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他的家“不换防的夫妻哨所”在新疆
塔城地区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上,位于中哈边境171号界碑东南方向8公里处。为国巡边50多年,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魏德友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2017年10月17日,以其事迹改编创作而成的电影《守边人》在北京举行了首映仪式,随后也出现音乐剧以此故事为背景,如《守界人》《活界碑》。多年来,魏德友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
七一勋章”等荣誉称号。
24岁的山东小伙魏德友,1964年从部队转业后,带着30余位战友,来到新疆艰苦的萨尔布拉克大草原,在萨尔布拉克扎驻守。萨尔布拉克是边陲之地,也是边境地区的重要通道。这片草原其实只是一片荒芜之地,因为地形辽阔,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所以每年春季和秋季,极易发生人畜越界草原。边境局势极为紧张,放牧和巡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条国界,每一步的退让都会影响到领土主权。
三年后,魏德友把他的妻子刘景好从家乡接回来,并在边疆安顿下来,生儿育女。平时,他巡逻一次,都要花上12个小时,在边境上巡视,看看有没有
人类活动的踪迹,再到那些被遗弃的牧民家中查看是否有居住的情况,一天下来,最少也要走15公里的路程。两人就这样继续着放牧和驻守的生活。在与风雪搏斗的岁月相守中,他们把家从土里搬到了泥瓦房;庭院中养殖放牧;四个孩子,一前一后,为这个小小的家庭,带来了幸福与希望。
他所在的那支军队已经撤编,本来可以分配到更靠近市区的地方,但他却自愿留了下来,放弃了工资,自愿担任边防军,靠着放牧来维持生计,由于靠近边境,物资只能在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的盐碱水,他老是说:“这片土地不能空出来。”每年夏天的时候,魏德友都要注意边境有没有人和动物,如果有危险的话,他就会冲上去阻止,并劝说让其返回,实在不行的话,他就会立刻联系边境派出所和边防队。
在当地有一年发生了
山洪爆发,河水上涨。根据国际惯例,两个国家之间的自然分界线就是界河。对于这个情况,江河可能会改变流向,那就意味着中国的领土要缩小好几个平方千米。魏德友等十多名战友,直接跳进了江水里,用“人肉堤坝”堵住了江水,这样子可以降低河流改道的几率。
有一次,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魏德友骑马沿着在一片没有标记的的争议区土地上放牧牲畜。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呼啸,抬起头,只见天空中有一架飞机在盘旋。他在冰天雪地中,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下,蹲守了三个多小时,发现了可疑的征兆,立即回到连队汇报情况。连队立即召集
地方武装,通过
地毯式搜索,直到第二天早上,可疑人员才被赶出了边境。
2002年,魏德友夫妇到了退休的年纪,远在山东的孩子力劝父母回乡养老,但魏德友不肯,更主要的是放不下这片土地,还说服老伴留在萨尔布拉克继续义务戍边。魏德友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巡边放牧长达50多年,行走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有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在魏德友的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2003年,魏德友见证着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那一刻,他抚摸着中国173号界碑泪流满面。2023年1月,魏德友参加2023山东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他一生秉承“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坚定信念,52年如一日扎根艰苦偏远地区巡边护边,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堵截越界牲畜数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中国军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