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Interest Rate),也称为利息率或到期回报率(Rate of Return),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贷款所产生的利息与所借资本之间的比率。利率也可以理解为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受到
国家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调整影响。
中国的利率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的《
管子》,被称为息,分为官定利率和民间利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管制利率的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进行统一管理。2012年3月,中国政府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
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此外中国央行相继于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两次
降息,同时决定自6月8日起将金融机构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
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系列举措,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节点。1870年,
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发行具有不同期限的
国债券,成为现代利率的基准。利率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种类包括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利率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利率水平以及利率管制等。经济因素又包含了经济周期、
通货膨胀以及税收等。 而影响利率调整的因素通常包括物价总水平、利息负担、相关利益以及供求状况等。
利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包括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调节
国民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平衡
国际收支以及调节货币流通等;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包括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当折现未来收益的依据、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以及引导人们选择
金融资产等。截止2023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在5.25%—5.50%之间,中国1年期
存款利率为1.50%。
发展历史
中国发展史
中国古代时期(利息标准)
中国的利率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的《
管子》,被称为息,分为官定利率和民间利率。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期间,人们开始反对高利贷。
公元前2世纪,
司马迁公开认可贷放取息活动的合理性,并将从事货币贷放的人们称为“子钱家”,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职业。到公元1世纪,王莽则根据对《周礼·泉府》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官府贷放问题,并认为利息应该按照一定的基准来确定,形成了关于利息的官方标准。
16世纪,中国高利贷开始逐渐演变成贷款利率过高的含义,即贷款方超过了正常、合理的范围来进行贷款。
中华民国时期(战时政策)
1946年2月,
南京国民政府发布银行存款利率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银行存款利率不得高于放款利率。放款利率最高限制由当地的钱业公会根据金融市场状况进行审慎考虑,每天制定同业日拆和放款日拆两种利率,并向当地
国家银行报备并公告实施。
1947年5月,青岛四联分处制定了国家行局的利率政策,包括存款年息为8厘、押款月息为4.5至6分(抵押透支同样适用)、
押汇月息为3.6至6分、
贴现商业
承兑月息为6分、银行承兑月息为5.4分等。而储蓄利率没有发生变化,活期为8%,定期半年为11%,1年为14%,2年为16%,3年为18%,4年为20%,5至15年为24%。
1948年2月,中央银行宣布调高国家行局的
存款利率。根据新的政策,同业存款的周息提高到1.2分,普通
活期存款也调整为1.2分,而定期存款的半年期周息则增加到1.5分,1年期存款的周息则调整为1.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统一管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采取了管制利率的政策,由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进行统一管理。1955年,中国央行在《关于调整现行利率的请示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利率对企业的影响。
1996年,中国开始实行
公开市场业务,并且人民银行的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控制
货币供应量、调整
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以及引导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8年起,中国央行一直将调控利率政策视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利率成为
中国人民银行最主要的
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1年12月,中国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2012年3月的两会上,重申了继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
货币政策的决心,并表示将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以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2012年,中国央行曾两次
降息,分别为6月8日和7月6日。此外,央行还做出了重要决定,即将金融机构的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提高至
基准利率的1.1倍,将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降低至基准利率的0.8倍。在此之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是不允许浮动区间的,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种改变表明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行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并且被认为是开启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突破口。
2013年,中国开始实施常备借贷便利(SLF),并探索将SLF作为利率走廊上限,这标志着央行开始进入“隐性利率走廊”时期。在隐性利率走廊调控下,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利率对隔夜和7天期
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效果明显增强。例如,在实施常备借贷便利(SLF)后,央行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7天逆回购利率,SHIBOR7相应上涨0.67个百分点,比SLF实施前上涨0.55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7月末,在隐性利率走廊模式下,30天期限的R、DR和SHIBOR利率分别出现了208次、427次和487次突破,占比分别为16.3%、33.5%和38.2%。而7天期利率品种中,只有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R7)曾有55次突破同期限SLF利率的情况,占比仅为2.73%。
2014年11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并且在11月21日晚间,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
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此举标志着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以来,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9年,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改善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机制。包括调降了
中期借贷便利(MLF)一年期中标利率,降幅达到了5个
基点;首次降低了7天逆回购利率,幅度也是5个基点。
其他国家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债和债券发行引导利率调整)
1870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允许发行具有不同期限的国债,这些国债在未来10年、15年和30年后可以按面值赎回。这些国债被称为国库券,并成为现代利率的基准。
