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是指通过物理吸热或散热,使物体的温度降低的方法。
物理降温可为高热患者降温,如实施头部降温,可防止脑水肿,并降低脑细胞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方式包括擦浴法、冰敷降温法、静脉降温法、灌肠法、医用冰毯降温法等。其中擦浴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中药液擦浴;冰敷降温法包括冰袋降温、冰帽降温等。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冻伤、腹泻、心率失常、全身反应、皮下出血、局部压疮酒精过敏症、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等并发症,需根据具体症状予以针对性处理。
物理降温自汉代《黄帝内经·刺热病篇》已有所提及,发展至现代,除了传统的物理降温手段外,物理降温逐步向智能医疗方向发展,经过临床对比,智能物理降温仪较传统物理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更快、降温效果更理想。
发展历史
汉代,《黄帝内经·刺热病篇》中提到针刺治疗热病时“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的物理辅助降温方法,论述热病曾指出“汗出而散”的发汗疗法,热病患者在进行针刺之前,饮用“寒水”,穿单薄的容易散热的衣服,居住在阴凉的地方、室温比较低的屋子里,其治疗思想就是“制热以寒”的对抗治疗思想。
东汉张仲景曾于《伤寒杂病论》中对“以水之”(即含水喷之)的物理降温方法加以批判,认为“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喷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该批判源自《黄帝内经》在论述热病时所说的“体若炭,汗出而散”,即热病患者肌肤灼热,通过汗法可达到退热的目的。由于物理降温的方法与与发汗法背道而驰,故未能在中医界流行。
清代乾隆,名医叶天士与弟子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及物理降温之法,称当怀胎期间妇女患温病时,可用井底的泥或用浸了冷水的蓝布盖在腹部以保护胎儿,该法通过《温热论》而流传。此后,安徽医生程杏轩通过物理降温结合药物内服治疗的方案治好高热患者,后续该疗法通过《杏轩医案》广为流传。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乙脑流行,中医和西医协作诊治,初期中医对冰袋外敷物理降温方法有所保留,经过大量观察后,发现并未出现严重阻遏热邪外透弊端,物理降温方被放心使用。
截至2020年,物理降温已被广泛应用,类型多样,从简单的腋下和腹股沟放置冰袋,到酒精擦浴,再到脑部重点降温的冰帽,再到冰盐水灌肠、冰盐水静脉滴注,再到高端复杂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适应证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热的产生和散热系统的调节来维持机体的体表温度。由于各种疾病的原因而使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在安静状态下的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高热期间患者代谢率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影响。
方式
物理降温的方式包括擦浴法、冰敷降温法、静脉降温法、灌肠法、医用冰毯降温法等。其中擦浴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中药液擦浴;冰敷降温法包括冰袋降温、冰帽降温等。
用前准备
准备物件
医护人员操作前准备: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及过程。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擦浴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告知患者高热期间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指导患者在高热期间采取正确的通风散热方法。
具体操作
擦浴法
温水擦浴法
使用38-40℃的温水擦浴降温效果高于传统的27-37℃温水擦浴,温水擦浴在发热高峰期降温较快。38.5℃以下的发热温水擦浴效果更显著。手术吸收热应用温水擦浴,完全可达到降温目的。
乙醇擦浴
置冰袋于患者头部以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置热水袋于足底使足底血管扩展,有利于散热并减少头部充血。采用41-43℃乙醇擦浴的降温效率优于28-32℃乙醇擦浴。但在用41-43℃乙醇进行儿童降温护理时,容易造成血液循环血容量降低而导致虚脱,因此,主张擦浴前先饮热饮料。
中药液擦浴
黄花蒿温水擦浴
青蒿200g加3000ml水煎30min,制成32-35℃青蒿液擦浴,效果高于普通温水擦浴和冰敷。高热40℃以上者擦浴后取青蒿液纱布外加热水袋脐部暖敷30min,可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薄荷乙醇浸擦浴
41-43℃的薄荷乙醇擦浴的降温速度、效果超过单纯乙
醇的物理降温。
柴葛乙醇浸液擦浴
北柴胡、葛根、芫荽、羌活、薄荷的柴葛液250ml,加入少量乙醇,加热至27-37℃可用作降温擦浴液,老人、儿童冬季可以将温度升至40-45℃。高热烦躁不安患者可以重复使用,辅以各种新鲜瓜果以利于生津解热。此方法比单纯的乙醇擦浴效果明显且起效快。
青柴退热洗剂擦浴
青葛30g、柴胡30g、荆芥15g、薄荷5g加水50ml煮沸3-5min,凉至35-37℃即可,此法降温后持续时间长,无反跳现象,对高热恶寒及
