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学名:Bos taurus),属于牛科
牛属动物,别名普通牛、家牛。关于黄牛的生物学分类存在争议,通常用黄牛泛指起源上包括普通牛和
瘤牛两种,除
野牦牛和
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而在生物学上,通常认为黄牛是牛属下学名为“Bos taurus”的一个物种。本词条采用后者的观点,以Bos taurus作为撰写主体来进行呈现。黄牛于公元前8000年-6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已驯化为家畜,中国黄牛的直系祖先是形成于
中亚的
亚洲原牛。在中国,因黄牛体毛多呈黄色而故称其“黄牛”,与大多数家畜一样,黄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各个地区几乎都有黄牛的分布,黄牛可以适应从
温带到
热带的温度条件,但不能适应过分潮湿和高海拔的环境,主要在牧场上生活和成长。黄牛是植食反刍的群居动物。
黄牛体型大,体重在147千克-1363千克之间,高约124厘米-132厘米;体被短毛,体色多样;雌雄均有角,眼睛大,便于夜间活动,眼睛位于两侧,便于勘察捕食者;牙上具有牙垫,适于以环状研磨方式粉碎粗糙植被;四肢较长,各有4趾,与中央2趾相比,后2趾很小,不着地,足蹄较小而多较圆钝,蹄质坚实;尾较细长,端毛多呈帚状。黄牛是植食
反刍亚目,以牛群为单位生活,有角斗行为。
世界范围内,黄牛属于分布最广的畜类之一,是现代养牛生产的主要对象,而且在人类的长期精心选育下,分化成乳用、肉用、役用和兼用等专门化品种,是主要的肉用和奶用牛种。中国属于世界上黄牛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黄牛具有经济价值,可用作耕地和负重,其肉、奶、皮、毛、粪便等也均有经济价值;黄牛还具有医药价值,家养黄牛的胆结石——
牛黄属于传统名贵中药材。中国的古代传说中、艺术作品中都有黄牛的身影。
驯化历史
黄牛的野生祖先是野原牛(Bos primigenius),野原牛的
颅骨狭长,两角间的额脊平直或微凸,额骨与枕骨形成一锐角,角很发达,在
新石器时代遍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
黑龙江省、
黄河、长江流域,
中亚、西亚、
欧洲东部和西部均有其遗骨出土。
原牛在驯化前是否已分化为若干类型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欧亚大陆各地的
家牛分别起源于原牛在驯化前已形成的几个变种,其中,欧洲家牛起源于欧洲原牛;
亚洲家牛起源于短角型的亚洲原牛,此外,还有一种
瘤牛(Bos indicus)型的原牛也参与了亚洲黄牛的形成,印度瘤牛和现今分布在
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野生爪哇牛都是这种原牛的直系后斋,中国黄牛(特别是
南方黄牛)也有其血统。
黄牛于公元前8000年-6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已驯化为家畜,其中,
中亚和小亚细亚半岛是黄牛驯化的主要中心。中国黄牛的直系祖先是形成于中亚的亚洲原牛,中国黄牛在家养之前已经与瘤牛型原牛和
欧洲原牛进行过杂交。
命名分类
黄牛的“cattle”这个单词很可能来源于罗马词“chattel”,意思是“财产”,在古罗马时期,一个人的财富经常由其所拥有的牛只头数来度量,此外,最早的钱币上印有公牛头的现象,也可以用以佐证牛象征财富。拉丁语中的“pecus”的词义是“牛”,罗马语中“pecunia”表示“钱”,英语中也有形容词“pecuniary”表示“金钱的,与钱相关的”。
在中国,因黄牛的体毛多呈黄色而故称其为“黄牛”,通常用黄牛泛指起源上包括普通牛和
瘤牛两种,除
野牦牛和
水牛以外的所有
家牛,在本词条中,黄牛特指在生物学上的Bos taurus,在生物学上,通常将黄牛分为3个
亚种,即Bos taurus taurus
卡尔?冯?林奈,1758、Bos taurus indicus Linnaeus,1758、Bos taurus primigenius Bojanus,1827。
