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在1894年11月21日至11月24日,
日本攻陷辽东半岛,在旅顺进行的屠杀事件,死难者高达2万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屠杀。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猛涨与日本的封建弊端形成尖锐矛盾,国内爆发出经济危机,日本国内为了缓解这种危机,决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已经准备好了战争的一切,只差一个战争理由。1894年,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以种种借口陆续向朝鲜出兵一万多人,而朝鲜农民战争也成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1日,日本占领旅顺,21日至24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三夜的烧杀抢掠,死难数高达2万人。
事后日本对旅顺大屠杀矢口否认,但有记载的史料证明旅顺大屠杀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且真正死亡人数是日军所公布的两倍。日本千方百计想要掩埋的真相被众多参战者记录下来的事实暴露在大众眼前,而
日本却对此事件没有任何的做法,甚至在公开场合也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企图将事实不了了之。
事件背景
国内背景
旅顺处于中国
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同组成了进渤海的大门。清政府在旅顺创建了军港,还组建了北洋水师弹药库,已经是当时比较完善的军事基地,在主要山峰上也都设置了炮台,给
北洋水师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894年2月,朝鲜爆发农民战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在清政府出兵朝鲜后,日军借口出兵朝鲜,制造事端。朝鲜农民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要求中日双方共同撤兵,但日本还是继续向朝鲜出兵,还提出了干预朝鲜内政的方案。
1894年7月,日军无故炮击中国军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9月13日,日本舰队为了夺取制海权,在
黄海北部海面大面积搜索北洋舰队的踪迹,准备与北洋舰队决战。在9月17日上午,日军与返航的北洋舰队在海上相遇,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没有了再战之力,使得
日本舰队掌握了制海权。
9月21日,日军准备将战火引向中国大陆,由
大山岩亲任第二军的司令员。
日军第一军入侵清朝
辽东地区,日军第二军则选择在辽东半岛登陆,入侵
辽南专区,准备与清军在直隶平原进行主力作战。10月24日,日军第一、二军同时出动,只是以100多人伤亡的代价打开了辽东大门。而后第一军牵制住了清军,为第二军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军第二军在登岸时并未有任何清军阻拦,11月6日攻陷金州(今金县),次日就夺取了
大连市的战略要地。
11月17日起,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一天的战斗后,这座耗费北洋水师10多年精力的第一要塞已被敌方俘获,里面的各种武器都落入了日军手里。
国际背景
在1885年3月,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
时事新报》上提出了“脱亚入欧论”,这个理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希望日本脱离
亚洲,与西方各文明国家共进退。不用因为邻邦而感到顾虑,要按照西方国家的方式来对待中国。这个观点符合日本天皇侵略的心理,为十年后的
中日甲午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国际环境中,日本由于