1888年,
英国财政部长决定将合并的3%年金、减少的3%年金(1752)和新的3%年金(1855)合并为一个新的债券,即合并的2.75%年金。随后,1903年,金边债券的利率再次下调至2.5%。
1927年,
温斯顿·丘吉尔发行了新款金边债券,提供了更高的年金利率,达到4%。这项债券的发行是为了部分融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使金边债券的利率短暂回升了一段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策调整影响利率)
1955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迎来了一段高速增长的时期。为了支持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实施了低利率政策,以降低资金借贷成本。这一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
日本经济的快速膨胀。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
日本成为资本输出国和对外债权国家。此后的1973年,日本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并实施了
外汇管制自由化政策。
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严重的
通货膨胀导致
货币市场利率与 Q 条例管制利率利差持续加大。
货币基金因此应运而生,
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严重,最终倒逼监管机构放开
存款利率管制。
197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 各商业银行承购的
国债券可以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上市销售,在1978年4月,日本银行宣布放宽
同业拆借利率的规定(在此之前,同业拆借的利率是基于拆出方和拆入方之间达成一致的统一利率。这个规定适用于所有交易参与者,并在交易前一天明确确定)。从1978年6月开始,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利率也得到了自由化。
1987年7月之后,
美国进入了实际利率为零的时期,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逐步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875%调高至1989年5月的9.8125%。这一连续加息过程导致了1989年以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出现。
基本信息
定义
利率(interest rate),也称为利息率,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贷款所产生的利息与所借资本之间的比率。利率这一概念体现了借贷资本或投资资本产生增值的程度,并用于衡量利息的数量。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利率也被称为到期回报率(rate of return)。
利率也可以理解为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利率受到
国家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调整影响。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社会上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实现
货币政策的目标。
计算
例如,假设一笔一年期的10000元借款,到期支付利息为600元,则该笔借款的利年率为0.06或6%。
利率的种类
按借贷主体不同分类
中央银行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利率。
中央银行的利率分为
存款利率和
贷款利率两类。存款利率包括商业银行在
国家银行法定准备金的利率和
超额准备金的利率等。贷款利率包括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利率,例如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还引入了一些创新性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利率,比如常备借贷便利(SLF)、
中期借贷便利(MLF)和
抵押补充贷款便利(PSL)。
其中中国最为重要的利率品种包括:
公开市场业务(OMO)利率与利率走廊、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准备金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等。
商业银行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存款和贷款收取的利息费用。
存款利率包括储蓄存款利率和企业存款利率等,而
贷款利率则包括商业银行向个人和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等。为避免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之间出现不健康的竞争行为,
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同业公会通常会制定行业性规定和限制,以管理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分类
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NominalInterset Rate)是
金融市场上公开挂牌的各种货币存款和贷款利率,它是实际利率的对称。不同国家的货币发行国财经状况及
通货膨胀程度不同,
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会相应提高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存贷业务利率,以弥补
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这种考虑了通货膨胀率的市场存贷利率被称为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指的是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扣除名义利率后得到的净利率。在存在通货膨胀的国家中,通过将公开挂牌的存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减,可以得到实际利率。举例来说,假设
美国的金融交易利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3%,那么实际利率就是5%。实际利率是按照一定的
年利率,使用
复利计算方法每半年或每季度计算得出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实际利率会高于初始的年利率。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为:
或
按变化的角度分类
固定利率
固定利率(Fised Interest Rate)是指金融交易中所确定的利率,在达成协议或签订合同后,在一定的日期、市场挂牌利率或共同议定的利率下保持稳定。在协议或合同有效期内,不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仍然执行协议或合同规定的固定利率直至交易结束。这种交易方式能够为交易各方提供利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floatinginterest rate)是借贷期间可以根据特定基准调整的利率。调整频率和
基准利率由贷款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商定。当基准利率上升时,可调利率对债权人有利,而对债务人不利;相反,当基准利率下降时,可调利率对债务人有利,而对债权人不利。在中长期贷款和国际金融市场中,一般采用可调利率,这有助于降低贷款双方所承担的
利率风险,但计算和评估借贷成本相对较为复杂。
按资金价格决定的角度分类
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marketinterest rate)是指在借贷市场上,借贷双方根据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来自由决定的利率。这包括在直接融资时双方商定的利率,以及在
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有价证券时的利率。市场利率可以视为借贷资金供求变化的指标。当资金供应大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下降;相反,当需求超过供应时,市场利率会上升。由于影响资金供求变动的因素非常复杂,市场利率会频繁而灵活地变动。
公定利率
公定利率(pact interest rate)是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所确定的一种利率标准。一般而言,各
会员银行必须遵守的利率就是这个公定利率。例如,在香港,银行公会会定期公布并要求会员银行执行的存贷款利率就是公定利率。公定利率对金融行业成员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官定利率
官定利率(official interest rate)是由国家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或
国家银行确定的利率。它也被称为官方利率或法定利率。官定利率包括中央银行对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以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所规定的利率。这一利率是国家为了实现其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
按业务类型的不同分类