但不同国家的家养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又有不同的品种,例如,在中国,因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不同而将黄牛分为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3个类群,各类群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血统基础的差异,可以追溯到黄牛驯化的时期。北方黄牛和中原黄牛在亚洲原牛血统的基础上分别吸收了一部分欧洲原牛和瘤牛系原牛的血统。南方牛则在亚洲原牛血统的基础上混入了大量的瘤牛系原牛的血统成分。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最原始的家牛是亚洲原牛的后裔,并含有瘤牛系原牛的血统成份,和中国中原牛的起源相似。
在史前时期,以
亚洲原牛和
瘤牛系原牛的血统为基础的黄牛类群有广泛的分布地域,北方类群主要分布在
蒙古高原的中部和北部。
形态特征
黄牛体型大,体重在147千克-1363千克之间,高约124厘米-132厘米,体质粗壮,结构紧凑,肌肉发达;体被短毛,体色有从黑色到白色,红棕色,棕色等。
黄牛的头部略粗重;雌雄均有两个洞角,角弯曲,角形不一,眼睛大,因而透光量也大,便于夜间活动,眼睛位于两侧,视野广阔,便于勘察捕食者;牙齿32枚,其中,门齿8枚,上下
臼齿24枚,无犬齿,也没有上切齿,相反,其牙上具有一层厚厚的齿垫,这种牙齿是适于以环状研磨方式粉碎粗糙植被的一种性状;颈短,颈下有肉垂,有的种类颈下垂肉发达,有的不明显;四肢较长,强健,各有4趾,与中央2趾相比,后2趾很小,不着地,足蹄较小而多较圆钝,蹄质坚实;尾较细长,端毛多呈帚状。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
南方黄牛这三个生态地理类群的黄牛,从北向南,肩峰逐渐增高,胸垂逐渐变大,牛角逐渐变长。
黄牛
雄性身体比
雌性强大,肩部的肌肉也更强,上体通常深棕褐色、灰褐色、棕黑色;雌性黄牛体型较雄性黄牛小,肌肉较弱,肌肉的分布也较均匀,毛色略浅,腿的下部多白色,角较长和细,有乳头2对。
黄牛中的较著名品种有秦川牛、
南阳黄牛等,其中,秦川牛属于大型牛,体驱高且长,雄性秦川公牛平均体重为615
千克(446千克-784千克),雌性个体平均为384千克(259千克-506千克),阉牛平均为500千克(225千克-784千克)。毛色主要是紫红色,也有红色、浅红色和黄色等。鼻镜、眼圈、蹄、角、肛门、阴户大多呈肉红色。全身结构坚实,骨胳粗壮,肌肉丰厚,体质强健,头大而宽,角短而扁圆,颈部较短,躯体前部发达,后部较不发达。
雄性个体耆甲高而宽,
肋骨开张,胸部宽深,四肢端正,腹部圆大,一般为斜尻,也有尖尻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野生黄牛曾成群地迁徙到北美和
欧洲,这些区域的野生黄牛群在现代已灭绝;也迁徙到
亚洲和非洲,现代仍有部分野生
种群存在;
南美洲和
澳大利亚没有野生黄牛。与大多数家畜一样,黄牛在现代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如在中国,黄牛是分布很广的一种家畜,在中国各个地区几乎都有黄牛的分布,不同黄牛类群的主要分布地如下表:
栖息环境
黄牛的栖息环境较广泛,不同的品种所适应的环境有一定差异,不同的皮毛颜色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例如,在较寒冷的牧场中,背部为黑色的黄牛在夏天更不耐热,背部为白色的黄牛在冬季更不耐冷。总体上看,黄牛与
瘤牛相比,更不耐热,该物种可以适应从
温带到
热带的温度条件,但不能适应过分潮湿和高海拔的环境。黄牛主要在牧场上生活和成长,牧场不用施肥、耕种、灌溉,但面积需足够大。
在中国,三种不同类群的黄牛适应的具体栖息环境如下:
北方黄牛的代表性品种为
蒙古牛,最适应的草地类型是温带
草甸、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例如,优良的地方品种
锡林郭勒盟东部草甸草原的
乌珠穆沁牛,属于体格很大的肉乳兼用品种;新疆伊梨、
塔城地区和
阿勒泰地区山地草原和
河漫滩草甸的
哈萨克牛也是肉乳兼用品种;
吉林省东部森林草甸的延边牛是农区役用牛,体格高大,产肉性能也很好。呼伦贝尔草原的
三河牛是以蒙古牛为母本育成的乳肉兼用牛。
中原黄牛主要分布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平原农业区,此处农业历史悠久,大多有种植苗蓓和其他饲料的传统,饲养方式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优良的地方品种很多,例如秦川牛、
晋南牛、南阳牛、
鲁西牛、郏县牛、海黑牛等,这些牛都是著名的役用品种,但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
南方黄牛分布在
亚热带和热带丘陵旱地地区,南方黄牛有些品种以放牧为主,如
雷州半岛和
海南岛西南部稀树草原地区的
海南高峰牛(琼雷牛)、
云南省干热河谷稀树草原地区的
