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位于
广州市东风东路651号,成立于1964年3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
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它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单位,是广东省癌症中心、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
1994年9月,在医院领导万德森、戎铁华等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奋战,中心以高分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
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
广东省首家“三甲”专科医院。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2001年10月,
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22年4月,一项临床创新“黑科技”——uCT-ART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并在肺癌放疗领域率先落地。同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宣布,将于2022年9月3日、9月17日、9月24日,开放越秀院区周六专家门诊;同年8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
君实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免疫治疗增效活菌生物制剂”以及其他肿瘤免疫疗法、
自体免疫性疾病药物,合作开展肿瘤新药领域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并在医学创新和临床研究领域展开人才培养合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有
越秀区和
黄埔区两个院区。越秀院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道
东风东路651号,共有开放床位1556张。黄埔院区位于
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龙湖街道开阳五路1号,开放床位683张。中心门、急诊量187.7万人次,年住院量达18.5万人次。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
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级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
省部共建大学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省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平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中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发挥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优势,科技影响力稳居"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
肿瘤学)前两位。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资助。
2018年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97项,资助金额达4668万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合同金额3540万元。同时,有85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2项、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一等奖5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主编的《
临床肿瘤学》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益新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肿瘤学》获批卫生部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黄文林教授主编了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病毒学》;姜文奇、张晓实教授等主编了国内第一部《
肿瘤生物治疗学》。
2020年11月14日,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2019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和《2019年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排名第30位。
2022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被命名为第八批
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023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被命名为2023年度
广州市健康促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