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中国当代艺术家
徐冰,男,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祖籍浙江温岭。中原地区当代版画家、独立艺术家。
徐冰童年时期因父母工作缘故迁至北京,经常往图书馆跑,因此从小就埋下了和文字的奥妙缘分。1995年至1997年期间徐冰创作了作品《山花烂漫》,后来发表在《北京日报》上,这是徐冰发表的第一部作品。1977年徐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1987年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徐冰亲自设计刻印4000多个伪汉字,以简单直接的方式,用美术作品实现对惯性思维的警醒和反思,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1988年获中国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1990年接受威斯康星学院大学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纽约直至2007年。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福冈县亚洲文化奖。2004年以“9·11”废墟尘埃为材料所做的作品《尘埃》,获得首届吉米·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及纽约市教育局和高中教育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96届青年之友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2007年,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特别贡献奖"。徐冰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收藏,并被多本权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所介绍。2008年回国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院教授。2015年被美国国务院授予“AIE艺术勋章”。2020年6月4日,徐冰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666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64位。
徐冰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始终秉承着严格的艺术标准和工作方法,其许多作品中探索了人类及文字之间的关系。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徐冰于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童年时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前往北京,并在北京长大。徐冰的父亲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母亲则在图书馆学系任教,徐冰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由于母亲工作的原因,徐冰小时候经常待在图书馆的阅览室,接触了大量书籍,他也由此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也埋下了与文字的不解之缘。父亲则教授他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他从很小的时候学习绘画,这些经历使他对书面文字、书籍、纸张、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创作经历
初入艺坛
徐冰求学期间随着“上山下乡”理想主义式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就去了山区农村插队。1995年至1997年期间徐冰创作了作品《山花烂漫》,后来发表在《北京日报》上,这是徐冰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正是由于这幅作品,让当地县文化馆知道有个知青画得不错,徐冰因此被调去搞工农兵美术创作,这是徐冰第一次和当时主流创作群体沾边。
1977年徐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插队的经历,使得徐冰在中央美院读书时期创造出一系列作品。1980年徐冰创作了作品《繁忙的小镇》,同时在1977至1983年间,徐冰还创作了以《碎玉集》为总题的袖珍木刻版画,并对版画语言特性进行新的创造。《碎玉集》共有150幅左右,是徐冰早期的代表作品。这组作品表达了他结束在农村的插队生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后,对过去那一段悠闲平静的乡村生活的怀恋之情。
留校任教
1981年毕业后徐冰开始留院任教,借助中央美术学院这个院校舞台,徐冰尽情地用作品进行公共艺术表达,同时学校也给予徐冰的种种努力以肯定,在1987年被授予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1988年徐冰的作品《天书》首次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徐冰在学校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亲自刻了4000多个自创文字,他将汉字拆解,重新排列组合偏旁,部首和笔画,形成看似文字又不可读的“伪汉字”。《天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加,西方艺术、哲学、文学等各领域的书籍和画册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涌入中原地区形成“文化热”现象。徐冰在访谈《创作》中提到:“我当时在中央美院教书,热衷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参与多了又觉得很虚无, 好像自己丢了什么。我把自己关起来, 想跟“文化热”“新思维”保持某种距离。每天刻那些不认识的字。”这件作品徐冰以文字的限制性为特点进行创作,使读者想读又不可读。这件“伪汉字”文字作品,并没有体现出人们所固有认知中的文字与书籍的主要功能,反而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是反沟通和误读。徐冰正是利用这种对固有思维的直接冲突,引发观众的思考,以简单直接的方式,用美术作品实现对惯性思维的警醒和反思,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
移居美国
1990年徐冰接受了美国威斯康新大学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在美国生活期间,徐冰为融入西方做了一系列概念艺术尝试。创作了《英文方块字书法》《在美国养蚕系列》《熊猫动物园》《野斑马》等作品,他大量采用了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特定中国传统元素相互交织的形式,展示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或互斥等复杂关系。在《英文方块字书法》作品中,徐冰将西方的26个英文字母与中国的书法的笔画结构这两种中西方毫不相干的书写体系融合到了一起,将26个字母笔画风格转化为中文书写习惯,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体系以及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字语言概念,《英文方块字》的文字是可以被读者读懂并使用沟通的,是有具体内容而且具备文字基本沟通功能的“真文字”,观众阅读这件作品时不再像阅读《天书》这部作品时完全读不懂,而是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想要读懂作品更多的内容。
