式联体建筑,正中横帽墨书“明右春坊大学士”,门帽下直书“解文毅公之墓”,左、右望柱上分别写“太平十策民困”“永乐大典惠斯文”。望柱上装饰圆帽顶,左右另并列增设附柱,以烘托气势。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大明奇才 (2008).豆瓣电影.2023-05-24
郑和下西洋 (2009).豆瓣电影.2023-05-24
大明风华 (2019).豆瓣电影.2023-05-24
对联神童解大绅 (2020).豆瓣电影.2023-05-24
山河月明 (2022).豆瓣电影.2023-05-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年少得志
暂离京城
接连变故
重获重视
再遭贬谪
含冤入狱
主要作品
相关人物
解缙家族
恩师及学生
主要成就
文学方面
政治方面
书法方面
争议事件
死因成谜
赐谥时间
成化说
万历说
弘光追赠
人物评价
墓葬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