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九窍塞
汉代的玉殓具
玉九窍塞,中原地区汉代时期文物,1968年,出土于保定市满城区陵山西汉中山郡的第一代诸侯王刘胜墓。
人有九窍,玉有九窍塞。玉九窍塞即死者口中含玉蝉,鼻孔、耳朵、肛门、阴道均塞纳八棱柱形玉塞。玉塞均作不规则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黄褐沁斑,有的已成鸡骨白。眼盖一对,枣核形,表面弧凸,两端各钻一孔,背平。玉蝉,玉质莹白,抛光细腻,线条简洁,流畅。
传说古代人入葬时,用朱砂浸泡尸体,因水银遇玉则凝,为了防止水银进入尸体,故用玉塞满九窍。古人还认为用玉敛尸可保尸体不腐。《抱扑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该物现收藏于中国河北博物院。
出土历史
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战备施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开凿于山体中的巨大墓葬。经专家考证,墓主人是西汉中山国的第一代诸侯王刘胜
其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并发掘了刘胜王后窦绾的墓葬。两座墓葬共出土精美文物万余件,尤其是墓中出土的两件奢华的金缕玉衣,震惊世界。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即玉九窍塞)。
器物特征
分类
1.眼盖一对,长4.5cm,宽3cm,厚0.4cm,青玉,呈青灰色。作圆角长方形,表面微鼓,缘周有小孔 偏中部有一小孔。
2.耳瑱一对,长2.2cm,粗端直径1cm,细端0.9cm,灰白色,略作八角锥台形。
3.鼻塞一对,长2.2cm,粗端经1.2cm,青玉,略作圆锥体形。
4.口琀一件长7.2cm,宽3cm,厚1.7-3.5cm,灰白色,平面呈月牙形。外侧有覆斗形凸起,内侧 有三角形凸起。
5.肛门塞一件,长4.4cm,粗端径2.8cm,细端径2cm,灰白色,作锥台形。中部厚圆,两端略薄,适于卡在口内。
6.生殖器罩盒一件,长6.8cm,径6cm,6cm,青碧色,是用玉琮改造而成,作圆筒状,一端封闭。
特征
玉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绺及沁色。玉塞均作不规则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黄褐沁斑,有的已成鸡骨白。眼盖一对,枣核形,表面弧凸,两端各钻一孔,背平。玉蝉,玉质莹白,抛光细腻,线条简洁、流畅。  
工艺价值
汉代玉器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汉代玉器在技法上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风格简练流畅,神态逼真,宛如八刀而就,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代表。“游丝毛雕”指的是汉代玉器上出现的一种阴刻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汉代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作品,通常用料上乘,琢磨精细,表现手法注重写实。
历史意义
从历史文化来看,玉九窍塞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死后生活的一种信仰和追求。还反映了西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水平。在这个时期,玉石被视为贵重的材料,常被用于制作珍贵的器物。玉九窍塞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显示了当时玉石雕刻技术的高超水平。同时,它也反映了西汉帝王墓葬的奢华和尊贵。
从工艺上来看,汉代玉器在技法上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创新的刻制技术,丰富了玉器的装饰形式和表达方式。这些技法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玉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概述
出土历史
器物特征
分类
特征
工艺价值
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