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虫科(
食虫类:Cimicidae),又称床虱,是半翅目昆虫的统称,因经过的地方会留下难闻的气味而得名。臭虫科下约6个
亚科,25个属,99种。成虫和
若虫绝大部分
寄生在蝙蝠和鸟类身上,其中仅有臭虫属(Cimex)中的
热带臭虫(C. hemipterus)与温带臭虫(C. lectularius)与人类有寄生关系。臭虫属中还有几个物种在离开正常宿主后,也会因饥饿而叮吸人血,如蝠臭虫(C. pipistrelli)、毛臭虫(C. pilosellus)、包氏细臭虫(Leptocimex boueti)等。
臭虫科昆虫为多种传染病的媒介,曾在其体内检测到普氏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prowazeki)、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等。叮吸人血的臭虫科昆虫能分泌一种碱性涎液,对人类有刺激性,被叮咬的部位红肿奇痒,搔破后可继发感染。当人类被过分地叮咬,会导致贫血、神经过敏、失眠及虚弱,有时可引起剧烈过敏反应,出现
丘疹性荨麻疹、
过敏性哮喘等。当动物被大量臭虫科昆虫叮咬时,亦可发生贫血。大多数
鸟纲在被温带臭虫大量叮咬感染时,可引起产蛋量下降,饲料消耗增加,造成经济损失。
臭虫科昆虫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生长发育分为卵、
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为
体外寄生虫,雌雄个体均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在取食后会离开宿主。体长为4~5毫米,体扁平,呈椭圆形,体色因种别不同而呈现从棕色到黄色或红色。
臭虫科昆虫广布全球,
温带臭虫主要分布在温带和
亚热带,热带臭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就中国而言,温带臭虫分布于长江、
黄河一带;热带臭虫分布于华南、台湾地区。多在夜间活动,活动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耐饥力强,成虫在13℃时不食可活1年以上。
是臭虫科昆虫的防治中,房屋可以用灰水或油漆来代替纸糊、木质材料装饰,以切断传播途径;可以使用热水(64℃以上)灌杀,或以蒸气熏杀等进行物理防治;可以使用杀虫剂等进行化学防治;还可以利用其天敌,如蜘蛛、蚂蚁、
螨形总目等进行
生物防治。
命名与分类
臭虫科(Cimicidae)
食虫类由 Latreille 在1802年命名。它们被认为是从
捕食性异翅目祖先进化而来的。科下有6个
亚科,包括:Afrocimicinae、Cacodminae、Cimicinae、Haematosiphoninae、Latrocimicinae、Primicimicinae。约有25个属,99种,2个
亚种。
臭虫科包括数种禽的吸血昆虫。它的成虫和
若虫绝大部分
寄生在蝙蝠和鸟类;其中仅有臭虫属(Cimex)和人有密切的关系,在臭虫属内有两种与人类有寄生关系,经常吮吸人血,即
热带臭虫(C. hemipterus)与
温带臭虫(C. lectularius),这两种也可刺吸其他动物(如鼠、鸡、兔等)的血液。
此外,臭虫属中还有其他几种臭虫虽然一般情况下较少叮吸人血,但当它们离开正常宿主后,也会因饥饿叮吸人血,如分别寄生于欧美国家的蝙蝠和鸟类的蝠臭虫(C. pipistrelli)及毛臭虫(C. pilosellus);分布于非洲的包氏细臭虫(Leptocimex boueti),其虫体显得细小而狭窄,且3对足也显得较为细长。禽臭虫(Haematosiphon modorus)又称鸡臭虫,有时也侵袭人;燕臭虫(Oeciacus vicarius)常见于燕巢中,且可侵袭其他
鸟纲和人。
形态特征