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depositinterest rate)是指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它表示一定时期内存款与利息之间的比率。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对于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存款利率越高,存款人的利息收入越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越高,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资金。
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loan interest rate)是指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对双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较高的贷款利率意味着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增加,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则相应提高。贷款利率根据贷款期限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贷款期限越长,贷款利率则越高。
按是否带有优惠性质分类
一般利率
一般利率(generalinterest rate)是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用于一般客户的贷款业务的利息率。它是最常见的利率形式,适用于各种行业和一般性贷款。
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 (preferential interest rate )是
国家银行为了刺激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制定的较低利率。其目的是促进这些部门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按借贷期限的不同分类
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
证券的利率,在借贷期限超过一年时适用。这包括各种中长期债券利率,如
国债券、
公司债券等;以及中长期
贷款利率,如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
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那些在一年以下的借贷期限上的金融产品所具有的利率。这些金融工具包括银行拆借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通知放款利率等。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分类
根据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的不同,可以将利率划分为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是以年为基准计算的利率,即在一年的基础上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为基准计算的利率,即在一个月的基础上计算利息。日利率,通常称为"拆息",是以日为基准计算的利率,即在一天的基础上计算利息。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利率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周期
利率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变化的。经济繁荣时期,经济活动兴旺,物价稳定,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增加。由于资金周转灵活,所以利率并不高。但随着产能的扩大,供应超过需求,企业面临销售困难,无法按期偿还债务,信用关系变得紧张。为了获得现金支付能力,他们不得不增加现金需求,但借贷资金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利率持续上升。而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时,生产几乎停滞,借贷资金需求减少。这时利率达到低点。随着经济开始复苏,投资增加,借贷资金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借贷资金供给相对充足,利率水平仍相对较低。
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供给和需求来解释。当商品的供给跟不上需求时,物价会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金价格上升,即利率上升。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存款人的实际利率会低于名义利率,这对经济利益造成损失,从而影响存款的积极性。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维持吸收社会存款的规模,
国家银行会通过提高存款的名义利率或者采取其他附加条件的方式。所以名义利率一般与通货膨胀率呈现同向变动的趋势。
税收
根据
宏观经济学理论,
减税是一种扩张性
财政政策。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总支出增加,进而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但由于总体货币供给保持不变,这将导致货币的投资需求减少。由于货币投资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利率将上升。且征收利息税是否存在也对利率水平有重要影响。征收利息税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惯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利息税曾三次被免征,其中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10月8日,中国宣布取消利息税。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取消利息税能够提高存款的实际利率。
政策因素
货币供应量一直以来都是
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之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预测货币供应量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利率逐渐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间目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利率的波动。当发生
通货膨胀时,国家会提高利率,这样可以增加消费的
机会成本,从而降低消费水平并降低物价。相反,当经济陷入衰退时,国家会降低利率,这有助于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可以限制投资和消费的过快增长,从而稳定经济。通过设定差别利率和优惠利率,
国家银行可以支持重点产业、部门或项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保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达到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
国际利率水平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一体化。在开放的
经济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了本国内市场利率受到国际市场利率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通过资金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来实现。当国际市场利率高于本国内利率时,本国内的资本会流向其他国家;相反,当国际市场利率低于本国内利率时,其他国家的资本则会流入本国内。无论本国内利率高于还是低于国际市场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本国内
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本国内利率的变动。
利率管制
利率管制就是政府控制利率以改变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保证
金融市场稳定的措施。但进行利率管制会扼制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性。当政府限制利率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利率,企业和个人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获得有竞争力的融资条件;利率管制还容易导致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当政府限制利率,低风险的投资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而高风险的投资则可能被忽视;利率管制还可能引发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一些企业可能通过政府关系来获得更有利的
贷款利率,而其他企业则无法获得同样的待遇。这不仅破坏了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利率调整相关因素
物价总水平
物价总水平是维持存款人利益的重要因素。如果利率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存款人就能保证实际利息收益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将会是负值。所以评估利率水平的标准不仅仅是考虑名义利率的高低,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正利率或负利率。
