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形式
评书,又名讲书、福州话、说故事等,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口头讲说表演形式。评书艺术历史悠久,评书界普遍认为其始于春秋时期,传说是源自姬佗,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使用醒木、折扇等等道具的徒口讲说表演形式。随着清代曲艺的地方话运动,形成了以扬州市苏州市为核心南方评话和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方评书两大派别。
评书是徒口讲说的艺术,其早期的演出形式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身着传统长衫,配合使用道具折扇、手帕、醒木。发展至20世纪中叶,形式有所调整,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表演者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穿长衫。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著称,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柁子” 之间相对独立,又可分成多个“关目”或者“回目”。而“关目”或者“回目”又是由多个“扣子”构成。扣子是评书的基本要素,使扣子的技巧,又叫做“笔法””,总共有十三种。
评书是“说话”的艺术,传承千年以上,是诸多艺术门类的“母体”和“载体”,并且与中国文学同脉承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先有说书话本,后有文学作品。现代以来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多部评书作品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自2006年,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北京评书等多个评书/评话流派,入选中原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艺术起源
“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但此处的“说书”是指讲说经典。目前评书艺术界普遍认为评书艺术起源于春秋时期,但对于评书历史源流的观点存在多种看法。
评书业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庄王说”,但此处的庄王也存在分歧。部分认为是东周的第三位君主周庄王。评书表演艺术家马增祥就认同这种说法,将“周庄王击鼓教化”应视为古代说书的开端。但也有观点认为是楚庄王熊侣,即“优孟衣冠”故事,孙叔敖死后,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冒充其对楚庄王劝谏,起到了突出的劝谏效果。 因有这种形式得以流传,于是便有了说书。
曲艺理论家汪景寿则认为评书起源于民间故事和寓言,即古代劳动人民从古代民间故事和寓言中吸取营养,经过历代的共同努力,在不断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说唱娱乐形式。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评书起源自墨子的《成相篇》。在《成相篇》中,反复运用一个曲调演唱,同时兼具旋律性和故事性,每章都独立成篇,又相互连接,类似于今天的说唱艺术。
艺术发展
萌芽阶段
隋唐时期,出现了“说话”的表演形式,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评书艺术源头。隋朝时的代表人物侯白,擅长讲故事及各种轶事,深受当时群众的喜爱,被称作“笑话大王”。侯白所讲的笑话,不仅有人物,还有简单的情节,已经带有明显的评书因素。唐朝时更是成为一股潮流,无论是在皇宫、民间还是寺院,都深受欢迎,其中民间将说书称作是“市民小说”。
北宋时期,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勾栏瓦舍间已有许多“说三国”和“五代史”的“说话”艺人。“说话”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专门供“说话”艺人表演用的“话本”,而且文人群体也参与到“话本”的创作中来,因此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精彩。到了南宋年间,“说话”艺术逐渐形成“小说,题材和形式也开始专业化。将“说话”艺人 的底稿收集记录,形成了《大宋宣和遗事》《三分事略》和《大唐三藏 取经诗话》等宋代话本。
过渡阶段
元朝时期,统治者开始说书进行压迫、禁止,艺人只能以史喻今,将“说话”的底本进行整理,发展出长篇“新编五代史平话”。例如《虞氏全相平话系列》《武王伐纣平话》《后七国春秋平话 》等,平话后来又写作“评话”。明朝初期,统治者延续元朝的做法,对于说书采取打压的措施,但是并没有遏止住曲艺的发展,并且不断吸收民间文学,进一步发展壮大。“ 评话 ” 也不再局限于艺人“说话” 底本的整理本 , 还出现了许多模仿 “说话” 形式进行创作的“评话”作品,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著名长篇章回体小说,不仅是脱胎于宋元话本,并且保留了众多“话本”的特色,非常适合“评话”艺人进行讲述。
成熟时期
随着明朝中后期文化政策的松弛,民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书场,并进一步形成了专门将评话、评书的专业书场。等到明朝中后期,评书开始逐渐地方话,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使用当地的方言,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的评书。