云南高峰牛、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石灰岩旱生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灌草丛地区的广西牛等。
生活习性
反射行为
黄牛姿势反射的两个主要结果是高或低姿势紧张位。高姿势紧张位涉及反重力肌肉(当收缩时,将身体抬离地面更高的肌肉)的收缩,其特征表现为抬起头部和尾部,并保持警觉的姿势,通常与快速运动、活动准备或“兴奋”状态有关。
低姿态紧张是放松反重力肌肉的结果,表现为动物躺着或站着时头和尾巴放低,该姿势表示疲劳、准备睡觉,或者可能表示其生病或受到了惊吓,也可能表明其缺乏信心等。
觅食行为
黄牛是植食动物,以草、茎和其他草本植物为食。一头黄牛平均每天8小时能吃掉70
千克草。黄牛的取食方式为将草缠绕在舌头上,然后以其下牙割开草。
黄牛属于
反刍亚目,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统以分解相对难以消化的植物材料,例如,其胃有四个室,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食物在瘤胃与特殊细菌混合;再进入网胃进行进一步分解,这种被部分消化的食物可以被反胃入口腔并再次进行咀嚼,即反刍;然后,食物被吞咽并进入瓣胃和皱胃,由消化酶进一步分解,营养物质被吸收。黄牛的消化过程需要约70小时-100个小时,属于动物中食物的通过速度最慢的一种动物。这种消化方法使其能够从食物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
黄牛的粪便相对较干硬,粪堆通常很少散塌,多呈“花卷”状叠堆。
社群行为
黄牛是群居动物,以牛群为单位生活,群体中有等级制度,每个牛群中有一只占优势地位的雄性黄牛,该个体是唯一一只能与群体中其他雌性个体交配的雄性,在被其他雄性个体击败之前,处于优势地位的雄性黄牛个体一直维持这种等级制度。
犊牛的等级与其母亲相同。群体中的雌性个体有集体育幼的行为。
攻击行为
黄牛在争夺有限资源如食物或配偶时常发起攻击行为,黄牛的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雌性黄牛通常使用角以保护自己和牛犊,而
雄性黄牛很少在除了挑战其他雄性黄牛或挑地的情况下使用角,例如,在角斗场时,雄性黄牛仅在进入斗牛场之前和之后,在无法逃跑的情况下被刺激到发疯时才会发起攻击。雌性黄牛和雄性黄牛的攻击方式一样,在攻击前和攻击后,有一系列典型的警告行为,例如顶刺行为,用以警告对方不要靠近,此外,还有低头、转头、转身、跺蹄等行为;在攻击时,两头黄牛头对头进行顶撞和侧撞对手的角使其偏向一方。但
雌性黄牛在扭动对手的角时不及雄性笨重,持续时间也更短,约1分钟,而雄性黄牛的攻击行为可持续约30秒-1小时。
交流行为
黄牛可借助视觉信号、听觉信号、触觉信号、味觉信号等进行信息交流。在进行交流尤其是近距离的交流时,黄牛常常使用一系列不同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交流。例如,在看到另一头黄牛的高姿态紧张位时,这头黄牛就能意识到周围可能存在需要警惕的事物。
黄牛的发声频率很高,通过发声进行信息交流的优势是,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能进行信息交流。黄牛由喉部发声,声音在通过一系列修饰后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牛身上,第一个共振器是咽,牛的咽比人的咽小,第二个是牛的脸颊,此外,舌头的位置,以及嘴巴是否张开,也会改变其声音,鼻腔也能起到共振器的作用。各种器官相互作用,使得黄牛可以发出响亮的“mm”声。例如,黄牛
犊牛与其母亲之间常常通过发声进行信息交流。
黄牛还可通过触觉进行信息交流,例如,使用鼻或舌头进行触碰,或者站近,让头部、腹部或侧面进行触碰进行信息交流,黄牛母亲和牛犊间常进行触碰,黄牛在求偶过程中也会通过触碰进行信息交流。
生长繁殖
发情
雌性黄牛在约一年时性成熟,其交配行为可发生至12岁。雌性黄牛接近发情期的第一个迹象是小便,这会吸引
雄性黄牛的注意力,雄性黄牛在看见雌性黄牛后,会走到其周围并嗅闻地面,嗅闻的过程可反复多次,在此之后,在附近走来走去并伸头去嗅闻几头雌性黄牛的
女性外生殖器,主要通过检测信息素来找到处于发情期的雌性黄牛,这种信息素可通过尿液或从
阴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12小时-24小时里,雄性黄牛会一直靠近这头雌性黄牛,使二者的距离不超过约14米直到雌性个体的发情期结束,若一头雄性黄牛与多头处于发情期的雌性黄牛关在一起,雌性黄牛们即使很饿也不会四处游荡并进食。
求偶与交配
