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1983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国内统刊号: CN11-0035)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1983年3月3日试刊, 同年7月7日正式创刊发行。1994年9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教育报》。2000年6月,《中国教育报》网络版上线。2013年6月,中国教育报微信开通。截止2017年,《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已达到245万人,全年发表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有350多篇,2020年5月,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上线。2023年7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年。
2015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2015年中国“百强报刊”名单,《中国教育报》入选百强报纸。2019年,《中国教育报》入选“新媒体影响力指数”TOP10、“微信原创传播力指数”TOP10。
办刊历史
办刊背景
1983年3月3日试刊, 同年7月7日正式创刊发行。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除要闻版外,还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理论、国际教育等专刊,校长、读书、招生考试与就业等周刊。
办刊沿革
1982年8月23日,教育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宣传部报送《关于出版〈教育报〉的报告》,9月14日中宣部批复同意。1983年3月3日,中国教育报试刊第一期出版并正式发表邓小平同志为本报题写报名的手迹。同年7月7日,《中国教育报》来到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时,教育战线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1984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为周二刊,发行量达61万份。4月30日,在湖南长沙设立首家代印点,在全国设立13个印点。次年9月14日,上海记者站成立,这是中国教育报建立的首个地方记者站,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4个记者站。1987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为周三刊,每逢星期二、四、六出版。1989年9月15日,中国教育报正式使用激光照排系统排版(1990年4月激光照排车间投入使用,1992年采用卫星传版技术)。10月11日,经国家教委党组批准,中国教育报社和中国教育杂志社正式分建。
1990年3月,中国教育报社实行财务独立核算,采用经费自收自支管理办法,进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次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为周四刊,增加了“星期刊”。1993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为日报。1994年9月13日,原国家教委党组决定由中国教育报社、中国教育杂志社和神州学人杂志社三个单位组建中国教育报刊社,新组建的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教育报》。1995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大厦落成。1997年7月1日,正式出版第一期彩报,庆祝香港回归。
2000年6月,《中国教育报》网络版上线。2006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正式开通。次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彩报正式出版,在北京地区发行。2012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全新改版、全国统一出彩报,3月18日首期学前周刊与读者见面。2013年6月,中国教育报微信开通。2020年5月,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上线。次年3月1日,报网端微全新改版,聚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2023年7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年。主要栏目:教学园地、思想教育、学校管理、体育与卫生、大学生、理论、教育文摘、外国教育动态、读者来信、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讨论、朝晖等。
现状
综述
《中国教育报》秉承“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办报办刊理念。扎根于读者群体,高度重视读者的反馈和读者关心的教育问题,并通过媒体平台做出深度解析,成为中国教育报刊的一面旗帜。
职业追求
多年来,《中国教育报》坚持坚守正确的内容观。弘扬主旋律,用“正能量"内容引领网上舆论,这是《中国教育报》始终追求的方向。紧盯用户的关切点,把用户卷入生产过程中来,使之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紧跟热点选题,凸显专业价值。以专业的眼光策划选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靠专业的解读凸显特色是《中国教育报》的追求。
管理人员
参考资料:
办刊方向
传统方向
《中国教育报》1983年3月3日试刊,对开4版周一刊,内部发行每期20万份;同年7月7日正式出刊,由邮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35万份,年底并发行量上升到42万份。1984年1月起改为周二刊,发行量达到61万份。同年7月,除在北京印刷外,先后在上海、长沙市成都市设立了分印点。1987年1月起,又改为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版,1989年全部改为胶印。1991年增出《星期刊》,1993年1月1日发展成为日报,发行量40万份左右。《中国教育报》激光照排,卫星传版,胶版印刷,在北京、上海市、长沙、广州市兰州市、成都、沈阳市郑州市设分印点。
新媒体
