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dí](1912年5月28日-2000年6月22日),原名绮霞,有
赵四小姐、赵四、赵香笙等别名,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浙江
兰溪。
1912年5月28日,赵一荻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度过童年生活后,随父亲
赵庆华回到
天津市的赵公馆,先后就读于天津浙江小学和中西女子中学,并取了“Edith”的英文名,其“一荻”的名字就源于这个英文名字的直译。1926年,赵一荻在蔡公馆与张学良相识,在
北戴河区避暑期间,两人日渐亲密。由于张学良已有家室,所以赵庆华得知后,就迅速为赵一荻定下一门亲事,以此中断他们的恋情。1928年(有的资料记载为1929年),赵一荻离家前往奉天探望病中的张学良,但她在打算回去时,其父登报与她断绝父女关系,最终她以秘书身份留在张学良身边。1930年,生下儿子
张闾琳[zhāng lǘ lín],住进
张学良故居。1937年
西安事变后,与张学良失去联系,后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
莫德惠带来张学良的书信,赵一荻按书信上所说从
上海市搬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至1940年,张学良的夫人
于凤至病重,无法再照顾张学良,赵一荻将儿子托付给美国朋友,只身前往
贵州省照顾因西安事变而被幽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了五十多年辗转多地的幽禁生活。在幽禁期间,赵一荻成为一名
基督教徒,以赵多加的教名创作了《好消息》等证道小册子。1964年7月4日,赵一荻在台湾与
张学良结为正式夫妻。1993年,赵一荻与张学良定居美国夏威夷,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于2000年6月22日病逝,享年88岁。
赵一荻的作品除文章《张学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外都没有在大陆出版,但她的证道小册子在美国的华人中很受欢迎,在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
南美洲的
阿根廷的基督教徒也都知道她的书,中国大陆的人来到美国夏威夷,也会带回一本作纪念。她用简易的文字和故事来传播
雅威的福音和教义,主张人们应当舍己爱人。
人物经历
少年时期
1912年5月28日,赵一荻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祖籍浙江
兰溪,因其出生时天际出现一道霞光,所以其父
赵庆华给她取名绮霞。此外,由于她出生在香港,其母吕葆贞给她取了香笙、香香的小名,而她在赵庆华的女儿中排行第四,又被称为赵四小姐,后来人们又简称她为赵四或赵媞[zhào tí]。
赵一荻的童年生活是在香港度过的,后随父亲回到
天津市的赵公馆,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接受学校教育,先后就读于天津浙江小学和中西女子中学。中西女子中学是当时一所贵族学校,很多达官显贵家的小姐都就读于此,由于该学校是双语教学,赵一荻便有了一个英文名字“Edith”,“一荻”这个名字就源于这个英文名字的直译。赵一荻每次考试表现优秀,喜欢是读新文学作品。
舞会初遇
天津地处京华要津,居住于此的官僚政客颇多,而且大多沾亲带故,之间经常往来。赵家人也不例外,赵一荻的二姐、三姐成年后就开始参加社交活动,出入交际场所。这时的赵一荻就读中西女子中学,功课繁忙,加上她喜静,对社交没有兴趣,便总是拒绝姐姐们的邀请。1926年前后,在姐姐们的鼓动之下,赵一荻终于踏足社交界,进入当时有名的交际场所蔡公馆参加舞会。而蔡公馆的主人是
张学良三弟
张学曾的岳丈
蔡绍基,因此张学良也经常出入于此。就这样赵一荻在
舞会上见到了张学良这位风流人物,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此后有一年暑期,京津一带的达官贵人携家眷到
北戴河海滨避暑,赵一荻和张学良再次相会于此,感情也日渐亲密起来。而张学良已有家室,听闻此事的赵庆华,十分生气,迅速为赵一荻定下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以中断他们的恋情。
离家北上
1928年(有的资料记载为1929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生病的消息,离家北上,前往
沈阳市探望张学良。不料此消息传出,《