2003年,徐冰用各种标识图像创作出作品《地书》。徐冰利用极具语言性质的标识图像来代替文字,因为图像表意的共通性,使《地书》成为一本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用翻译就可以被所有人阅读的作品。徐冰用人类最早的“共识”读本——标识图像的表达,以图像这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语言形式担负起文字的沟通性功能。在这一作品中,徐冰紧抓文字的核心功能,凸显出图像文字交流性功能的重要程度。
2004年,徐冰创作了作品《何处惹尘埃?》。他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在展览中展示,经过24小时的准备工作,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原地区七世纪禅师惠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墙面上有一组照片,展示了徐冰如何跨过层层阻碍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男子足球代表队将其作为材料创作并展览的过程。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一书中提到该作品的创作初衷"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利益或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更本源的失衡是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的违背。应该说,9.11事件向人类提示着本质性的警觉,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
2007年徐冰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起担任其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
艺术交流
2018年12月10日上午,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访问了艺术家徐冰位于北京的工作室,期间,徐冰向施泰因迈尔展示《背后的故事》《英文方块字书法》《蚕》《凤凰》等作品,其中,《背后的故事》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正是诞生于德国。徐冰善于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化,而此次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与徐冰的交流或许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的某一个印记。2023年徐冰在美国纽约大学连续举行了三场的系列演讲,通过近期的作品与创作过程,向纽约的听众分享了其艺术方法,展现了他保持不断思考的动因所在。2023年2月21日是首场演讲,徐冰首先分享了自己关于疫情时代与艺术创作的观念。2023年3月3日,徐冰在第二场演讲中首先讲述了在中央美院学习版画的背景,成为他之后创作的内在线索和艺术语言得以延展的依据。2023年3月8日,在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中,徐冰通过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讨论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他说,要想为当代艺术体系带来新鲜的血液,必须要从艺术框架之外获取灵感。而社会现场,就是一个源头活水。
主要作品
艺术作品
作品列表
以上数据来源于
作品收藏
徐冰很多经典作品都被全球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这是其作品强大的公共收藏基础,而在私人收藏方面,他作品也深受欧美重要藏家及亚洲区重要藏家的青睐。
以上内容来源于参考资料
作品拍卖
徐冰的作品从2002年开始在拍卖市场上拍。2002到2005年是徐冰作品市场的开端,这个阶段徐冰作品上拍的较少;2006到2008年是第二个阶段,这三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整体行情增长最快的三年;2009到2012年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徐冰作品行情的起伏变化也受制到艺术品市场及油画和当代艺术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变化;2013和2014年是第四个阶段,徐冰作品市场行情逐渐走出较为独立的行情。2014年春拍,徐冰作品行情保持继续增长。
以上内容来源于参考资料
出版作品
徐冰在学术方面,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上数据来源于
创作特点
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人”“地”
在徐冰的作品中,“人”“地”“人与地”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正如徐冰自己所言,这些概念体现了“事物的丰富与不确定性”,“在我的一件作品里你可以感觉到它好像同时在说好几件事,但似乎又好像不是,有多层的指向性。”很多时候,“多层多面”不是特质,而是主题。例如徐冰的作品《蜻蜓之眼》充满了“人”的“多层多面”。由于电影素材全部来自监控摄像机的真实录像,真实存在过的人与事,反而用于搭建虚构的剧情。在观影的过程中,监控技术的“实拍"变成了上帝视角的“观看”。
徐冰探讨“地”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侧重的是对人地关系的反思,而不是对其中任何一方的单向探索。文字与景观、事件与场景、人与物的并置,共同建构了徐冰再三强调的“社会现场”。换言之,徐冰创造“作品”的思路,高度吻合了社会创造“历史”和“现场”的过程。比如,在创作期长达十年的《烟草计划》(1999-2011)中,他受启发于美国烟草业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着眼于人、烟草与社会的关系,从具体作品的名称便可见一斑。
反常规思维
徐冰早期的作品《天书》是对人们的惯性思维一种反常规的操作,给人以警醒之意。在美国生活期间创作的《英文方块字》,大胆地突破固有思维,融合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元素,警示读者打破固有思维。身处21世纪全世界沟通交流越发紧密时期创作出的《地书》,体现出图像文字交流性功能的重要程度,警示观者要跟紧时代潮流,紧抓时代的变迁。正如徐冰所说的“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徐冰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了解事物的本源,找寻事物根本的过程也是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每当读者回顾徐冰的作品,就会得到新的启示。
引导观者独立思考
徐冰的作品引导观者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够在信息庞杂的社会中有自己判断、不人云亦云的能力。徐冰清楚地了解文化由于其承载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而由文字组成的文化又是人的关键变量。徐冰触及文字,也就是人类文化之根本,对人类思维产生最根本和深刻的影响。他用他特有的艺术手段警醒着观者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
作品展览
个展
以上数据来源于
群展
以上数据来源于
人物关系
以上内容来源于参考资料
荣誉与成就
荣誉奖项
人物成就
艺术创作
徐冰在艺术创作历程里,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并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与社会现场关联紧密。通过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的创作过程,在“艺”与“术”之间达成促进与平衡。作为艺术的语言,是徐冰艺术媒介的多样性与穿透力,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构成与高度。
思维创新
