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寺
中国河南省焦作市的佛教寺庙
净影寺(古称贤谷寺、景净寺、金灯寺等),位于河南焦作市与晋城市交界处的修武县西村乡影寺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释义高祖、净土宗初祖慧远的出家学法及归骨之地。净影寺始创于开皇三年,由杨坚下令兴建。慧远大师的弟子后来在重修时改名为净影寺。受慧远大师影响,历代多有名人、高僧在此修行或隐居。
净影寺千百年来多有重修扩建,最盛时曾居僧人二百余人。现存寺院为清末时修建,有前殿七间、正殿七间及东西殿各三间,俱为二层砖、石、木混合建筑。旧寺在六七十年代曾作为影寺村的大队部,故在东西配殿的墙壁上至今还能看到当时用红漆刷写的《毛主席语录》,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见证。2004年净影寺恢复重建。重修后寺院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僧舍、方丈室、居士楼、讲经台等多部分构成。
净影寺于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对象。寺庙中收藏有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全玉石雕刻的二十四孝图,保存着记录净影寺历史的数块古石碑。不仅如此,净影寺还是猿拳的发源地,北宋年间,寺院僧人创造出一套极具威力而又不失轻灵之态的拳法,时称“猿拳”。南宋时,在寺僧交流过程中猿拳传至少林寺,进一步得到补充完善,因此猿拳便有“缘于净影、精于少林”之说。
名称由来
根据现有资料推断,净影寺大约在开皇三年建立,当时它被称为贤谷寺,又名景净寺。根据《续高僧传·释慧远》的记载,释慧远是净影寺的创立者,他在三岁时就立志出家,并受到沙门的赏识和尊敬。他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前往泽州东山的古贤谷寺。当时在古贤谷寺,曾有一位名叫僧思禅师的华阴沙门,看到慧远后便立即感受到了他的境界。另外,《续高僧传·释灵璨》中也记载了贤谷寺的事情,灵璨是慧远的门人,当慧远去世后,灵璨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在怀州的长寿寺安葬了他的舍利。
后来,在仁寿年间,皇帝再次下令将舍利送至泽州古贤谷的景净寺建塔,这里是慧远的故乡。从《释灵璨传》中可以得知,贤谷寺即是景净寺,这不仅是慧远的安葬之地,也是他出家的地方。因为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里是“远公之生地”,而佛教中将弟子出生的地方即为他们出家的地方,这与《释慧远传》中在泽州东山古贤谷寺出家的记载相互印证。另外,由于景与影相近,景净寺也可以称为影净寺。因此,景净寺(贤谷寺)与现今的净影寺不仅地理位置相近(位于泽州城东南),而且名称也非常相似。因此,景净寺、贤谷寺和净影寺可以视为同一座寺庙,在不同的时期、历史背景和名称下有不同的称呼。
现在之所以人们都将其称为净影寺,是因为慧远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后来其弟子在重修时就将其命名为净影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公元583年,由杨坚下令兴建。净影寺最早为青莲寺的下院,地处青莲寺东南70余里、晋豫交界之处的蟠龙山中。早在隋文帝救修之前,这里已被辟为下院,专供青莲寺住持和高僧修行习经。寺院由青莲寺高僧昙馥负责修建,慧远后圆寂于此。其山林、牧场、田地都由青莲寺买断,由青莲寺直接管控。这在青莲寺碑中记载得非常详细。
净影寺是因为慧远大师而真正出名的,在隋初大兴佛教的时候,隋文帝选拔了全国最有德行和声望的6位僧人,委以全国僧尼的统管职责,而慧远被选中位居首位。慧远在净影寺讲法时,学识渊博,精通文理,吸引四面八方的信徒络绎不绝前来求学。受慧远的影响,杨坚时期,净影寺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加之离河南省较近,出入颇为方便,所以在隋时名气很大。
慧远之后,又有昙馥、灵璨、宝儒、玄鉴、僧稠、福润等一大批高僧大德相继来到净影寺主持、修行,继续统领净影寺僧众,使此寺在唐朝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净影寺屡遭战火,逐渐废弃。
现存寺院为清末时修建,有前殿七间、正殿七间及东西殿各三间,俱为二层砖、石、木混合建筑。旧寺在六七十年代曾作为影寺村的大队部,故在东西配殿的墙壁上至今还能看到当时用红漆刷写的《毛主席语录》,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见证。后又于2004年恢复重建。寺院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僧舍、方丈室、居士楼、讲经台等多部分构成。
方位布局
现存的净影寺修建于清朝末年,地处我国南太行景观带——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位置,距焦作市区35公里,距省会郑州市86公里。整座寺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围绕中轴线而建沿东西两条轴线分布。​净影寺建筑轻盈美丽,玲珑剔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等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其余大小建筑沿东西两条轴线分布,其中前殿七间、正殿七间及东西殿各三间。沿中轴线向后延伸到达净影湖区域,在湖的西岸坐落着整座寺庙最高的建筑讲经阁,在湖一侧的山崖上有两座小石峰,就是“双姑峰”。一大一小,大的是皇姑峰,小的是宫女峰。双峰中间,有一个观景台,可以鸟瞰净影湖的景色。