明清时期,评话在江南地区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评书名家,例如柳敬亭、孔云霄等。其中柳敬亭凭借其高深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众多听众的认可,并且还北上演出,将南方评话的技艺传播到北方。北方一些说唱鼓书的艺人,开始放下乐器,按照评话的表演方式徒口演说。随着评书的发展和成熟,以徒口讲说,配合醒木、折扇表演的形式也确定了下来。
辉煌时期
随着表现形式的基本固定,以及书目进一步丰富。清代以来,以扬州市苏州市等地为重心的南方评话和以北京为重心的北方评书,都逐渐进入了辉煌时期。
南方评话
雍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繁荣的商业经济带来了旺盛的娱乐需求,扬州评话出现了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干等评话名家,他们不仅表演精湛,还创新了一批新书,例如《清风闸》《扬州话》等。嘉庆之后,随着扬州经济的衰落,扬州评话的发展出现回落,部分书目失传,艺人们深入到苏北、皖北乡镇发展,听众和艺人群体都进一步壮大。来到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门派话发展,推动了各家在书词内容和细节方面的发展,进而形成各自的技艺表演风格。清末到民国初年,扬州评话的书目内容及表演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苏州评话与扬州评话几乎是平行发展,也是清朝中后期,以书目为代表形成不同的流派。并且苏州评话还建立的对外保护行业权益,对内维护行业的秩序的行会组织。清朝后期,随着上海市的开埠,苏州市的评话艺人也进入上海,由于上海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于苏州评话的表演形式产生了影响,学习吸纳了不少京剧的表演路数。
北方评书
明末清初年间,北京鼓书艺人王鸿兴改说评书后,博采众家之长,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评书,并授何良臣、郑光臣、安良臣三徒,进而发展形成了北京评书早期的三大支派。清末民国初年,北京评书获得极大发展,出现“评书大王”推双厚坪。1916年,北京评书研究会成立后,确定了二十九种推荐表演书目。评书表演场合也发生了变化,从露天逐渐进入了茶馆、书场。其次,传播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北京的评书艺人不断流往外地,将北京的评书艺术带往天津市东北地区等地。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北京评书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艺人队伍更加壮大,出现了王杰魁连阔如陈士和等独具特色的评书名家,传统书目中许多经典作品也大多形成于这一阶段。并且在三十年代后,北京出现了不少商业电台,这些电台纷纷聘请评书艺人来播讲评书,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促进了其他地区评书的发展。
新时期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评书艺术便开始了从传统评书向新评书过渡的转型期。首先,是对传统优秀评书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推陈出新。其次,对于评书题材进行了大幅拓展,创作了多种多样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评书。在成立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后,评书艺术家纷纷加入,在分享和交流取长补短,加强技艺。评书艺术的表演手法、结构手法更加科学、合理,表演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提高。但随着文革时期的到来,许多评书家被迫转行,评书经历了十年的空白期。
收音机、广播的普及,给了评书非常大的发展空间。1979年9月,鞍山台播出了由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收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六十多个电台先后复制播出了这部评书,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评书热。之后《隋唐演义》《杨家将》等作品也被搬上电台。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电视慢慢进入家庭。1985年3月,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率先将评书搬上了荧屏,形成了书场、广播、电视三者并举的局面,促进了评书的发展。但由于电视评书成本过多,评书后来又逐渐退出了电视平台。1995年,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推动了评书产业化发展。