明治维新后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急需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日本大量封建弊端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尖锐矛盾,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维护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地位,日本资产阶级企图将危机嫁接到劳动人民头上,导致了日本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加快了日军侵略的进程。
在中日矛盾激化时,美国支持日本的侵略,采取了扶持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给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和武器,舆论方面也大肆宣扬日本侵略的好处,指责中国过多干涉他国内政。其他的帝国主义的纵容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同程度的支持和纵容了日本,日本统治者也正是巧妙利用了国外列强的心理,为自己的侵略战争赢得国际支持。
事件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占领旅顺后,连续三天三夜对手无寸铁的清军俘虏和普通人展开了惨无人性的大屠杀,男女老少竟无一幸免,近两万人惨死在日军刀下,只有埋尸的36人得以幸免,这就是旅顺大屠杀。
英国人艾伦在他的《龙旗翻卷之下》写道“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
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
阴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
战地记者科文在《
泰晤士报》中明确表示“在旅顺被攻陷后的四天里,我看到城内并无抵抗,但
日本兵洗劫了整个城市,屠杀了市内几乎所有的人”。
1894年12月12日,《
纽约世界报》记载“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之状无法形容。这种肆无忌惮的凶杀持续了3天。外国记者为这种场面所惊骇,集体离开了(日本)军队”。
美国记者克里尔曼在纽约《世界报》中揭露了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的罪行“日本军如潮水般涌入旅顺,杀尽所见到的一切,我看见跪在地上向士兵乞求慈悲的男人,被
刺刀捅穿在地,然后用刀割去首级。在我的脚下,有一所挂着红十字旗的医院,
日本兵向从医院门口出来的不拿武器的人们开枪。戴着皮帽老人跪在地上,士兵向他开枪时,他用手捂住脸。第二天,当我看见他的尸体时,已被乱刀砍碎,几乎无法辨认。日本兵闯进家家户户进行抢掠,在海边,他们发现满载逃难人的帆船,一小队士兵排在码头边上开枪射击,直到船上男女老幼全部被打死为止”。
旅顺大屠杀后,日本侵略军为了掩盖罪行,将被杀害人的尸体集中火化,将骨灰埋于白玉山东,用木牌写上“
清代将士阵亡之墓”,以此来欺骗全世界。
原因分析
第一:在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一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但均以日本失败而告终,
日本的扩张野心一次次被中国粉碎,所以当日军踏上了中国领土后,会有属于胜利者的姿态,残暴的本性也会显现出来。第二:杀人会升职,许多士兵因为杀人而得到了提拔,人杀的越多,职务也会升的更快。第三:日军因为远离本土作战,补给困难,将俘虏留下会造成日军的负担,将俘虏放走也会给日军带来后患,所以只有杀害俘虏才最符合日军作战的利益。
事件后续
掩盖真相
早在侵略前,
陆军省偕海军省就严禁本国所有报刊登载
军事新闻。宣战第二天,
日本内务省要求所有报道必须先将原稿送到警保局,凡是认为不能刊登的,都会进行统一销毁。到了九月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只能到广岛的副官部去申请刊登,刊登后也要进行备案。对进行随军采访的记者也有着严苛的要求,全程军官监督,一旦发现对日本有害的人,立马遣送回国,给予重罚。
日本政府对真相的掩埋,当旅顺被攻陷的消息传回日本,日本本土的民众情绪亢奋,他们举行游行,高呼万岁,
东京股票市场也跟着暴涨。不仅如此,日军将掠夺的战利品运往国内,展示于东京九段靖国神社,来看的人络绎不绝。
旅顺大屠杀后,日本一方面封锁消息,一方面用金钱收买西方报社,每当有不利于日本的报道刊登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反宣传,以此来掩盖日军的罪行。法国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
