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蟒
蟒科蟒属的一种蛇类
印度蟒(学名:Python molurus)是有鳞目蟒科蟒属下的一种蛇类,别名亚洲岩蟒、印度岩蟒(英译)。印度蟒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毒蛇之一,其平均长度为210~360厘米,平均体重为91~137千克左右。印度蟒身体呈深黄色至棕色,头部呈三角形,颜色为粉棕色,头部后侧长有箭头形状的标记;有两条条纹从眼睛穿过,一直延伸到上唇的中后部;背侧标有矩形马赛克式图案贯穿全身,图案颜色为棕色至黑色斑块,边缘为黑色,尾巴有深黄色和黑色的网状结构。
印度蟒常栖息于森林地区,包括混合和干燥落叶林、红树林等,除此之外也栖息于干燥的岩石地貌、草原、潮湿沼泽和河流等广泛环境中,因其能栖息于干燥的岩石地貌环境,故得别名“印度岩蟒”。印度蟒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到大型的各种啮齿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除此之外还会以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为食。印度蟒是夜行性动物,在寒冷的月份,它们会隐藏起来进入短暂的冬眠期。
2019年,印度蟒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自2023年,印度蟒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印度蟒的肉被当作食品消费,蛇皮用于皮革工业,脂肪沉积物用于制药工业,骨头用于进行当地的宗教仪式。除此之外,印度蟒在当地和国家层面被广泛走私,用于进行宠物贸易或被当作动物园和博物馆展品。印度蟒以许多啮齿动物和脊椎动物为食,对于限制猎物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形态特征
印度蟒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毒蛇之一,其平均长度为210~360厘米,截至2016年发现的最长长度为9.99米,平均体重为91~137千克左右。
印度蟒体型巨大,身体厚实,通身被鳞片,鳞片光滑有光泽。其头部呈三角形,明显宽于颈部;瞳孔竖直;吻端有凹痕,口鼻部侧面有向下凹陷的热敏感受器;背部有60~75 行光滑鳞片;腹侧肛门不裂,腹鳞比典型的蛇窄得多;两性的肛门两侧都有刺状结构,其为泄殖腔骨刺,被认为是后肢的延伸;尾下附鳞58-73行,以锯齿形排列,有时鳞片数量不成对,尾巴短。
印度蟒身体呈深黄色至棕色,头部呈粉棕色,头部后侧长有箭头形状的标记;有两条条纹从眼睛穿过,一直延伸到上唇的中后部;舌色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有褐色斑点;背侧标有矩形马赛克式图案贯穿全身,图案颜色为棕色至黑色斑块,边缘为黑色。背部腹侧为白色,夹杂着黄色、灰色或棕色;腹部腹侧颜色呈白色或黄色,大部分在边缘附近有深色斑点;尾巴有深黄色和黑色的网状结构。
印度蟒雌性雄性更长、更重,但雄性比雌性拥有更大的刺状结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印度蟒广泛分布于海拔范围为10~2000米之间的亚洲大陆下半部的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印度河流域以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一直延伸到克什米尔,途经斯里兰卡,南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但在不丹无分布。
栖息环境
印度蟒常栖息于森林地区,包括混合和干燥落叶林、红树林等,除此之外也栖息于干燥的岩石地貌、草原、潮湿沼泽和河流等广泛环境中,因其能栖息于干燥的岩石地貌环境,故得别名“印度岩蟒”。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印度蟒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到大型的各种啮齿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除此之外还会以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为食。
印度蟒寻找食物时会跟踪并伏击猎物或搜寻腐肉。它们的视力很差,但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沿着上唇的每个鳞片内都有热敏感受器以感知附近猎物的温度。印度蟒会通过撕咬和勒紧猎物来杀死猎物,直至猎物窒息而死,最后将其整个吞下。为了完成吞咽猎物的动作,印度蟒会使其下巴脱臼,上颌骨和腭被抬起并绕纵轴向外旋转,同时拉伸口周围的高弹性皮肤,使得它们能够吞下比自己的头大许多倍的食物。
缅甸蟒每次进食都会调节肠道形态,餐后小肠粘膜质量翻倍,微绒毛几乎延长5倍,消化完成后,肠上皮细胞萎缩,微绒毛回缩。据1997年报道,当印度蟒吞食较大的食物时,食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胃和小肠。进食后1天内,胃内pH值将从7.5降至2,在接下来的 5-7 天内,胃内pH值将维持在 1.5,之后恢复到 7.5;氧气消耗率则会上升到禁食水平的32倍,并在长达13天的时间里保持显著升高水平。
节律行为
印度蟒是夜行性动物,其夜间活动多于白天,白天主要进行晒太阳和机会性捕食猎物等低耗能活动;在寒冷的月份,从十月开始到二月结束,它们会隐藏起来进入短暂的冬眠期,直到气温再次升高。
攻击行为
印度蟒的行为通常是非攻击性的,当感知到外界动静时,它们会试图逃脱并隐藏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挑衅时,印度蟒会卷曲身体并保持头部略高于地面的姿势,发出的嘶嘶声;但如果有人进入其攻击范围,就会被反复攻击。
活动特点
