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
俄国小说《童年》人物
阿廖沙(俄语原名:Алёша),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主人公,是高尔基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阿廖沙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被寄养于外祖父家。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和“小茨冈人”伊万、“好事情”等人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外祖父破产,母亲病逝之后,阿廖沙不得不走向“人间”谋生。彼时的阿廖沙不仅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奴隶般非人的生活。但是他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其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后来,饱受压迫的阿廖沙为了反抗黑暗现实,为民众争取权益,不断用阅历和知识填充头脑,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阿廖沙具备善于观察、意志顽强、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等一系列美好秉性。这一人物形象高洁的品质和勇毅坚韧的奋斗精神给众多读者带了诸多精神滋养,具有独到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
形象设定
阿廖沙在《童年》中出场时年仅三岁。父亲病逝后,他被寄养在外祖父家中,并在那里见识到了许多人性的丑恶面,度过了黑暗的童年。但是阿廖沙并未因此沾染上不良习气,而是不断地从书本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和生命养分,在磨难中保持聪敏、活泼、善良、富具同情心、热爱生活等美好秉性,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者。
主要经历
寄人篱下
在阿廖沙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病逝。后来,阿廖沙随母亲和外祖母去往外祖父家,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外祖父经营着染坊,家境殷实。但是阿廖沙在那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相互仇恨之中。阿廖沙的外祖父凶神恶煞且时常打骂孙儿,两位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起初,受母亲和外祖母的照顾,阿廖沙过得还算安生。但是,母亲不堪忍受家中的黑暗生活,不久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后来,阿廖沙因偷偷染布遭到了外祖父的毒打,随后生了一场大病。有很多人来探望病中的阿廖沙,其中包括“小茨冈人”伊万。并且,阿廖沙和伊万成为了好朋友。伊万在帮外祖父购物时总是会偷一些东西,阿廖沙担心他会因为盗窃被人打死,请求他不要再这样做。不料,伊万在帮舅舅干活时,被十字架压死了。
某天晚上,外祖父家中遭了火灾。年幼的阿廖沙看到了乱成一团的家人和指挥灭火的外祖母。火灾结束后,外祖母还为舅妈接生。外祖母冷静自持、指挥有度的样子给年幼的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舅妈因难产去世的消息让阿廖沙回忆起了好友伊万之死,并陷入了精神痛苦之中。
谙世于事
阿廖沙长大一些之后,外祖父母时常给他讲故事和教他读书习字。在相处中,阿廖沙不仅了解到了外祖父母不幸且极具相似性的身世,而且还意识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对雅威持有不同的态度。外祖母总是敬畏、礼赞上帝,她待人接物总是宽厚仁慈。而外祖父则认为上帝是残酷无情的,他时常祈祷,希望上帝能够宽恕他的过错或是给他带来恩赐。阿廖沙从中感知到了不同的人生观念,体悟到了做人要宽恕、良善等生命哲理。
期间,阿廖沙还经历了一场分家闹剧:舅舅为了争夺家产,率领流氓破坏了外祖父家。分家之后,外祖父卖掉了房子,带着一家人搬迁到了新宅子中。在这里,阿廖沙认识了很多新朋友。首先是一位被称为“好事情”的搭伙房客。但“好事情”受到大家的排挤,很快被撵了出去。随后,阿廖沙与博览圣经的邻居彼得大叔交好。后来,彼得大叔抢劫教堂之后害怕被警察抓住,在雪地里畏罪自杀了。此外,阿廖沙还结识了隔壁军官家的三兄弟。他们不像阿廖沙认识的其他人一样互相攻击,而是相互关心,和睦快乐地玩耍。阿廖沙从这些朋友身上学习到了善良、友爱等美好品质。
母亲回家
阿廖沙的母亲突然回家了,开始教他读书和背诗。但是外祖父总是因母亲早年与阿廖沙的父亲私奔之事,与母亲发生争执,甚至想让母亲嫁给一位独眼秃顶的钟表匠,不过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抗。此外,外祖父还会还会无缘无故地殴打外祖母。阿廖沙非常心疼母亲和外祖母,于是剪坏外祖父心爱的教历以示报复。一家人就这么在争执、闹架又重归于好之中过着循环反复的日子。
