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地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是
穿山甲科地穿山甲属的
哺乳纲,又叫大穿山甲。巨地
穿山甲平均体长152.4厘米,体重30~35
千克,是8种穿山甲中体型最大的穿山甲,雌雄形态相似,
雄性略大于
雌性。体色为
栗色,身体细长。头部细长,嗅觉灵敏,无外耳廓、听力敏锐;嘴中无牙齿,具有长且发达的舌头;视力相对较差,有着厚重的眼睑保护眼睛。前足5趾,足背覆盖鳞片,足腹侧有干燥的皮肤以及颗粒状的垫子;后足5趾,弯曲为弧状。全身大部分区域覆盖有重叠的鳞片。鳞片呈红棕色,体侧具有15~19层鳞片,背部中部的鳞片最大,四肢和尾巴上的鳞片较小。尾巴基部粗壮,尖端细。
巨地穿山甲的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原始和次生
雨林、长廊森林、
沼泽林、森林-稀树草原生境以及稀树草原中。
人类过度的捕猎与偷猎、非法贸易、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等是巨地穿山甲
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2019年,巨地穿山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形态特征
巨地
穿山甲是8种穿山甲中体型最大的穿山甲,平均体长152.4厘米,体重30~35
千克。雌雄无明显性二态性,
雄性略大于
雌性。
巨地穿山甲体色为
栗色,身体细长。巨地穿山甲的头部为粉灰色、细长,嗅觉灵敏,无外耳廓、听力敏锐;嘴中无牙齿,缺少利于咀嚼和咬合的肌肉,具有长且发达的舌头,舌头长度可达70厘米,舌上覆盖着颌下腺分泌的粘液;视力相对较差,有着厚重的眼睑保护眼睛。
巨地穿山甲前肢强壮,前足有5趾,中间3趾发达,第1趾和第5趾较小,足背覆盖鳞片,足腹侧有干燥的皮肤以及颗粒状的垫子;后足有5趾,弯曲为弧状。尾长且厚,尾长与头体长比约为1∶1,
长尾𫛭的特征利于抓握。
除了脸部、
喉咙、腹部、四肢内侧以外,全身覆盖有重叠的鳞片。鳞片呈红棕色,通常长10~13厘米;体侧具有15~19层鳞片,其中背部中部的鳞片最大,四肢和尾巴上的鳞片较小。身体未被鳞片覆盖的区域为粉灰色,长有细密的毛发。尾巴外边缘有15~19个尖角的鳞片,基部粗壮,尖端细,完全覆盖鳞片。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巨地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在不断缩小,主要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中西部地区,包括
喀麦隆、
中非、
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
科特迪瓦、赤道
几内亚(大陆)、
加蓬、
加纳、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
尼日利亚、卢旺达、
塞内加尔、塞拉利昂、
南苏丹、
坦桑尼亚、
乌干达等国家。
巨地穿山甲的分布在
贝宁(The Republic of Benin)、
布基纳法索(The Burkina Faso)、
肯尼亚(The Republic of Kenya)、
尼日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iger)等国家存疑。
栖息环境
巨地穿山甲主要栖息在非洲地区的原始和次生
雨林、长廊森林、
沼泽林、森林-稀树草原交错生境、稀树草原等环境中,这些生境有着丰富的
白蚁等食物资源,以满足其觅食的需求。该物种可能依赖于永久水源,其栖息海拔可以达到海拔20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巨地穿山甲不进行迁徙,在
栖息地为
夜行性动物,它白天隐蔽在植物灌丛之下或者洞穴深处。夜晚时,离开躲避之处寻找蚁穴或白蚁丘。根据
乌干达的圈养记录,巨地穿山甲在半夜到凌晨5点时活动相对旺盛。
觅食行为
巨地穿山甲为一种食虫动物,其食物主要为蚂蚁或白蚁等昆虫。巨地穿山甲的食物包括枪盾
猛蚁属(Paltothyreus)、
矛蚁属(Dorylus)等属的蚂蚁,以及大