黄牛可在全年的不同季节交配,在求偶过程中或试图爬跨时,
雄性黄牛会不断地将下巴放在
雌性黄牛的背上、臀部或侧面,经常嗅闻并触碰雌性个体的
女性外生殖器,在这种漫长的求偶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交流,可能对促进雌性黄牛兴奋,从而促进受孕很重要。若雌性黄牛未接受交配,该个体会转圈,在雄性个体爬跨时破坏其身体平衡。在进行交配前,雄性黄牛会不断试图爬跨,有时甚至可达50次,交配后的
射精仅持续几秒,交配后雄性黄牛从雌性黄牛身上下来,有时立即开始进食,或者二者挨近并躺,相互触碰。在大约几分钟或一小时的休息后,二者再重复进行交配,
雌性黄牛在发情期间可交配多达15次。
黄牛的同性爬跨较常见。雌性黄牛常常对处于发情期的其他雌性个体进行爬跨,或者处于发情期间的雌性个体对其进行爬跨;牛群中的
雄性黄牛间也常常发生同性性行为,但很少发生射精行为;
犊牛也较易发生爬跨行为,它们常对雌性黄牛、雄性黄牛或者在相互之间进行爬跨。
受孕与生殖
交配行为进行大约8小时-12小时后,雌性黄牛不再接受交配,这时其可能已经完成了排卵和受孕。然后雌性个体通常跟着雄性个体逐渐回到牛群之间,雄性个体则寻找其他雌性黄牛。交配后双方的纽带关系可能持续几天,在一起饲养的情况下这种关系也可能持续一生。
黄牛的妊娠期约为九个月,
雌性黄牛在分娩前约42天-90天时,
女性外生殖器轻微
肿胀;在分娩前几天,
乳房肿胀,外阴进一步肿胀,有时渗出透明的粘液;焦躁不安,各种行为常常被打断,如进食时经常被短时间的站立、躺下等行为打断,较少见到雌性个体故意离开牛群的现象,而是由于与牛群的活动不同步而导致被牛群“抛下”。黄牛
犊牛在春季出生的数量较多,且通常是在10月-11月或2月-3月的寒冷夜晚出生。羊膜破裂后可见到持续约30分钟-4小时的
肌肉收缩,然后是牛犊的前肢,此时,
雌性黄牛仍持续四处走动、躺下、站立或绕圈,排出羊水后,转过身来嗅闻并食用其上的草或泥土,牛犊落地后,雌性个体会嗅闻并舔牛犊,此后,在牛犊行走前,它常常不会离开此地太远。牛犊由其母亲照料,其母亲有护幼行为,会驱逐一切会威胁牛犊的个体。
牛犊早熟,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够识别自己的母亲,而且能够站立和行走;哺乳期约为六个月,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
犊牛逐渐变得独立;黄牛的平均寿命约25岁。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与现状
早在公元前8800年-8300年,在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西亚、
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及约1500年后的印度河谷(Indus valley)就有人类驯养黄牛的
考古学证据。
黄牛属于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是现代养牛生产的主要对象,而且在人类的长期精心选育下,分化成乳用、肉用、役用和兼用等专门化品种,是主要的肉用和奶用牛种。中国黄牛有55个地方品种、8个育成品种,共63个,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中国黄牛具有肉品质优良,肉用潜力较大,对
秸秆类农副产品的利用能力较强,抗病力强,遗传有害性状频率相对较低等特点。
养殖管理
家养黄牛性温驯,调教后易驾驭,具有极好的耐苦和耐热性,对于包括黄牛在内的牛群管理,不同地域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别,例如,在欧洲,人们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如设计围栏等来管理黄牛的活动;而富拉尼游牧民族往往通过理解和利用黄牛的行为倾向对牛群进行管理,例如,牧民的某些行为与牛群中占优势地位的个体相似,有时用木棍敲打牛群中的个体,有时也通过发出奇特的叫声扮演牛群中的领导者,引导牛群向自身需要的方向行动。
黄牛较
水牛性成熟早,在家养条件下,
雄性黄牛1.5岁即有性行为,2岁可配种,
雌性黄牛2岁性成熟,一生一般可生产8胎-9胎,也有高达15胎者。
病害防治
包括黄牛在内的牛类可患多种疾病,其中,较常见的传染病有:第一,牛口蹄疫,该疾病由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的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属于人畜共患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传染病,主要引发
