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河南省”之名,唐、宋以前为县为郡,至明设河南布政司,始为省区称号。此书为今仅存之河南古方志,辛经缪氏整理、校订、雕板问世,保存文献,功不可没。
查“河南”之名,唐、宋以前为县为郡,至明设河南布政司,始为省区称号。此书内容仅为
洛邑以来
洛阳市之城附、宫殿、古迹而已,范围甚狭,不出今洛阳市区。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号艺风,江苏江阴县人,光绪二年(1876)
进士,近代藏书家,校勘学
者。其题此书曰:游京师厂肆“一日见《河南志》抄本一巨,用《
全唐文》格纸,封面题《河南志》,识是徐星伯先生手笔。城池、宫阙,自周至唐悉具,知是宋次道《河南志》之首册而徐星伯先生修《全唐文》时所录者。”文中所提之徐星伯即
徐松(1781—1848),清直隶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长于地理学,著有《新疆志略》、《
唐两京城坊考》等书。宋次道即
宋敏求(1019—1079),
北宋赵州平棘(县名,明代并入赵州)人,
进士,精于史地之学,著有《
长安志》、《河南志》等书,后书佚。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徐松(1781-1848),字星伯,
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的徐松幼年落籍顺天府
大兴区(今北京市大兴区),因聪慧勤奋,嘉庆十年(1805年),在弱冠之岁即考中
举人,二十五岁又以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二名的成绩
高中进士,改翰林
庶吉士,不久授翰林
编修,入直南书房。他的天赋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二十九岁那年又进入
全唐文馆,担任提调兼总官,全面负责编修《全唐文》,利用新出碑志和《
永乐大典》等大内秘,以精深的史识和考据功力,辑录了如《河南志》、《
宋会要辑稿》500卷、《中兴礼书》等重要的唐宋典籍,并开始了他考据学的力作《
登科记考》、《
唐两京城坊考》的撰著。仅仅这些成果,就显示了他体大思精的才学与识力,从而奠定了他作为
清代实学——乾嘉学派后期中坚的地位。
此书八卷八目如下: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卷二成周城阙、宫殿古迹,
后汉城阙、宫殿古迹,晋城阙、宫殿古迹;卷三后魏城阙古迹,隋城阙古迹;卷四唐城阙古迹,宋城阙古迹。
清沈受(1798—1840)论此书曰:“……《河南志》久佚,独借此志而隋唐东都制度,犹可考见其全,其当宝贵何如也!”(《吴兴丛书·落帆楼文集·与徐星伯中书论河南志书》)沈系所谓“隋唐东都制度”即此数代城阈、宫殿建筑之规格,此诚可贵,但此书之价值还可指出如下数点:第一,此中保存不少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如言
北魏商人之豪华,“……有刘宝者最富,州郡都会之处皆宜一宅,宅各养马十匹。宅宇逾制,服饰拟于侯王。”(卷三)后魏定都
洛阳市后,
拓跋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改革政策;在商业上扩大在中国境内,以至和国外的往来,贸易日趋繁荣。又如言隋大业元年(605)筑罗郭城,役“兵夫七十万”,“其内诸殿及墙院又役十余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余万人”(卷三)。杨广之劳民伤财如此;其转瞬覆亡为理所当然。第二,此中保存不少佚书中的资料。如《河南郡图经》,晋
陆机、华延隽等人的《洛阳记》,唐韦述的《东京记》等佚书,均可借此而略窥其中的片断内容。第三,此书还给后代的方志开辟一条溪径,名曰“建置”,这是明清各类方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有不少专著也主要走这条路子,如明李廉的《
汴京遗迹志》,清周城的《
宋东京考》等书皆是。
此书是否如
缪荃孙所言,为
宋敏求《河南志》之首册?似可商。宋书入状,仅可从
司马光所作之《序》(见《司马温公文集》六十六卷)略知其大旨。而此《河南志》多有元代资料,可知绝非宋书原文。沈受曰:“是书实出元人之手,而宫殿坊市,则直录宋敏求之书,间加改窜。”(同上《
落帆楼文集》)据上所引资料,“实出元人之手”一句,自无问题,余亦臆断耳!在是书卷首尚有图纸五幅:曰
东汉东都城图、魏金塔城图、
北魏洛阳市宫城图、
晋朝洛阳京城图、宋西京城图。阮元曰:前四图”……非后人所能造,必唐以前人旧书之遗迹也。”亦臆测之词。第五图则为谬荃孙所塞入,更不知所由来。
此书为今仅存之
河南省古方志,辛经缪氏整理、校订、雕板问世,保存文献,功不可没。此书除《藕香零拾丛刊》本外,尚有《
永乐大典》辑本,灵岩山馆本,抄校本、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