利息负担
大中型企业一直依赖
银行贷款来满足其生产资金需求。利率水平的波动直接而重要地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情况,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这是因为高利率会增加企业的借款成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相关利益
调整利率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和银行等纳税主体上缴税收的间接影响方面,在调整利率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金的机构,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在确定利率水平时,还需确保维持适当的存贷款利差,以保障银行的正常运营。
供求状况
利率政策受到资金供求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应该对国家
经济政策做出响应,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需求进行调整。与其他商品价格一样,决定利率水平时也要考虑社会资金的供需情况。
利率作用
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积累资金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不足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资源浪费,必须有所偿付地利用这些闲置资金,并投入到生产中。而利率就是一种有偿的方式,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吸引闲置资金,使其投入到生产中,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利率机制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调整信用规模
信用与利率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没有利率的信用无法被视为融资性信用,而没有信用的利率也就失去了意义。信用作为融通资金的方式,必须在有利率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利率对信用规模也产生反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国家银行的
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对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起到调控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
贴现率对顾客的信用规模产生影响。
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对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节,利率的差异化和优惠政策可以通过有效分配资源来实现。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来支持需要发展的产业、企业或项目,比如采取低利率的方式提供支持。反之,对于国家限制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则可以采取较高的利率加以限制。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将投资转向
贷款利率低且收益高的产业和部门。
抑制通货膨胀
在现代经济中,通货膨胀治理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当通货膨胀发生或预计即将发生时,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量。这样可以
货币需求将会减少,信贷规模会缩小,从而促使物价趋于稳定。但如果通货膨胀不是由于货币总量不平衡引起的,而是由于商品供应和需求不平衡所致,可以通过降低短期产品生产企业的贷款利率来促使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迫使价格回落。
平衡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可以考虑将本国利率调整到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这样既可以阻止本国资金流向其他国家;也可以吸引其他国家的短期资金流入本国。但简单地提高利率水平可能不够,而应该调整利率结构,可以降低长期利率,以鼓励投资并刺激经济复苏;也可以提高短期利率,阻止本国内资金外流并吸引外资流入,从而实现内外部的均衡。
调节货币流通
银行
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吸纳社会存款的规模,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人将资金存入银行,从而增加银行的存款规模。
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规模,高利率会增加借款成本,降低借款者的信贷需求,减少银行的贷款规模。利率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从而影响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和结构。
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经济生活中,工商企业需要从
商业银行借款来满足资金需求,而商业银行则借款于
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于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支付利息意味着利润的减少。为获得更大的利益,企业需要加强经营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借款额。通过减少借款额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减少所支付的利息。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还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稳定性。
充当折现未来收益的依据
企业或家庭的投资和资金运用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未来的收益。但未来的收益在现在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进行折现计算,利率是决定未来收益折现的基础。
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
资产所有者会将资产出借给其他人,并在借期结束时收回资产并获得相应的租金。租金的估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观念与习惯、政府法规以及供求关系等等。但通常情况下,租金的确定是基于当前利率的参考。
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为实现货币增值的目标,人们需要将货币收入转换为金融资产来保存。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包括银行存款、
国库券、金融债券、股票和企业债券等。选择合适的资产投资,主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这三个方面。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当的情况下,不同资产的收益与利率紧密相关。存款的收益直接取决于
存款利率,而股票和企业债券的价格则取决于预期收益与利率之间的比较关系。在预期收益已确定的情况下,调整利率会直接影响股票和债券的价格,进而影响购买者的收益。
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化利率决定机制是一种利率机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与少数银行或政府的人为决定不同,市场化利率机制能够更加公正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当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会上涨;而当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会下降。这种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利率机制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资金供求情况,促使资金有效流动,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发挥最大的资金筹集、调剂和调节经济的作用。通过市场化利率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市场化的企业制度
市场化的企业制度指的是企业在资源配置和交易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则。这种制度可以实现企业
利润最大化,降低政府资源配置的成本。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这种改革应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尤其对于转轨国家来说,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的行为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
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
在一国经济中,如果资金的流动受到各种限制,导致