《中国教育报》坚持走“新闻+服务”“数据+服务”的路径,努力在提升媒体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满足教育行业、部门学校及广大师生的多元化需求,打造立体化的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能力。中国教育新闻网是《中国教育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图为《中国教育报》试刊号的教育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教育新闻网设有新闻、招生、考试、就业、留学、校园、传媒、图片等十余个频道,近20种分类新闻,并提供教育资料、在线调查等多种信息服务。
办刊成果
截止2017年,《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已达到245万人,全年发表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有350多篇,在主流教育媒体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新闻网前身为《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0年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2006年8月28日更名为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年总流量达15亿。
重要事件
义务教育
2003年3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出现了通栏醒目的大标题——《免费,免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呼唤》,刊发了的一篇农村学校见闻,用事实说明义务教育免费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免费特别迫切,并配发了呼吁免费的文章。这份报纸当天送到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很多代表委员看后表示支持。《中国教育报》推动、见证、记录了后来的每一步: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惠及5000多万名西部农村中小学学生,当年就有近20万名因贫困辍学学生返回学校;2007年春天,“两免一补”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近1.5亿名学生全覆盖;2008年秋季,中国终于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
社工计划
2017年3月19日,《“大学生村官模式”从农村包围城市》见报,总结了北京经验,也客观反映了北京“大学生社工计划”推进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待遇低、任务重一直是社区队伍建设的不利因素。据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反映,本来北京大学生社工计划在推行中遇到不少阻力,比如,编制的问题一直没能落实,因为有了重要批示,大学生社工的北京户口得以解决,待遇得到提高。大学生进社区工作随后在全国逐渐推开。
所获荣誉
办刊影响
2019年,中国教育报《还在为孩子上幼儿园发愁?总理给你再吃“定心丸”》《让老师的钱包“鼓起来”!总理的一番话刷爆朋友圈》两篇文章,阅读量便超过130万。截至3月13日晚,中国教育报全媒体推送的两会报道,总阅读量达2180万。
2020年,中国教育报微信从1月26日起开设“疫情日报”专栏,每日搜集整理全国疫情新闻,传递抗击疫情正能量。截至2月16日,共发布23期“疫情日报”,其中16期阅读量超过“10万 ”,累计阅读量300多万人次。中国教育新闻网制作“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坚决打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阻击战”报道专题,截至2月16日,在网站和各平台号上传播相关报道1560篇,收获“10万 ”稿件38篇,总阅读量超2500万。“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报网微端)发挥全网、全平台、全渠道传播优势,24小时发布疫情防控报道不断线。中国教育报微信1月30日推送的《转扩!给寒假后返校学生、返岗教师的防护指南》,用图片的形式传递防疫知识,阅读量达256余万次。截至2月16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共发布推送疫情防控相关文章178篇,总阅读量2800多万,其中“10万 ”稿件84篇;中国教育报平台号推送疫情防控报道约500篇,总阅读量3908万,其中“10万 ”稿件42篇。
中国教育报微信推送的《告诉孩子:如果有英雄,他们都是!》《记住战“疫”中这些平凡英雄》《请记住这些与疫魔竞速的教育人》等文章;策划推出《听我说,谢谢你!》短视频和“战‘疫’,中国一定赢”系列公益广告10多期;中国教育报抖音号发布29条视频,中国教育报快手号共发布视频23条,截至2020年2月,其中3条流量超过“10万 ”。
媒体评价
2020年,《中国教育报》微信、新浪微博和平台号创新报道形式,用短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漫画、MV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战“疫”中的美丽身影。《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有热度有温度,引发受众好评。(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其他媒体形式
从无到有,从相加到相融,从纸媒到全媒,从“智融平台”向“中教智融云”迭代升级,从夯基垒台、架梁立柱迈向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中国教育报》紧跟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教育行业实际,超前谋划,探索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走出了一条行业媒体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道,实现了从一张报纸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质的飞跃。
参考资料
永远不要失去勇气和信心.《中国教育报》.2023-08-08
历史沿革.中国教育报刊社.2023-08-05
40年筚路蓝缕 勇毅逐梦前行.中国教育报.2023-08-11
中国教育新闻网介绍.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8-05
敬畏手中的这支笔.《中国教育报》.2023-08-08
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微博.2023-08-0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8-08
目录
概述
办刊历史
办刊背景
办刊沿革
现状
综述
职业追求
管理人员
办刊方向
传统方向
新媒体
办刊成果
重要事件
义务教育
社工计划
所获荣誉
办刊影响
媒体评价
其他媒体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