但评书也开始面临着传承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面对着网络剧、脱口秀、真人秀等新兴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评书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小。其次是评书艺人队伍青黄不接,年轻评书演员人数不足,也因此难以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作品。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评书是徒口讲说的艺术,即用口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用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评书的演出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身着传统长衫,配合使用道具折扇、手帕、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以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徒口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形式有所调整,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表演者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穿长衫。
表演手段
“说”就是叙述、讲述故事。评书是徒口讲说的艺术,没有音乐、舞蹈等元素,“说”始终占据着首要位置。评书故事的讲述、情节的展开、细节的描绘、环境的介绍、背景的铺垫、人物的介绍,以及其他表演手段“演”、 “噱”、“学”都需要用口头需要来讲述。与文学作品不同,叙述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属于“说”的范畴。
评书中对人物、事物、环境和心理的描写,往往都是穿插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但不同的是心理描写紧紧围绕着人物来刻画。例如《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心想:‘还不能离开,我要一离开鲁家店的人肯定给郑屠送信,他们在后头要追赶这爷俩,要追上不就麻烦了。嗨,我先不走,我在这儿看着,多咱他们爷俩走远了,我再离开。’鲁智深想到这儿,亲自进了屋,拎了把椅子搁到门口……。”此处的“心想”就是评书艺术常用的心理描写的手法,为展示鲁智深“粗中有细”的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评书艺术的“说”讲究的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讲些条理清晰、连贯、有节奏的程式化句式,往往能赢得观众喝彩。例如说《封神演义》,讲到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然后行云流水般背出,往往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此外,评书说的不仅是故事,也是自己的人生阅历。王少堂讲《水浒传》讲“武松在孟州府大堂上喊冤”一段,不是替武松喊冤,直接是为自己曾经被冤入狱的经历而喊,因此才会让听众感到真情意切。
“演”即表演。评书艺术的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能,具体又可分为:形体表演、面部表演、虚拟表演等。形体表演,指评书演员自己的形体表演。例如讲包拯,说道包公盛怒之下,要国丈庞吉,下定决心宁可丢官也要执法,这时包公将头上的乌纱帽转到一前一后,以显罢官的决心。说书人并没有乌纱帽,却也用一转。这正是评书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姿势动作来塑造故事中虚构人物。
面部表演,即评书演员面部的表情需要随着演员的语言而变化,例如说道“双眉紧锁,面带愁容”时,演员应当是一副愁苦的表情;说到“眉飞色舞,笑容满面”,当时一副欢喜的表情。评书讲“七情六欲脸上看,喜怒哀乐眼中瞧”,用眼神来表达情绪相对常见。此外用鼻子也能表达情绪,例如说《岳飞传》,金朝军师哈迷蚩被鸽了鼻子后,再说话就缺少鼻音。
虚拟表演,又名“无实物表演”,是评书艺术主要表演手段之一。评书演员只用折扇、手帕、醒木三件道具,便能表演出各种战斗画面、天气变化等。例如说《封神演义》,说到广成子手持翻天印,念念有词,“唰”的一声……翻天印随咒语祭到天空。然后将手中的醒木,扔到半空,继而落下。然后说道:‘这不是”翻天印,这是醒木,您就当翻天印想吧’。”
评书的审美特质在于“评”,评书表演是一种叙述与评论结合夹叙夹议式的灵活讲说,演员在表演情节内容时,会结合当下现实进行评论。具体有三种情形:其一是对人情世态评论;其二是对是非曲直的批判;三是对名物掌故的知识介绍包括历史渊源的讲评。评一般可分为,“点评”“夹评”“典评”“论评”几种。
点评,是指在说到适当时机,点评一句。点评的语言通常是来自于《弟子规》《名贤集》等“蒙学作品”。例如说到势利眼,就点评一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到有人见财起意,便点评“这就叫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夹评,是指夹在叙述过程中的议论或评论,要求自然流畅,让听众没有厌烦感。例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一节,有这样一段夹评,将评论与正段内容结合:“对武松打虎有过不少评论,有人说……不太真实,为了显示英雄人物的夸张而已……武松那是自幼去少林寺学艺的,练过真功夫……卷头挥下来,简直就是铁榔头。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把虎打死。”
典评,即拉典论述。比如说到“高山流水”,就引证道:此是一个古曲,接着便引导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上。但通常引用的典故,很难与书中的故事有机结合,因此往往只是一种旁征博引。
论评一般是在说完一节书中或一大段书后,给出一番有观点、有见地的评述,用来充分展示评书演员的思想见地和文化修养。例如《水浒传》武松杀潘金莲为兄报仇之后有一番论述:潘金莲死了,但她的命运实在不是她自己能左右得了的……总之,潘金莲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场悲剧的主演,一个底层妇女的典型命运。”以此来阐述说书人的观点。