后来,阿廖沙被母亲送去上学。但他却因罹患天花中断了学业,并被安置在后屋的阁楼上静养。期间,只有外祖母来探望他。有一天,阿廖沙迟迟未等到外祖母,恍惚间以为她遭人杀害了。恐慌不已的阿廖沙在寻找外祖母的过程中从窗户中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和腿。此后,外祖母照旧来给他讲故事。从中,阿廖沙不仅得知了父亲的身世以及父亲和母亲婚恋的故事,还得知外祖父即将破产。稍康复后,阿廖沙又得知母亲准备再婚,并且婚后决定和继父前往墨西哥的消息。外祖父告诉阿廖沙,母亲在组建新的家庭之后会诞下别的孩子,让他提前学会独立和照顾自己。
遭遇破产
外祖父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阿廖沙随着外祖父母几度搬迁,居住和生活条件一次比一次差。后来,外祖父因无力再承担一家人的生活开销,选择与外祖母分家。期间,母亲带着因赌博输光了家产的继父回来了,一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阿廖沙发现母亲经常遭到继父的羞辱和殴打。贫穷和疾病也在日复一日地吞噬着母亲的好容颜和好脾气,母亲因此对阿廖沙表现出了苛责和不公。在黑暗生活的折磨之下,阿廖沙开始滋生仇恨和痛苦的情绪,甚至和别的孩子打架斗殴。于是,母亲再度将阿廖沙送去读书。但是在新的学校,阿廖沙因为贫穷备受歧视。有一次,阿廖沙偷用母亲的钱买书,被母亲发现之后挨了一顿打。此事传到学校之后,他还被当成了小偷。
步入社会
于是,阿廖沙被母亲送回了外祖父家。这时,外祖父已经完全破产了,养育一个人对他而言成为了莫大的难事,幸而外祖母承担起了抚养阿廖沙的责任。为了糊口,阿廖沙也自觉承担起了家庭责任,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捡破烂换钱。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金钱和友谊,但也遭到了学校的老师的刁难。因而,阿廖沙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之后,便离开了学校。后来,母亲病逝。安葬了母亲的阿廖沙为了谋生,进入了社会工作。
阿廖沙和外祖母一同卖过野果,后来又和表哥萨沙到一家鞋店打工。这时的阿廖沙尚且年幼,却受老板奴役,承担着一个孩子难以胜任的工作。此外,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厨娘等人都不好相与,阿廖沙看遍了这些人的虚伪狡诈、刚愎自用、冷漠残忍、热衷于诟病他等丑恶习性。目睹了厨娘的死亡的阿廖沙再也无法忍受人们的丑陋嘴脸和黑暗的生活,选择离开了鞋店。
四处谋生
阿廖沙回到了外祖父家中。在这里,他和新朋友瘸腿的女孩柳德米拉一起聊天、读书,过了一阵子平淡闲适的生活,也见识到了死亡的可怖和残忍。想摆脱这种无聊生活的阿廖沙去往“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工。在轮船上,他同样承受着艰苦的杂役,但好在时常能受到穆斯雷厨师的照拂。并且,阿廖沙在穆斯雷厨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喜欢上了读书。
后来,阿廖沙沉迷于捕鸟,决定以此谋生。期间,他不仅多受羞辱,还在哥萨克骑兵的营房看到了士兵欺辱女人的场面。随后,阿廖沙又先后去往“彼尔姆号”轮船当洗碗工、去圣像画坊当学徒,劳作期间,他历尽坎坷和磨难,种种见闻更是令他痛感人性之卑劣。阿廖沙厌倦这种生活,越发地沉醉于书本构建的精神家园之中。
但是,圣像坊的绘图师一家却认为读书是一大弊事,并极力反对阿廖沙阅读,屡次没收和撕毁他的书本。他们的反对,使得阿廖沙开始正式思考生活的意义。而此时,他恰好结交了涵养颇深的马尔戈皇后,并受其影响开始阅读俄罗斯的书籍,了解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为了改变现状,阿廖沙抓住各种机会阅读,不断用阅历和知识填充头脑,力求成为一个坚毅、不向环境屈服的人。
喀山求学
大量的阅读激发了阿廖沙对改变自我、寻求新生活的渴盼。并且,在良师益友的激励下,他产生了对科学的向往。于是,阿廖沙选择前往喀山求学。但是残酷的现实很快便戳破了他的幻想,他开始意识到上大学并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而过往的遭遇使阿廖沙磨砺出了顽强的意志,很快,他便走出失落,重振旗鼓。
为了维持生计,阿廖沙又开始为生活奔波劳碌。于是住在大杂院的他选择到贫民窟、码头、杂货铺、面包坊等地打工劳作。在此期间,阿廖撒接触到了大量的流浪汉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见识到了诸多丑恶的社会现实,也结交了一些思想界和知识界的朋友。这些地方也因而成为他增长见闻、磨练心性的“社会大学”。
新的生活