印度蟒通常只有在食物匮乏或受到威胁时才会移动,它们主要生活在地面上,但它们擅长攀爬与游泳,有时也会爬树,并停留在那里栖息;还会出现在水中或水附近,它们可以在水下不呼吸长达三十分钟。
当印度蟒被捕手抓住时,它们会紧紧地缠绕在捕手的四肢上,并试图使其窒息。
代谢特点
能量的消耗往往伴随着通气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通常认为这些反应仅在剧烈运动期间(如跑步、爬行、飞行或游泳)或在涉及骨骼肌剧烈收缩的其他活动期间(如无尾动物的叫声)发生,但有趣的是印度蟒在运动时换气过度,而在消化过程中又会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这说明印度蟒在消化过程中达到最大耗氧率,而不是剧烈运动,其在消化相当于自身体重25%的食物时,心率会增加,频率与运动时相似;全身血流量增加4.5倍;同时呼吸频率明显高于空腹运动或喂食后72小时休息期间的呼吸频率。
印度蟒作为变温脊椎动物,其体温会经历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当体温升高时,会降低其消化代谢速率,从而影响许多生物功能。
生长繁殖
交配
印度蟒为一种卵生蛇类,交配季节从冬季到仲夏,通常为12月至次年2月之间。在交配时,雄性会将身体包裹在雌性周围,并反复用舌头轻拂雌性的头部和身体。一旦它们的泄殖腔对齐,雄性就会用它肛门两侧的刺状结构来按摩并刺激雌性,随后雌性会抬起尾巴,让雄性将一根半阴茎(雄性拥有两根阴茎)插入雌性的泄殖腔,此过程通常持续5~30分钟。
孵化
交配后3~4个月,雌性印度蟒将在洞穴、土丘或老树的空洞等地方产下15~100枚卵,每枚卵重达207克左右。雌性通常会盘绕在卵周围,为孵化期做准备。孵化期持续2-3个月,在孵化过程中,雌性印度蟒会利用肌肉收缩或“颤抖”来提高体温,使其略高于周围气温,加快卵的孵化速度。孵化期间雌性离开卵的情况非常罕见。
幼体生长
刚孵化的印度蟒幼体体长约为40~45厘米,体色与成体相似;它们孵化后不久就会独立,在2-3岁之间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印度蟒分布广泛,在南亚广为人知,但截至2003年,其过去十年种群数量下降了接近 30%。
2007年研究发现,印度蟒在巴基斯坦的分布被限制在信德省南部、印度河谷及其支流或河岸地区,即使在这些地区,印度蟒的种群数量也在快速减少;2012年报告显示巴基斯坦信德省桑加尔区、德瓦瓦塔拉国家公园、阿扎德查谟和克什米尔区、纳罗瓦尔区等地仅分布有少量印度蟒,毫无疑问它们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威胁因素
导致印度蟒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退化(在干燥的落叶地区,其栖息地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除此之外,其大部分栖息地正在转变为农田)、非法贸易和当地人的狩猎,因为印度蟒有小概率的可能性会掠夺大型牲畜,如奶牛水牛,故当地人很少保护他们。2015年对当地社区的调查报告显示:50%的当地人认为印度蟒不应该得到保护,42.3%的人认为应对印度蟒进行保育,但应有补偿计划以弥补牲畜损失,还有7.7%的人则不支持保育或开发。印度蟒保护工作主要由政府组织开展, 通常通过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并补偿当地人因印度蟒捕食牲畜而造成的损失等方法来进行保育工作。
保护级别
1976年6月14日,美国将印度蟒列为濒危物种。
2019年,印度蟒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2023年,印度蟒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保护措施
1972年,印度将印度蟒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I;
1982年,巴基斯坦建立德瓦瓦塔拉国家公园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后来于 2007 年转变为国家公园,根据《自由查谟和克什米尔野生动物条例 XIV》,公园内的所有野生动物都受到保护,免受偷猎等非法活动的迫害。
物种价值
经济价值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印度蟒的肉被当作食品消费,蛇皮用于皮革工业,脂肪沉积物用于制药工业,骨头用于进行当地的宗教仪式。除此之外,印度蟒在当地和国家层面被广泛走私,用于进行宠物贸易或被当作动物园和博物馆展品。
生态价值
印度蟒以许多啮齿动物脊椎动物为食,对于限制猎物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Python molurus.itis.2023-08-05
Python molurus.iucnredlist.2023-08-05
Python molurus.indiabiodiversity.2023-08-05
Python molurus.animaldiversity.2023-08-05
Python molurus.researchgate.2023-08-05
Python molurus.researchgate.2023-08-05
Python molurus.researchgate.2023-08-05
..2023-08-05
..2023-08-05
..2023-08-05
..2023-08-05
..2023-08-05
..2023-08-05
Python molurus.researchgate.2023-08-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节律行为
攻击行为
活动特点
代谢特点
生长繁殖
交配
孵化
幼体生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威胁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物种价值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