年老体弱者尤为适用。
冰敷降温法
冰袋降温
盐水冰袋
10%的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为霜水状,与体表面积接触大,易于固定,用于高热患者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块降温。
乙醇冰袋
冰袋内加入40%乙醇降温时间长,效果明显,且其冰点低呈霜水状也大大增加了舒适度。
芒硝冰袋
取芒硝(学名十水硫酸钠)10g加水100ml制成10%芒硝液,冰冻12h即可,呈霜状,其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袋。
冰帽降温
尿布冰帽
将纸尿片或纸尿裤平铺开,每块取水200-300ml倒入其内面,将加水的纸尿片或纸尿裤平铺置于冰箱冰冻2h以上备用。使用时将已结冰的纸尿片或纸尿裤贴于患儿头顶部及额部,用量根据头的大小而定。用干毛巾将纸尿片或纸尿裤与头部隔开。烦躁不安者最好使用纸尿裤,便于固定。
护理人员自制冰帽
用橡胶做成双层内胆。内胆容积1500-2000ml,枕部、后颈不宜用冷的地方为单层,外缘穿有松紧带。与皮肤接触的内面紧贴一层纯棉布。形状为盔式帽,降温帽由于夹层内是液体,形状可以改变,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即使烦躁患者或患儿使用也不会滑落。制冷物为盐水,最低温度为0℃,不会冻伤,可循环使用。
电子冰帽
电子冰帽,时间过长冰帽内壁会出现结冰现象,易冻伤患者的脸颊及耳部,可利用成人尿布裤代替传统的毛巾垫于患者头部,起到隔水、局部防渗漏作用,防止冻伤。
静脉降温法
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每分钟30-40滴输入患者体内。冰液体的输入可吸收体内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因静脉降温效果强烈,降温15min后即测量体温变化,根据体温下降程度,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体温下降38.5℃左右时停止输入低温液体,防止体温降的过低。此法适合中枢性高热和超高热患者快速降温,也适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温神经保护。
灌肠法
对于无低血压、意识清楚的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可用冰生理盐水100ml灌肠。
医用冰毯降温法
应用冰毯降温对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效果好,有研究发现应用冰毯降温的21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有效率达100%。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资料来源
使用禁忌
注意事项
临床上,物理降温常因为未能掌握降温时机、方法不正确、冰敷使用不恰当、腊肠降温体位不正确、空气对流及散热措施不足等原因,影响降温效果,因此对高热患者物理降温过程中,主要注意事项如下:
掌握降温时机
当患者畏寒或寒颤时,全身表皮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此时使用物理降温会发生对抗刺激,体温继续上升,故应先给予保暖,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非那根等镇静药物,使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促使寒战消失,才能进行物理降温。
掌握降温方法
在做乙醇擦浴时,除头部放冰袋,足部放发热袋等常规准备工作外,要注意擦拭效果,擦拭部位主要在允许部位的体表大血管处,使皮肤呈浅红色,边擦拭边按摩,使体表大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的目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发生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者有麻木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冻伤发生。
合理使用冰敷
对于高热患者,一般要用2-3个冰袋分别交替敷于头部、双腋下或腹股沟部,定时检查局部皮肤有否冻伤或冰块是否已全部溶解,及时更换,达到降温的目的。随时检查冰枕有无破损漏水现象,布套潮湿后应立即更换;使用冰帽时,应当注意观察并保护患者耳廓,防止冻伤及压疮发生。
灌肠降温注意体位
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或稍抬高臀部,使冰水保留在肠道的时间较长,灌肠液体应全部注入。
空气对流及散热
在适当的保暖情况下,暴露患者四肢皮肤,使室内空气流通,加速散热。
其他主要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
传统物理降温采用吸收制冷原理,依赖于材料自身从液态到气态的相变物理过程,如汽化、挥发、蒸发、吸收热量,实现物理冷却,吸收热量较少且受到限制,吸热时间也相对短。因此,采用半导体制冷等控温技术、恒温可调的智能物理降温仪应运而生,物理降温向智能医疗方向逐步发展,经过临床对比,智能物理降温仪较传统物理降温方法降温速度更快、降温效果更理想。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适应证
方式
用前准备
具体操作
擦浴法
温水擦浴法
乙醇擦浴
中药液擦浴
冰敷降温法
冰袋降温
冰帽降温
静脉降温法
灌肠法
医用冰毯降温法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使用禁忌
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