文本特点
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著称,其基本结构可以分为线形结构和块状结构。线形结构即以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个主线一般是某个人物,其评书内容围绕该人物的行至、活动和状态展开, 旁边可以添枝加叶、生花发芽,但是主干就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块状结构主要表现为评书中 的“柁子”,即评书的情节的大单元、大分区。一部长书基本由一个个“柁子” 组成,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柁子” 之间相对独立,每个“柁子”又可分成多个“关目”或者“回目”。而“关目”或者“回目”又是由多个“扣子”构成。
“回目”是指一次性说完,并且情节相对独立的内容,也就是“柁子”这大单元中小单元,艺人会将其称之为“当日书”,即当日讲说完毕。但“关目”未必能当日讲说完毕,一个大关目通常会包含几个小回目。此外,“扣子”是指讲说中设置的关节和悬念,在南方评话中叫做“关子“。“扣子”不止是内容上的悬念,还包括制造悬念的具体手段。
叙事方法和技巧
叙述方法
北方评书的基本要素是扣子,使扣子的技巧,又叫做“笔法””,总共有十三种,即叙笔、明笔、暗笔、惊笔、捂笔、伏笔、缝笔、倒笔、插笔、栽笔、原笔、蹬笔、补笔。
“叙笔”是指演员以第三视角的口吻进行讲说;“明笔”是指讲说故事中现场发生的场景;“暗笔”是与明笔相对应,是在讲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惊笔”,又被称作“惊人笔”,是指叙述令人惊讶的情节;“捂笔”,是指在讲述过程中有意掩盖真实的情况;“伏笔”和“缝笔”两者常连接使用,通常是先伏后缝,只讲一件事情暂时按下不表,等到合适的时间再进行交代补充;“倒笔”,指在叙述过程中倒叙以前发生的事情,直到转回正书。“插笔”,又叫书外书,指在正书讲说中插人别的内容,通常用来“拉典”。“栽笔”和“原笔”,两者也是相连使用,先栽后原,互相呼应。前文书中提起原因,种下根由,后文书再说清补明结果,使首尾呼应。“蹬笔”,指解开一个扣子或者说完一个大的回目后,离开原来的故事线索,重新开始单线索的铺陈。“补笔”,又叫“补剔”,用来补叙前文书的疏漏和不足。
南方评话中,苏州评话在叙述方法方式上讲究客观叙述和主观叙述相结合。叙述视角上以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叙述为主,既有客观的叙述,又有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不过有时说书人会用故事中人物用限知视角来叙述,目的是隐藏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制造悬念。叙述时间方面,对故事时间的省略、概述、场景和停顿,使叙述时间超过故事的实际时间。叙述时序方面,以顺时序叙事为主。但也存在其它时序,过去讲过的倒叙叫做“过去重谈”。 过去没有讲到的,现在讲到的是补叙。“未来先说”为预叙,也是一种伏笔,起“悬念”的作用。
表演技巧
北方评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开脸儿”“摆砌末”“赋赞”“垛句”四种。“开脸儿”是一种描绘人物形象的手法,将人物的形态特征交待清楚,给听众留下具体形象;“摆砌末”,是将书中人物活动的场合背景交待清楚,以使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相合,增加人物活动合理性,让听众更加信服;“赋赞”,是为了赞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对偶的长短句韵语来加以刻画;“垛句”,也叫“串口”,是为了描绘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南方评话艺术技巧运用上则更为讲究,将第一人称叙述称作“白”,将第三人称叙述称作“表”,这两种为散说表演;另外还有“引子”“赋赞”“挂口”“韵白”等属于韵颂表演。其中“赋赞”是和北方评书通用的概念,其他“引子”是类似于北方评书的“定场诗”,目的在于产生一定的暗示和热身效果,让听众对于情节内容感兴趣;“挂口“属于“赋赞”的一种,是指采用韵文体语言,在人物出场时以独白的形式介绍人物的特征。而说书人使用诗赋、词赞、“挂口“等精炼押韵的语言念诵表演,则被统称为“韵白”。
流派
评书(评说)流派众多,但总体分为两大流派,即以扬州市苏州市杭州市等地为重心的南方评话派,和以北京、天津市东北地区为重心的北方评书派。前者主要流行于江南和福建省一带,二者则主要流行于北方和中国西南地区
代表作品和人物
代表作品
评书艺术家袁阔成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叙述故事引人入胜,听众认可度高。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再加工方面优秀,尤其是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细节改编,满足了听众对于诸葛亮的想象和审美心理。袁阔成先生通过细节增补、删除诸葛亮神秘性细节,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现实,个性鲜活。
刘兰芳讲播的经典评书《岳飞传》,编写于1979年,民间流传版本基础上改编再创作而成。广播后反响强烈,刘兰芳每天都收到上百封的听众来信,曾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岳飞传》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南宋初期,岳飞父子两代抵御外敌、精忠报国的故事。其中的章节脍炙人口,生动形象。
“王派水浒”是传统扬州评话的重要代表,其中的章节《武松》 也是扬州评话传统书目的代表。《武松》,别称《武十回》。自清乾隆,评话艺人王德山就以《武十回》著称 ,历经数代人的不断传承、演绎、创新,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定型,50年代从口传整理成文本,约80万字。故事讲述的从武松寻兄到落草为寇的故事。