徐冰的艺术精神内核,通过文人式幽默而睿智的创作语汇,转化和重构了人们的固定认知,对旧有的思维起到了激活和推进作用,提示出新的视角。徐冰的作品创作上突破的手法和思维,既有对过去习得技能的运用,又展现了他在版画领域前所未有的新式表达。徐冰不断地用他的作品挑战、打破人们已经固化的认识。
国际影响力
徐冰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以其持续不断、数量蔚为可观、类型涵盖宽广的艺术实践深入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
社会责任感
徐冰的作品并不是很艰深的那种玩弄玄虚和概念,而是具有一种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怀和折射。徐冰表示,艺术家的创作要对社会是有益的,有价值的,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艺术家要思考自己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他也强调了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场的关系,这种关系因为人类社会而长期存在,并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其他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
相关评价
徐冰的作品几乎都承载着阅读与书法的关系,在他的作品中,他常以自己制作的书配合他独特的徐式书法和展出地的历史文化特点,表现书在各种文明中特有的知识和传播地位。徐冰独特之处是把书当成一种视角特异的文化界面和知识媒介,而不是把书当成另一种别于画布,摄影等创作媒介。徐冰的重点不是去实验及找寻新的创作媒介和艺术表达方式,而是以艺术的形式深化了书的本质和意义。徐冰藉由书反应了中原地区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开创性,把中国的发明——纸和书——放置到和他作品所表现特的文化社会网络中,给予世界文明交流以当代意义。徐冰的作品是根植於中国自有的文化的智慧,但又深入地提出了全球共同的文化议题。他的美学是独特且形式是抽象的。正是如此,他以书为主的作品,让观者看见在书的背后能进一步去体会到书的本质概念和文化意义。(策展人杨心一评) 
徐冰的艺术保持了对事物本质及艺术的“核心概念”的思考与追问。1990年代,他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现代版画界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一“种子型的观念”,具有广泛繁殖的可能性。徐冰的思想背景和知识结构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他的作品着力于对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反问,讨论文化在一种现实关系中的作用和限制。徐冰的很多作品都与“纹身”即人在不同文化时空中的“文化身份”这一概念有关系。他表达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困境,即在文化伪装的背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复杂关系、文化差异和冲突。徐冰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人类既有文化基本概念的质疑。因为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一个元素。(殷双喜:人文的思考——徐冰短评)
认真观察徐冰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对汉字的认知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自觉地一贯性,很独到。也可以说他的“当代艺术”作品透露的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价值取向很清晰。徐冰从汉字的外部笼统的观察文字和书法的精神,直接取其字形图像的文化之义和符号要点,自上而下的从外部整体驾驭和发扬汉字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徐冰使用与汉字形态接近的符号,就给他贴上中原地区文化的标签,反映的也是中国文化变革语境当中的思维特征,也很“中国”。徐冰的这种文化取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但实际上也是当代艺术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作品,其表达必须要有足够的、鲜明的文化特征。因此,也可以说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所获认可的艺术家,实际上并没有放弃或背离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甚至是发扬光大。(王见:徐冰的自觉)
徐冰对于艺术的坚持和追求,就是希望能尽可能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看待艺术、世界的角度。希望能通过作品,鼓励每一个人做自己对于生活的表达,每个人自己的感受都是无可替代的。观众会感觉到他的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观察者和表达者。(鲁豫有约)
参考资料
个人简介.xubing.2023-07-20
徐冰获奖.徐冰.2023-08-09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2023-07-13
徐冰年表.徐冰.2023-08-09
徐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2023-08-09
徐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2023-08-09
徐冰无人能懂的《天书》.新浪收藏.2023-08-07
作品.xubing.2023-07-20
魏华:徐冰的艺术世界——过去与未来.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2023-08-24
中央美术学院.“原来我是这样工作” ——徐冰2023年在纽约大学的系列演讲.2023-08-07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徐冰.2023-08-09
徐冰作品.徐冰.2023-08-09
徐冰.xubing.2023-08-24
徐冰.徐冰.2023-08-12
徐冰作品市场行情简析.雅昌新闻.2023-08-09
徐冰市场行情.艺术网.2023-08-12
徐冰的艺术世界:过去与未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2023-07-13
徐冰作品.徐冰.2023-08-09
徐冰资料库.徐冰网站.2023-08-09
徐冰出版物.徐冰.2023-08-09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页.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徐冰.2023-08-12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徐冰.2023-08-12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展览.徐冰网站.2023-08-07
徐冰.徐冰.2023-08-24
徐冰的“书”.xubing.2023-07-20
殷双喜:人文的思考——徐冰短评.中央美术学院.2023-08-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创作经历
初入艺坛
留校任教
移居美国
艺术交流
主要作品
艺术作品
作品列表
作品收藏
作品拍卖
出版作品
创作特点
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人”“地”
反常规思维
引导观者独立思考
作品展览
个展
群展
人物关系
荣誉与成就
荣誉奖项
人物成就
艺术创作
思维创新
国际影响力
社会责任感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