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对于王希孟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年少时进入了皇家画院。后被调入宫中的文书库,因为献画受到了
赵佶的赏识而被其亲自教导。十八岁的王希孟绘就了《千里江山图》并将其献给了宋徽宗,后于二十多岁时去世。
王希孟是少数因为作品载入史册而被众人记住的画家,他的《千里江山图》把写实类的绿水青山推向了顶端,也是中国山水画史的里程碑。王希孟在清宫画坛有着一定影响力,其作品也受到了历代的收藏和保护,并衍生出同名扬剧,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王希孟此人未被史书记载,他的生平经历主要来自于
蔡京在《
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王希孟生于
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于十来岁时进入了由
赵佶创办的国立专业绘画教学机构—画学。后被调遣至宫中的文书库,但文书库的工作与绘画毫不相干,于是王希孟绘制画作献给宋徽宗。宋徽宗虽然不满意他的画作,但赏识王希孟的才气,认为他是可造之才,于是亲自教导他画法。半年后,十八岁的王希孟绘就了《千里江山图》后将其献给宋徽宗,宋徽宗非常满意,将这幅画赏赐给了宠臣
蔡京。后王希孟于二十多岁就去世了。
从其作品《
千里江山图》来看,王希孟使用并发展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构图法则,画作整体呈现的是全景长卷构图。同时王希孟还采用不同深浅的石青石绿来层层叠加,构成虚实相对的设色。画作中的用笔结合了工笔的严谨和写意的洒脱,讲究工写结合的用笔,是王希孟在用笔方面的突出之处。他还注重画作的层次感,利用山石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突出了层次分明的意境。
王希孟作画的技法可以从《千里江山图》中分析出来,主要体现在“、染、烘、提”四个方面:皴,以浓淡墨线描绘出山石大致形状,之后运用柔润的长短线条进行加皴,体现山石的层次感;染,画中山体颜色为渐变,并使用颜色堆叠来刻画山石的厚重感;烘,先使用墨点染,再用绿色水染汁点出绿叶;提,通过留白描绘出云烟,使用墨勾出房屋和人物并使用白粉位置铺画在突出的位置。王希孟在画作中还运用了网巾法,一种用绿色汁水罩染后在未干的时候在江面上描绘出水纹,从而将江水的特色更好的呈现出来。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把写实类的绿水青山推向了顶端,他在
青绿山水画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对后世也存在着影响。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作品纵51.5cm,横1191.5cm,上有三十六方鉴赏章,卷首有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御题的一首七言律诗,卷尾先后为宋代
蔡京和元代溥光所作的跋文。画作中是绵延不绝的群山与波澜壮阔的江河湖水,其中间或点缀房屋、人物、舟车等。《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大篇幅的青绿山水卷轴画,也是中国北宋末期山水画史上的巅峰之作。此画在历史上被多次转手,最早于
北宋年间被
赵佶赐予蔡京,之后流转于南宋内府、元代溥光、清代
梁清标以及
爱新觉罗·弘历内府间,现如今被藏于
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青绿山水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在传统画法中融入了文人写意之风。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对后代画家的创作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元代画家
张宏和现代大家张大千就是在王希孟的影响下对青绿山水画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其作品在经过流传后于清代中期被御用画家王炳等人所临摹,因此王希孟在清宫画坛有着一定影响力。王希孟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也受到了历代的收藏,他也是为数不多以作品载入史册而被大众记住的画家。
关于王希孟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累死说;二为赐死说。累死说主张王希孟为了绘制《
千里江山图》花费了全部精力与心血,最终力竭而亡。赐死说主张王希孟进献了表达民间疾苦的画作《
千里饿殍图》而惹怒了
赵佶,因此《千里饿图》被烧毁,王希孟本人也被下令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