代表人物
评书历史悠久,自隋唐时期,出现了“说话”的表演形式,经过宋元两代发展,明末清初时出现以柳敬亭为代表的一批名家,并逐渐发展成北方评书、南方评话两个流派。清朝至民国时期评书高度发展,又涌现出一批评书名家,例如双厚坪王杰魁连阔如等。新中国成立后,袁阔成等评书艺术家带头说新书,出现了开电视评书先河“评书四大家”。至改革开放后,互联网超越传统媒体,单田芳成为影响最高的评书艺术家。
柳敬亭(1587一1672) , 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15岁时犯法,先后逃亡于泰兴市如皋市盱眙县。在途中常听艺人说书,逐渐产生兴趣。后来渡江南下,改姓柳,更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 人皆以柳麻子呼之”。在云间(今上海市)得到莫后光的指点后,水平迅速提高,去到扬州市杭州市说书。崇祯七年(1634),柳敬亭也到南京说书,门客听众络绎不绝,连一些名人雅士也引柳为上客。柳敬亭常说的书目,据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多为长篇中的选段,大致有《水浒传》《隋唐》《西汉》。柳敬亭说书60年,南达绍兴,西到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时,大半生没有传徒,到晚年才收了扬州人居辅臣。
双厚坪,艺名双文兴,北京人,活跃于清光绪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说书路数宽,喜欢在讲书时插话,加入个人简介,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口技水平也非常高超,在当时誉为“评书大王“,“京戏大王”谭鑫培、“刘宝全刘宝全齐名的“艺坛三绝”。代表作品有《水浒》《精忠》《隋唐》等。
王杰魁(1874-1960),北京人,曾任北京评书协会会长。原本是名更夫,喜欢听评书,23岁时拜王致廉为师,专说《包公案》及其续书。从光绪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坚持说书。其说书以说表细腻、平稳翔实著称,喜欢用变化的语音声调配合不同方言,来展现人物身份性格。
袁阔成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他从小随父学习评书,后拜金杰立为师。14岁登台表演,长期在唐山、天津市东北地区、北京等地献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带头说革命题材的“新评书”,因此有开拓之功。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红岩》《赤胆忠心》《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一系列新评书。此外,袁阔成还在评书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其率先尝试撤掉桌案,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全身艺术,并借鉴话剧、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评书的表现力,推动了评书的发展。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 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后在扬州市书坛崭露头角。1949年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其说书是说表细腻、形神兼备、张弛有致、 口齿清雅,精通《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   
单田芳(1934—2018),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1955 年加入鞍山曲艺团,2012 年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一生录制评书110余部。其评书技巧娴熟,艺术水平高, 他沙哑的嗓音也很具标识性。在创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后,通过背后专业团队的运营,对于评书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价值
评书是一门高台教化的艺术,其价值可体现在多方面。在社会方面,“评书”起源于唐宋以来的“说话”,通过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体,在带来娱乐的同时完成社会教化在平民百姓教育水平低下和印刷业不发达的年代,评书中的故事是普通民众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在民俗方面,评话蕴含着乡土风味,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娱乐方面,“听书”是一种娱乐活动,评书拥有较高的娱乐性与艺术性,能够一人表现出波澜壮阔的场景,并且表演不分场合与受众,在起到娱乐大众效果的同时,还是陶冶情操。