建筑景观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屋顶采用典型的中式飞檐翘角的形式,四周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前殿后面有桥,桥上立着慈眉善目的汉白玉观音像,走过桥去,就能看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释迦世尊居中,左右为文殊菩萨、普贤侍立。两边则为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讲经阁
讲经阁。古称说法台。据说建于北周时期,当时慧远师在这里讲经教法。唐朝著名诗人祖咏创作了一首名为《题远公经台》的诗,诗中写道:“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2004年,焦作市净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讲经阁进行了修复和重建,现在的阁楼高达18米,共设有三层。
双姑峰
双姑峰则是形成于中奥陶纪时期的地壳变动,随后经过植物生成的腐酸质、长期的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地貌。其中,最大的被称为皇姑峰,而小一些的则被称为宫女峰。传说中,一位公主曾经经过这个地方时,遭到了当地强盗的袭击。公主宁死不受辱,与随行的宫女一同选择跳崖自尽。为了纪念公主的贞烈,净影寺的僧人们将她们的遗体安葬在此处,并每天进行超度仪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两座孤峰。
净影湖
距龙门瀑布下游约650米处的潜底溢水坝,把漏水河床段的河水截蓄起来,形成一个水面30000多平方米、水深80~350厘米的潭湖,称为净影湖。
镇寺神柱
镇寺神柱是一块柱状奇石,高度达到十八米,据传说是慧远大师的禅杖化身。很久以前,有一只松鼠精长期在太行山中搞破坏,百姓们备受痛苦。当慧远大师正在进行修行时,松鼠精又一次出现,大师施展神通,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最终用禅杖将其压在这里。因为这根石柱是大师禅杖的化身,所以寺院的僧人称其为镇寺神柱,这座山也被称为神镇山。
文物遗迹
慧远祖师像
在祖师堂中心供着慧远祖师像,由6吨多重的玉石雕刻而成,全国独此一尊,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这是后人为了感谢慧远大师长居净影寺讲经说法、著疏立说,为慧远大师所作。
二十四孝图
这是位于祖师堂内全国最大的全玉石雕刻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扼虎救父”这四个故事,正是发生在净影寺所在地焦作的感人事迹。
净影寺古碑
净影寺古碑和净影寺石塔在2016年一起被评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重修青莲寺下院古净影寺碑记》为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所立。《重修青莲下院净影寺碑》立于清代咸丰九年岁次己未重阳节日即公元1859年。记述了净影寺以及黄龙洞神庙的历史、神迹、重修原由等基本情况。像这样的古碑在净影寺保存着10余块,在这些碑刻上面记载了许多关于净影寺历史传承、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是用来研究净影寺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开发保护
现寺院内还保存有明清几次重修时的碑刻,从中可以看到净影寺的创建及历代重修的经过以及当时寺院的规模和僧人的人数,是修武县重点保护文物。同时在2016年净影寺被列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历代高僧
慧远
慧远(523—592),俗姓李,敦煌人。因其常住净影寺,故称“净影寺慧远”,以别于庐山慧远(334-416)。净影慧远十三岁随僧思禅师出家,博涉大小经论,擅长说法,是有名的义学僧人。慧远和尚是南北朝至隋初的著名高僧,在宇文邕对佛教进行打压的时候,慧远向武帝提出了抗议,并积极地保护佛教经典。在隋初大兴佛教的时候,杨坚选拔了全国最有德行和声望的6位僧人,委以全国僧尼的统管职责,而慧远被选中位居首位。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杨坚感于慧远法师对佛教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敕建净影寺,供慧远法师释义居住。慧远在净影寺讲法时,学识渊博,精通文理,吸引四面八方的信徒络绎不绝前来求学,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僧。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颚和三论宗吉藏被合称为“隋代三大师”。为了与东林寺的高僧慧远相区别,人们又称他“慧远”。受慧远的影响,杨坚时期,净影寺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