科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体扁平,呈椭圆形,腹部最宽,全身有短毛,且多作锯齿状。体长为4~5毫米,饱食后可达8毫米,宽约3毫米。臭虫因种别不同而呈不同的颜色,从棕色到黄色或红色。
头阔,其基部正好托在前胸凹入处,眼由头的两旁突出。具有1对突出的腹眼,无单眼。触角5节,第1节粗短,第2节为椭圆形,第3节较第4节为大,末节缔状。喙3节,喙长度可达第2足的基节,内藏
刺吸式口器,不吸血时喙弯向胸部腹方,收藏于腹面的纵沟内。上唇短,三角形。下唇背面有1管状纵沟,内藏上、下颚,从而构成1针状器官一刺吸式口器;由于下唇各节之间为膜性连接,故可以弯曲;上颚末端1/3有一排锯齿状小齿,适于刺破宿主皮肤;下颚为几丁质性的细长薄片,每一下颚内面均有并行的两条纵沟,两下颚合拢时即构成并行的两条管道,其中一条较粗的管道为向虫体内吸入血液的食物通道(
食管),另一较细的管道为向宿主体内注入臭虫涎液的通道(涎管)。
胸分前胸、中胸及后胸。前胸最大,宽度约等于长度的3倍,背板中部有显著的隆起,而侧缘后平,向前方伸出,因而前缘显著陷入,头的基部即嵌在前胸的陷入处,倒缘略圆,而后缘向内微凹,前胸腹板局平,侧板消失。中胸细小,其背板为三角形,侧板在
前翅的腹面,腹板在二侧板之间,退化的前翅为一对椭圆形翅基,上有锯齿状毛甚多。后胸大部分被前翅遮盖,后翅已消失,背板在2翅基之后缘,侧板位于后足基节之前,腹板在中足基节之间;在后胸的腹侧,位于第2及第3足间的基部,有臭腺孔1对(在各期
稚虫,臭腺孔位于腹部的第4、5、6节的前缘),孔为新月形。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此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作用。
足分五节,即基节、
转节、
腿节、胫节及跗节;胫节远端的内缘有一丛细毛;跗节又分3小节,末端有分叉的爪一个。
腹部宽阔,末端钝圆;有10节,但可以见到的只有8节,最后两节变为外生殖器官,由背面看到的第1节实为第2节;第1节细小,第2或3节最大。第1腹节被翅基覆盖一部分,第2~8腹节的侧缘各有1对气门。第2~5腹节的腹面为膜质性,形成所谓的“饥饿皱”,在饱血时可伸展开来。雌虫腹节的第4节腹板(即第5节)的右方有一个三角形小孔通到柏氏器,该孔供交尾之用。雄虫尾端较窄小,有一个阳茎鞘由腹面的左侧突出,内存阳茎;阳茎鞘不用时存于第9节的阳空鞘沟内。第9节生殖板的中间为生殖孔;第10节生殖板的中间为肛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臭虫广布全球。其中常见的
温带臭虫主要分布于温带和
亚热带,而热带臭虫则分布在热带,也有部分在亚热带。就中国而言,温带臭虫分布于长江、黄河一带,属世界性种;热带臭虫分布于华南、台湾地区。
栖息环境
臭虫通常被认为是
体外寄生虫,因为尽管它们在取食后会离开宿主,但它们仍栖居在宿主的巢穴或住所范围内。其对短时期寒冷的抵抗力较弱;不耐高温,卵在45℃、成虫在44℃1小时即死亡。长时期的高温,如34℃死亡率增高,终至灭绝。臭虫耐饥力很强,成虫在13℃时不食可以存活1年以上,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则耐饥能力降低。
与其他
吸血昆虫相比,臭虫在选择寄主方面比较“专业”,大多数同种异体都有一个首选的宿主,但当有其它选择时,也会接受一些其他的宿主,如人类、鼠、兔等。约60%的现存臭虫物种以蝙蝠为主要宿主。蝙蝠是群居哺乳动物,许多物种聚集在公共
栖息地分娩和养育幼崽,这些栖息地为
节肢动物门体外
寄生昆虫(如臭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稳定的温度和定期吸血的机会;然而,蝙蝠经常互相或自己清理,这些体外寄生虫会被吃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臭虫无论雌雄均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除人外,它们也吸吮鼠类、兔子、蝙蝠或家禽的血,因此在无人的场所,臭虫有其他营养来源。它们一般5~10分钟即能吸饱;但有人观察到