心肌炎猝死,可通过提前接种相关疫苗并辅以药物进行治疗;第二,牛布鲁氏病,由布鲁氏杆菌(Brucella)引起,多数病例为隐形传染,症状表现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胸膜、关节、胎膜、
睾丸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组织的局部病灶,该疾病难以治愈,不允许治疗。此外,还有
牛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牛流行热、
牛海绵状脑病等多种疾病。
对包含黄牛在内的一大类牛类开展保健工作时,其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以防为主,在日常饲养管理和春秋防疫之时,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第二,自繁自育,牛只入离场期间是疫病防治重点阶段,坚持自繁自育,可大大减轻防疫压力;第三,定期免疫,要认真执行计划防疫,并对主要疾病进行疫情检测;第四,出现疫情时,要做到早发现、快处理、严格防控、尽力减小疫情面积。
相关品种
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生产要求,世界各国培养了不同的黄牛品种。例如,
意大利的博斯牛(Bos taurus brachiceros fronttosus)和弗朗托索思牛(Bos taurus fronttosus),这是意大利的两大主要养殖牛品种。在中国,黄牛中品质最好的类群代表有秦川牛、
南阳黄牛、
鲁西牛。
秦川牛的主要产区为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多个县、市。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以紫红和红色者居多,也有黑色,灰色和黑斑点的;体型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弯;肩长而斜,胸部宽深,
乳房发育尚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接合良好,荐骨部分多稍隆起,后躯发育稍差;蹄壳分红,黑和红黑相间三色。
南阳牛主产地为
青海省南、北高寒地带。毛色主要有黄、红、草白三种,以深浅不等的黄色最多,一般在面部、腹下、四肢下部毛色较浅。体质结实,头部狭长,角形较多,雄性个体角基部较粗,以萝卜角为主,雌性个体角较细,鼻镜多为肉红色,部分牛带有黑点;胸深,背腰平直,荐尾略高,形状轻健。蹄壳以黄蜡色居多,也有琥珀色带与红色相间的。
鲁西牛的主要产区有
山东省西南部的
菏泽市,
济宁市两地区。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都有,以黄色最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为深,
雄性较
雌性深,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多数牛有完全或不完全的“三粉”特征,鼻镜与皮肤多为淡肉红色,部分鼻镜有黑点或黑斑;角色蜡黄或琥珀色,雄性个体多平角或龙门角,雌性个体角形多样,以龙门角较多;垂皮较发达;雄性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而后躯发育较差,体躯明显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雌性后躯发育较好,背腰较短而平直。
种间关系
黄牛的野生祖先很可能被狼(Canis)、狮子(Panthera leo)、人类(Homo)和熊(Ursidae)等大型食肉动物
捕食,其中,捕食者多捕食年幼、年老、生病个体。现今的黄牛有时也会被大型野生食肉动物捕食,但绝大多数捕食都是由人类施行的。黄牛体型庞大,人类的放牧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其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包括黄牛在内的多种牛可被寄生虫感染,如巴贝西虫(Babesiosis)、泰勒虫(Theileriosis)等寄生虫感染可造成黄牛的生产力下降。
危害
在放牧黄牛时可能会破坏环境,例如,在人类的黄牛放牧区域,黄牛可能会严重影响自然系统,造成侵蚀、引入外来植物、破坏河岸
栖息地等。
黄牛在畜牧业的一个负面方面是该物种可传播海绵状脑病,即
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