本着寻求更有意义的生活的目的,阿廖沙去到喀山附近的“红景村”,在一家杂货铺当店伙计。在日常生活中,他和一些农民成为了朋友,也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及思想状况。但随即,阿廖沙便受到了富农们的迫害,这令他一度陷入精神痛苦之中。为了寻求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新家园,他被迫离开了红景村,离开了喀山。所幸,在一批中学生、秘密革命团体成员和革命者的引导之下,阿廖沙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摆脱了精神痛苦,开始阅读革命著作,并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关系设定
外祖父母
阿廖沙的外祖父卡什林是反复无常,复杂矛盾的人。阿廖沙初见外祖父时并不喜欢他,对他既好奇又畏惧。但随着接触,外祖父逐渐流露出了温情的一面,他虽然强势,但却很关心儿女,很依恋祖母,也会教导和关爱阿廖沙。但是经历了破产之后,外祖父变得愈发愚昧吝啬、狡猾奸诈。受生活所迫,他不仅选择了和外祖母分家,还开始放下尊严向人讨要金钱。
阿廖沙的外祖母阿库林娜生活阅历丰富,对雅威十分虔诚,能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是一个慈祥、和爱、善良、宽厚的人。阿廖沙的整个童年都得到了外祖母予以的陪伴、关心和温暖,所以阿廖沙将她视为最亲近、最爱的人。外祖母的教导和陪伴予以了阿廖沙对抗艰难困苦的勇气,奠定了阿廖沙坚忍、奋进的人格基调。
父亲母亲
阿廖沙的父亲马克西姆自幼便失去了双亲,生活过得十分艰苦。马克西姆来到了外祖父家附近的作坊干活时,认识了阿廖沙的母亲瓦尔瓦拉,并向她求婚了。但是这桩婚事遭到了外祖父的反对,于是二人私奔了。外祖母得知他们私奔后的住所之后,时常去探望和接济他们。渐渐的,外祖父也接受了他们,并收留了马克西姆夫妇。在外祖父家时,马克西姆经常常遭到两位舅舅的非难和折磨,但他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并不因此斤斤计较。但是在阿廖沙三岁那年,老实本分的马克西姆病逝了。
阿廖沙的母亲瓦尔瓦拉的丈夫离世后,她所生的遗腹子也不幸夭折了,双重打击使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过她仍旧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阿廖沙。但是在外祖父的责难下,瓦尔瓦拉选择了离家出走。再度回来之后,她将阿廖沙送到了学校读书,并再婚嫁给了马克西莫夫。后来,马克西莫夫因赌博招致破产,还屡屡责骂、殴打瓦尔瓦拉,甚至出轨背叛了她。在百般折磨之下,瓦尔瓦拉对阿廖沙的爱不复往昔,但还是会教导他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苦难之处。后来,瓦尔瓦拉也病逝了。
两位舅舅
阿廖沙有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二人都是极端冷漠、自私贪婪、蔑视生命、狠毒愚昧之人。大舅舅米哈伊尔时常用恶劣的手段捉弄人,曾经将阿廖沙的父亲马克西姆推入冰窟,想致他于死地,还用滚烫的顶针捉弄家中的老师傅。二舅舅雅科夫曾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并在给妻子的坟墓竖十字架的时候,间接害死了阿廖沙的好友“小茨冈人”伊万。这两个舅舅还为争夺家产三天两头打架斗殴、伤害父母,丝毫不念及骨肉亲情。
表哥萨沙
阿廖沙有两位表哥,都叫萨沙,但分别是两位舅舅的儿子。其中,米哈伊尔舅舅的萨沙虽然笨手笨脚,但却和大舅妈一样老实忠厚,文静和善。在大舅妈逝世之后,他不仅缺失了父爱和母爱,还屡遭继母娜杰日达的责打和虐待。不幸的童年使他养成了一个孤独、惆怅的性格。后来,他与阿廖沙一起上学,却屡屡逃学。另外,雅科夫舅舅的萨沙很机灵,喜欢在大人面前转悠,他待人和气,且愿意随时为大家效劳。他曾经教唆过阿廖沙去染布,二人因此遭到了外祖父的毒打。
其他好友
阿廖沙的好友“小茨冈人”伊万是被外祖父一家收养的弃儿,他聪明伶俐,很惹人喜爱。伊万经常照顾阿廖沙,陪他玩耍,在他挨打的时候替他挡鞭子,给他传授人生经验。阿廖沙很喜欢他,并和他成为了关系密切的好友。后来,伊万在帮舅舅雅科夫扛十字架时,因不堪重负被压死了。
阿廖沙的好友“好事情”是外祖父的搭伙房客,是一个知识渊博、沉默寡言、超凡脱俗的人。他对金钱看得很淡薄,能耐得住寂寞去搞研究。阿廖沙对他非常感兴趣,时常跑去看他做实验,有时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好事情”和阿廖沙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他时常给阿廖沙讲授知识,传递人生哲理,用丰富的知识开拓他的思维,是阿廖沙童年里最为敬佩的知识分子。此外,“好事情”对见识广博的外祖母赞不绝口,并对她所讲述的地道的俄罗斯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好事情”却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遭到了排挤,并被外祖父赶走了。
“好事情”离开之后,阿廖沙和马夫彼得大叔成为了朋友。彼得大叔非常关爱和照顾阿廖沙,经常给他讲故事和道理。但是彼得大叔是一个痛恨贵族的人,他认为阿廖沙邻居家的三个小男孩是贵族家庭的孩子,非常反对阿廖沙与他们交往。后来,彼得大叔害怕被警察抓到选择了自杀。直到他死后,阿廖沙才知道他是一个劫匪。