若虫需6~9分钟饱血,成虫需要10~15分钟。
若虫的
龄期愈小,吸血活力就愈强,且若虫消化血食比成虫快,而雌虫的消化又比雄虫快。臭虫十分贪食,有时1只臭虫的吸血量竟为其体重的3~6倍以上。1只雌虫的最大吸血量为13.9毫克,推测其一生吸血次数可达163次之多。大多数臭虫在自然条件下每3到7天进食一次,如温带臭虫通常每7天进食一次;但也有观察到热带臭虫连续几天每天进食的(在炎热的气候中),这是由于过热或过冷的温度会破坏它们的正常行为。
寄生行为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臭虫可能主要寄生于蝙蝠或鸟类,但会随着它们的飞行扩散到其他地方。比如当蝙蝠回到栖息处时,它可能只在短时间内可以进行活动,然后就会冷却下来,进入一种麻痹状态,血流量减少,臭虫吸食的血液也减少;而当蝙蝠生活在人类附近,比如洞穴里或者屋顶上时,当蝙蝠血流量减少时,臭虫就可以迁移到人类身上去吸血,这样也导致了臭虫
种群的增长和扩张。
臭虫转换宿主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宿主检测线索的重叠和其消化不同种类血液的能力,例如,鸡的红细胞直径比人类长约3至5微米,则人类的血液更适合于
温带臭虫狭窄的食道;而
热带臭虫能够改变其食道的大小,从而使其在选择宿主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节律行为
臭虫活动多在晚间,黎明前是活动高峰期,白天躲藏在缝隙中,但白天咬人也颇常见。不吸血时它们隐匿在墙壁、床板、家具、蚊帐等处的缝隙内。如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的活动高峰多在人就寝后1~2小时和拂晓前一段时间;它们行动敏捷而机警,在吸血时如人体稍有移动,即停止吸应,爬走隐蔽。在热带地方,它们是经年活动的。但它们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冬季在寒冷无人居住的室内仍能生存,但不活动,隐藏越冬。
臭虫活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由于不同种臭虫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所以它们的分布也不一样。例如广泛分布在
温带地区的
温带臭虫,通常每年12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其越冬期,低于15℃时臭虫即停止活动;在15~35℃时,其活动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39℃以上时,活动渐慢或停止,处于蛰伏状态。湿度也是影响臭虫活动的重要因素,温度在37.8℃时,若湿度很高,也可导致许多臭虫死亡。
活动特点
臭虫爬走很快,很容易由一个地方散播到另一个地方去。臭虫不仅可在平面上爬行,还可以在垂直的粗糙墙面上攀爬,甚至亦可以在粗糙的天花板上倒悬爬行,间或向后倒爬,甚至侧爬。臭虫行动敏捷而机警,在吸血时如人体稍有移动,即停止吸血,爬走隐蔽。成虫爬行远较
若虫迅速,如温带臭虫成虫在常温下每分钟可爬行1~21米,而若虫仅为0.2厘米。臭虫的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此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作用;臭虫经过的地方,都留下难闻的臭气。
集群行为
臭虫喜群居,这可能因臭腺分泌物中具有聚集信息素作用的成分。其扁平的虫体适于栖息在狭窄的缝隙间,在适宜的隐匿场所常有众多臭虫聚集在一起;特别是在人睡眠的床铺及蝙蝠和鸟类栖息的洞穴,很容易发现成群的臭虫及其若虫和虫卵。在缺乏防制措施的车、船及公共场所的凳椅和橱柜的板隙中亦可见同样情形。在它们聚居的缝隙附近,常有黑色或黄色粪迹,是有臭虫栖生的标志。