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大肆渲染,将此事添油加醋成“私奔事件”。赵庆华一怒之下,在《
大公报》发表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的声明,原本打算返家的赵一荻没有了退路。张学良与原配夫人
于凤至因赵一荻的去留问题闹得不愉快,最终于凤至与张学良约法三章,赵一荻可以留下来,但不能有正式的名份,赵一荻就以秘书的身份留在了张学良身边,但是并未住进少帅府,而是住在府后一栋小楼和张学良安排的
清昭陵别墅里。1930年11月,赵一荻生下儿子
张闾琳。于凤至在少帅府大院的东墙外建了一栋楼(后被称为“赵四小姐楼”),将赵一荻母子接进了少帅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一荻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为“红颜祸水”。1933年,赵一荻随
张学良由
上海市乘
意大利邮轮启程赴
欧洲考察,期间她以秘书和翻译的身份,与张学良出现在各个场合。1937年,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
蒋介石软禁,只有
于凤至相陪,赵一荻则与张学良失去了联系,她带着儿子在上海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
莫德惠来访,带来张学良的信件。于是赵一荻按张学良的意思,从上海搬到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1940年,于凤至病重,赴美就医,赵一荻将儿子
张闾琳托付给一个美国的朋友,她自己则从香港前往幽禁
张学良的贵州修文
阳明洞,接替于凤至照料张学良的生活。
幽禁岁月
1940年春,赵一荻开始了与张学良的幽禁生活。在
阳明洞里,张学良一直在研究
王守仁,赵一荻也对这位明代哲学家产生了兴趣,并帮张学良整理有关王阳明的文稿、搜集遗落的诗篇,还将搜集到的诗词进行注释,对张学良研究王阳明和明史带来了帮助。1941年至1946年,赵一荻随张学良从阳明洞被先后转移到
贵阳麒麟洞、开阳刘育乡(今
双流镇)、
桐梓县“小西湖”。在桐梓时,监视他们的特务越来越多,期间唯一的自由活动是按时去天门洞打网球。
1946年,赵一荻随
张学良被移解到台湾,住在
新竹县竹东镇的井上温泉,后又迁往
台北市附近的
阳明山、北投
复兴岗。在幽禁的生活里,赵一荻喜欢在房间里看书,每次搬迁就有好几箱子书籍。张学良研究明史,她就帮他整理札[zhá]记、摘抄书卷。后来张学良对《
圣经》产生兴趣,意欲皈[
妫姓]依
基督,赵一荻便经常陪他去教堂做礼拜,时间一长,她自己也成了一个基督教徒。她还以赵多加的教名创作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四本证道小册子,后来还创作了《毅荻见证集》,不过这些作品并没有在大陆出版。
1955年,赵一荻的身体状况有所下降,6月时出现尿血现象,被诊断为
膀胱结石,在8月又出现连续尿血和腰痛的现象,并前往
台北市治疗,期间与
张学良一直通信。1961年,赵一荻之前被查出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多次咳血,在次年5月时被查出右肺叶上有一块小小的阴影,很可能是早期肺癌的征兆,到冬天她的病情才得到控制。身体好转后,赵一荻为早点受洗,成为一名
基督教徒,继续学习基督教神学的功课。后来,
宋美龄邀请赵一荻和张学良到教堂讨论受洗的事,由于
基督教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她告诉赵一荻和张学良,如果他们要受洗,需要张学良与
于凤至离婚,赵一荻表示反对,张学良则接受了这一提议,与于凤至解除了夫妻关系。1964年7月4日,51岁的赵一荻在台北杭州南路一位美籍牧师的家里与
张学良举行婚礼,两人同居三十年多年后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赵一荻以往的“秘书”身份也宣告结束。
1965年,赵一荻确诊
肺癌,在张学良的劝说下,她接受了颇具风险的胸外科手术,手术顺利,赵一荻的身体逐渐复原。次年,在台湾当局的准许下,赵一荻前往美国探望
张闾琳夫妇,但她没待多久就返回台湾。1975年,
蒋介石去世后
宋美龄离开台湾,赵一荻与张学良失去最大的
庇护,对他们的看管又变得严厉起来,后来因受舆论压力,台湾当局才逐渐放松了对他们的管束。特别是1988年上台的台湾新任领导人李登辉,允许为
张学良公开办90大寿,即默许了他的自由。也就是在张学良90大寿这一年(1991年),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幽禁生活终于结束。
定居美国