此外,阿廖沙还十分爱戴他的老师赫里桑夫主教。家庭破产之后,阿廖沙又被母亲送入了学校读书。但是,阿廖沙因为家境困苦,只能穿大人的衣服上学,这奇怪的打扮导致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和排挤,后来,学校认为他不够体面,甚至想将他开除。所幸这时候赫里桑夫主教出现了,他不仅热情亲切、平等地对待阿廖沙,还鼓励他学习和进步。在灰暗的校园生活里,阿廖沙将赫里桑夫主教视为救星。
形象分析
善于观察
阿廖沙心思细腻,对周遭的事物和人有着敏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这一切都归因于他善于观察。比如,他会格外关注身边的人和环境的特点,无论是亲近的外祖母的长相,还是周围的邻居的外貌特征,无论是父亲逝世时的环境,还是外祖父的住所,他都观察入微。又如,他会留心身边之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并借此进一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和是非好坏。阿廖沙善于观察的性格特点为他独立成长、养成良好习性和培育顽强意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意志顽强
阿廖沙自幼生活在一个黑暗、沉闷、充满相互算计和攻歼色彩的环境之中,身边有许多残暴、虚伪、自私自利之人。但是阿廖沙并未被人性的阴暗面摧垮,也没有沾染上这些恶劣的习性,而是意志顽强地与一切丑恶行径抗争。譬如,阿廖沙在外祖父地家中多受专横跋扈、善变的外祖父的苛责,他的母亲因为不堪忍受这种痛苦的生活离开了家。后来,阿廖沙还因为受了外祖父毒打,生了一场重病。但是他并不因此感到自暴自弃,而是在病中留心观察周遭的事物,从一片阴霾中捕捉美好的成分。再如,当彼得大叔阻止阿廖沙跟邻居家的三个小男孩交往,并贬斥他们时,阿廖沙还会与彼得大叔斗智斗勇,捍卫自己的友情。在阿廖沙成人之后,见识到了社会的丑恶,并一度陷入了精神痛苦和成长困境之中。但是,他却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痛苦之中汲取革命者的力量和精神养分,成长为了一名与黑暗社会现实想抗争的革命勇士。
正直善良
阿廖沙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年幼时,阿廖沙看到外祖母遭受外祖父的毒打,遭受邻居老板娘的谩骂,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怜悯和心疼,并用自己的方式抚慰外祖母。阿廖沙走上了社会谋生之后,遭遇和见识到了许多人生疾苦,但是他不仅没有顾影自怜,还会发自内心地同情其他穷苦民众的不幸遭遇,和下层劳动人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并向他们施以援手。后来,阿廖沙决定决心破除旧秩序,以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为己任,为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投身于革命事业。阿廖沙一直秉持着坚强、正直、勇敢、善良之心生活和奋斗。
热爱生活
阿廖沙在苦难中成长,但苦难并未催化出他厌世嫉俗的性格,而是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充满活力,能够从外祖母、“小茨冈人”伊万、“好事情”、彼得大叔、三个小男孩等人待人接物的习惯中,汲取真、善、美的成分。并且,阿廖沙热爱学习,他自幼便对身为知识分子的“好事情”充满兴趣和热情。此外,他对探索生命和世界充满热情,时常问大人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具有极强的求知欲。长大之后他更是表现出了对读书热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闲暇时间来阅读书籍。阿廖沙热爱生活的习性使他滋生了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而从书籍中获得的知识亦能滋养他的性格。
人物原型
阿廖沙的原型是马克西姆·高尔基本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讲述自己从童年到青年阶段的成长经历以及奋斗历程的经典之作,阿廖沙是其中的主人公。在三部曲中,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阿廖沙在苦难中不断接受磨砺和走向成熟的故事。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成长遭遇、心路历程等,多与高尔基的人生经历相吻合。
人物影响
研究高尔基学的重要佐证
阿廖沙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主人公。其中,《童年》中记录的是阿廖沙从1871年至1879年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讲述了阿廖沙从1879年秋至1884年夏在社会上独自谋生的坎坷经历;《我的大学》则是阿廖沙从1884年秋至1888年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印象与感受的艺术记录。阿廖沙在这三个阶段遭遇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不同人生历程中的切身经历的侧面写照,反映了高尔基从苦难者转变为革命家的重要历程。所以,阿廖沙形象被视为高尔基研究学的重要佐证,他的经历被后续研究者视为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文化体制、社会制度等层面,分析高尔基人格特征和人文观念的成因提供重要切入口。