英国曾爆发的疯牛病导致多人感染,该疾病属于一种致命的退行性脑疾病,由一种被称为
朊病毒的
蛋白质引起,人们认为这种疾病与食用受感染
奶牛的牛肉有关,因此
欧洲国家禁止进口所有英国牛肉。此外,在牧场中,黄牛有时也将疾病传播给当地野生动物,并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快速,有时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
牛粪中人工添加
伊维菌素,可致粪样中土壤
线虫群落多度、生物量、多样性等指标降低,并添加浓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因此,牛粪中伊维菌素残留对土壤线虫多数群落指标有负面影响,并可持续大约1周。在家畜养殖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施用伊维菌素后一周内排泄粪便的妥善处理。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牛属于家畜中最重要的物种之一,黄牛还可用作耕地和负重,由于
雄性黄牛体型和力量较大,常被用来负载或犁地,黄牛的肉、奶、皮、毛、粪便等均有经济价值。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统计数据,2022年,包括黄牛在内的全世界的
奶牛总计生产了超过7.5亿
千克牛奶,生产了包括牛骨在内的约0.7亿千克。
类似于其他动物,人们最初猎杀野牛以充当食物或其他生活资料,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开始培育具有较好生长速度、脂肪蓄积能力和泌乳性能的黄牛,早在公元前9000年,人类就开始利用牛奶。在现代,黄牛主要用于奶制品(牛奶、奶酪等)和肉类的生产。黄牛皮可用作皮革制品,黄牛皮是制革的一种主要原料皮,黄牛皮表皮层薄,毛孔小面密,粒面细致,密度大,适于加工制作各类皮革。·黄牛粪便还是肥料和燃料的良好来源。此外,也可将黄牛用以制作胶水、肥皂等物品。
黄牛与其他物种杂交获得的杂种有时具有更优良的性状。如在中国青海、西康、西藏一带,常用黄牛和牦牛杂交,所得的一代杂种称为犏牛。牛体格大,能适应高原气候,容易调教和驮运,耕作的能力也都胜过其亲代。
药用价值
牛黄属于传统名贵中药材,指家养黄牛的胆结石,在处方中常称牛黄、天然牛黄、西牛黄、京牛黄、丑宝,其中,根据产生部位不同,叫法也不同,其中,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该药材产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窃,凉肝,息风,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应用于肝风内动症、窍闭神昏、热毒症。
在20世纪,牛黄货源主要依靠进口,其主要产区为南
北美洲及澳洲。20世纪50年代前,年产销量约10余千克,集中在大、中城市使用,主要用于生产
同仁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
牛黄解毒丸、
六神丸等中成药。50年代后,以牛黄配伍的中成药市场畅销,牛黄极为紧缺。为此,由
天津市等地研究试制人工合成牛黄,取得成功,代替天然牛黄用于140多种中成药的生产,牛黄紧缺情况得到缓解。少量名贵中成药仍使用天然牛黄配制,所以天然牛黄依然不落身价,长期畅销。
又如侗药baol senc(报辰),其中,baol指“角”,senc指“黄牛”,这味药材指黄牛的角。
相关文化
中国的古代传说中、艺术作品中都有黄牛的身影。例如,郝懿行云:“那,《玉篇》作,云奴多切,兽似牛,本此。”郭郭云:“《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山海经·兽类》释为黄牛Bos taurus,野生黄牛变异种(白尾)。牛科,近于蒙古黄牛。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纵长20.8厘米,横长139.8厘米的名画——韩滉的《
《五牛图》》中的五牛均属于黄牛。此外,黄牛还是某些宗教仪式完成的必需品。
世界各国例如
巴基斯坦和
印度也都有与黄牛相关的邮票。
参考资料
秦川牛.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2024-02-06
南阳牛.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2024-02-06
鲁西牛.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