1993年,赵一荻和张学良定居美国夏威夷,于两年后正式取得在美居住“
绿卡”,两人过着宁静恬淡的晚年生活,还经常到教堂做礼拜,但赵一荻的由于身体原因多次生病住院。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病逝,葬于檀香山的神殿之谷,享年88岁。
家庭成员
父亲:
赵庆华,字燧山,浙江
兰溪人,晚清时期曾任邮政部主事,北洋政府时期曾先后出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
东北地区外交顾问,官至交通次长,为官清廉。在得知赵一荻前往
沈阳市与
张学良秘密同居的消息后,他登报声明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并宣告女儿的事情让他深感惭愧,从此不再为官。就这样赵庆华在
北平郊外过起了隐居生活,至死也没有再回
天津市。
母亲:吕葆贞,原为
盛宣怀家的佣人,后嫁给赵庆华做了侧室。
丈夫: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
海城市人,
张作霖长子。
中国国民党将领,
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后被
蒋介石软禁,直至1988年,蒋介石之子
蒋经国逝世,才逐渐获得人身自由。曾被聘为
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后移居美国。
儿子:
张闾琳,1930年11月出生于天津,9岁时被赵一荻送往美国朋友家,居住于
洛杉矶,长期在美国太空署担任工程师。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色
赵一荻是一个基督教徒,她的《好消息》《新使命》《真自由》《大使命》等作品大都是她学习《圣经》的心得,她将圣经教义浅显化,用简易的文字和故事来传播
雅威的福音和教义。在《张学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中她也表示出了她和张学良对
基督教的信仰,指出张学良的长寿和健康的身体是上帝的恩赐和奇妙安排。赵一荻还认为种子腐烂重生的生命现象、
日月星辰和虫鱼鸟兽的事实中都有上帝的存在,因此,赵一荻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思想主张
赵一荻在《新生命》中说:“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她把“爱”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爱”的重要性。她曾在文章中写到现在的许多家庭只是一个住宿的地方,没有温暖也没有爱,父母只为赚钱忙碌,没有人来关心儿女的成长;学校也只是强硬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以爱心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传播媒体不仅没有尽到隐恶扬善的责任,还为了收视率传播有害于青年的节目,针对这种现象,赵一荻认为每一个人对社会都负有责任,我们应该要同情、了解这些青年,基督徒更要以爱心帮助他们。赵一荻既要人敬神,也要人爱人,她是一个宣扬爱心的人。
作品影响
赵一荻的作品都是自费印刷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她学习《圣经》的心得,除文章《张学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收录进《少帅春秋》由
岳麓书社出版外,其他作品都没有在大陆出版。不过赵一荻经常印刷这些作品发给在美国的华人,并很快发完,这些证道小册子不仅在美国的华人喜欢,在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
南美洲的
阿根廷的
基督教徒也都知道,中国大陆的人来到美国夏威夷,也会带回一本作纪念。
人物评价
《金华文史资料》中记载道:“在
西安事变前,她(赵一荻)代表
张学良联系一些爱国有识之士与共产党进行联络。西安事变期间,她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正义壮举,表现了她坚决抗日的爱国情操。”
范克明和周亚兰在《张学良传》中评价赵一荻说:“赵四小姐是个道道地地的大家闺秀,是个纯朴而又心地善良的姑娘。”
伴随编辑部主编的《绝代风华》中如此评价赵一荻:“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她与一代少帅张学良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牵动无数人的心。 ”