昙馥
昙馥禅师,慧远的高徒之一,常随慧远左右。峰林峡东南淹井河开皇四年(584年)佛岩之铭的铭文记载:“有禅师昙馥者,慧识若空,明通真假。”如今晋城青莲寺尚存有昙馥禅师在隋开皇七年(587年)所记载的净影寺山场四至。
芊上人
芊上人指的是一位修行者,他在修真宝岩寺,也被称为净影寺,端坐在一个石室中,结果一只猛虎自动向他屈服。后来,芊上人圆寂了,但他留下的遗骨发出香气。他的弟子为他建造了一座塔来敬奉他。这座寺院位于太行山的顶部,被俗称为金灯寺。
文化典故
夜观金灯
自古以来,净影寺一带就有夜观金灯的传说。据后梁著名画家荆浩的《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后来五代十国时在此禅修的芊上人也惊奇地发现夜间常有一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过,每当飘到寺院上空,寺内顿时金光满照,金灯寺之名由此而来。净影寺“金灯奇观”应是一种光影现象,只能在夜间看到,尤以农历二月和八月常见。一般可看到一盏金灯在山头林间游走,飘忽不定,有时也能看到多盏。过去常把这种现象和佛力相联系,故净影寺又有金灯寺之称。
猿拳文化
由于净影寺僧人历来就有习武传统。后来北宋年间,寺院僧人将太祖长拳与猿猴动作相结合,创造出一套极具威力而又不失轻灵之态的拳法,时称“猿拳”。南宋时,在寺僧交流过程中猿拳传至少林寺,进一步得到补充完善,因此猿拳便有“缘于净影、精于少林”之说。
时至今日猿仙通背拳已经在全国广为流传,其中练习者以晋豫两地居多。第十代十一代等弟子汲取先人经验,通过自身不断创新,成立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并编著出版《猿仙通背拳》一书。在猿拳发源地焦作市设立有人民公园、中站区、东方红广场、春林村及净影景区五个辅导站。拥有会员100多人,发展学员数千人,使得古老拳种得以焕发生机。
名人游历
元好问
关于净影寺一直有一个金灯的传说,千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元好问的《谷圣灯》是有记载以来第一篇关于净影寺金灯的诗作,且是多盏金灯,“一灯一灯又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是研究净影寺金灯现象的重要文献。
孟颜
孟颜,字怀溪,天官孟阳之子。历官县令、工部主事、四川省布政参议。为官以“仁爱为政,惠泽及于民”。明万历二十一年应邀作《重修青莲寺下院古净影寺碑记》,这是现存有关净影寺来历的最早实物资料。
白居易
净影寺记录了许多文人故事。其中一则故事讲述了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净影寺的一次倦意驻足。当时,白居易正在巡游山水之间,疲惫不堪。他来到净影寺,看到寺庙庭院幽静,清香四溢,不禁驻足欣赏。他端坐庭院,闭目静思,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超然境界。在这个宁静的瞬间,他脑海中涌现出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的前八十字,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因此,净影寺被誉为“长恨歌诞生地”。
祖咏
祖咏是唐代洛阳市人,因在家中排行三,被人称为祖三。后来他迁移到了汝水以北,也就是今天的汝州。他在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考取了进士。张说曾经推荐他,他被任命为驾部员外郎。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宣扬隐居生活。他与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关系友好,《题远公经台》是历代关于净影寺的第一首诗。其诗云: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这是祖咏游于净影寺时创作的。远公经台就是净影寺的讲经台,也被称为说法台。祖咏的诗集《祖咏集》流传至今。
荆浩
荆浩,字浩然,河内沁水(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末,五代十国时人,中原地区古代著名画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因唐末至五代时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即今净影寺一带,并以此自号为洪谷子。
参考资料
净影寺简介.净影风景区官方网站.2023-08-05
景区概况.云台山景区.2023-08-23
天下名胜 醉美净影.焦作市文化广电旅游政务网.2023-08-06
修武文化旅游知识一点通.修武县人民政府.2023-08-07
净影寺简介.个人简历网.2023-08-23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方位布局
建筑景观
大雄宝殿
讲经阁
双姑峰
净影湖
镇寺神柱
文物遗迹
慧远祖师像
二十四孝图
净影寺古碑
开发保护
相关文化
历代高僧
慧远
昙馥
芊上人
文化典故
夜观金灯
猿拳文化
名人游历
元好问
孟颜
白居易
祖咏
荆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