族群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高尔基在创作自传三部曲时,有意识地承担起了探索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文化自觉。所以,他笔下的阿廖沙能够作为族群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典例之一而存在。这具体表现为:阿廖沙的遭遇也可以看做是当时俄罗斯青年的人生缩影;其成长道路可谓俄罗斯走向革命和新生活的万千无产阶级劳动者的人生之路;其性格可谓是同道者性格的集中体现。故而,阿廖沙自然而然地被视为被视为俄罗斯一代新青年的代表,被视为俄罗斯新青年群体的文化心理的典型载体。对阿廖沙形象的关注,有助于在对立统一之中洞悉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气质、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
世界文学群中的典型形象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被《拉罗斯大百科全书》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之一”。这三部曲是高尔基印行量最大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便以其卓绝的文化成就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贯穿三部曲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美好品质及崇高人格,亦能够熏陶和滋养人的心灵。因为,阿廖沙虽然生活坎坷、遍历不幸,但却始终葆有正直善良、昂扬向上、乐观自信的美好秉性,始终追逐光明、热爱生活,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奋斗精神。阿廖沙形象是世界文学群中的一个典型励志形象,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内蕴。
人物评价
《童年》的译者聂刚正、高厚娟写道:“阿廖沙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时,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有重大的作用。”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译者楼适夷写道:“三部曲还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性格,如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奋进的自我意识,勤奋的品格,多思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的欲望,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贵人格,积极从周围大量平凡的人物事件中发现美与价值、吸取精神养分的努力,等等……阿廖沙这一从苦难中崛起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生活道路坎坷的青年读者以极大的精神鼓舞。这一‘出淤泥而不染’的自强不息者形象,至今仍有其独到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
相关作品
阿廖沙原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流现于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但是,自从这三部曲被改编成了电影之后,阿廖沙形象便被搬上了大荧幕。
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高尔基.豆瓣.2023-06-03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主要经历
寄人篱下
谙世于事
母亲回家
遭遇破产
步入社会
四处谋生
喀山求学
新的生活
关系设定
外祖父母
父亲母亲
两位舅舅
表哥萨沙
其他好友
形象分析
善于观察
意志顽强
正直善良
热爱生活
人物原型
人物影响
研究高尔基学的重要佐证
族群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世界文学群中的典型形象
人物评价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