白蚁属(Macrotermes)、伪刺白蚁属(Pseudocanthotermes)、土白蚁属(Odontotermes)、方白蚁属(Cubitermes)、尖白蚁属(Apicotermes)、前白
蚁属(Protermes)等属的
白蚁,偶见取食其他昆虫。
巨地穿山甲缺少牙齿,不具备咀嚼能力。它能够利用尾巴破坏白蚁丘的表面结构,使用前爪破坏地下或地上的蚁穴或白蚁丘,通过带有粘液的舌头取食巢穴中的白蚁或蚂蚁等昆虫性食物。巨地穿山甲可以将舌头通过快速的伸长和收缩深入蚁穴获取食物,舌头上覆盖的一层粘液可以将
白蚁等食物带出蚁穴。进食时,巨地穿山甲会闭上眼睛、鼻孔和耳朵,免受蚂蚁或白蚁的攻击;同时可以将蚂蚁或白蚁从鳞片上抖落。它们有时会在觅食时取食土壤、矿物质等
无机化合物。
巨地穿山甲腹部、身体和四肢上的大量脂肪可能帮助它们度过食物短缺的阶段。
占域行为
巨地穿山甲在
繁殖季节以外,个体一般单独行动,每个个体占据一定的领地,平均领地范围大小未知,
栖息地、性别等差异可能影响领地范围大小。
交流行为
巨地穿山甲基本上不发出声音,在受到骚扰时会发出响亮的嘶嘶声。巨地穿山甲的舌尖对于触觉敏锐,通过舌头的伸缩来感知环境。巨地穿山甲还可以利用气味进行领地标记或与异性进行交流。
防御行为
巨地穿山甲会利用覆盖其身体的鳞片抵御捕食者的攻击。当受到威胁的时,它们会蜷缩成球,只有鳞片暴露,这种状态下包括巨地穿山甲在内的
穿山甲科物种几乎不能自主伸展,同时这种行为会让自己受伤。或者利用
肛门区域喷出难闻的液体以击退捕食者。蜷缩成球的这种防御行为也让巨地穿山甲容易被人猎杀。
生长繁殖
生长
估计巨地
穿山甲的世代长度为15年,巨地穿山甲在圈养条件下的最长寿命为4年,与其他被圈养的穿山甲物种的寿命大致相同。影响被圈养巨地穿山甲寿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类的干扰会增加巨地穿山甲的压力水平,处于这种状态会损害它们的
免疫系统,使它们更容易感染疾病;二是,在圈养条件下,食物无法完全还原巨地穿山甲在自然条件下的食物组成,不适宜的饮食是影响被圈养的巨地穿山甲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繁殖
人们对于巨地穿山甲的繁殖方面的生物学知识了解甚少。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近缘物种
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以推测巨地穿山甲的繁殖方面的内容。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通常在
交配季节之前为独自生活,
繁殖季节发生在旱季的5月至7月。南非穿山甲
雄性会在繁殖季节进行竞争,胜者优先与
雌性交配。南非穿山甲雄性会与许多雌性交配,但每只雌性的配偶数量未知。
巨地穿山甲的繁殖可能为季节性,雌性通常产下一个幼崽,繁殖行为可能每年一次或每两年一次。新生幼崽的长度约为450毫米,体重约为500克,幼崽出生时眼睛睁开,身上的鳞片柔软;尾巴已经具有较强的抓握能力。雌性成年个体可能和幼崽一起生活,一般待其母亲生下新生个体后稍大的幼崽才独立生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巨地穿山甲的生活习性,难以估算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或密度,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整合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巨地穿山甲在其
栖息地范围内,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物种价值
经济价值
巨地穿山甲的肉和鳞片在非洲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肉是当地人重要的
蛋白质来源,皮可以被加工成皮革,用于制作鞋类、手袋和皮带等,鳞片可以作为装饰品。
生态价值
巨地穿山甲主食
白蚁等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白蚁等昆虫的
种群数量,有利于保护林业资源、维护
生态平衡,减少白蚁等昆虫对人类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