金融市场分割,无法形成统一市场,那么利率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就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个利率体系也就失去了弹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汇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在开放条件下是不兼容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政府仍然采取严格的
外汇管制,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实现汇率自由化,那么这个国家的利率体系将变得孤立,无法与世界利率体系有机联系。这种情况下,不仅利率体系无法对汇率和
国际收支产生影响,还会使本国的
货币政策陷入被动调整的困境。
各国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
国家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一种指导措施。这是中央银行用来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整个利率体系中,中央银行的利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
2018年中期至2022年9月末期,央行多次下调了一年期MLF利率和一年期LPR利率,使得这两个利率均有所下降。同时
商业银行信贷利率也有所下降,从2018年3月的5.91%降至2023年6月的4.19%。由于市场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物价波动收窄,到2023年9月末,实际利率降至大约2.5%。这五年来的利率持续下行,有利于降低
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恢复,但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在
存款利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银行
贷款利率下调将进一步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导致2023年二季度末净息差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1.74%。利润空间的持续压缩对于银行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积极性和能力有较大影响,还可能影响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
中原地区经过近30年的持续推进,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主要通过
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
基准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
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美联储利率政策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美元利率的变化趋势,这一政策自1994年开始实施。隔夜联邦基金利率是
商业银行互相拆借存款准备金的利率,能够反映联邦基金市场的供需情况。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是由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制定的目标水平,每年公布八次。当有效利率高于目标利率时,可以增加准备金供给以降低利率,而低于目标利率时则可以减少供给以提高利率。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利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短期美元利率水平,其中包括3个月LIBOR和短期美国国债利率。短期美元利率受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影响较大且呈高度相关性。
美联储加息是指美联储实行紧缩型
货币政策,是由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议息会议后作出,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整。这种加息政策可以提高银行利息,减少流通的货币量,推动美元升值。
2023年7月26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再次加息25个基点。这一决定是继6月份暂停加息一次后的继续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上调至5.25%-5.50%。这是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自从2022年开始实施加息政策以来,
美联储已经进行了11次加息,累计幅度达到了5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最初的0%-0.25%上升至目前的5.25%-5.50%。
日本央行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在金融政策会议上决定继续实施超宽松
货币政策,包括维持短期利率为-0.1%和长期利率0%左右。2023年7月,日本央行在政策决定会议上决定将长期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0.5%上调至1%。同时日本
总务省公布了2023年8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8月份除生鲜食品外的核心CPI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1%,已连续23个月上涨,并连续17个月超过2%的物价目标。
利率市场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一种金融制度改革措施,将利率决策的权力移交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
金融市场变动的判断,自主调整利率水平,形成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它能够推动银行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改革发展,同时有利于
金融系统的健全和完善。但利率市场化也存在风险,例如银行风险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中国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的短期
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是7天期逆回购利率。2020年2月3日,央行将这一利率从2.5%下调至2.4%,2020年3月30日,央行又将其进一步下调至2.2%。直至2022年1月17日,央行又一次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至2.1%。而短期流动性工具(SLF)利率与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相比要高100个基点,2022年1月17日,7天期SLF利率随着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下降而下调10个基点至3.1%。2020年4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2022年1月17日,人民银行将1年期MLF利率从2.95%下调至2.85%。自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逐步建立了市场流动性工具(MLF)常态化操作机制,每月中旬进行一次MLF操作。通过以相对固定的时间和频率开展操作,提高操作的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向市场连续释放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引导中长期市场利率。
丹麦现状
2012年7月,丹麦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在央行的
定期利率下调至-0.2%。但在2016年数据显示,丹麦央行已经将基准
基准利率从-0.75%上调至-0.65%。为了避免对银行业造成冲击,2015年1月,丹麦决定停止发行政府债券,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以及更长期限的
商业银行大额
存款利率出现负值。2015年3月央行将商业银行的经常账户余额提高了一倍,丹麦的货币总体上保持稳定,资本流动情况也得到了控制。根据
贷款利率和贷款余额显示,在
丹麦,银行对非金融企业新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014年下降了50个基点,在2015年上升了约20个基点,且丹麦的30年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也下降到了2%左右。
瑞士现状
瑞士于2014年开始实施负利率,为了控制
瑞士法郎的升值,瑞士央行定下了一项欧元兑瑞郎1比1.2的兑换上限。但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会对利率产生影响。瑞士央行于2014年12月将隔夜
存款利率下调至-0.25%,2015年1月,瑞士宣布取消瑞郎的兑换上限,同时再次降低隔夜存款利率至-0.75%。2015年4月,瑞士央行缩小了适用负利率的范围,联邦相关机构如退休基金和养老基金不再被豁免负利率,只有国家社保基金账户持有人才能完全豁免负利率。
瑞士的银行业对非金融企业新发放的货款利率在2014年和2015年略微上升约5个基点。而住房
抵押贷款方面,固定利率从2015年1月开始有所下降,但接着出现了震荡上升,而浮动利率则比
基准利率上浮了10个基点。
全球主要国家利率
发达国家利率
金砖国家利率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