当臭虫
种群十分拥挤时,也可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即有的臭虫可刺吸其他臭虫体内的血液。
生长繁殖
臭虫每年传代的次数可以依生活条件及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别,在营养丰富及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如在
热带地区,臭虫每年可传5~6代不等;如营养不足、气候寒冷或在
温带地区,则每年通常只有3~4代;如在中国成都一年只有一代。
交配
臭虫交配可以在最后一次蜕皮后的1~2天以至5~6天,产卵则在交配后的一星期左右。交尾时雄虫以阳茎插入雌虫的柏氏器孔,然后把精子射入;雌虫的生殖孔只供排卵用。
产卵孵化
臭虫科成虫必须先吸血才能产卵,可持续多次吸血产卵;卵产出后,借助于副腺分泌液的黏性,常3~6个聚集在一起,黏附在墙壁、床板、蚊帐等处的缝隙或皱褶中。每个雌虫一生排卵6~50次,共可产卵150个以上;但个别臭虫甚至可产卵达500个左右。卵为长椭圆形,先为白色,后转变为淡黄色;卵盖向一侧倾斜,局部并有一通气的细孔,卵壳有光泽,半透明,有明显的网状纹。卵的长度约1毫米,宽约0.44毫米。经数日发育的卵,在卵盖端看见卵内胚胎的两个淡红色眼点。
通常,臭虫卵内胚胎约经几日的发育生长,若虫便从卵盖处孵化出来。孵化过程一般需6~7天;温度高的时候,在6~10天内即可孵化;在温度较低时需要更长时间。
生长发育
刚孵出的臭虫
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似,但体色较淡,且腹部表皮亦较薄,生殖器官和鞘翅尚未发育。若虫在长成的过程中有5个
龄期,每期需约1周,即5次蜕皮;在蜕皮前,若虫必须吸饱血。刚蜕皮后的若虫为乳白色,然后逐渐变成
红棕色;若虫的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而成虫的臭腺则开口在
后胸侧板的腹面。
1龄若虫很小,相当活跃,吸血后便隐匿于缝隙中,在那里一边消化血液,一边准备蜕皮。通常每隔4~6天蜕皮1次,每次蜕皮前,至少要吸1次血;末次蜕皮始出现鞘翅,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成为成虫;从卵发育到成虫约需30天左右。若吸血量不足,将会影响蜕皮过程。
各龄
若虫的发育受到温度、湿度、营养状况的影响,如温度与湿度太高或太低,或营养又不足时,则各
龄期就会相应延长;如在中国成都由于气候的关系各龄期延长至128~177天。
臭虫成虫的寿命为9~18个月。饥饿的成虫可以生存一年左右,但若虫的抗饥力较低,一般只能生存3~4个月左右。
危害与防治
主要危害
直接危害
动物被大量臭虫叮咬时,可发生贫血。如大多数
鸟纲在被温带臭虫大量叮咬感染时,可引起产蛋量急剧下降,饲料消耗增加,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臭虫对人类的危害是吸血骚扰。它们吸血时能分泌一种碱性涎液,通过口器将涎液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此种涎液对人有刺激性,使被叮咬的部位红肿奇痒,令人不能安眠,搔破后可继发成染。并且臭虫过分地叮咬会导致贫血、神经过敏、失眠及虚弱。有时还可引起剧烈过敏反应,出现
丘疹性荨麻疹,尤以小儿为多见,但痊愈后一般不留痕迹;甚至还有臭虫抗原引起
过敏性哮喘的报道。儿童由于臭虫叮咬,还可导致失血过多而引起
缺铁性贫血。此外,在个别情况下,臭虫
体液接触眼睛可致
角膜炎和
虹膜睫状体炎;有时臭虫还可钻入人的外耳道,影响听觉或引起恐慌。如温带臭虫和
热带臭虫嗜吸人血,会致人局部皮损,奇痒难忍,影响休息和睡眠。
间接危害