王爱飞在《
张学良幽禁秘史》中说:“曾经有如花的容颜,曾经有如玉的青春岁月,但是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流逝,最后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位万事淡然于心的隐居女士,一位当代绝无仅有的红尘圣女。这就是赵一荻的一生。 ”
人物争议
关于赵一荻1928年(或1929年)赴奉天(今
沈阳市)看望病中的
张学良一事,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赵一荻私自离家投奔张学良,《
天津日报》《奉天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添油加醋,赵一荻父亲赵庆华不相信这件事,直到收到赵一荻的信,才确信报纸所报道的是事实,他一怒之下,登报声明与赵一荻脱离父女关系。一说是赵庆华在得知张学良和赵一荻两人相爱后十分生气,大骂了赵一荻一场,将她软禁在家,不许出门一步,赵一荻无法忍受被软禁的生活,于是在六哥赵燕生的帮助下,前往奉天与张学良相会。而据
张学良所述,赵一荻前往
沈阳市只是探望一下他,之后就要回去的,此事告知过赵庆华,后来是赵一荻的异母哥哥向赵庆华告状说赵一荻私奔,赵庆华才登报与赵一荻脱离关系,让赵一荻没了退路。
不论如何,赵庆华的确发表了与赵一荻脱离父女关系的声明,将赵一荻从赵家祖籍除名,再不见赵一荻一面。但对赵庆华这一举动,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说是赵庆华觉得赵一荻伤风败俗、有辱门庭,才与赵一荻决裂。而据史学家分析,认为赵庆华此举一是撇清自己与张家的关系,在这动荡的时局中保全赵家不受
张学良敌人的暗算,二是断了张学良的后路,让所有人知道赵一荻为张学良失去家庭,假如往后他敢抛弃赵一荻就会遭到世人唾弃。
人物轶事
封面女郎
1926年,赵一荻的姐夫
冯武越在
天津市创办了《
北洋画报》,由于赵一荻颇有气质,《北洋画报》还曾把她的作品用作封面。一说张学良就是从《北洋画报》这张照片开始对赵一荻动了心。
“赵四风流”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国人纷纷指责张学良“不抵抗”,
上海市《
时事新报》发表了广西人
马君武的一首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
朱湄筠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
沈阳市。 ”赵四指的就是赵一荻,就这样赵一荻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了别人口中的红颜祸水。
“杨常事件”
赵一荻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关心时局和国事,并在“杨常事件”上显露出她的政治智慧。1929年1月10日,
张学良将其父时期的两位重臣——
杨宇霆和
常荫槐击毙,这场事件背后的推动者也包括赵一荻。因杨、常二人居功自傲,处处与张学良作对,且并不支持
东北易帜,但张学良念及他们两人功绩,迟迟不肯下手,最后张学良接受
于凤至的主意,用
银元来
占卜决定,若三次银元的袁大头都朝下,就谋杀杨、常;如果朝上就不杀,前两次都是朝下,最后一次银元掉到了地板上,于凤至看到银元是朝上的,但赵一荻将银元捡起,放于桌子上时却是朝下。三次朝下,最终
张学良枪杀杨、常二人。经此一事,于凤至也渐渐对赵一荻产生了好感。
相关作品
传记、小说等
影视
后世纪念
毅荻书斋
哥伦比亚大学的“毅荻书斋”收藏有赵一荻的各种珍藏:照片集;她协助张学良整理的《明史》文稿、代为收集的《明代野史》手稿;她的《好消息》《大使命》《新生命》等作品的手稿。
故居
2001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对
赵一荻故居进行一次全面的修缮。11月10日,赵一荻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此故居又被称为“赵四小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
张氏帅府大院东墙外,为一座二层建筑,1928年至1931年间赵一获曾居住于此。
遗物
2010年10月,赵一荻的侄孙女赵荔将赵一荻为张学良亲手钩织的黑色小帽和亲自设计、定做的米黄色套服等7件遗物,捐赠给
西安事变纪念馆。2011年7月,赵荔又将赵一荻亲笔写给
宋美龄的贺年卡以及将张学良与赵一荻生前使用的扇子、通讯录、储物袋等遗物,捐赠给西安事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