上海市发来的揭露旅顺野蛮屠杀的电稿;英国中央通讯社更是撰文称“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类似的报道还有美国的《
华盛顿邮报》和
意大利等国的若干报刊。
揭露真相
1894年11月26日,英国《
泰晤士报》在报道中简单提及“旅顺被攻占后,据报告发生了大屠杀”。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同年1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战地记者科文所亲眼目睹的报道,其中明确表示“在旅顺被攻陷后的四天里,我看到城内并无任何抵抗,但日本兵洗劫了整个城市,屠杀了市内几乎所有的人”。紧接着在12月12日,纽约《世界报》发表名为《日军大屠杀》的详细报道,里面提及到“旅顺大屠杀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
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报道出来后,“旅顺大屠杀”立刻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
查证真相
20世纪三十年代,
大连市地方学者孙宝田先生接触到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的资料和信息,并对公布受害人数产生了怀疑,1935年5月,孙宝田开始着手调查旅顺大屠杀案。他避开特务眼线,通过自己的关系,找到了当年火化同胞尸体的抬尸队队员鲍绍武老人,据调查确认,当时有千余遗体被家属领走,焚烧的尸体并不是碑文上所写的10800具,实际焚化数量为18300具,再加上海上逃亡被日军军舰击沉的死难者和旅顺周边村庄的被杀人口,多达2万人,是日军公布的两倍。
相关讨论
辱尸事件
对于旅顺大屠杀的事件,国际上对日本进行谴责,日方回应称“之所以发生屠杀事件,归责在于清兵凌辱日军尸体(中万德次)的事件,对日军死者削鼻,挖眼,剖腹,造成了日军大怒,对凌辱的报复情绪导致了旅顺屠杀”。但学者金满楼在《日本有步骤地掩盖旅顺大屠杀始末》对旅顺大屠杀做了详细的研究,日军所说的凌辱事件发生于旅顺攻占之前的土城子之战,而土城子之战中日军中尉中万德次战死后,其手下军士将其首级带回部队进行埋葬,而辱尸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已经下达了“不准取敌方首级”的命令,但考虑到取敌方枭首是古代战争中延续下来的野蛮习俗,不能排除有清兵不顾军规而割下对方的首级。至于日方说的“辱尸”,其说法也很难让人相信。首先,若是首级被取了,日军根本看不到削鼻、挖眼,况且日军一向有着剖腹自尽的传统;再说,尸体被丢弃在野外,被动物啃食的情况也会不时发生。因此,一口咬定清军辱尸的说法并不具有任何的说服力。
杀害俘虏
根据
戚其章在《旅顺大屠杀真相再考》中研究表明,日本政府针对杀害俘虏的事拟定了七点说明:1.逃跑的中国士兵把制服丢弃。2.那些在旅顺口被杀的身着平纹服装的人,大部分都是伪装的士兵。3.居民在打仗前就离开了。4.一些留下来的人受命射击和反抗,并照此办理。5.日本军队看到日本俘虏被肢解的尸体的残酷景象,受到很大刺激。6.日本人仍然遵守纪律。7.旅顺口陷落时抓到的大约355名中国俘虏,受到友好的对待,并在几天内送往
东京。日方精心设计的声明,企图洗刷日军屠杀平民的事实。
尽管日本政府在公共场合否认杀害俘虏的事情,但是在参战者嘴里却毫不避讳,据日军随军记者龟井兹明在日记中所记述:11月21日日军乃木部在旅顺后路三十里堡附近与北撤的清军相遇,此战俘获白马数头,清兵多达300人。此日俘虏大半被枪杀,剩下的把辫子吊在柿子树上,其中4人咬断了辫发,藏在高粱地里。第二天早晨发现都刎颈而死。其余的俘虏也准备自刎。军夫争着每人要了一名俘虏,借来军刀全都杀死了他们,这时军夫的勇敢不亚于军人,11月23日,日军搜索藏匿者,终于捉到30多名清军逃兵,全都砍下了他们的头,曝尸路旁。这份自供直接戳穿了日方提出的七点说明。事实上,在战前,第二军司令同意第一师团长下达“见敌兵一人不留” 的口头密令,理由是:留下俘虏就要给他提供食物,还要给他治伤,这是日军无法承受的。第二,人杀的越多,职位就升的越高,所以,这是一个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的屠杀。
杀害平民
至于日军屠杀平民的问题,