评书艺术作为“说话”的艺术,还是诸多艺术门类的“母体”和“载体”,并且与中国文学同脉承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外,其余三部是先有说书话本,后有文学作品,话本与文化的结合和相互渗透可见一斑。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传统评书是一种收听周期较长的艺术形式,且转变难度较大。现有作品书目老旧,创新力不足但新评书的开发难度较大,传统书目已趋于枯竭,还容易出现版权问题。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剧、脱口秀、真人秀等新兴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审美和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互联网时代听众更喜欢接受快餐式的作品。再加上评书演员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年轻评书演员数量少并且培养周期长,传统评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保护措施
2006年,扬州评话、福州评话、苏州弹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评话。2008年,北京评书、杭州评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湖北评书、四川评书等也相继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地方也在采取相关措施。2011年,扬州市曲艺团转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为鼓励演员们更加积极地传承评话艺术,不断拓展新书场,在扬州的13个社区及镇江市淮安市等地开设书场,并积极推行公益性演出。
非遗传承人
相关影视作品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作品《白眉大侠》被改编为多版影视作品,例如曾风靡大江南北的1995年版电视剧《白眉大侠》,以及1991年杨顺安执导电影《白眉大侠》等。
严屹宽主演2013年版《隋唐演义》,是以单田芳先生的经典同名评书作品为蓝本进行的改编,单田芳本人担任了该剧的艺术总监。
1997年开播的武侠古装剧《风尘豪客》,是根据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作品《宏碧缘》改编而成,单田芳亲自担任该剧的编剧工作。
2013年,央视CCTV-1推出了介绍百年评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纪录片《百年评书》。
参考资料
..2023-06-08
..2023-06-10
..2023-07-14
岳飞传/刘兰芳评书精品集.豆瓣读书.2023-07-14
武松(上下).豆瓣读书.2023-07-14
北京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2023-06-08
曲艺知识.天津文化信息网.2023-06-10
武侠剧《白眉大侠》.山东频道凤凰网.2023-07-22
..2023-06-11
扬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福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2023-06-10
扬州评话《清风闸》(余又春).中国扬州曲艺网.2023-08-08
..2023-08-07
..2023-07-12
..2023-06-10
..2023-07-04
扬州王派评话艺术嫡传王丽堂.江苏文艺网.2023-08-08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南京非遗大观 | 南京评话.南京学习在线.2023-06-11
湖北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四川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你不知道的贵州 | 自成一派的贵州评书.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6-11
寻味盘龙 听着评书过大年.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1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2023-08-08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6-14
柳敬亭.南通市档案馆.2023-06-14
..2023-06-14
..2023-06-14
曲艺杂谈.辽宁曲艺网.2023-06-14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杭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扬州评话:“说什么”与“怎么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1
北京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北京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北京评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扬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白眉大侠 (1991).豆瓣电影.2023-07-22
百年评书.央视网.2023-07-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艺术起源
艺术发展
萌芽阶段
过渡阶段
成熟时期
辉煌时期
南方评话
北方评书
新时期的发展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表演手段
文本特点
叙事方法和技巧
叙述方法
表演技巧
流派
代表作品和人物
代表作品
代表人物
文化价值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保护措施
非遗传承人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