由于臭虫与人有密切的关系,数量大、分布广,并大量吸食人血,故多年来被疑为多种传染病的媒介。人们怀疑臭虫传播的疾病有41种之多。在自然条件下,曾在臭虫体内检测到引起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
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prowazeki);引起Q热的病原体-伯氏立克次体(Rburneti);引起
布鲁菌属的病原体-
地中海布鲁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引起美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起
丝虫病的病原体-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 layi)等。
此外,土拉伦斯菌在臭虫体内存活15小时后,仍能进一步传给健康动物,并能继续保持毒力250天之久;
麻风分枝杆菌被臭虫摄入后,可在其消化道内存活16天;
利什曼原虫在臭虫肠道内可存活35天;普氏立克次体在其体内可存活30天;天花病毒在其体内不仅能生长繁殖,而且在第17天还能传染给
家兔。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未能最后证实在自然情况下,它能传染人体疾病。
防治措施
预防臭虫散播
从臭虫对人的危害看,对臭虫的控制是必须处理的。对有臭虫的房屋,特别是木建的,必须进行修饰,缝隙用泥灰涂,两板间的间隙以泥灰或木头填塞,纸糊的墙壁随时注意是否有裂痕,最好是以灰水或油漆来代替纸糊;房内器具,包括桌、椅、凳、床、柜、架各物,是臭虫常常藏匿的地方,须仔细检查,并作适当的处理;臭虫有时会随衣服、被窝、器具等的迁移而进入住宅及宿舍,在可能范围内,这些东西须先安置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经过检查及处理,然后才可以移置屋内。
臭虫对动物的危害也要防治,如在有臭虫侵袭的鸡场中,要在空舍时彻底消毒鸡舍和清洗舍内一切设施。将有残效的杀虫剂混于烟熏剂内使用,喷洗臭虫的藏匿处,彻底从鸡舍中清除臭虫。
物理防治
以热水(64℃以上)灌杀,或以蒸气熏杀臭虫。用
煤油灌入臭虫栖息及隐匿的场所。在夏秋季节,可利用烈日暴晒臭虫栖息的物品;在隆冬季节,亦可利用严寒冷冻臭虫栖息的物品或其栖息处。
用杀虫剂喷于家具、墙壁、天花板、地板、褥垫等处,臭虫接触药剂后会很快死亡,且药物的余毒亦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药物熏杀臭虫是较彻底的办法,通常用
硫,必要时可采用
氰化物,但由于后者的毒性强烈,操作时必须极为谨慎,最好是由专业人员执行。
在自然界,蜘蛛、蚂蚁、
螨形总目、
锥蝽和
跳蛛科等昆虫都是臭虫的天敌,可利用它们捕杀臭虫。
相关文化
日本人在
日语中称臭虫为“南京虫”,但是臭虫既不是南京独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只是表明日本人从中国不仅带回去先进文化资源,同时把臭虫也带回去了。
相关事件
越南战争中臭虫成了
战略轰炸机的导航器。在越南战争期间,臭虫也被派上了战场。1972年春,美国发动了“后卫”一号战役。
越南民主共和国通过隐蔽的“胡志明小道”给南方的战友送弹药,通常担心美国飞机的空袭,因
美国军队用飞机把许多身背超微型无线电发射器的“臭虫侦察兵”“空降”到丛林中,当臭虫嗅着汗味爬到越军官兵身上吸血时,背上的发射器发出信号,美军的
轰炸机就按着臭虫发出的信号进行轰炸。
2023年,
法国许多剧院、医院、监狱、地铁等公共场所发现臭虫出没,法国大约11%家庭遭遇臭虫困扰,不少民众的失眠、心理问题、旷工旷课等系由臭虫引发,法国卫生和疾病预防部长奥雷利安·鲁索表示臭虫确实可恶,但否认该国“遭臭虫入侵”,呼吁公众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