日本政府不能完全否认,只能采用狡辩的方式来开脱:一则说旅顺居民早已离开,留下的所剩无几,没有多少人可杀。再者说当时兵民混杂,难以区分,因而造成“误杀”,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龟井兹明在日记中提到“到中新街的剧场,入口挂着‘集仙茶园’的匾额,这个剧场在以前21日日军二团扫荡市街的敌兵时,人们悉向四面八方逃窜,惟独只有此剧场正在开演中,在充满杀气之地,音乐嘹亮别有一番春风骀荡、花开鸟舞之风趣,在日兵冲进去的时候,由于
宪兵的制止没有开枪,为此免遭兵难,战斗时很多流弹打来,剧团的职员中有十七八人为之而失掉了性命,演员百名的儿童幸免于难”。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是四处逃窜的,并不是日军所说的早已离开,如果宪兵没有阻止开枪,那这几百名儿童可能也不会幸免于难,这也推翻了日军所说的兵民混杂的理由。
事实上,
戚其章在《旅顺大屠杀真相再考》中研究表明,很多日本参战者也都留下了关于旅顺大屠杀事件的文字。
日本第二军法律顾问
有贺长雄记录“(旅顺)市街北面为人口处,其中央有一座
庙宇叫天后宫,道路两侧民屋连列,户内户外尽是尸体,路上也是尸体横陈,非踏越尸体实难通过。从天后宫东拐,再走便是道台衙门及海军公所,建筑宏伟。其前面是船坞入口,船坞前有广场,沿广场东西行为长街,中间成直角一街向南,将旅顺市街分为东街、中街、西街三条街道,也都堆满了尸体"。
日车野战炮兵第一联队重兵小野六藏“我们第一分队得到许外出到旅顺市街散步,看到每家多则十多名少则二三名敌尸,有白发老头儿和婴儿同被打死,还有白发老婆儿和媳妇手牵手陈尸在地,其惨状不可名状”。
据以上所留下的文字,日军在旅顺屠杀平民已经是既定的事实,连
陆奥宗光在私下里也承认把俘虏绑上屠杀,杀害平民,甚至妇女也不例外,这些似乎都是事实。而在公开场合,他却故意回避这件事,企图用疑似蒙混过关。
事件评价
1894年12月24日,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旅顺杀戮是无稽的流言》一文,对国外媒体关于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辩解,并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掩盖。他指出“旅顺战争杀死之敌人稍稍多了些是事实,因此外国人等只是统计其数字容易做出这样之说法,但这自然是出迫不得已之事,旁观者不得而知。这次旅顺之炮台是支那兵竭尽全力守卫之地方,事实上兵力有一万五六千之多。我军队奋战攻陷之后,他等之多数即刻四散逃跑。其逃跑之士兵混入市街之平民家中偷取衣物,脱下军服换之,虽化装成普通之市民,但未扔掉武器,潜伏在各地,我士兵一进人市街,虽然隐藏,但发炮进行抵抗,甚是危险。与此相比,不得已搜索平民家之屋内找出化装之士兵进行杀戮”。
中国学者徐抱平、张伯畅、李斌、朱於明在《纪念旅顺大屠杀》一文中警示我们:旅顺的血泪不能忘。兵强才能国强,军威才有国威,作为国家的钢铁长城,人民依靠的力量,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意识,担当意识,随时做好奔赴战场的准备,随时做好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中国军人的字典里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
纪念活动
1896年,清军宋庆部队回防旅顺,顾元勋在日军掩埋大屠杀遇难者的墓地亲自树碑留念,并亲书“
旅顺万忠墓纪念馆”三字。而后分别在1922年、1948年维修并树立石碑。
1994年,旅顺口区政府发动各界捐款再次重建万忠墓,并新建了万忠墓纪念馆,第四块万忠墓石碑建立。百年来,占地面积已达一万余平方米,现已成为了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11月21日,
中日甲午战争旅顺殉难同胞公祭活动21日在
大连市旅顺口区万忠墓陵园举行,当地政府官员、驻地部队官兵、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公祭仪式。
影视作品
1992年
冯小宁导演作品《
北洋水师》讲述了曾经的北洋水师是如何建立,如何葬身大海,从而走向覆灭。真实再现中日大血战、旅顺大屠杀、朝鲜平壤战争、
辽东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山东威海大战。
2018年
王滨导演作品《浴血三兄弟》(又名大连故事)讲述了以甲午战争到1955年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横跨六十年,从两个毛头小子的起伏人生切入,经历了甲午海战、旅顺大屠杀,在大连开埠初期艰难生存,展现大时代的风云际会。
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