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医学院(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
上海市,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同济大学下属的
二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优质医学院校。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20世纪50年代,医学院整体迁至武汉,现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0年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截止2022年6月,医学院分布在同济大学沪西、沪北、四平路三个校区,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共495名(含
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在校本科生约1000名,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博士、硕士)约2600余名,开设5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德文医学堂时期
1905年,
德国外交部、
普鲁士王国文化部在清政府代表赴德国考察教育制度后,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并成立“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1907年3月,
上海市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与德国方面在柏林签署了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医学堂为私立性质。1908年设医正科。1908年,学堂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顺利通过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考试的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成为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首次建立
1924年5月
同济大学医科经
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成为大学。1927年8月,由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后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科更名为医学院。1930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有教师18人,其中德籍教师12人,在校学生204人;1931年2月,医学院学生创办《同济医学季刊》,1937年4月建成的市立医院使用权划归同济医学院。在抗日战争和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医学院组织成立战地医院、志愿医疗手术队等支援前线。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至武汉,至此同济大学在较长时间没有医学专业,迁至武汉的医学院现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大学再建医学院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合并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同济大学医学院2001年开始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开始在长学制学生中实施本科阶段导师制,并启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2007年,医学院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优秀的评估。
2009年医学院建立临床技能考试中心和医学模拟教学中心,2010年-2011年,医学院分别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医学院在2010年制定临床医学专业“5+3”培养模式并启动“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同年在各个
附属医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12年,医学院对临床医学七年制、五年制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进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同时国家级临床综合
实训中心建设项目获教育部立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2年6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下设8个系,下辖11家附属医院,开设5个本科专业。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6月,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四新”专业1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师资情况
截止2022年6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在职人员有495人具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含
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有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22名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6月,同济大学医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拥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有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2022年
泰晤士河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
药学专业获A、生物医学工程获A、
基础医学获A-、临床医学获A-、护理学获B+;在2022ESI全球学科排名中,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药理学和
毒理学学科进入前1% ,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前1‰。
合作交流
截止2022年6月,医学院与
德国、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瑞士等国的知名医学院开展合作,与英国
联合培养MD/Msc、PhD,与美国联合培养MD/PhD;2021年起开设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成立同济东方中德医学院;同时引进优质师资与课程,学生赴海外合作学校进行交换实习或临床轮转、教师互访进行学术交流、转化医学研究等。
学术研究
图书馆
同济大学医学图书馆于2022年1月开展服务,分为医学图书馆(沪西校区)、医学图书馆(沪北校区)。
医学图书馆(沪西校区)目前开放区域共有两层,约2800平方米,有320个座位。藏有医学类中外文图书2万多册,中文现刊30种,并有人文社科、材料科学、
人工智能等专业图书;设有医学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办公室,提供医学资源相关服务。
医学图书馆(沪北校区)共有四层,合计有座位252个;藏有医学类图书和语言、文学、历史、生物科学类图书1.5万册。
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80年,为双月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栏目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调查研究及综述等。本刊被
中国知网、万方、CBMdisc、CMCC、美国CA、CSTPCD、RCCSE核心期刊、维普、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平台收录。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建有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科技部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
心律失常重点实验室、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实验室;并建有教育部干细胞与重大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科技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建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结核病重点实验室;建有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等科技平台。
学术成果
2017年-2022年期间,同济大学医学院累计获批1324项纵向科研项目,其中9项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50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省部级奖项;累计发表4246篇SCI论文。
学院文化
院训
精诚济世 明道致远
院徽
同济大学医学院院徽采用简化盾牌的造型,以克莱因蓝色为主体色调,图案的上端是同济大学的中英文拼写,下端是医学院的中英文拼写,中间的图案为蛇杖、龙舟元素,象征着同济以医起家,传承“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将象征同济大学成立年份的1907拆开,位于船型元素的两侧。
学区情况
医学院分布在四平路、沪北、沪西三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沪西校区位于
普陀区真南路500号,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山北路727号。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章小清
校友情况
学院荣誉
2022年入选教育部直属优质医学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